黄瓜褐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发病非常快,因此防治要及时、对症

经常种植黄瓜的农民朋友都应该都见过,有的长得不好的小黄瓜身上会有一些黄斑或者小黄点,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小黄点,这可是黄瓜种植中最为严重的病害——黄瓜褐斑病。黄瓜褐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发病非常快,症状很严重,因此防治要及时、对症。

黄瓜褐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发病非常快,因此防治要及时、对症

黄瓜褐斑病是因为在种植的时候没有照料好才会染上这个病,归根结底这样的黄瓜就不是十分健康的,这种病基本上都是侵染了多主棒孢霉才会引起的,在东北地区的辽宁还有山东和河南河北等地的大棚里比较常见。并且黄瓜褐斑病田间发病症状与炭疽病非常相似,肉眼很难分辨,农民有时辨认不清,甚至当成细菌性病害、霜霉病等来治,造成滥用药,耽误病情。多主棒孢霉病菌不仅能侵染黄瓜,同时还能侵染西红柿、茄子等瓜果蔬菜,最终会造成叶片斑点,甚至落花落果现象。那么如何防治黄瓜褐斑病呢?下面小编把黄瓜褐斑病防治技巧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种植更好的黄瓜,提升黄瓜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朋友的经济收入。

一、病发症状

病菌以为害叶片为主,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叶正、背面均可受害,叶片发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略凹陷,受叶脉所限,有时为多角形。发病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中后期多个相邻病斑常连成片,病健界限明显,表现深黄褐色;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病斑变灰褐色,干裂、坏死。发病严重时,病斑在叶面大量散生或连成片,造成叶片枯死、脱落。病斑大小为3~30mm,以10~15mm中型斑较多。在高温高湿与低温低湿条件下易形成差别明显的大小型病斑,这与病原菌繁殖适宜温湿度相一致,高温高湿时,病菌繁殖快,病斑扩展快,形成大病斑;

黄瓜褐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发病非常快,因此防治要及时、对症

反之,形成小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可生有稀疏灰褐色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黄瓜褐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发病非常快,因此防治要及时、对症

黄瓜褐斑病发病初期病斑表现为多角形,易与黄瓜角斑病和霜霉病混淆,发病后期与炭疽病不易区分。

黄瓜褐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发病非常快,因此防治要及时、对症

二、发病规律

1. 病原

病原为多主棒孢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斑正、背面产生的霉状物,为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多单生,少数3~5根丛生,细长,不分枝,有1~8个分隔,浅褐色。分生孢子梗顶端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或长圆柱形,直立或弯曲,顶部钝圆,有3~25个隔膜,隔膜处不缢缩,孢壁较厚,分生孢子幼嫩时浅褐色,成熟后棕褐色。

2. 发病因素

1) 气候因素

病害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湿度是诱发黄瓜褐斑病的主要因素,温室内湿度过大,叶面结露,光照不足,有利病菌的扩展与侵染。相对湿度为85%~95%时是该病萌发侵入的最适宜条件,潜育期仅需3~5天;温度对病菌影响较小,10~35℃范围内均可发病,但孢子萌发最适湿度为22~27℃。温度20~28℃,叶面结露时间长,则发病快。

2) 管理因素

植株衰弱,田园不洁,管理粗放,连茬种植,播种过密,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或多年连作,均有利于发病,缺少微量元素硼时,发病较重,磷、钾肥有减轻病情的作用。幼苗受过冻害或肥害使瓜叶片组织局部坏死也有利于发病。

三、发病时间

病菌以分生孢子丛或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菌丝或孢子在病残体上可存活6个月,主要以种子带菌进行远距离传播。此外,病菌还可产生厚垣孢子及菌核,渡过不良环境。翌年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侵染;病部新生的孢子,进行再侵染。在生长季节,再侵染多次发生,使病害逐渐蔓延。病菌侵入后潜育期一般6~7天,高湿或通风透气不良易发病,25~27℃及饱和湿度条件下发病重,温差大有利于发病。多雨、凉夏时发病多,秋季延后栽培时应加注意。东北,本病4~5月见于温室,江苏、北京、山西见于黄瓜生长中后期。该病引致落叶率低于5%时,病情扩展慢,约2周,而以后一周内发展快,落叶率可由5%发展到90%。

黄瓜褐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发病非常快,因此防治要及时、对症

四、防治措施

1. 选育抗病品种

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黄瓜褐斑病的根本途径,可选用的黄瓜高抗品种有津优3号和津优38号。

2. 种子消毒

用75℃水浸泡1.5分钟后加水并不断搅拌,待水温降到30℃,继续浸泡4~6小时,捞出在,25~28℃的温箱中催芽20~28小时,胚根初露即可播种。

3. 适时轮作

病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可以在残株上存活,越冬茬栽培时苗期也可发生褐斑病,与非寄主作物轮作3年后,可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彻底清除田间病残株并深翻土壤,冬季大棚内收获后及早深翻接纳雨雪,利于冻死病虫、疏松土壤。深翻40cm以上。翻地时间不能晚于定植前20天。

黄瓜褐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发病非常快,因此防治要及时、对症

4. 加强栽培管理

采用生态防治。塑料棚、温室应加强温湿度管理调控,适时通风换气,适当控水排湿。合理密植,及时清理病老株叶,增加株间通透性。适时追肥,提高植株抗病性。灌水施肥均在畦上膜下暗灌沟内进行,能有效降低棚内空气湿度,抑制病害发生。

5.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加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加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加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1)1000倍液等药剂喷雾,每7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