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在奮進中鑄就和傳承——尋訪西溝發展歷程(上)

山西平順西溝村,一個講述奮鬥歷史的村落,也是一個讓人接受教育的地方。在西溝展覽館內,上千張照片講述著西溝人艱苦奮鬥、建設山區的輝煌歷程,其中三張紅底白字的噴繪圖上記錄了西溝和平順縣從1946年-2018年的87名勞動模範,引人注目,令人敬佩。

展館外的長形大石上醒目地鐫刻著習近平總書記題下的字:“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紀蘭精神代代相傳”,凝練出了在“解放”這一歷史時段,西溝綻放出的革命情懷,也總結著新中國成立70年來,西溝在李順達、申紀蘭等黨員引領下的變革發展。

循著這樣的精神,感受時代的足跡,西溝的歷史書卷徐徐展開。

把農民組織起來

歷史的前進需要人民的不懈奮鬥書寫。

1938年以前,李順達一家還在吃糠菜的貧困中度日。這一年,共產黨來到山西平順領導農民建立抗日根據地。7月,李順達與5名村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立了西溝黨組織。黨組織領導下的減租減息,讓他明白了“佃農要翻身,必須團結緊”的道理。

彼時的西溝,因為支援革命,勞力和生產資料匱乏,農戶分散而又低下的生產力導致農業生產極度困難。1943年,李順達響應“組織起來”的號召,帶頭成立了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6名黨員率先加入。為了使更多貧困村民入組,李順達和其他黨員將自己家中僅有的存糧拿出接濟困難戶,用行動感召大夥兒。“你家出犁耙,我家出耕牛”,互幫互助下,農業生產得以有序進行。當年全村打糧2.2萬斤,戶均1100多斤,村民捱餓的日子少了。

互助組成立後,集體勞動的力量得到發揮。1943年春,西溝開墾荒地120畝,秋收15萬斤土豆。李順達又組織村民刨藥材、搞運輸、餵豬養雞、紡花織布,增加了不少收入。

經過艱苦奮鬥,西溝人的生活有了改善,大多村民有了存糧。1948年,李順達家蓋起了新門樓,掛上了縣領導贈送的“勞動起家”匾。

互助組提高了農業生產力,增加了生產資料等公共積累,也為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孕育創造了條件。1951年12月,李順達以互助組為依託,組織26戶村民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定名為“西溝農林牧生產合作社”。大夥兒推選他當社長,申紀蘭為副社長。1952年,李順達獲得了“愛國豐產金星獎”。

合作社組織下的集體力量開啟了西溝的變革。

“能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

早上7點,匆匆吃罷早飯,張正考手提水瓶和裝著糠窩窩的布袋,肩扛钁頭出了門,挨家挨戶組織合作社的村民出門領樹籽、上山種樹。這是當年勞動的一幕,現今75歲的西溝村村民張正考是當年的生產隊長,“幹到中午,大夥兒生堆火,烤著窩窩就著水當飯,一直幹到太陽落山。”

“為什麼要種樹?”

“有了樹,就有地,有糧食。”他說。上世紀50年代的西溝不像現在這樣綠樹成林、鬱鬱蔥蔥。光禿禿的山上石頭遍地,深深的7條大溝也是石頭密佈。惡劣的山區自然條件限制了西溝的耕地面積,制約著農村的發展。

向山要林,向灘要地,治山治水。1952年秋後,李順達、申紀蘭以合作社為組織,領著西溝人開始了大面積的植樹造林和溝灘治理。據村民路偉力回憶,當時為了鼓勵大夥兒種樹,李順達特意從外地帶回來一根直徑一尺、高三尺的榆樹墩,打成了木箱,讓大夥兒相信種樹有用。

可是,在石頭山上種樹難上加難。“當年播種下的300畝油松成活的不多,沒掙上錢。”申紀蘭說,“能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

1953年,西溝人外出學習造林技術,在薄土層的地方扒開表土,挖掉土下的石頭,墊進土,播下樹種。在沒土盡是石頭的坡上,把石頭撬起,將粉石渣挖走,再墊土撒種。

有了樹,土不下山。西溝人劈山取石,在河灘地打壩治水造田。4米高、2米寬的大壩緩衝了水流,水不出溝,壩下的石灘用厚土墊起,切成四方,成了新的耕地。

“一百擔糞一畝田”的集體努力下,西溝不僅在溝裡灘上造了田,還栽上了蘋果樹。不僅將陰坡全部綠化,還在不易活樹的陽坡上栽滿了樹。幾年下來,松柏長在了山頭,楊樹長在了溝壑,西溝的樹多了。荒山荒溝在造林後成了西溝人的“綠色銀行”。目前,西溝造林面積2.6萬多畝。

戰勝了貧山瘠土,栽下了綠樹成林,西溝迎來了發展的勃勃生機。

“黨員的本色是啥?是勞動,是奉獻,是服務。”

告別了貧窮飢餓,西溝人有了底氣;植樹造林,西溝滿目綠色。這些改變映襯著西溝人的奮鬥底色。

改革開放後,申紀蘭率領著西溝喊出了“無農不穩、無商不活、無工不富”的口號,開始了工業化轉型。1987年,西溝將農業合作社升級為“西溝金星經濟合作社”。先後辦起了鋁合金廠、飲料廠等10多個企業。隨著紀蘭核桃露、紡織繡品、化工建材源源不斷地運出山外,西溝的集體經濟突飛猛進。

二層樓房,西溝幼兒園、小學、中學校,印證了西溝在那段時間的輝煌,也檢驗著申紀蘭等勞模的奉獻與擔當。

據西溝村前任黨支部書記王根考回憶,一次清理鐵礦的厚沉渣時,大夥兒想著花錢找人來做,但申紀蘭沒有同意,自己拿著鐵鍬在高溫爐下鏟,省下5000多元。

在鄉村振興的新時代,西溝人在傳承中奮發向前。

2018年9月,西溝日間照料中心成立。村裡70歲以上的老人享受到了免費午餐。87歲的張支考每年還能領到400元集體給的錢。對著西溝黨總支部書記郭雪崗,老人豎起了大拇指說:“郭書記,不歪(不差的意思)。”

村民的信任讓郭雪崗對西溝村的發展信心滿滿,“接下來,西溝將打造文化康養旅遊、農副土特產品、服飾品加工三大產業,推進產業振興,讓西溝再創輝煌。”

採訪老勞模申紀蘭時,她說:“西溝一步步的發展是西溝人艱苦奮鬥出來的。黨員的本色是啥?是勞動,是奉獻,是服務。”(來源:農民日報)

農民日報記者:馬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