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陽明心學和程朱理學,到底什麼是心學,什麼是理學?

老子書院


我狹隘一點理解,“心學”就是明王陽明《傳習錄》為主要內容的,修煉心性,為明心見性,通達心靈光明的學問。而“理學”為宋元程朱發揮儒家思想,以求“天理”為主,甚至要求“存天理,滅人慾”的儒家修身養性的學問。它們都是儒家思想繼承、傳承中的發揮和發揚。

包容、正確點理解,這兩種學說都是孔、孟、荀之後,宋元明之際,中國儒學大家的儒學思想,都是值得學習、研究的,怎麼理解、認識和接受的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對待方法和態度。其中,王陽明一開始,就是信奉朱熹“理學”的,但他後來對其進行了一個”否定之否定”,提高升華後,創立了陽明”心學”體系。

後世至當今,人們一般對“心學”追捧,而對“理學”則持批評態度的人要多一些。😊😊😊


沃克特爾


心學和理學,是南宋時期的兩大學派,其代表人物分別是朱熹和陸九淵,他們之間的情況,特別象大乘佛教的性宗(如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等)和相宗(如唯識宗、俱舍宗等)的情況,一個重法性,一個重法相,“法性”是指萬法的本質,“法相”指萬法的相貌。

比如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就重視“尊德性”,主張“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這裡“發明人之本心”的說法,來自佛教的《楞嚴經》,《楞嚴經》裡講“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而《楞嚴經》、《大乘起信論》等經典,正是佛教性宗的代表論典。

關於經文中的內容,圓瑛大師解釋說“脫黏即離塵,內伏即照性,脫所黏之妄塵,回本有之常光,內伏反照照自性,但從一門,逆流深入,解結破陰,伏歸本元一真之心,妄惑既盡,本明自發,故曰發本明耀,即所謂淨極光通達矣!”這裡就非常清楚的解釋了心學家“發明人之本心”的意思,同時也非常清晰的顯示出心學和佛學之間的密切關係,心學走的就是法性宗的路線。

而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則側重“道問學”,主張“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尊德性和道問學,均出自《中庸》,朱熹的觀點與《中庸》裡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觀點是相合的,所以朱熹非常重視格物,他曾說過“一書不讀,則闕了一書道理;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須著逐一件與他理會過。”這也是“道問學”所包含的具體內容。

當然上面只是講側重,絕不是指二取其一,要一個丟一個,不管是“尊德性”還是“道問學”,兩個都不能少,只是理學和心學在見解上所側重的角度不同,所以也直接導致了他們對具體問題的具體看法,以及在修行路線上的差異。

總而言之,理學重萬物運行之“理”,用的是歸納法,這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總結才能達到,而心學重萬法的本“性”,用的是演繹法,先把核心建立,然後向外推演。二者各有各的特點,至於說哪個一定比哪個強,這個談不上,也不能比,只能說具體到某個人,更適合走哪條路線,這就象是治病,沒有最好的藥,只有最對症的藥。


澡雪堂主


其實都是儒學。那麼儒學有朱熹學、有陽明學,就像儒學有孟學、漢學、宋學,實際上首先都是儒學。

他們都希望為社會國家服務,在既定的社會體制內,把社會體制建設好,這個社會家、國、天下都建設好。

為了要把它建設好,個人必須努力,努力就要做工夫,做工夫就是孟子講的公私利益之辨,也就是在為國家社會服務的時候會得到很多資源。

這些資源當你有私慾的時候你放到自己口袋裡了,那麼這個國家社會的事情就做不好了,所以要為社會服務,要把事情做好,你的修養人品就必須好:做事情是為了公眾的利益,不是為了私人的利益,所以要修養。

修養就是公私利益之辨不過就是一念之間,就是在做事的時候心偏向自己的私利還是偏向百姓的利益、民眾的利益、社會大眾的福祉,在唸頭上做工夫,在心上做工夫,所以要做心理修養的工夫。

做心理修養的工夫孟子就談了很多。事實上論語裡面所有的句子也都是心理修養工夫,如如何禮、仁等。

孟子只是把這些修養工夫說得簡潔明瞭: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性侍天、持其志曝其氣、求放心、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擴而充之等。

這就是在心上做工夫,要有知識和能力才能做很多事情,關鍵是心態,在做事情的時候是利他的是服務的,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

講這些話的時候會出現新概念:陽明和象山常常講這些話,說他是心學。那麼心學之所以成立,是心要做的工夫所追求的價值本身是合理的:合於天道,合於天理。

那麼天道是什麼?天理是什麼?人性是什麼?《中庸》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率道之謂教。性就是人性,孟子講仁義禮知。道是天道天理。王陽明講:去人慾,存天理。那麼天理是什麼?仁義禮知。天道是什麼?仁義禮知。人性是什麼?仁義禮知。從孟子開始來講性善、仁義禮知。朱熹講理學的時候就是把孟子所講的性善論訴諸於本身就是天理就是天道論。

那麼性善論從孟子到《中庸》的理論體系已經建立起來,但是後來要面對道佛對儒家思想的挑戰。道佛的價值觀有些並不落在家國天下的仁義禮知的事情上,而儒學在魏晉玄學,隋唐佛學昌盛之後到宋明時期,還要更強調仁義禮知的價值意識。

這個價值意識就必須訴諸它就是天道、它就是天理,天道和天理跟我們的人性是一致的、一樣的。所以這個就是理學。理學就是在講人性是善的,講天道是善的。孟子的哲學就是講性善論的哲學,並且推廣到天理天道是善的哲學。

未完待遇……


老子書院澤溪


人生短暫,譭譽如何

蔡博

剛才講了一個小小的課,傷害脾胃的五個方面,導致產生一系列的健康問題,便秘,溼疹,月經不調,小兒疾病等。其實,相比這些傷害,心的傷害還是更讓人接受不了。

看梁冬寫的文章,裡面說請了一個老中醫給他講課,為了恩惠大家,他也邀請同學們一起聽。講完課後,為了表示感謝,他們起立給老師鼓掌[鼓掌] 。但是也正是這次鼓掌,讓他意識到,很多時候人們給他讚美,也很有可能只是禮節性的。

我教過很多學生,遇到比較經典的就是有幾個開始認識我的時候,對我無比的崇拜,熱情的要命。後來,反對最激烈的也是他們,甚至誹謗隊伍中他們也是先鋒。特別要小心,越是對你好的人,越容易過分吹捧,因此腦袋要保持清醒。

繼續寫,後來見多了,聽多了,就覺得跳樑小醜,活命而已,沒有主見和定性。魯國權貴叔孫武叔誹謗孔子,孔子的弟子,也是魯國的超級名仕自貢,治國安邦的高手子貢把他訓斥一頓。說他自絕於日月,自絕於光明,自絕於進步。雖敢非議孔子,卻懼怕子貢。因為傳統人的思維中,立德立言,不過是“嘴上說說而已”,未必有真功夫。而且實用主義的眼中,實踐勝過理論的,估計幾千年來,我們比較輕視理論研究和這都有關係。

這裡講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聖人也難免被誹謗,就像有不少人誹謗我們的開國牛人一樣。那王陽明被問到這個問題,他說,誹謗是從外來的,貴在自我修養。如果真是聖人,誹謗奈何。就像浮雲遮住了太陽[太陽] ,絲毫不影響其光輝。如果是假聖人,內心不夠堅定,即使沒有人誹謗,早晚心中的賊也要漏出馬腳。

面對誹謗,不要當真,或者及時撇清,當然最好的原則就是不辯。你不辯,如泰山,誹謗會像小鬼一樣溜走。


怪怪的教授


心學確實不懂,沒有研究過,懂一點理學的皮毛,可以談一下,以拋磚引玉。

人類社會的管理體系,要作出某種處分必須要獲得實現處分的保障,這種保障來自於兩種方式,有強制的暴力豪奪方式,也有儒雅的智力巧取方式。

按照這種暴力和巧取力度的大小不同,《道德經》中從純智力到暴力的逐漸增加,歸納為這樣一句話,“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道家提倡“無為而治”,就是國家管理理想狀態,不使用任何的暴力而使用純智力,所以最高智慧是老子強調的“道”。

比“道”增加一點暴力因素的是“德”,其代表人物是周公的“明德慎罰”思想。

再增加一點暴力因素,是孟子主張的“仁者無敵”的思想。

繼續增加,則形成孔子主張的“義無反顧”的思想。

最後,維持一個儒教國家,還是以智力的教育作用為底線,則形成墨子主張的“兼愛非攻”思想。

在春秋時期,社會矛盾沒有那麼尖銳,仍然是智力巧取方式控制儒教國家,他們的核心起源於“道”,結束於“禮”。

接下來,進入戰國時期,就要提倡暴力強制方式,以對於人們進行管理。

強制方式的開端,從強制力度看,其代表就應當是強制力開端的“理”為發端,思想就應該是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但當時沒有出現,直接進入了強制力更大的,講究“法無不為”的“法”家。

這就是對一個國家內部強制方式達到了最大化。

接下來,這種強制力還涉及對外使用的問題,就產生了縱橫家與外部的外交爭奪利益的問題,所謂“遠交近攻”,“弱國無外交”,說明強制力就進一步加碼了。

最後,一個儒教國家的強制力頂點就是兵家的“兵無常勢”。

所以,民間把不服於自己的人群想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叫做“講道理”,淵源正在於此,“講道”是求同,是巧取,是儒雅性質,“講理”是存異,是豪奪,帶強制性質。

中國人的談判,也一般有兩種基本模式,深入淺出型和咄咄逼人型。

所以,《道德經》剛才那句話繼續延續戰國以後的部分應該是這樣,“失禮而後理,失理而後法,失法而後交,失交而後兵。”

由此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理學的重要程度,有其不可替代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詩云:

道德仁義,

禮為中心;

加強管控,

理法交兵。


河東來


程朱理學只是把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系統化,是為理。沒有什麼新意。

心學基於王陽明個人的理解和學歷。相對於理學和儒學就是天上地下的差別。

儒學其實就是唯心主義的典範。其實際為書呆子。也是各種理論不切實際的代表。

心學的偉大在於告訴人們道理在心中。但由於人的認識不足,會各有不同。所以心學不能得到發展。

具體什麼是心學和心學的缺陷我會納入到哲學裡面一起論述。

有興趣關注我。


路上有長生果


什麼是心學?什麼是理學?所謂的心學,也就是我們的心裡以及心靈的概念。比如我們的心裡是骯髒的還是純潔的。我們的思想是遠大的,還是鼠目寸光類型的。什麼是理學呢?理學也就是我們對任何事情具有什麼樣的理念。是我們站在一個正當的立場上,把這件事情去做好。懂事理明是非。

心學與理學歸結為心理學。


誠信為貴12aw


朱熹重理,陽明重意。


參叔1



梁69853253


心即理.理即心不二也!一出自以教悟理.一出自以教悟宗.善惡.佛魔一念間.前者名相.後者自性!就在眾生一念間.故無念.離念為歸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