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到了,你还记得哪一首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

青山红豆心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和清明有关的诗词,流传千古,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诗。

说起和清明有关的古诗词,太多了,数不胜数。还有一首宋代黄庭坚的《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封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宋代诗人黄庭坚笔下的《清明》风

格较为独特,另类,在万物复苏,春草繁茂,桃李盛开的清明时节,野田荒冢,却是一片凄凉,另人哀愁的景象。雷声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的很柔嫩。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封侯。这句诗引用了春

秋时的典故,齐人在坟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候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被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这正是诗人有感而发,在他看来,无论贫富贵贱,最终都是一掊黄土与蓬蒿共一丘。在他的这首诗中将《孟子》中一位喜欢夸耀虚荣的齐国人与坚守气节的介子推相比较,形成了鲜明对比。用这个典故来告诉人们做人要向介子推那样刚正不阿受人敬重

清明节上坟祭奠是华夏民族流传千古的古老传统。因而,古往今来的诗人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多年以来,清明已是祭奠的清明,扫墓的清明,踏青的清明,也是诗歌的清明。








若兰清韵168896


清明一为向先祖和逝去的亲人寄托哀思,二可借着春日美景外出踏青看绿草如茵,吃青团团。

清明之际,每个人心中大概都有那么一个思念着的人。

这春日美景,倘若TA在该多好。

这种怀念无法敲锣打鼓的宣扬,无法痛哭流涕地呼唤,只是突然在某个热闹的时刻,发着呆,偷偷在心里告诉TA,“我还好,你呢?”

所以,这是一些思念逝者的诗词、祭文。并不都写就于清明,只为寄哀思予亡人。

(4月3日更新)

2019年3月31日,因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森林火灾而去世的30名扑火人员牺牲。

看到新闻的时候,不免心中哀恸。

他们朝着烈火走去,他们把背影留给挂念的亲人,甚至来不及说一声再见。

“虽千万人,吾往矣。”

在这个格外沉重的清明节,请一起哀悼这三十名英雄。

我死国生,从容去,国殇民恸。——《满江红》张自忠<strong>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梦微之》白居易

这是一首悼念知己的诗。

白居易与元稹相逢二三十岁,彼此为对方才情气度所吸引,引为知己。后元稹因敷水驿事件被贬下放,白居易以死上书无效。再之后,元稹与白居易先后被贬,同是天涯沦落人,只能互通书信、倾诉衷肠。公元831年,60岁的白居易正赋闲于东都洛阳,惊闻元稹病逝于武昌,悲痛不已。当元稹的灵柩运回老家陕西咸阳时,途径洛阳,他挥泪写下此祭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这是一首悼念妻子的诗。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于二十七岁逝世。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世的悼亡词。

小箱留得旧裳衣,母氏亲缝衣此儿。 近日着来浑短窄,猛思泉下许多时。——《感旧》苏泂

这是一首悼念母亲的诗。

母亲离世以后,开始学会坚强,学会在外人面前强颜欢笑。只是在某个突如其来的日子里,穿着母亲为自己缝制的衣裳,竟发现已经短了几寸,才发现,原来,母亲真的离开我了……


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


提到清明节的诗词,最脍炙人口的应该就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最早是作为二十四节气中一个。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命太史令司马迁、星官射姓、历官邓平等20余人,制定了太初历,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农历,将清明作为一个节气确定下来。


到了唐代,清明逐渐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习俗内容,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清明节除了是祭祀先祖的一个节日,它还是踏青娱乐的良辰佳节,这在很多诗词里都有体现。

长安清明

唐代: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节长安的景象,赐新火、蹴鞠、荡秋千、出游。



清明日

唐代: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这首诗描写了人们在清明那天外出踏青的喜悦心情。



寒食城东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这首诗也描写了清明时节的美丽风景和人们蹴鞠、荡秋千等娱乐场景。




苏堤清明即事

宋代: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节,游人游西湖的热闹场面。



郊行即事

宋代: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节郊外踏春的情形。



清明日对酒

宋代: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这首诗描写的是清明节扫墓的情形。



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扫墓情形,生动地描绘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4月1日,四川木里县森林大火,30名扑火队员壮烈牺牲,30多条鲜活的生命被无情的大火吞噬,我们多希望这是愚人节开的玩笑,然而现实却是如此残酷。在清明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也向那些为人民的幸福安康牺牲的先烈、英雄们致敬!


赵亦菡


清明时节雨纷紛,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杜牧的诗,是唐代诗人有感而发。


再看王禹偁宋代诗人如何写《清明》的诗句。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曰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我们再来看看黄庭坚的《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垫,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馀骄妾妇,

土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篷蒿苦一秋。

古人对清明诗词却实很多,再看南宋余姚高翥的《清明曰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古人对清明祭拜诗句很多,当然也是对故去人寄托思念之情,也是一种传承。网图。


有缘人153832681


又是一年清明到,有一位老人又让我无比怀念。

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和蔼可亲,他的艰苦朴素,他的高风亮节,他的人格魅力,永远出现在我的眼前、心里、脑海里。

您在哪里还好吗?可否知道我们想念您?

清明是对先人祖宗长辈的哀思,是对自己心中英雄先烈的怀念。

记得在读书的岁月了,第一首清明的诗词。

那时候还小,不理解“欲断魂”到底是什么意思?

长大后,终于明白了。亲人的离去,是一种怎样的悲伤?只剩下阴阳相隔,只剩下遥遥的祭奠。

愿所有在那边的好人,保佑活着的亲人幸福安康。


阅尽人间冷暖


清明时节雨纷纷!很多人会想到这首诗吧,我也一样,清明节到来我好想念一个老人,我的爷爷。

爷爷去世那年,我还在读小学5年级,那一天中午,我吃完午饭准备去上学,刚走到门口路边就看到爷爷坐在石凳子上,手扶着拐杖想要站起来,尝试了几遍,可还是站不起来!

我在一边看着却不敢相信,往日健壮的爷爷怎么突然这样,我们偷枇杷果那个举起拐杖追着我们的爷爷,90岁了还一个人去放牛,回来的时候还扛着一大棵树回来的爷爷,为什么坐在石凳子上站不起来了?

“来孩子,来扶我一下”,爷爷的声音就这么苍白无力,我扶着爷爷消瘦的身体一步一步缓慢地回到爷爷的房间,慢慢地扶着他坐在床上,倒了杯水给他,喝完水后爷爷就躺下了,我看到爷爷休息我才去上学了。

没想到爷爷这一躺就永远没再起来了,放学后回家的我听到了爷爷去世的消息……我没哭,想哭却哭不出来,一滴眼泪都没掉下来,爷爷在床上被白布从头盖到脚,妈妈在旁边哭得厉害,跟我说爷爷走了,赶快叫一声爷爷。然后我也没叫,全身被白布盖着的爷爷只露出一只很是苍白的手,有的人不敢看,害怕。我却是伸手去摸了下爷爷的手,没有了血色的手很冰凉。

晚上做白事,上山安葬了爷爷,回家后已经是凌晨5点了。我没有睡意,坐在楼顶上望着爷爷安葬那个地方,想起了还小的时候。

爷爷记性不好,门口前有两棵枇杷树,因为熊孩子多,偷枇杷果的。有时候我去摘都会被当成偷果的,爷爷本来是拄着拐杖走路了,一发现有人就举起拐杖追着跑,想到这里我居然笑了。

我没见过奶奶,我还没出生奶奶就不在了。爷爷一个人住,几个儿子每个月轮流送米和钱给爷爷当生活费。我有时候玩累了就跑到爷爷家,正好他一个人在吃饭,他看到我来就拉我过来帮我盛了一碗饭,台面上只有一个菜,一大碗的豆豉和几片五花肉,爷爷却笑得那么开心,不停地给我夹菜,把肉都夹给我了。我的记忆中,我应该不只一次跟爷爷单独吃饭了,每一次都能看到爷爷那开心的笑容,走的时候还给我几个水果,不是买的,那是他在山上摘的野果!

现在长大了,懂事了才知道爷爷那时候有多么的孤独,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住,所以我跟他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会笑得那么开心。可惜那时候我还不懂事,不能孝敬爷爷,现在有能力可是也孝敬不了爷爷,希望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要好好孝顺你,

爷爷!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j疯华争茂


清明时节“诗”纷纷,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国千年诗歌史上,清明时节的诗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许多诗词因这个传统节日而流传下来了,更因为诗歌的真挚美好而流传千古。

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清明诗,非杜牧的《清明》莫属:“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中国,在华夏大地,无论男女,无论老少,都倒背如流。

清明、寒食二节相伴相随,清明之前为寒食,寒食过后是清明,在古诗里,寒食往往就是清明,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曰:“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诗人描绘的是清明扫墓的是一幅凄然图景,坟茔垒垒,纸钱飞飞,泣声悲切,泪如珠落。昔日手足亲情,今天阴阳两隔,怎不叫人肝肠寸断?

与白居易的悲切不同,温庭筠一首《清明日》则喜气满天,十分欢快:“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鲜花放,蝴蝶飞,出门轻沾繁花露,归时沐浴弱柳风,走进春天里,何等惬意!

王禹偁的《清明》,有着难以抑制的寂寞和清苦:“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黄庭坚的《清明》一诗独辟蹊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垄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时节,桃李一笑春意闹,撩拨得人如花怒放。但黄庭坚高兴不起来。人们贡奉祭品之时,他想到偷食祭品而“骄妾妇”的齐人,拒绝高官厚禄而“甘焚死”的介之推,把清明之兴推到了君子与小人、贤者和愚者这两种人生的评判上。

清明词中,以北宋张先的《青门引·乍暖还轻冷》颇为著名,词曰:“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尽管写清明,但与清明节基本没什么关系,只有寂寞的哀伤,只有无限而浓得化不开的相思。


帝国的脸谱


"清明时节雨纷纷",若说有关清明的诗词,总不免此句第一。

其实还有首《清明日对酒》,也挺有名的: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此诗最后一句: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尤常为世人引用,表达文人士大夫常见的,人生几何应及时行乐的思想。

其实元元觉得,作者高翥他作为南宋江湖诗人,心中有末世飘零之感,不过故作旷达之感罢了。


你看诗人说:南山北山墓地丛丛,到处是清明祭扫的人,无数撒落的纸钱如白蝴蝶飞舞,伤心的人啊为亡人流下的血泪,把杜鹃染红了。

晚上狐狸仍在坟头上过夜,孩子们已然忘记了清明祭祖的哀伤,变得快活起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生活总要继续)。人生在世要有酒须尽欢,死后一滴也带不走,喝不到了。

诗中"日落狐狸眠冢上"表面上说狐狸睡在坟头,实则化用了"狐死必首丘”的典故,意思是说狐狸死了一定会头朝坟丘的方向,恋恋不忘家人。

而人死了,似乎不久就会忘了伤悲。他们活着享受生活,与九泉之下的亡灵已经不相干了。

死生事大,清明众多的诗中,高翥这首诗令人唏叹,人生如朝露,去日苦无多,珍惜当下吧!


元元的天下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小编认为有很多人都还记得,他们回答的时候都会提到的,所以在这里我就不提了。

不过小编带来一首,我在昨天回家扫墓时写的一首词,希望大家喜欢。

《还有泪》

作词:梅花润雪

至少有十年一堆坟墓

春草又淹没扫墓的路

残剩的菜花仿佛在哭

还有青草伤情的露珠

天空飘浮灰暗色的云

山岗开满血红的花朵

一阵鞭炮回向在山谷

底飞的燕子在唱什么歌

还有谁 还有谁 还有泪

斟满浊酒倒入纸灰与火飞

野草别托住我的膝盖

像你的双手把我安慰

还有谁 还有谁 还有泪

点燃一对烛三炷香与烟飞

荆刺别拉住衣服把我挽留

还有一对红烛代替我落泪





梅花润雪


清明节是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相提并论的四大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吟咏清明节的诗词不乏名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妇孺皆知,在这里我就不再说了,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另外三首写清明的诗词,一首诗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的《清明》,一首诗宋代不著名诗人高翥的《清明》,这两首都是七律,还有一首是当代诗人余成言的《长相思 清明》,这三首诗词立意各不相同,让人读罢思绪万千。


清明

[宋]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的这首诗,写清明佳节之时,正是桃花红李花白含笑迎风的好时候,但荒郊野外的那些坟墓却让人倍感凄凉。春雷已经把冬眠的龙蛇和各种小虫惊醒,雨水丰沛,郊外原野上的花草树木都生机勃勃,格外的柔美。前两联是写景色,接着颈联黄庭坚写了两个清明的典故,一个是齐国的一个人在清明时候出入坟墓之间拿别人祭祀的食物向妻子夸耀,一个是古之贤能之士介子推因为不愿意做官被大伙烧死。尾联作者就感慨道:不管是碌碌无能之辈还是贤人志士,千载以后又有谁能知道呢?他们最后留在世间的不过是荒草从中的一座座荒丘罢了。

清明

[宋] 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高翥这这一首《清明》立意又有不同,诗中说,清明时节,大家都忙于祭扫分布在各个山间的墓田,送给阴间的纸钱像白蝴蝶一样飞舞,亲人们泪水涌下,就像杜鹃滴血一样,哀痛不已。祭扫完了,日落以后,狐狸还是在荒坟上睡觉,儿女们依旧在灯下欢声笑语。最后作者感叹,人活在世间,就当及时享乐,该吃吃,该喝喝,等死了以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儿孙们祭奠的美酒哪会有一滴能流到阴间呢?

<strong>

<strong>

长相思 清明

云纷纷,

雨纷纷,

点点丝丝坠入尘。

行人合断魂。

山氤氲,

水氤氲,

绕绕缭缭笼墓坟。

杜鹃啼血频。

今人余成言的这首长相思 清明》,写出了清明时节景象。上阕其实化用了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之意,写清明时候雨下个不停,“点点丝丝坠入尘”更增添了这种让人断魂的气氛。下阕写山水之间,云雾缭侥,笼罩着一座座坟墓,坟墓前人们在祭拜,哀痛不已,就如同杜鹃滴血一样。“频”字表示清明祭拜的人很多。

此诗读罢有让人断了魂之感,让人思绪万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