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句宋词刺穿了你的心?

weibov5976


宋词在于文字的美,旋律的美,意境的美,刺中人心。刚好在春日里,适合读晏殊《踏莎行》,很美的词调,消遣时光,乐在其中,一起来看看。

晏殊,是这样一位词人,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了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因而笔调闲婉,多表现诗酒生活和闲情逸致,语言清丽,音律和谐,理致深蕴。

踏莎行·小径红稀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从“小径红稀”开始,作者描绘了一幅芳郊暮春图:词人去芳郊游行,独自一人走在落花稀疏的小路上,驻足远望,郊外已是芳草萋萋,伫立树下,树影斑驳,远处的亭台轩榭也隐约可见。“红稀”“绿遍”“树色阴阴”,虽是静景,却隐含移步换形,以静衬动,隐喻春天消逝,夏季的来临。“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此句所描述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时节的典型景色。词人在描绘这一景象时,注入了自己的情感,春风不解风情,任凭杨花肆意纷飞,乱扑行人的面庞。作者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任杨花乱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之境,但却毫无衰颓之感,且极富生趣。

下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由室外写至室内,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室外绿叶繁茂,黄莺鸟儿藏匿其中,虽不见其身影,却藏不住啁啾鸟鸣;屋檐下燕子翻飞,却被珠帘挡在了室外。“藏”字用得真是精妙, 既衬托出暮春时节,嘉树繁阴之景, 也渲染了无限的谐趣与生机。“隔”字用得最富神韵, 因为是“珠帘”, 室内与室外的空间并没有绝对的隔断,而是形成了一种通透之感。这种隔而不隔的格局, 很自然地将景物描写引入屋内。“炉香静逐游丝转”描绘了一个极静的画面,香炉里青烟静静升起,追逐缠绕着空气中的游丝。“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衬出整个室内的寂静。“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原来词人午间小酌,酒酣入睡,一觉醒来,已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掩映着这深深的庭落。“一场愁梦”指无可奈何春去也,初夏日长难以消。


读罢此词,仍然沉醉于词人的那份恬静与美好之中。我想这和词人生活的环境不无关系吧,澶渊之盟换得大宋百余年的和平与繁荣,不杀士大夫的祖训给了宋代文人最高的礼遇和安全。在这样的太平盛世中,文人骚客们自由生长,内心淡定从容。政治上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使得人们可以很安静地享受生活中的无聊时光,观察宇宙中的细微之物。倘若这是战乱年代,抑或政治黑暗时期,人们早就疲于奔波,忙于生存之道了吧,哪里还会有这份闲适与自得来静静观察“炉香静逐游丝转”。“炉香”与“游丝”大抵是世界上最无足轻重的了,对于我们的生命来说,它们更不具有任何意义。如果我们停下来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在我们的漫漫生命长河中,这样无足轻重、毫无意义的无聊时光占据了我们生命的绝大部分。是的,我们的生命并不是每分每秒都具有意义的,有些时候是属于静下来休闲的时刻。

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是呀,当下太平盛世,静世安好,属于我们的诗情画意在哪里呢?也许在:

午后。街角的咖啡店。把牛奶缓缓倒进咖啡里,用调羹慢慢搅拌。什么也不思什么也不想,就在暖暖的斜阳里发呆。

雨后。驻足树下,观察树叶上的雨珠晶莹通透


每天读宋词


首先我们来看一首李煜的词: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宋词是最适宜写情感的。有的词因为与个人在情感上实现了同频共振,所以纵然是千年之后,有些词仍然一下子能够进入我们的心灵的最深处,撩拨着我们心中最柔软的东西,读来,不觉泪水阑珊。近日,读李煜的词,读到他的乌夜啼,看着窗外阴暗的天色和呼啸的北风,不觉悲从中来。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人生的痛苦在于他是个不可复制不可逆转的过程,人生有的时候一眨眼就过去了,流水带走了青春,带走了向往,回过头去看时,只不过如浮生一梦而已。都说人到中年万事休,李煜被俘虏的时候,大概接近于中年,从南唐皇帝到阶下囚,人生的机遇坠落的如此快速,李煜还没有回过神,人生已经完全变了。想起来,真的是人生如梦啊!最悲伤的还不是这一句,真正刺穿我的内心的是最后一句: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世事如流水,万事有不平,浮生若梦,哪里都不平坦,只有喝醉了酒,在醉乡中的路还算是平稳,其他的地方无路可走。可见李煜此时绝望的心态。


我也有过类似的心态世事坎坷难行,哪里才是安稳的精神家园呢?人生已经别无选择,只好在梦里才能踏实点!多么痛的领悟啊!


好玩的国学


苏东坡有一首悲秋之作,写的是光阴易逝、年华易老,一读来我就会感叹:扎心了,老苏!


《行香子·秋与》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飞英如霰。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这首词有两个版本,另一个版本是下片中“飞英如霰”作“光阴如箭”)

悲秋是古典诗词中的传统,起笔一个“霜风”,就奠定了全词的悲凉。面对秋日萧瑟、容颜衰老,苏东坡避无可避。待秋风问起来,他也说不出口,只能“不语书空”。

东坡将秋风拟人化,在问答中,用“醉、病、慵”三个字,写的是生活的苦闷和绝望。


下片说早上醒来,落花撒满庭院。飞英虽无言,却让东坡想到时光荏苒,增添了伤感。不如将一切都是赋于千钟美酒,任他酒醉、眼花、烛红。

苏东坡的生命之秋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为何这首词读来如此凄凉?

实际上,东坡一生不幸,仕途坎坷。这首词是在他晚年,大病初愈之后写下的。

东坡大概是感受到自己时日无多了,所以这首词里面的悲秋,不止是悲自然的秋天。

他还悲生命的秋天——浑无处、回避衰容。不敢面对自己日益衰老的容颜。似无言、有意伤侬。飞英无言,都触及了他内心对时光飞逝的敏感。

他也悲心境的秋天——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人老了,不正是如此,或醉、或病、或慵懒。

苏东坡把自然、生命、心境三种不同的秋融为一体,借秋日病愈后的感受,抒发自己一生仕途坎坷和晚年的悲伤,写成了这首凄凉沉郁的词。

但是在最后一句,我们似乎又看到了那个醉酒后狂放不羁的东坡,他说他要把世间的一切事都赋于千钟美酒,任尔东西南北风啊!



也可自话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是东北总叨叨。

总叨叨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宋词是流行于我国宋代的一种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新体诗歌,作为一种中国文学体裁成为了宋代文学成就的一种标志。




宋词是一种可用于歌唱的由长短句穿插形成的文章。也被称为乐府,诗余,长短句,琴趣,曲子词等。


















宋代的著名词人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都在宋词创作方面有重要成就。










词脱离了诗的形式自成一种突出的文学体裁,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性文学形式。

伟大的辞人苏轼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改造,将诗融入词当中,把用词来表达情怀和用诗表达志向有机的结合起来。

达到了文章道德和儿女私情都能通过词表现出来的效果,提高了词的格调,创造了即使是描写儿女私情也不失格调,展现出树堂堂之阵,立旗旗之风新局面。

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作者柳永,也叫柳七,原来叫三变,字景庄,是当时婉约派词人当中的代表人物。柳永是当时的官二代,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立志报效国家。











柳永志向远大可是运气不好,多次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垂暮之年才混进官场。

柳永致力于宋词的创作改革,他创作慢词将赋法移植到词的创作上,用世俗的意向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法的白描等特殊的艺术个性对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雾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词儿,扎心了吧老铁?


总叨叨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真销魂也


南山一花奴


应该是这几句吧,临流对月暗悲酸,瘦立东风自祛寒。湘水佳人方告疾,帝都才子亦非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万里云山无去路,虚劳魂梦过湘滩。


兰花不艳有奇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柳永《八声甘州》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晏殊《玉楼春》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晏殊《清平乐》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欧阳修《玉楼春》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文天祥《酹江月》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黄庭坚《清平乐》




长相思,长相思。

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晏几道《长相思》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张昪《离亭燕》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林逋《长相思》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定风波》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苏轼《蝶恋花》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蝶恋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秦观《八六子》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贺铸《芳心苦》


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临江仙》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章良能《小重山》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乡子》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辛弃疾 《摸鱼儿》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王观《卜算子》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文天祥《酹江月》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此情无处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李清照《菩萨蛮》


我不爱吃发面饼


【悟空问答】提出【哪句宋词剌穿了你的心?】的确【宋词三百首】首首折服人心。横观词文大都写儿女情长、秋思惆怅、相思失恋、怀旧忧故等内容。比如:

李煜:虞美人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清照:一剪梅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范仲淹:苏幕遮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秦观:鹊桥仙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等与前述的内容,大致吻合,而且迄今为止还再为迁客骚人所釆纳或引用。

但是,有一位没有苏轼、李煜等人名气大的人即蒋捷,他写的一首鲜为人知的【虞美人】,倒是十分剌痛人的脑神经。不妨先将该文列于下:

【虞美人】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该词妙就妙在词人从【听雨】一景出发,引深一生即少、壮、晚年,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全文始末,使读者忆往昔,再现岁月峥嵘的场景。令人追忆往昔沉醉在往事不堪回首的烟云之中。特别是好一句: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词人那种忘我释怀放下的情境真是感人至深。

上言仅是管窺隙见,以飨网友。


我爱祖国63611886033


据说将介石被解放军,打的丢盔卸甲逃往台岛时,留的有一首残阳诗,可见非常悲感,本人以残搞修复,今日看到次题目非常之意,献为网友共同参考,这是首次亮相大众,,,,,?

[残阳]

百万雄士舞民轩,腐朽世间起雷庭。

傲为天下苍不老,不近东晓一清风。

恋彊泣祖介幽梦,残甲阴岛咱闭锋。

再整重阳山河景,谁辽天意不将兴。,,?

于2018年5月18日,华中,



龍华中


李易安有《伤秋》一篇,调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正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力!雁过也,总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滿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忺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弟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写他与一个叫朱淑真的才女有爱无缘,虽是才子佳人,无奈月下老错注了婚籍,都嫁娶了无才无学之人,写愁怨之情,形于笔词,并集诗词一卷,取名《断肠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