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不祛,百病易生:“烘乾”溼氣,中醫有4個方法

每到春夏交替季節,一些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常常會出現胃口不好,口苦口膩,頭身睏乏,精神不振等症狀,多認為是天氣逐漸變熱造成的。

其實不是,“熱”並非是主要原因,相反,“溼”才是罪魁禍首。

中醫認為,“風”、“寒”、“暑”、“溼”、“燥”、“火”是自然界正常的六種氣候,是天地間萬物生長必要的自然條件,但如果變化無常或“太過”或“不及”則成為中醫學上的“六淫賊邪”了。


溼氣不祛,百病易生:“烘乾”溼氣,中醫有4個方法


此時“溼”為“溼邪”,是六淫之一,是長夏的主氣,始於小滿,貫穿於整個夏季,與天地間多雨潮溼有關。中醫認為,天氣悶熱潮溼,溼邪最易侵入身體,脾胃喜燥惡溼,溼氣過重,容易導致脾胃不能正常工作,造成消化吸收障礙,出現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稀薄、四肢不溫、周身睏乏等症狀。

如何自我判斷身體內有溼邪?看好5處地方便知道: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彭文波介紹,頭髮愛出油、面部油亮多瘡、皮膚瘙癢出水皰、睡覺流口水、會陰部潮溼等都是溼邪藏於體內的徵兆,而在日常中,發現溼邪皆有跡可循,主要有四種方式進行自我判斷。

首先,在起床時,我們可以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來,總感覺疲勞、精神不、行懶肢困、小腿肌肉酸脹不適,並常伴有胸悶、記憶力減退、關節活動不利、下肢浮腫等症狀,那麼,你體內必然已經有溼氣。


溼氣不祛,百病易生:“烘乾”溼氣,中醫有4個方法


其次,如廁時,我們可以看大便。

正常的大便是黃色香蕉形的,體內有溼的情況下,顏色發青變褐,並可能出現粘滯在馬桶上的現象,有時候一次衝不淨還需要衝洗多次。此外,一般還可以觀察手紙,正常大便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反覆擦也擦不淨,也說明體內有溼了。

再者,洗漱時,我們可以看舌苔。

中醫學認為“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可以敏感地反映我們身體的健康情況。一般情況下,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但如果舌苔白厚,滑而溼潤,則說明體內有寒氣;舌苔粗糙或很厚、又黃又膩,則說明體內溼熱;舌質赤紅無苔,那麼,當心,已經體熱傷陰了。

此外,吃飯時,我們可以看食慾。

吃飯時觀察一下食慾。到了吃飯的時候沒有飢餓的感覺,而且沒有食慾;或者稍食即飽,胃脘脹悶不適;或者在吃飯過程中隱隱有噁心感,時有噯氣泛酸;或平素口中有異味,口中有甜膩或酸苦味覺,則說明中焦脾胃運化失司,溼邪內蘊了。

最後,頭髮愛出油、面部油亮多瘡、皮膚瘙癢出水皰、睡覺流口水、會陰部潮溼等也是溼邪藏於體內的徵兆。


溼氣不祛,百病易生:“烘乾”溼氣,中醫有4個方法


學會四招正確養生祛溼

溼氣重的人常常會有身體沉重、四肢乏力等症狀,但可以肯定的是祛溼也並非無法解決。彭文波建議,可以從4方面入手

一、飲食養生:飲食清淡,少甜少酒,少辣少油。

中醫學認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當脾胃功能受損,則氣血水谷精微不能正常運化升騰,停於體內則化生為溼濁。因此,脾胃功能的養護在祛溼方法中佔有重要地位。在飲食養生祛溼中,應少吃甜食,少食肥厚滋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喝酒。此類食物均會導致脾胃消化功能障礙,導致溼邪內生。

此外,夏季不宜經常食用生冷冰品,尤其是剛剛從冰箱內取出的冷飲,極易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輕則胃脘脹悶不適,重則腹痛腹瀉。飲食宜清淡,多吃點健脾利水的食物,如山藥、扁豆、薏苡仁、蓮子、芡實之類的食物,既有健脾益氣之功,還有利水化溼之效,對於減少胃腸負擔、促進胃腸功能恢復、促進新陳代謝亦有一定功效。而冬瓜和西瓜也屬於清熱生津利水排尿的作用,在溼熱季節亦可適當服用。

二、天然養生:利用芳香化濁除溼。

在潮溼的熱帶地區,人們很喜歡各種香料,其實這正是利用了芳香化溼的原理。中醫學認為,芳香化溼是中醫臨床祛溼的重要治法之一,適用於溼困脾胃,溼溫初起等證,常用藿香、佩蘭、紫蘇葉、白豆蔻等,並配合淡滲利溼、燥溼的藥物。如臨床及民間常用的藿香正氣水、十滴水等藥物即採用了此治法。因此,我們在平時起居生活中,在家中種植一盆茉莉花或者梔子花,或者用點天然精油薰香,往往能夠起到祛除溼邪、清心提神的奇妙效果。


溼氣不祛,百病易生:“烘乾”溼氣,中醫有4個方法


三、精神養生:生活規律,保證睡眠,靜養心脾。

規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健康的精神狀態,保證睡眠的時間和質量對於改善溼熱體質非常重要。經常熬夜,睡眠不佳者,多伴有舌苔厚膩,此乃溼氣蘊蒸之象;睡個好覺則舌苔薄白,為溼熱已祛,這說明良好的睡眠有祛溼清熱的作用。溼熱體質常見性情急躁易怒、緊張焦慮壓抑,因此溼熱體質的人應該注意靜養心神。因為靜能生水清熱,有助於臟腑氣機舒暢運轉。

如何靜養心神?一是經常練習深呼吸,每次呼吸都將氣息深吸至小腹部;二是多聽流暢悠揚舒緩有鎮靜作用的音樂;三是練習瑜伽、氣功、太極拳,或者跳一些舒展優雅的舞蹈。

四、起居養生:避免潮溼,適當運動。

體內溼氣的產生,除了自身臟腑功能失調外,很大一部分和外界環境有關,潮溼陰冷或者悶熱的環境常常容易導致溼氣入侵體內。


溼氣不祛,百病易生:“烘乾”溼氣,中醫有4個方法


因此,在日常起居生活中,應儘量避免在潮溼的環境中長期工作和居住,不要貪圖涼爽打地鋪,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物,經常晾曬潮溼的衣物及被子,沐浴後或者運動出汗後要及時充分擦乾身體頭髮。溼熱體質的人皮膚特別容易受到感染,最好穿天然纖維如棉麻、絲綢等質地的衣物,尤其是內衣更要注意,不要穿緊身的,要勤洗勤換。房間應多打開窗門以通風除溼,同時使用空調時不宜溫度過低,建議加用空調的除溼功能。

“適量運動則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調理氣機,疏通氣血,有助於排溼解乏。運動鍛鍊時應注意舒展筋骨關節,增加身體的柔韌度,建議可進行太極、瑜伽、游泳、健步等舒緩的運動,鍛鍊強度以達到微微汗出為宜,鍛鍊時間建議選擇清晨,以便陽氣驅逐陰溼之邪。”彭文波主任強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