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怎么看?

丨楠泽


宝玉挨打最主要的原因是忠顺王爷派长史来找宝玉要琪官。言之凿凿说宝玉藏起琪官,而且说出宝玉和琪官互换汗巾子的事。宝玉竟敢与忠顺王爷争夺戏子,而且拐走了戏子,得罪了忠顺王爷。贾政骂宝玉:“那琪官现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人,你是何等草芥,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贾政以为琪官出逃是宝玉干的,他非常害怕,害怕忠顺王爷报复他,报复贾府。



长史官走后,贾政气得目瞪口歪。本来就想痛殴宝玉,后来贾政又听贾环说,宝玉强奸未遂,竟然逼死了丫头金钏。贾政怒极了,他害怕再放任宝玉不管,宝玉会闯出什么大祸,殃及贾家。贾政打宝玉,众人来劝,贾政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宝玉挨打的原因对也不对。宝玉与优伶表赠私物不对,但是宝玉没有引逗琪官出逃,宝玉没这个胆子,也没这个能力和财力;金钏跳井的确因为宝玉,但是宝玉没有强奸金钏。因此宝玉挨打也冤也不冤。

宝玉自己也知道自己做错了,因此他挨打也没有怨言。



小孩交朋友,可能交到了坏人,也可能交了好人。如何确定朋友的好坏,需要家长引导。宝玉自从挨打后,就再也没有和朋友出去玩过。成天在大观园里和姐妹们厮混,即使出去访客也是跟着父亲一起。所以宝玉越来越不爱应酬,不爱仕途经济。宝玉和北静王都没有联系了。

长史官来贾府要琪官时,贾政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欢迎留言!


润杨阆苑


宝玉挨打,除了一惯的父子嫌隙之外,还有两个罪名,一是“逼淫母婢”,不从殴打逼死。但我们都知道,这是贾环的诬告,事实并非如此。另一是“流荡优伶,表赠私物”,这一条是事实。

宝钗母女,怀疑薛蟠揭露了宝玉“流荡优伶,表赠私物”,跟薛蟠有一番争闹。但薛蟠这样的直性人,他说没有,应该就是没有。那么,谁才是真正的告密者?

“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随笞挞”。宝玉挨打,在《红楼梦》中是非常热闹的一场戏。之所以热闹,不仅在于各种身份的人物,在宝玉挨打事件中,有着各种精彩的表现;也在于由这一件事引发了各种不同的后果:有的互通心意从此心心相印,有的因势借力于是暗暗上位,有的因祸得福换来逍遥自在,也有的本来事不关己,却偏跟着凑热闹,反而引发了自家的家庭危机。

在这许多人中,王夫人的反应很有意思。她似乎并不关心宝玉犯了什么错,却关心是谁“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其实这个问题,她也已经有了答案,再向袭人询问,不过是为了验证:“我恍惚听见宝玉今儿挨打,是环儿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你可听见这个了?”袭人回答:“我倒没听见这话。”

袭人明明已经知道:“那琪官的事,多半是薛大爷素日吃醋,没法儿出气,不知在外头挑唆了谁来,在老爷跟前下的火。那金钏儿的事是三爷说的”。这话是宝玉的小厮焙茗说的,除了“多半是薛大爷”一句是猜测之外,其他都是真实的。但是袭人不肯说出。

贾环母子与王夫人贾宝玉已是死敌,矛盾之深,世人皆知。况且王夫人已经知道,袭人在此时刻不愿再生枝节。薛蟠是王夫人的外甥,袭人正要向王夫人表忠心,当然不肯明说。

就在刚刚,袭人无意向宝玉宝钗透露了焙茗的话,涉及到贾环薛蟠二人,受到宝玉的拦阻,“自知造次”、“羞愧无言”。所以在王夫人面前特别小心。

无论她怎么小心,宝钗已经听到薛蟠的名字,并且给予“堂皇正大”的回答。但不管怎么“堂皇正大”,在她心里,却是深信薛蟠正是挑唆者。甚至于在袭人的话前面,她已经“一半疑薛蟠挑唆了人来告宝玉”。其实薛蟠只是受名声之累,书中甚至写明“其实这一次却不是他干的”。

薛家虽是大富,政治地位不高,加上薛父已死,薛蟠年幼,又好生事,很大程度上要借助贾家势力。所以一见薛蟠提起,立刻咬着牙骂:“不知好歹的东西”,引发了薛家一场家庭矛盾,以至于薛蟠气极败坏,竟说出宝钗想嫁宝玉的话来。

宝钗对宝玉有情,这一点毫无可疑。但宝钗可不是爱情至上的理想主义者。她是否想嫁宝玉,我有另文分析,在此不赘述。但无论如何,以当时的风气,以宝钗的端庄,当面提起婚姻爱情,都是极大的污辱。宝钗气得哭了,薛姨妈“气得乱战”,薛蟠当下扭头走了,第二天百般道歉。

薛家这一段公案,就此不了了之。但薛蟠认定自己没有挑唆,宝钗母女认定是他挑唆,双方的观点都没有改变。

“薛蟠本是口直心快的人,一生见不得这样藏头露尾的事。”他既然说不是自己挑唆,当然不是他挑唆。但是宝玉挨打,两个诱因:金钏被逼奸不从跳井而死,是贾环改头换面诬陷中伤;琪官逃离忠顺府,府中长史上门来索要。长史如何得知琪官与宝玉交好?会不会是薛蟋泄露天机?会不是是薛蟠在无意之中泄露天机?


贾宝玉与琪官蒋玉菡的第一次见面,薛蟠也在场。而据薛蟠对母妹说:“那琪官我们见过十来次的,我并未和他说一句亲热话,怎么前儿他见了,连姓名还不知道,就把汗巾给他了?”他在宝玉之前,已经和琪官见过十来面。

琪官何许人也?据忠顺王府的长史官说,他是王府中的小旦,地位类似于贾府的芳官蕊官,只是因为他是男子,所以较有自由权,可以出外交际。所以与薛蟠、冯紫英相熟。而从和柳湘莲的故事来看,薛蟠显然是把琪官当作“风月子弟”也就是相公男妓来看的。

冯紫英请客,请的是薛蟠、宝玉表兄弟,席上还有琪官、蒋玉菡、妓女云儿,以及“许多唱曲儿的小厮”。这是一个征逐声色的场所。“冯紫英先命唱曲儿的小厮过来让酒,然后命云儿也来敬酒”,这里没有“命”琪官敬酒,是把他当客人看待。但这样的客人仍与薛、贾、冯世家子弟不同。薛蟠敢于当场吃醋发作,一定程度上仍把琪官当作高级男妓看待。

琪官送给宝玉的“茜香罗”大红汗巾,据他自己说是北静王昨天刚给的。也许这不过是自高身份的信手拈来,但也反映出他素日与北静王有过交往,并且不是泛泛之交,才敢借北静王来抬高自己。

这样,琪官的身份大致有了轮廓:他本人是忠顺王府的家伎,但因才艺出众,声名在外,与北静王、冯紫英、薛蟠等贵介子弟都有交往。

宝玉和琪官的交往,书中直接描写的只此一次。但当忠顺府长史来访,宝玉说出“听得说他如今在东郊离城二十里有个什么紫檀堡地方,他在那里置了几亩田地,几间房舍”,买房置地都知道,显然以后二人还有来往。但也仅仅是有来往而已,比不得与北静王等人久有交情。所以琪官买房,北静王、冯紫英等人知道不知道?多半是知道的,他们甚至可能给予了资金上的支持,不比宝玉“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没有经济自主权。

长史官为什么单向宝玉索要琪官?一方面,“这一城内,十停人倒有八停人都说,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们令郎相与甚厚”,宝琪二人一见如故,交往稠密,已经在交际界传开了;另一方面,忠顺王、北静王地位相当,彼此投鼠忌器,在一般情况下不会为一个戏子撕破脸。贾家虽然也有权势,但多半是上承祖荫,这时显然不能与王府抗衡。吃杮子要拣软的捏,何况宝玉还只是贾府一个尚未出仕的青年子弟。

这样看来,倒不是忠顺王长史只知道琪官与宝玉交好。他也知道琪官的其他后台,只拣了个势力较弱的贾府公子来敲诈。贾政的反应激烈,一半是对忠顺王的诚惶诚恐,另一半则是对宝玉怒其不争。


所以,琪官与宝玉的交往,并不是瞒人的事。他们自己也并没有有意避讳。这一点,从那场初逢的酒席上也可看出一些端倪。

蒋玉菡念诗“花气袭人知昼暖”,薛蟠说破,是他一惯的为人。奇怪的是,“冯紫英与蒋玉菡等不知原故,云儿便告诉了出来。”宝玉尚未公开收房的侍妾的闺名,连妓女也知道。

贾琏也对薛蟠的屋里人发过议论。从王夫人这里论,琏蟠算是表兄弟。从凤姐这里论,贾琏是薛蟠的表妹夫。况且薛家住着贾家的房子,梨花院与王夫人的住所相近,贾琏替贾政王夫人管家。内眷往来,知道名字并不奇怪。而云儿不过是妓女,她怎么知道宝玉屋里人的名字?


宝玉唱曲,薛蟠挑毛病,“云儿便拧他一把”,十足是中下等妓女的作风。以宝玉的审美水平,云儿之流是入不了他的眼的。但连云儿也知道袭人之名。豪门还有什么隐私可言?内帏之事尚且如此,在府宅之外交际场的际遇,就更是公开了。


蒋玉菡送给宝玉的茜香罗,是“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林黛玉就因宝玉把荷包给人而生气,宝玉的辩解也说“我是那一回把你的东西给人了?”他甚至终于在黛玉面前硬气了半回:“你也不用铰,我知道你是懒待给我东西。我连这荷包奉还,何如?”可见重视一个人,也会重视这个人赠送的礼物。宝玉换给蒋玉菡的松花汗巾是袭的,事后想起,也认为“不该给人才是,心里后悔”。

蒋玉菡北静王的礼物又随手转送他人,一方面是对宝玉一见如故,一方面对北静王并没有特别深厚的交情。可见他平日结交的达官贵人不少,即使是北静王这样高贵的皇族,他也并不格外重视。

从找靠山、谋实利的角度,宝玉并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人物。但北静王也慕名“衔玉而生的那位公子”,所以和宝玉结交也是荣耀。而对于宝玉,自高身份、不轻易跟人亲近的琪官,却与自己一见如故,也是一件得意的事。这些外在的因素,再加上感情上的投合,两人在相识之后,感情迅速升温,往来必定密切。


而两个男子的往来,虽然一是贵介公子,一是驰名小旦,但毕竟不比男妇恋爱,对私密性的要求很低。他们的交往,多半在公开场合,多半有其他人在座,冯紫英、薛蟠,至于北静王,都可能是座上客,也都可能宴请过他们。薛蟠并没有因吃醋而故意挑唆生事,但也没有守口如瓶的自觉操守。其他人也一样。所以忠顺王长史听说,根本是顺理成章。

忠顺王长史是很干练的,他从琪官众多朋友中,挑选中近期比较接近、权势比较低下的贾宝玉,上门索要。贾政诚惶诚恐,宝玉毫无担当。他顺利地“拿”到蒋玉菡,打击了贾府,逞了威风。没有人敢跟忠顺五府对抗。王夫人薛家母女到处猜测告密者是谁,宝玉却只说“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他不想找告密者,因为他自己很清楚,这件事只是权力的较量,而不是秘密的泄露。


栖鸿看红楼


在《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发生了一件小事,但是这件小事却惊动了整个贾府,不但闹得贾府鸡飞狗跳,余波还不小。固然让袭人获得准姨娘的地位还殃及著名纨绔大子弟薛蟠,致使薛家到底也闹了一场。

到底是什么事呢?熟读《红楼梦》的你们一定已经明了,这就是宝玉挨打了。

这顿打可打得不轻。“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袭人听说,便轻轻的伸手进去,将中衣褪下.宝玉略动一动,便咬着牙叫`嗳哟',袭人连忙停住手,如此三四次才褪了下来.袭人看时,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了起来。”贾政打的确实不轻,没留力气。

那么宝玉该不该挨这顿打呢?我们来看看他挨打的原因。原书这样说: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

流荡优伶,表赠私物。指的就是蒋玉函了,蒋玉函是个戏子,在那个时代,大门不出二门不入的探春都知道戏子不过和猫儿狗儿一样的玩物,高兴时候与他们玩玩,说说笑笑,不高兴的时候也不必很认真与他们生气,打发出去就是了。不值当与他们深交。这个观念是否正确值得商榷,然而却是当时社会主流观念。

贾宝玉与他结交本身就是不务正业,何况还交换了信物。在贾政眼中当然已经是大逆不道了。更重要的是蒋玉函是忠顺亲王看上的玩物,贾宝玉和蒋玉函交好,这种交好还是平等交心的相交,于贾政看起来当然是大逆不道,在忠顺亲王看来,更是捋了虎须了。得罪了忠顺亲王的后果多严重呢?贾政听了这话,又惊又气,......。贾政便问:......那琪官现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人,你是何等草莽,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贾政听到忠顺府的一个长府官既不客气也不尊重的一番询问后,他的反应是又惊又气,气自然是气宝玉不争气,惊自然也不是惊喜。又问宝玉,“你是何等草莽,更是祸及于我。”此惊不但不是惊讶,只怕是惊吓了。

想来贾政是荣国公之孙、现任的员外郎,大哥贾赦还袭着爵。四大家族何等威势,寻常官员要说没有个护官符,连官都保不住。然而一个王府的长府官便可登堂入室如无人之境,倒也让人忍不住感叹。此时等级森严,四大家族视平民如虫子,说抢便抢,说杀便杀。而四大家族于皇室,也不过是草芥而已。

至于荒废学业,指的是那些科考举业的功课。这大家都知道了,贾宝玉是最厌恶那些的,唯一一次去学堂不但是因为想要和秦钟搞龙阳,结果还闹出一出一场大是非。宝玉那句著名的:“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固然是他和黛玉爱情的见证,更充分说明了他是如何厌恶科举仕途。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再说淫辱母婢这件事,冤不冤枉呢?

冤枉的!

我们继续回看原文:宝玉轻轻的走到跟前, 把他耳上带的坠子一摘,金钏儿睁开眼,见是宝玉。宝玉悄悄的笑道:“就困的这么着?"金钏抿嘴一笑,摆手令他出去,仍合上眼,宝玉见了他,就有些恋恋不舍的,悄悄的探头瞧瞧王夫人合着眼,便自己向身边荷包里带的香雪润津丹掏了出来,便向金钏儿口里一送。金钏儿并不睁眼,只管噙了。宝玉上来便拉着手, 悄悄的笑道:“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儿不答。宝玉又道:“不然,等太太醒了我就讨。"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 "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去罢,我只守着你。"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宝玉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去了。

我们看看,贾宝玉有半点强迫金钏儿吗?没有。

但是他有过错吗?有。

和金钏儿调情是他先挑起的,然而一旦事发,王夫人当着贾宝玉的面给了金钏儿一巴掌,贾宝玉不但不能为金钏儿分辨一句,也不能勇敢的负起一个男人的责任。他的反应是一溜烟去了,逃跑。

总结下来,金钏儿之死,固然是因宝玉而起,却的的确确说不到奸淫二字。然而虽然不是奸淫,单就金钏儿之死,宝玉也足以挨这顿打了。

更何况此后蒋玉函因宝玉泄密到底被忠顺府拿去,大约也是难逃苦楚。此一节,又足以让宝玉挨一顿好打了。

综上,宝玉此时挨打的原因,或者有些冤枉之处。但是宝玉挨打,却挨的并不冤枉。


春秋随话


宝玉作为荣国府的公子,一直以来跟他的父亲贾政三观就不合。贾政见到宝玉,通常没有好脸色。

有一次却闹大发了,宝玉挨了他爹贾政三、四十板子,而且后来还是贾政亲自上手打,宝玉被打得皮开肉绽。那么,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又怎么正确看待呢?

一、贾政因为信奉“仕途经济”愿意让宝玉结交官场中人,宝玉却沉迷于儿女情长。

事件的起因是由于一个中午,宝玉闲来无事,去他的母亲王夫人处,正看到丫鬟金钏一边给王夫人捶腿,一边打盹儿。

宝玉摸了一下金钏的耳环,还顺手把随身带着的一颗“香雪润津丹”喂给金钏。金钏眼也没睁,就含在嘴里。

宝玉于是跟她开玩笑,拉住她的手说要讨她“在一起”。

两个人都以为王夫人睡着了。于是金钏说,你不要在这里逗我了,没事的话,你去东小院里捉贾环和彩云去。

这时候,王夫人睁开了眼,甩手就给了金钏一个嘴巴。并骂了很难听的话。宝玉见了,吓得赶紧跑开了。

那天,正赶上贾雨村来访,贾政要宝玉出来会客,其实他是希望宝玉多结交一些官场中的人,好为宝玉将来的仕途做铺垫。

宝玉本来心里非常抵触,很不情愿地出了怡红院的门。

这时候,宝玉看到黛玉走在前面正落泪,竟然把他父亲让他见客人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小心哄了半天黛玉。结果,到了贾政的会客室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

为此,贾政对宝玉非常不满。

见完贾雨村后,宝玉又得知由于王夫人把金钏赶出贾府,金钏跳井自杀了。宝玉心里非常自责,也非常难过。

宝玉失魂落魄地在园中徘徊,正赶上贾政迎面而来,宝玉竟然没有看到父亲。

贾政因为之前宝玉磨磨蹭蹭半天才来,现在又这样萎靡不振,气就不打一处来。

其实,宝玉是因为反感官场,因而下意识地不愿意去会客。再加上情不自禁地哄黛玉耽误了时间,又加上听说金钏因自己而死,更加自责、懊悔。他的儿女情长,正遇上热衷仕途的贾政“恨铁不成钢”,贾政倒又加了三分气。这也是宝玉挨打的原因之一。

二、琪官之争,贾府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宝玉则成为其受害者。

这时候又有忠顺王府的人来讨要琪官,无异于火上浇油。

原来,琪官蒋玉菡是个演小旦的男演员,扮相俊美,是忠顺王的男宠。可是最近一段时间,琪官忽然不见了,老色鬼忠顺王茶饭不思,派人四下寻找。没想到,有人说是宝玉跟琪官交好,一定是他把琪官藏起来了。于是,忠顺王爷派人到贾府要人。

贾政虽然是一品大员,但是来人“狗仗人势”,态度嚣张,也使得贾政颜面尽失。贾政一面与来人周旋,一面找来宝玉问。最终确定琪官不在贾府。

但是由于宝玉与琪官互换过汗巾子,也就是腰带。因此,贾政断定儿子与琪官“有染”。

于是他说“那琪官现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人,你是何等草芥,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于是心中更加气愤。

其实,据前面的情节推断,忠顺王与北静王是两个派别,政治斗争中,忠顺王站了上风。而贾家素来与北静王交好。

因此,忠顺王此时讨要戏子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忠顺王有点“敲山震虎”的意思。再者,贾政一方面恼的是儿子品行不端,在外流荡优伶。

最主要的是,宝玉的做法殃及到了贾政,使得忠顺王把贾府作为发泄口。而贾政恼羞成怒,接下来宝玉则成了这个斗争直接的受害者。

三、贾环告发金钏跳井,是引爆宝玉挨打的导火索。这根本上就是贾府嫡庶之争以及自相残杀的表现。

这一天也是赶上宝玉倒霉。琪官这件事虽然过去了,贾政心中烦闷,来到园中散步。这时候,他看到贾环跟几个小孩子在园中乱跑。于是他叫住贾环,问他跑什么。

贾环于是添油加醋地说,是由于宝玉“强奸未遂”金钏,致使金钏跳井而死。

自己是看到金钏儿的尸体被泡得太吓人,才跑的。这下,宝玉可是在劫难逃了。

贾政大喝“拿宝玉来!”并且说,如果谁再劝我,我就剃发出家,“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贾政因为没教育好宝玉而自责,也为儿子的不成器无比气愤!连声喊道:“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

其实,贾环是贾政与赵姨娘所生,他一直以来就嫉妒宝玉得到贾府上下的宠爱。在大家都尽量瞒着贾政的情况下,贾环却在这里大作文章。

他先是虚张声势引起贾政的注意,然后借势告诉贾政金钏之死。这次,更是“小动唇舌”,不动声色地把事情大肆渲染,让贾政引发对宝玉的不满。

终于使得贾政狠下心来,把宝玉打了个半死。宝玉挨打也有嫡庶之争的原因所致。当然也反映了贾府内部矛盾重重,已经从内部开始不稳了。

这就是贾府被抄家的内因之一。

宝玉挨打,在《红楼梦》中是一副浓墨重彩的画卷。宝玉挨打,自有表面上的原因,比如宝玉会客去得晚了,宝玉与戏子互赠私物,“淫辱”丫鬟等。但实际上,这里面体现了宝玉的率性而为与贾政仕途经济上的冲突;以及当时背后政治斗争的残酷;还有贾府嫡庶之争、自相残杀等本质上的原因。

一部《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确如此!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贾政从小对宝玉就有偏见,带着这些偏见,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贾政对宝玉的失望,不是一时的,而是一贯的持续的。贾政是一个正统的传统贵族家庭的老爷,他内心对自己儿女最大期许,就是男的能够“学而优则仕”,女的嫁到比较好的夫家。在某种程度上讲,他是成功的,毕竟元春被选为了皇妃,一人得道,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下,这是了不得的成就,会给一个家族带来极大的荣耀,所以在元妃省亲的时候,给我们呈现的是,贾府对此是多么的重视,因为通过着一个人,贾府从原本的相对普通的贵族家庭就可以直接“通天”,可以得到来自皇帝的直接关心。虽然贾府的兴起,与先祖救助皇帝的军功有很大关系,但是在家族荣誉上,家里出了一个皇妃,才是贾府走向鼎盛的标志。

在女儿身上,他获取了最大的荣誉和心理安慰。但在儿子身上,他却未能如愿。因为长子贾珠的早逝,给家人的生活蒙上些许的阴影,再加上贾母这个老太太的极力护佑,宝玉在极为宠溺的环境中长大,“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字”,这则评价是很儒家的评价,完全可以看作是贾政对宝玉的批评。

在宝玉幼时抓周的时候,放着手边的刀枪笔墨砚等等不拿,反而毫无顾忌的一手抓起来女儿用的胭脂。所以对宝玉的失望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他对儿子的期许是,未来要通过读书光耀门楣的,没想到儿子却对笔墨等视而不见,反而欢喜女孩用的东西,相信这个爹爹的一颗老心脏很是受不了的,所以宝玉成长的过程中,贾政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与宝玉命运抗争的过程。宝玉的成长轨迹很是应了抓周时的预言,天天在脂粉堆里长大,难免会有些女孩子气,这越加的不让贾政喜欢,所以处处为难这个儿子,处处给他布置学习任务,甚至工作外派也会给贾宝玉布置一年的大字练习作业。所以贾政的做法很传统,就是望子成龙的那种期许。

当现实开始撞击这个期望时,贾政会生气,会发怒,会惩罚宝玉。可是贾政的弱点是他不识人,不但不知自己豢养的清客的人格品质,连自己的儿子的人格品质也不知,所以他会听信贾环的告状,认为宝玉真的强奸了金钏,导致金钏的跳井。听信外人的怂恿,认为宝玉真的胡乱的勾搭戏子,两桩罪名加在一起,让贾政对宝玉的期许降到了冰点,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儿子如此的堕落,虽然只是他以为的宝玉的样子,并不是真实的宝玉。所以拿起板子,亲自将宝玉打个半死,如果没有贾母或者王夫人及时赶到,说不定宝玉就在自己老父亲的一口怒气之下丧命了。

但宝玉不会丧命,一则因为小说情节发展需要,就像一部电视剧或者电影一般,导演让你什么时候死掉,就得什么时候死掉。相反,贾政非但没有打死宝玉,还在怒气过后,私下里眼泪低垂,问自己的妻子王夫人,宝玉有没有事,这就是典型的传统老父亲,虽然恨铁不成钢,但血缘上的亲情还是存在着的。

可以这样讲,宝玉和自己的父亲是前世的孽缘延续至今,用一种形容讲是八字不合。所以每次贾政呼唤宝玉的时候,宝玉总会老鼠见到猫似的害怕的不得了,一旦脱离了贾政的视野,宝玉就会无比的高兴,《红楼梦》给我们呈现的是青春里面父子的一种对抗,青春的荷尔蒙与传统礼教的对抗。在这样的对抗中,谁都不曾输掉,只不过是在彼此的岁月里,都留下难以忘怀的痕迹。

等到宝玉身着猩红斗篷,在漫漫雪天中向贾政下跪的那一刻,父子俩才实现了真正的和解。《红楼梦》中这一段非常的动人,以至于很多人会觉得,后四十回仍旧是曹雪芹写的,不然别的作者写不出这样令人动容的,且能够和全书氛围相一致的片段。只不过很多部分,不像前八十回修改的那样精致了。宝玉在人世间的使命完成,便要随着一僧一道返回青梗峰下,他要完成自己命运中的告别,告别的过程有一些长,就像电影中的长镜头一般,慢慢的让你体会其中的滋味。

因为贾政在外地工作,所以宝玉参加科考的时候,需要给妈妈王夫人以及自己的妻子宝钗,侍女袭人告别,在这个过程中,宝玉的表现其实已经有很多不自觉的成分,他的行为很有一种生离死别的感觉,宝钗也体会到这种异样,只是不好说出来,所以当考试完,宝玉失踪,宝钗就明白了一些事情,宝玉终究是回不来了。

待到和贾政告别时,画面甚至有了一些魔幻的色彩,天地茫茫白雪,宝玉赤脚披着猩红的斗篷,在贾政所乘坐的船外远远的下跪,好似说些什么,又好似没说,很孤寂的画面,宝玉把该还掉的世俗渊源全还掉了,就像《封神榜》中哪吒一样,削肉还母,削骨还父,统统还掉,不和这世界再有半点牵连。这时候的贾政,在读者看来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很无奈也很无力,追着宝玉走出了很远,仍旧没有追上,最后了悟宝玉不是常人,而是来到这只是经历一番风雨,然后离开,所以最终的他,和自己的这个“不肖”子,达成了和解。


大野泽的风


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在于,宝玉的三观与父亲贾政的三观截然相反。贾政作为封建贵族知识分子的代表,一直希望宝玉能够走经济仕途,光耀家族。只可惜,宝玉天生反骨,最讨厌经济仕途,不务正业,“于国于家无望”。

对宝玉性格概括最精准的地方,在第三回《西江月》二词里:“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政对宝玉寄予厚望,只不过宝玉深得贾母宠爱,不便严格管教。贾政出于愚孝,对于宝玉的行为,很多时候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宝玉挨打这一次,所有矛盾激发在一起。前有忠顺王府的史官向宝玉索要琪官蒋玉涵,后有贾环告状因为宝玉强奸未遂致使金钏儿自杀亡命。

这几件事里面又夹杂着,贾雨村来贾府做客,宝玉磨磨蹭蹭不愿相见。这些事情掺和在一起,任何一个父亲都会大发雷霆。很多人认为这是宝玉反叛封建制度的写照,私以为有些过于夸大。宝玉的这些行为,放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父亲也不能容忍。

宝玉有反叛精神,但不在于此,而在于对于男尊女卑社会的挑战和男女自由恋爱的坚持。宝玉挨打,是与父亲矛盾的一次爆发,也是与封建制度的一次冲突。他宝玉并没有完全否定封建制度,很多时候他也认可嫡庶有别和贵贱之分。

纵使宝玉最不喜欢的经济仕途,面对父亲的耳提面命,他也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整日混迹于女子闺阁之中,游戏于戏子小生之间,就连曹雪芹也在提醒,“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样巨大的冲突,不挨打不足以宣泄贾政心里的”恨铁不成钢“。

不管放在哪个时代,不知进取,坐吃山空,都令人不耻。宝玉的这个形象,有反叛,也有脱离不了当时封建社会大环境的贵族式弱点。曹公塑造这一形象,更多的是一种分享,一种善意的提醒。

行为偏僻性乖张,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也必然存在不容于世俗的格格不入。理解宝玉挨打,也要理解曹公塑造宝玉这一形象的真实用意。个人愚见,曹公对宝玉这一形象的塑造充满了复杂的感情,有所肯定,有所不屑。

宝玉与封建制度存在冲突,但挨打这一次说不上是对封建制度的巨大反叛。反叛,需要抗争到底,脱离自己所处的圈层,建构自己希望的世界。大观园再美好,宝玉没有用心守护,只是任由它如花开花落,成为落红无数。

想要理解宝玉,要从精神层面诠释。倘若以世俗标准,无论放在哪个时代宝玉都不会被世人所喜爱。宝玉挨打,与其说是三观与精神世界的冲突,不如说是仙气与人性的冲突。宝玉本就是神瑛侍者来人间历劫,自娘胎里就带着不同于世人的痴情与呆气,人间何曾见。

浮生若梦,曹公早已说过,莫效此儿形状。平凡如你我,做好自己,才不负此生。


此笺


一、原因:

1、价值观不同。

宝玉在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这个为官几十年的人深感不满,自己的官衔将来还指望着宝玉这个唯一的嫡子继承,可宝玉一看就无心官场,这不禁让贾政担心自己官职到期之后,贾府又靠谁撑着。

2、人生观不同。

贾政一生从政,觉得为民解忧,为官从政,为国尽忠才是正道,所以极力追求仕途。而宝玉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只想云淡风轻地生活下去,从不关心仕途与学业,只愿意在园中与姐妹玩乐。

3、宝玉冥顽不化,不听贾政告诫,违逆了贾政。

宝玉不听贾政之言,勤加学习,不仅不思进取,还终日与别人鬼混。

4、贾政失了面子

宝玉私下与琪官、柳湘莲等底层人物相交甚欢,还悄悄为琪官置宅,惹得忠顺王府上门找人,使贾政失了面子。难以下台。

4、贾环的挑拨

金钏被逐和投井自杀,本是王夫人的责任。

宝玉只是叫醒熟睡金钏,给她一颗糖,说了几句话,被王夫人看到罢了。

但贾环却对贾政说,宝玉强暴金钏未遂,导致金钏投井,贾政听了自然气极。

二、根源:

宝玉不思进取,终日胡闹鬼混也就罢了,还闹得人尽皆知,并且牵连上了人命,不管还了得。


庭院风鸣


《红楼梦》第五回,宁、荣二公之灵嘱警幻云:吾家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奈运数终尽不可挽回。我等之子孙虽多,竟无奈可从继业者。唯嫡孙宝玉一人……略可望成。这番话正是贾政望子成龙心切的缩写。但宝玉纨裤之弟,不学无术,混迹于女子群芳之中,吃喝玩乐,无所事从。警幻仙子推宝玉为"意淫",並云:汝今独得此一字,在闺阁中虽可为良友,却于世道中未免迁涧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因此,宝玉遭一次痛打不足为怪。


大展宏图3329


宝玉挨打三个原因:

一、贾环向贾政告状,污蔑宝玉轻薄金玔,导致她跳井自杀。

二、贾政得知宝玉整天和一些男子私混,不成体统。

三、作为贾府接班人被寄予厚望的宝玉,不热衷科举,让贾政恨铁不成钢。

其中第一个原因是导火索。第三个是根本原因。


笑望天6


真实原因是,搞不好两派政治斗争因此恶化,北静王一派被忠顺王一派抓住把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