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什么听古典音乐?

穿上什么听古典音乐? | 争鸣

文 |陈岭

有一本书名叫《穿T恤听古典音乐》,内容涉及很广,从听古典音乐的礼仪,音乐家的生活、写作的背景到音乐作品本身,书名用“穿T恤”表示欣赏状态的平和轻松,当古典音乐抛却繁文缛节,俯下身姿时,对于大部分非专业的观众而言,会变得伸手可触,亲切可人。穿上什么听古典音乐其实也有“穿上”何种心情和态度的意思,现在为了让更多人走进音乐世界,有的音乐会增加了导赏的环节,却带来一种讨论:音乐难道只能靠音乐背后的背景故事,或者将音乐文学化、故事化、造型化才能吸引观众吗?这是否与音乐的基本属性和表现机制背道而驰?另一个方面,面对音乐表现的机制,观众又该持何种赏乐意愿和心态去倾听呢?

从敬而远之到走进音乐世界

很多人对古典音乐和从事古典音乐的人持尊敬的态度,这个“敬”是肃然起敬还是敬而远之,差别很大——前者是因为懂得并欣赏,油然而生的尊敬,后者是带有顾虑而不愿接近,顾虑的关键其实就是音乐美学界争论多年的焦点:音乐需要懂吗?周海宏曾经在《音乐何需懂》一书中提到过欣赏严肃音乐的困难,樵夫钟子期能听懂俞伯牙的音乐,而很多观众却认为自己是对牛弹琴的那头牛,在音乐中非但不能获得愉悦共鸣,反而伴随挫败和自卑,这与欣赏音乐的目的背道而驰。但音乐欣赏之路如同人的成长,需要过程和耐心,就如婴孩长大成人一般,从辅食到火锅,这个过程岂能本末倒置,一蹴而就?

音乐导赏的出现仿佛是引领之手,将观众牵引到音乐之路上来,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初期讲些音乐本体之外的“题外话”未尝不可,比如创作的背景和音乐家的生活,因为音乐始终是人的产物,音乐作品总会烙下作曲家生长的时代烙印和个人特色。

还有一类导赏会将音乐的语汇与某个画面、情绪对应,难免会有人担心此类导赏会将音乐文学化、美术化,会导致音乐想象力的同质化。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曾经有一位幼教老师提出一个困惑,要不要在欣赏的开始将标题告诉小朋友,如果提前告诉岂不是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如果押后总结,又恐怕答案五花八门不能点题,让孩子觉得自己听错了,这样的顾虑岂不是和导赏一样。

这个顾虑就是老问题——音乐需要怎么懂。“懂”如果指的是听出整齐划一的答案,或者必须将音乐听出指意性和描绘性,那么大可以不必懂。但“懂”是利用人的五感联觉音乐,将听觉形象和其他感官联通起来,听出一些想象,一点意趣、决心和感动,那么音乐可以懂。音乐导赏结合音乐本身,通过启发帮助观众建立联觉,激发欣赏的兴趣,养成欣赏的习惯,有何不可?只要把握尺度,紧扣音乐,不设条框即可。

常规音乐会其实出现语言介绍并不合适,但音乐导赏的出现就是照顾到大多数,让尽可能多的人爱上音乐。音乐欣赏之路上应该给与人们足够的宽容和耐心。就像人吃药时裹上糖衣和胶囊,除了让味觉舒适,还可以让药缓释,如果导赏让高不可攀的古典音乐变得可以平易近人,能循序渐进渗透到人的生活中去,让观众轻松走进音乐世界,那么导赏的出现是值得赞赏的,因为现在的导赏是为了将来脱离导赏去欣赏音乐。

是来音乐厅还是来听音乐

现在我们再从观众的角度来谈谈赏乐意愿的问题。如果音乐是为人的耳朵做的大餐,那么观众明确自己的需求选择音乐会很重要。音乐无高低层次,这与茶无贵贱,适者为珍是一个道理。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彰显品位,而坐如针毡甚至制造嘈杂,那么不仅与欣赏音乐的意愿渐行渐远,还会破坏音乐会的气氛。因此穿上什么去听音乐很重要,就如同穿上什么心情、带上何种意愿去听音乐一样。

首先是放松心情,不预设目的。因为聆听古典音乐不存在绝对指南,如有过音乐学习经历,那么对理解音乐或所帮助;即便没有相当音乐基础知识也无妨,大胆去感受并在音乐中尊重自我的体验,艺术的产生就是为了释放天性。

其次是积极发掘未知的自我。曾经有位学生告诉我,他并不喜欢摇滚,除了皇后乐队。直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上映,看到弗雷迪的台词:“用歌剧的规模、希腊悲剧的痛苦、莎士比亚作品的才智、音乐剧无拘无束的喜悦,来做一张摇滚专辑。让每个人都感到归属感。”他才恍然大悟——当一个音乐与你达成共鸣时,可以不去细究它的成分和组成,只需要喜欢。也可以去细究它的内容和形式,让审美的趣味成长起来。

审美的认识和意愿可以是现时的,也可以是未来的。艺术的存在本就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和激发人的好奇心,是表达探索现在和未来的愿望。都说昆曲式微,不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需求,但青春版《牡丹亭》进高校,吸引年轻观众之余,还根据八大高校学生的精彩观后感整理出了《圆梦》这本书,因此,人对自我的发掘和对艺术的探索是可以无穷尽的。选择一场合适的音乐会不仅是符合口味,因为口味之内是舒适区,口味之外是盲点,还要抱着好奇心,去探究自己的可能性。

从史前艺术的存在,我们可以发现艺术是人类最早的文明,比科学和哲学的诞生还早些,且每一个民族和时代都有艺术,这充分说明人创造了艺术,但人更需要艺术。艺术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古典音乐不是高冷派,因为里面包含人的精神和感情、文化和传统。结合多种文化元素去推广古典音乐,可以让更多的人进入音乐世界,这对古典音乐是保护和促进。而观众作为艺术的接受者,认识自我和认识音乐同样重要,不畏惧、不自卑、不局限地去欣赏音乐,才能让音乐欣赏更有意义。

- THE END -

快手、抖音账号

近期热门文章

你所不知道的巴黎圣母院和音乐的故事

《音乐周报》@你!快来说出你和《音乐周报》的故事…

音乐教师有哪些隐性负担?| 争鸣

足不出户,跟世界排名前30音乐院校导师直接上课

北京合唱节5月开幕,音乐周报与北京音乐家协会邀全国合唱团晋京展演

订阅2019年《音乐周报》,戳这里!

快收藏!改革开放“40载·40歌”完整版来了

潮·涌 | 改革开放40年之“十大古典音乐事件”

民族管弦乐队座位究竟怎么排?

唱合唱,你的声音“炸”吗?

穿上什么听古典音乐? | 争鸣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A:发这里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穿上什么听古典音乐? | 争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