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拿第一,老師說這些習慣不能少,你家孩子有幾個?

好的學習習慣就好比,砍柴前的磨刀。它的意義在於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在相同的時間裡吸收的知識更多,而時間相對時間變短。

考試拿第一,老師說這些習慣不能少,你家孩子有幾個?

每一個成績優秀的學生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保證他們的成績穩定名列前茅。而成績不好的學生,通常缺乏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作為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一件大事要抓。

考試拿第一,老師說這些習慣不能少,你家孩子有幾個?

學習過程中都需要什麼樣的好習慣呢?下面我來一一介紹:

第一個、當天的課業任務必須當天完成

這個話做起來難嗎?不難。難的是日復一日的堅持做。

我們都有做學習計劃的習慣,實際當中,我們又有多少同學能夠嚴格執行呢?預習不急,影響課時學習,跟不上老師講的進度;複習不急,需要掌握的重點,即便是愚公在世都移不完。

好的習慣就是好的執行力。

考試拿第一,老師說這些習慣不能少,你家孩子有幾個?

1.學習要定時定量。學習就像建大廈一樣,它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我們需要經年累月,一步一步量變引起質變。第一,要完成記的部分,這個要認真;第二要完成當天的作業內容,這個做到理解明白;第三,融會貫通,這樣做是為了彼此找到關聯性,最終活用所學知識。

2.勞逸結合。勞就是學習,逸就是娛樂活動。原則是逸在勞之後。時間上要分配合理,也算是對學習的一個獎勵。現在這樣的生活環境,完全杜絕看電視,遊戲基本是不可能的。與其對抗而不見什麼效果。不如善加利用,取長補短優勢互補。

考試拿第一,老師說這些習慣不能少,你家孩子有幾個?

3.這裡面如果孩子太小,就必須由父母事必躬親,手把手的教,我們的目的是教會,不是要孩子形成依賴的習慣。這個要在一開始就清楚,不要最後自己都忘了自己的初衷。

第二個、不怕問老師,不恥問同學

學習本身就是從不懂到懂的過程。有不明白有疑惑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考試拿第一,老師說這些習慣不能少,你家孩子有幾個?

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可以防止自己走偏路。不要帶有過多的負面情緒,學習過程中,競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但是,不能因此就陷入嫉妒,自私的狀態之中。

兵法上怎麼說:“知己知彼”。學習也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在互相學習中,互相激勵,互相促進。不可做井底之蛙。影響了以後的學習,也不利於個人社交,溝通的能力訓練。

考試拿第一,老師說這些習慣不能少,你家孩子有幾個?

1.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

2.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互相印證,各取所需。

3.學會提問。看似簡單,其實很多成年人都不會。提問的規律是:為什麼學?學什麼?怎麼學?怎麼問?

4.這裡要注意的是,什麼時候才可以問。不是什麼事都要問,什麼時候都可以問。而是,個人解決不了的才可以問。

第三個、學習的性格叫獨立

學習行為上有兩個誤區要注意:

1.在家靠父母

2.在外老師和同學

第一點,父母注意控制自己介入的深度,這題孩子真不會嗎?沒有監督孩子能不能專心做作業?這不利於孩子自律。第二點,這個要學生自己注意,這題我真的解決不了嗎?不要輕易的去問老師,請教同學。這個不利於自己學習獨立。

考試拿第一,老師說這些習慣不能少,你家孩子有幾個?

不要輕視以上所說的內容,因為考試是要自己獨立造成的。平時過多的依賴別人,考試的時候自己怎麼辦?

第四個、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

老師不會錯嗎?老師的答案是唯一的嗎?跟著老師的思路走。發現問題要勇於指出,敢於討論。這樣才能體現你的學習認真,主動積極參與。

考試拿第一,老師說這些習慣不能少,你家孩子有幾個?

這些道理我想很多同學都明白,那為什麼現實中去容易沉默呢?

第一,怕老師誤會,指責自己;第二,對自己不自信,怕自己說錯話。為了迴避不必要的尷尬,我們可以用討論的方式來互動。

這裡面要規避的是,故意給老師製造麻煩出難題。

第五個、早出晚歸,按時上課

上學有很多紀律,不遲到不早退,這恐怕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的要求。你不要把這僅僅看做是上課問題,同時它也是一個人自控力素養的體現。

考試拿第一,老師說這些習慣不能少,你家孩子有幾個?

這不僅是學生的紀律,在長大後這就是工作的規律。所以,要從小養成良好的個人作息習慣。在學生時代,這有更重要的意義,就是不會因為個人原因,缺席老師的知識點教授和學習任務佈置。

1.遲到早退,稍加不注意,就可能演變成惡習。有了第一次,就很可能有第二次,接二連三就會成為習慣。最終,勢必會影響到學習成績。

2.對於學生,遲到遠遠多於早退。而遲到往往與早上睡懶覺有關。要改善我們可以考慮以下幾點:頭天晚上不要睡的過晚,要保證睡眠充足,不會影響到第二天準時正常上課。實在不行,可以定鬧鈴。注意鬧鈴不要定兩個及以上。還有就是鬧鈴要放到遠一點的地方,這樣可以迫使自己必須起床。當然,有人說讓父母提醒,這個不可取,偶爾還可以,畢竟上學是自己的事。不然,會對父母產生依賴,更不容易起床。

考試拿第一,老師說這些習慣不能少,你家孩子有幾個?

3.日常生活閒雜事物,要放到課餘時間解決,不能影響正常學習。

第六個、依據自己情況安排學習時間計劃

人的精神在一天中是有時旺盛,有時低迷。所以,精力充沛,頭腦清醒,這時學習效率肯定也高,反之會低。因此,根據個人的情況制定和合理分配安排學習時間,這樣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天中,大腦功能最好的時間段是剛睡醒以後3~4小時。也就是我們平時上課的上午10~11點鐘。這個時間段,記憶力比較強,理解能力也清晰。下午的2~3點也是一個高峰,這段時間,人的理解能力也很強。但是,我知道,這個時間段非常容易犯困。所以,要格外珍惜。最後一次是晚上的8~9點,我們把複習和預習留在這個時間段最合適不過。

考試拿第一,老師說這些習慣不能少,你家孩子有幾個?

原則是上課認真聽講,下課及時總結,學習這個事不能心急,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根據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來安排合理的學習時間段。

第七個、養成學習總結的習慣

學習中,總結的無非就是得與失。這兩者都很重要,同樣珍貴。誰不會犯錯呢,關鍵是要總結教訓吸取經驗。讓一切都比較適合自己,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考試拿第一,老師說這些習慣不能少,你家孩子有幾個?

總結可以幫助自己改善學習計劃,提高學習效率。要多與其他人進行學習上的探討,畢竟每個人的認知能力,知識結構,性格特點,人生閱歷都有所不同。雖不一定適合自己,但依然有借鑑的價值。

第八個、多閱讀多思考

可以在每天的學習計劃中,安排出閱讀的時間段。為了更容易上手,可以先從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書籍開始。進而擴大進行課外讀物的閱讀習慣訓練。

考試拿第一,老師說這些習慣不能少,你家孩子有幾個?

比如:

1.每天閱讀時間1~2小時;

2.讀報每週五篇;

3.每週課外讀書筆記兩篇;

4.不光要讀,而且還有進行思考。

經過以上的練習,既不會給自己帶來負擔,而且還符合個人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習慣逐漸就會養成。

第九個、合理把控娛樂時間

記得自己小的時候,家長為了不讓孩子看電視會把電視的插頭鎖起來。

但是現在要這麼做基本是無效的。電視機,手機,平板,網吧等等。我們是沒有辦法完全杜絕的。這些都是雙刃劍,利用好了自然會增長見聞,緩解學習疲勞。

考試拿第一,老師說這些習慣不能少,你家孩子有幾個?

這裡要注意的的就是:

1.注意姿勢,保護視力;

2.合理安排時間,比如半個小時;

3.內容要適合;

4.不能沉迷其中;

5.父母要與時俱進,不然你怎麼能引導孩子,這樣還可以防止被孩子欺騙;

6.父母可以參與一起互動,增進感情,以便因勢利導。

考試拿第一,老師說這些習慣不能少,你家孩子有幾個?

做到以上幾點,其實並不是很困難,關鍵是堅持一段時間,形成良好習慣。

擁有了這樣的學習習慣,成績不想提升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