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試,打好創新牌

年初,上海拿出2018年成績單,“優化”亮點頻閃:

綜合經濟實力持續走強,GDP總量是1949年的近900倍,是1978年的約120倍;

就業穩定,居民收入全國居前,增速又一次跑贏GDP;

以不到全國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積,貢獻近1/10財政總收入;

節能降耗優化,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累計已減43.4平方公里;

經濟結構優化,第三產業比重穩在70%,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高於全市工業增速;

需求結構優化,新動能加快形成;

市場主體活力增強,公有制經濟和非公經濟“兩翼齊飛”,每個工作日誕生千餘戶新企;

PM2.5比2015年下降32.1%,劣V類水體佔比從2017年38.7%下降到18%;

人均綠化面積從解放初每人“一雙鞋”,升級到每人“一間房”……

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上海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實績。

破釜沉舟,率先轉型

一個機器人,演繹“一張藍圖繪到底”

改革開放的最初十年,上海從計劃經濟的“前鋒”變成“後衛”,1980年—1990年,上海在GDP榜單上不斷下滑,直至跌出前十。

在改革開放中跑出加速度,才會跑出新的輝煌。199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東地區的開發,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

離世界越近,越先承受切膚之“寒”,也越具“一張藍圖繪到底”的轉型韌性。

上海比全國更早步入經濟下行陣痛期,這個我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重工業拉動作用衰減,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加工陷入低谷,產能過剩、格局分散、科技含量不足……

2008年起,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和自身發展轉型雙重影響,上海經濟增速連續7年低於全國水平,議論紛起:上海怎麼了?

放慢速度,忍痛轉型,是上海的主動選擇。

要“快”,更要“好”——上海在唯GDP的喧囂中先踩了一腳剎車。

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後產能,忍一時之痛,拒絕“高速”誘惑。時任上海市領導對一些不理解的幹部苦口婆心:提高GDP不難,比如在崇明島搞高強度開發,但將付出巨大的生態代價。

率先轉型的上海,擺脫對投資、房地產、重化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依賴,產業結構鉅變,經濟結構和質量效益持續向好,有底氣在2017年的上海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加快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這是上海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

“上海不能不要製造業,而是要發展先進製造業、高端製造業。”上海市市長應勇表示,先進製造業的比重在GDP中不能低於25%——為防止資金、資源、資產脫實轉虛,防止產業結構形態虛高,“我們要夯實產業基礎”。

上海製造的手錶、自行車和縫紉機“三大件”,曾是許多中國人的夢想之物。而今,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則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原有產業逐步往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製造業上轉。2018年,上海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提高至30.6%,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在內的新經濟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超過31%。

在浦東ABB機器人基地,機器人YuMi一手拿攝像頭識別人臉幫你拍照,一手忙著模仿你的筆跡簽名——世界上第一臺實現人機協作的雙臂機器人,正優雅而靈活地演繹著上海高端製造的前世今生。

2005年,為了提升汽車業自動化水平,上海引入全球最先進的機器人企業ABB,設立機器人全球研發中心,許多中國團隊自主研發的高新產品相繼推出,“上海基因”越來越多。而今,ABB正在浦東康橋投資1.5億美元新建機器人工廠,用機器人制造機器人,2020年年底投入運營。“新的工廠將成新的起點,助力推動上海產業價值鏈繼續向高端發展。”ABB集團亞洲、中東及非洲區總裁顧純元說。

上海產出的工業機器人,超過全國產量的四成,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

一張藍圖繪到底。以“智”取勝的“上海製造”,從一腳“剎車”開始,如今正駛向全球卓越製造基地。大飛機、量子衛星、蛟龍號深潛器等重大創新成果上天入地,藍天夢、中國芯、創新藥、智能造、未來車等新興產業夢想成真。“十二五”期間全面佈局,推出的徐匯濱江、浦東前灘、世博園區和臨港地區、虹橋商務區、迪士尼園區等六大重點開發區域,而今已成為上海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平臺。

而在海的那一邊,崇明島又迎來春天。拒絕工業汙染,成就了這個世界級現代化生態島,溼地觀鳥,森林賞花,就連這裡的水稻,也向化肥和化學農藥擺手說“不”了……4月10日,崇明區開會研究綠色農業,區委書記唐海龍說,要以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為引領,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制度創新,先行先試

一份清單和一網通辦,彰顯“四兩撥千斤”

4月11日上午,上海浦東新區舉行國際人才港開港儀式,同步開通了自貿區外國人來華工作“一網通辦”服務平臺。上海索廣映像有限公司人事負責人王芳蕾來為日本專家辦證,她發現,辦證系統速度大大提升,還改進了很多細節……

這意味著,為了深化“放管服”改革而首創的“一網通辦”,延伸到了“老外”。

上海這塊改革試驗田,盛產製度創新成果。

上海自貿區的前身即外高橋保稅區,也曾眼巴巴向中央要過優惠政策。地域性的政策窪地,難以解開全局性制度障礙。中央要求明確,“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儘快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新制度”。

“大膽闖”,率先闖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張投資管理領域負面清單,實現了清單之外所有市場主體“非禁即入”。

2013版190條,2015版122條,2017年95條,2018年45條……清單越來越短,對市場束縛越來越少。“自貿區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政府與市場關係的界定,找到了具體抓手。”上海市思路更加明確。自貿試驗區在全國形成“1+3+7”“雁行”陣容,說的卻都是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投資管理制度的“上海話”。

“大膽試”,率先試點“營改增”,通過重大稅制改革,解開產業轉型難題。

貨物與勞務稅制不統一和營業稅重複徵稅,一直是制約上海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突出矛盾。2011年,上海向國家主動請戰,並率先研究探索,爭取了營改增試點落“滬”。

這一試,上海財政收入2012年減少上百億元,為防止營改增後出現企業多交稅,上海還拿出專項財政資金補貼。但上海願意付這個代價。第一批試點的65%左右是中小微企業,從原來按5%的稅率繳納營業稅,改為按3%繳納增值稅,實實在在的減稅,將為它們注入新的活力。

這一“試”意義深遠,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加快形成,並從上海起步,逐步推至全國。

“自主改”,率先改出“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品牌。負面清單為市場摘鎖,“營改增”為企業減負,“一網通辦”為企業和市民殷勤當“店小二”。

“一網通辦”的推進,堪稱“上海速度”。

去年3月,“一網通辦”概念提出,僅用一年,“一梁四柱”就立起來了。“一梁”是上海市大數據中心,“一網通辦”總門戶;“四柱”包括統一總客服,統一身份認證,統一物流快遞,統一支付——百姓辦事就像網購一樣方便了。

這一服務型互聯網共享平臺,註冊企業和公民用戶數已超950萬,90%的網上辦事事項實現“只跑一次、一次辦成”,99%的民生服務事項實現全市通辦。

善於用創新“四兩撥千斤”的上海,正讓“一網通辦”走得更遠:要“網羅”公共數據的整合和開放力度,要系統重構政府部門內部業務流程,要重構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協同辦事流程……

上海人的特點,要改就要往深裡改。最終,“上海樣本”變成了國家文件,在全國複製推廣。“負面清單”、“營改增”試點和“一網通辦”,動的都是政府的奶酪,改善的是市場營商環境,催生的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高質量發展。

共享改革,共追高質量

一條“走廊”,流動著長三角一體化魔力

上海的創新轉型,讓高質量發展在長三角一體化中形成合力。

中國G60滬昆高速最東端350公里,是一條近乎筆直的路,連同它北邊全長160公里的滬蘇湖高鐵,“夾”起江浙皖滬之間一片7.62萬平方公里的三角區域,這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創新要素最為密集的地區,被稱作“G60科創走廊”。現在,這條走廊明晃晃湧動著一體化的熱情。

2016年至今,G60科創走廊從上海松江出發,一路拓展至長三角9個城(區),以高度統一的跨區域改革力促要素協同,培育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成為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引擎。

“我們不只在松江,整個長三角都是我們發展腹地。”最近,上海艾樂影像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庭隔三差五往浙江嘉善跑,公司正在走一條研發在松江、生產在嘉善的新路。“松江有大學城,人才、技術優勢聚集,對產品研發有利;而在嘉善拓展生產基地,可以開闢更廣闊發展空間。”

去年9月,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發佈“中國先進製造業十大代表性集群”,G60科創走廊排名第一。

上海的高質量發展成果,溢出效應明顯。

4月10日,由浦東新區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共同發起啟用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上海證券交易所所在地的資本市場優勢,與長三角一體化目標融合,更精準服務長三角的科創企業。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黃紅元說:“注重運用市場力量,消除市場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共建一批開放性合作平臺,可在更大範圍內推動資源整合、一體化共享。”

在上海市委書記李強看來,“上海未來發展離不開加強區域協同,增強全球要素配置能力離不開區域協同發力,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邁向全面深化的階段。”三省一市都承擔著一些重大國家戰略和重要改革舉措,比如自貿試驗區建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科技和產業創新中心建設等。“我們將共同推進試點,共享改革成果,放大改革創新示範效應和帶動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