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遊牧民族征服中原王朝,為什麼元朝沒有剃髮易服?

歷史一書生


我是文開石有靠譜答案。

元朝和清朝對自身的認知是有區別的,不能單純的用遊牧民族、異族征服中原來一概而論。

元朝蒙古族認為自己就是統治者。

因為他們打下了太大的地方。真正做到了【我來了!我看見了!我征服了!】。

蒙古族自認為不需要別人承認不承認,因為他們是勝利者,怎麼說都可以。

另外蒙古人自身的社會形態類似於封建制度,大汗有直屬的部族,同時又有一些小一點汗效忠於大汗,小汗有自己的部屬,內部自治,一般僅僅在外交和軍事上服從大汗。

所以蒙古人征服了一個新的地區,按照他們的慣例就是找到被征服地區有統治能力的家族或者組織,這些人只要和他們合作,那這個地區就屬於這些人的了,只要這些統治者完成義務,義務主要包括出兵、出錢。

對於這些漢人的侯,他們一樣按照蒙古人的慣例,不管他們內部的事。你愛讀孔孟的書你就讀,你愛穿什麼衣服梳什麼髮型隨便你,只要你能完成你的義務就行。

而清朝的自身認知是有一個變化過程的。

努爾哈赤——女真的王

愛新覺羅的族長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宣佈建立女真人國家,國號是金,這就是後金汗國建立的標誌。後金國君主的稱號是奉天覆育列國英明汗,很明顯,努爾哈赤認為自己是上天選定的女真人君王。

皇太極——女真的王,蒙古的大汗

女真人君主皇太極(開國君王的兒子)再次作出了重大決定,他宣佈後金汗國改名為大清帝國。在此之前,他打敗了成吉思汗(蒙古人第一個大汗)直系子孫林丹汗,並得到了元朝皇帝的玉璽。皇太極認為他要承續元朝皇帝的政治使命,實現女真人的大業,擁有元帝玉璽後,他登基稱帝。愛新覺羅的族長同時是女真人(滿族)君主,還是蒙古大汗。他們死後,會擁有蒙古的汗號。

皇太極、順治——女真的王,蒙古的大汗、中原的天子

愛新覺羅家族征服了中原,他們把首都遷到了北京,宣佈自己承續明朝的天命。這個時候,清朝皇帝的身份更加輝煌,他得到了最為榮耀的君王身份——中央王國(費正清先生觀點)君主。這個身份被人們簡稱為天子,就是中原人的天神之子。清朝皇帝此刻是中國的王,女真人(滿族)的主宰,蒙古人的汗,以至於他每年都要用三大文字來寫新年詔書。分別是蒙古文,漢語,女真語。清朝皇帝的子孫從小也學習這三大類語言,因為他們之中註定有人要繼承皇位,同時接受三份君主的職責。

清朝隨著擴大,一邊融合,一般給自己正統的身份找背書。所以漢化與剃髮易服並舉。


文開石


蒙古人對被征服者的文化是比較寬容的,對待中原漢人也沒有書上說的這麼殘酷。在文學作品中,朱元璋一家都是被元朝的蒙古統治者餓死的,但歷史上的朱元璋卻不這麼認為。

明軍打進元大都時,朱元璋專門下令“元之宗戚,鹹俾保全”。追擊北元殘軍時,俘虜了愛猷識理達臘的兒子買的裡八剌。滿朝文武都要求按照傳統在京城舉辦獻俘大典。

朱元璋不僅一口拒絕,還封買的裡八剌為“崇禮侯”,養了幾年還送到北面繼承王位。留在漢地的元朝皇室宗親也得到了朱元璋的優待,不僅給了高官厚祿,還要求漢人給他們行禮。

在對待元朝的外族統治問題上,明朝大臣們經常批評蒙古人的愚昧與殘暴,但朱元璋卻不止一次告誡他們:

“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奈何為此浮薄之言?噩改之。”“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享其太平。”

蒙古人統治中原初期確實非常殘暴,因為遊牧民族社會生產緩慢,沒有足夠的本錢與定居民族貿易,所以他們只能搶。他們心態是農民是無用的,農田是沒有價值的,“不若盡去”,所以他們打完仗就屠城。

隨著疆域不斷擴大,蒙古統治者不得不依靠被征服民族的精英階層維護統治後,他們慢慢學會了另一種比搶掠更高效的剝削方式——稅收,農民和農田就成了他們要拼命保護的財富之源。

蒙古人對中原的統治很可能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殘酷,比如“四等人制度”是漢人控訴蒙古統治最有利的案例。不過很多學者也考證,“四等人制度”從未明確地出現在任何元朝的文獻中。

第一次提出“四等人制度”的是清末民初的《蒙兀兒史記》裡,結合當時“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社會思潮,這個制度的真實性還是有待專家學者去進一步考證。

蒙古人對不同民族實行不同的統治是不容否認的,但沒幹“剃髮易服”的事情,說明人家也不是太壞,對被統治民族表現出了一定的寬容性,不然以朱元璋的性格也不會說出那些話。


史料不輯


少數民族奪取政權,清朝施行剃髮易服政策,而元朝沒有剃髮沒有易服,這是為什麼呢?



看下元朝是怎麼丟江山的?

元以寬失天下,這是明朝初期的一個共識,皇上朱元璋,大臣劉伯溫宋濂等前元臣子,都表示,元朝的“寬”。這個寬,其實就是寬縱,你們想怎麼玩怎麼玩,我不管你。

元朝究竟有多寬,從一點就能看出來,言論自由,而且超級自由。最典型的就是竇娥冤,竇娥冤就是汙衊朝廷的,朝廷居然不管。歷朝歷代,即便現代,都不能說朝廷壞話,明清兩朝都不例外。那鍘美案,都是換了朝代的,西遊記,含沙射影諷刺朝廷,朝代寫到了唐朝。歷朝歷代一些時期的文人對朝廷都是不滿的,但都不敢亂說,更別說寫個劇本直接罵朝廷了。曾經就有漢臣向皇帝上奏,說不能讓這些文人亂說話,說多了影響不好。皇上嘿嘿一笑,這幫臭老九還能顛覆我大元江山麼,不用管他們。漢臣心裡一陣翻江倒海,這皇上怎麼這樣啊。



元朝統治者,不喜歡漢文化,他們不學漢文化,但同時不反對。蒙古人的國家一直都是很開放的,成吉思汗剛剛建國的時候,土地沒多大,有講好多種語言的百姓,還有一堆各種宗教。蒙古人信薩滿,漢人信道教佛教,一部分人信耶穌基督,一部人信伊斯蘭教。蒙古人大筆一揮,你們隨便信,你們聖經古蘭經隨便念,反正都是我們的臣民,你們的文化,我不懂,我不反對。這放到很多國家,很多朝代,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記得元朝哪個皇帝來著,給大臣敬酒,大臣沒喝,皇上不以為然,漢臣跳出來了“皇上給你敬酒你怎麼能不喝,你這是欺君罔上,你這大逆不道啊”。這事在蒙古人眼裡不算什麼,在漢人眼裡就是個問題了,別人面子可以不給,皇上怎麼能不給呢?



宗教信仰不管,言論自由,蒙古人犯得著剃髮易服費事麼?蒙古人也不缺心眼,成吉思汗時代,對於各個民族文化都是尊重的態度,剃髮易服,並不現實。反倒是清朝,清朝統治階級接觸的漢文化太多,深受漢文化影響,剃髮易服,其實還是漢人的鍋。


軍武文齋


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很有興趣認真解答。不過我這個人有個毛病,就是不會和稀泥,從來都是直來直去,如果有被雷到,請自行迴避。

唯一一個答案就是元清兩朝統治者眼界不同,見識的層面不一致,所以才會有如此差異。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見多識廣的古典王朝,因為在元朝混一宇內之前,元朝可謂是什麼都見過,除了東方的儒家文明,中亞西亞的伊斯蘭文明、歐洲的基督教文明也都見過,而且以實用主義為標準的元朝來說,來自於西亞和歐洲的技術以及產品更為優秀,所以元朝並不侷限於儒家的框架內。

而且從蒙古大汗的心理性格這一層面來說,他們大多保持了草原民族的粗獷以及豪邁,簡單來說,就是我就喜歡看你嘴上不服卻又不得不接受現實的樣子。所以蒙古大汗們對於儒家的那一套大一統的理論體系,並不是特別重視,因而這也是蒙古大汗對社會管控並不是特別高壓的原因之一。

反觀清朝,其崛起於東北一隅之地,並沒有蒙古人那種豪邁的氣度,畢竟滿洲人也是扛鋤頭的民族,而且也不像蒙古人那樣見過世面,所以其能玩的也就是儒家的那一套,比如說大一統,比如說書同文、車同軌。

易服沒什麼說的,易服主要針對官員和軍隊的公務服裝,不針對平民的服裝以及日常服裝,而且清朝沒人反對易服,反對得只是剃髮。實際上,剃髮令我們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很多相似之處,比如說秦始皇的書同文車同軌,以及明朝的禁胡服(實際上殘留下來的權勢蒙古人的服飾),實際上就是大一統的體現。

大一統說白了就是一體化,即全國上下都是一套體系,重要的體現在於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作為社會主流價值觀,說穿了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在這個大一統的思想指導下,剃髮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另外,剃髮對應的是蓄髮,既然漢族能讓少數民族蓄髮,那麼少數民族又如何不能讓漢族剃髮呢?說穿了,對於老百姓來說,剃髮蓄髮都屬於狗屁,能好好過日子才是真的。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元朝沒有剃髮易服,清朝卻實行剃髮易服的原因我認為,只有三點:

第一,元朝更信奉武力,認為武力可以解決一切,只要元軍武力凌駕於漢人之上,漢人是不可能翻起浪花來的。

滿人入關以後,紙醉金迷的生活迅速的拉低了八旗軍的戰鬥力,滿族皇帝想要長久的穩固江山,就想要將漢人同化,讓他們打心眼裡認同滿族的統治,認為他們都是滿族,所以剃髮易服,從潛意識裡面讓漢人認為自己就是滿族的,也就不會有推翻朝廷這種想法了。

第二,元軍和五胡亂華時候的胡人一樣,根本看不起看人,認為漢人不過是“兩腳羊”罷了,沒有糧食的時候,就吃,打仗的時候,就先把他們扔在前面做炮灰,和低等人交流還需要讓他跟你一樣嗎?剃髮易服簡直就是對自己的侮辱。就像你要和狗說話,你會讓狗變成你嗎?

清朝時候,我國大量的引進了紅薯,土豆等高產作物,糧食比較豐富,“吃人”這種潛意識的獸性基本上被壓制下去了,認為人都是人,可以有等級之分,但卻不是物種上的高低,所以,滿族準備同化漢族。

第三,元朝是執行嚴苛的“等級制度”,蒙古人是一等人,漢人只是三等人,不剃髮易服也是為了便於區分,都變成一樣還怎麼提現蒙古人的高貴。

滿族人更虛偽一點,皇帝都提出“滿漢一家親”,實際上呢?滿人打死漢人是漢人活該,漢人殺滿人是萬惡不赦,和元朝是一樣的歧視,但是在面子上都是一樣的,還是為了提高統治力,使滿人可以一直統治。


喬忠寶


首先,元代實行“四等人”的民族政策。

元朝將全國人分為四等:

第一等為蒙古人,又稱“國人”;

第二等是色目人,又稱“諸國人”如欽察、唐兀、畏兀兒、回回等;

第三等是漢人,即原金朝境內的漢族、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較早被蒙古征服的雲南、四川兩省人,東北的高麗人也是漢人。

第四等是南人,即最後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內各族人等,也被成為“南蠻”。

在這種劃分下,漢族人地位極地,備受歧視,卑微至極。

簡單說,蒙古人是高等的,其他人都是低等的,再要求低等人改變服飾髮型就顯得沒有必要,而且改成和高等人蒙古人一樣的,豈不是抬高了漢族在內的那些低等人?

其次,蒙古人是世界征服者,他們有民族優越感、自豪感。

蒙古人縱橫歐亞大陸,滅國無數,因此他們有著極度的民族自豪感,內心極為自信,他們對包括漢族在內的無數被征服的民族報以“王之蔑視”是很正常的。

蒙古人的民族優越感還體現在對漢族文化的態度上,除了個別皇帝對漢化有些熱心外,元代的漢化基本上是停滯,因為他們看不起漢族文化,

既然有蒙古族優越,蔑視他族,他們也不會讓異族在髮型服飾上變成蒙古族,估計也將此視為是被蒙古族的玷汙吧。

這個和後來的滿清不一樣,當時漢人有優越感,滿洲人是有意羞辱你,打掉你的高傲,強迫漢人剃髮。

雖然清朝時期有孫之獬這樣的漢人敗類主動獻計要剃髮,但他也是摸準了滿人的心思,漢人只把怒火發在孫之獬這樣的敗類身上是走了偏路。

最後,我覺得蒙古文化的包容性更強,更有胸懷。

這一方面和蒙古人生活的地理環境有關係,在廣袤的蒙古高原環境下生存的人有更胸懷,心胸更具有包容性,另一方面蒙古人征服四方也增加了他們的包容性。所以元代統治下的在對等民族文化上也具有包容性,只要你臣服於我不翻盤,你們民族的文化照舊進行。

相對的,滿族人對待異族就缺少這樣的包容性,顯得更加野蠻兇殘,既然征服了你,你就該向我看齊,剃髮留辮。

當然有一點也是值得一提的,那就是元代的短命給後來的滿清一個經驗,那就是要對漢族進行奴役且利用漢族文化進行奴役。


微史春秋


瞌睡家來幫您分析分析!

首先我們看看清朝人的剃髮易服。清人自稱大金國後裔,而當年大金國就下令佔領區的漢人不許穿漢服,不按剃髮就要處死,可見他們是有這種一貫的嗜好的。清朝從一開始每佔領一處都要強迫當地百姓剃髮易服,剃髮與否成了是否歸順清朝的標誌。到了皇太極的時代,漢人樣式的衣服也一併禁絕。吳三桂要求多爾袞借兵為崇禎報仇的時候,多爾袞提出的第一條要求就是吳三桂全軍剃髮,直到頂著陰陽頭換了清朝官服的吳三桂出現在自己的面前,多爾袞才下令清兵入關攻擊李自成。

分析其原因,清人一直都處於原始的遊獵時代,入關後男女老幼只有區區二十萬人,面對繁衍了幾千年擁有億萬人民的漢族,無論在實力上還是在文化上都超級的不自信,必須採用強硬手段逼迫漢人的臣服,剃了頭就是一家人了,就是所謂的“滿漢一家”了。

而元庭更像是征服者而不是統治者,他們只在乎現實的利益而缺乏清廷那樣長遠的眼光,蒙古人也似乎更加野蠻和兇殘,他們就從沒有考慮過讓漢人和他們平起平坐。我們都知道蒙古人將老百姓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南宋地區的漢族人是最低等的南人。他們沒有任何合法權益,連生命都無法保障。蒙古人認為自己是主人,世界各國的色目人是客人,中原地區的原來的夏、金、遼等國人是賤民,而南方的漢族人連人都不是,他們應該統統被殺光,他們的土地應該全都變成牧場。整個蒙元一代,漢族人沒有科考可以參見,沒有官可以做,蒙古官員從來不去了解漢族文化,不學習漢語,對漢族只會橫徵暴斂和殺殺殺,不屑於有任何文化交流。在整個的元朝,淮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漢族聚集地區老百姓一直都生活的慘不忍睹,民變起義不斷,最終也是這裡爆發的紅巾軍葬送了大元朝廷。

所以元朝沒有剃髮易服令,並不是什麼好事,在元朝,我們漢人連剃髮易服的機會都沒有!


麻爪工學院首席瞌睡家


曾經聽過一句話,便是“元以寬失天下”。這話是明處明太祖朱元璋在殿上探討元的得失時最後得出的結論。

有不少人認為這個寬就是寬容寬厚的意思,一聽又是朱元璋所說,看了字面意思就立刻出來過分解讀,然後也因為元的稅賦低,進而大肆誇耀元朝功績。


個人認為這個“寬”僅僅是“寬縱”的意思。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蒙古帝國因為沒有歷史的沉澱,更沒有管理的經驗,直接就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管理,無論是對自己蒙古部族還是對底下的百姓,都是簡單的收稅,然後你們底下的人別搗亂,各管各的。如同他們世代所做的一件事:“牧羊”,不同的部落分配到不同的地方,這個地方你們自行管理,到時間你們交點錢給中央就好,這也為蒙古各部落的分裂埋下伏筆,雖然被英才成吉思汗統一,最終還是逃不過分裂的下場。


蒙古因為崇尚武力,對於能提升他們征戰能力的東西便十分尊重,比如弓箭、戰馬,乃至很出名的回回炮以及吸收宋朝的戰艦技藝。但對於不能提升他們軍力戰力的東西往往是不屑一顧,比如南宋這些成熟的文化、制度、法令等等,他們對於其他的文化都是以征服者的高姿態俯視的,也對其他文化基本很少有去主動吸收和學習的動力,剃髮易服對他們來說完全就是不會往那方面考慮。

而後剃髮令為何在清朝有實施?因為清朝作為第二個統完全統治中國的異族,元朝的得失是非常具有參考意義的。所以他們在征服中原之後所行的就是剃髮令等等,便是從各方面限制漢人造反的可能性。不僅僅是滿清,明對於元的得失也是比較瞭解,也做出了不少相應的措施,比如明的戶籍制度是最嚴密的,若非有正當緣由,行動之地不得出鄉鎮,否則就要打屁股坐牢。還有子承父業,立國之初便擬定各行各戶,爹所做的事,兒子就要做什麼,不能跨行,還有不少措施,基本都是嚴格限制人們的行為規範乃至人生。

簡而言之,蒙古的政策和風格習慣決定了蒙古人不會做出剃髮易服的政令,他們也巴不得做事能越簡單越好。


金道人


這個問題,朱洪武最有發言權,他說:"元以寬失天下。"看到了吧?他並不認為元的統治有多壞,相反,認為"強不凌弱,眾不暴寡…惠莫大矣。"他之所以起兵造反,是因為元的末代皇帝不好,種種弊政使得民不聊生。但他並不否認元是正統王朝,並祭祀忽必烈。

元的統治非常寬鬆,控制只達到省一級,以下都是自治,稅收連明人也承認"前元取民最輕!"更沒有強迫漢人剃髮易服。

元朝有沒有"四等人制度"?說有吧,還真有,確實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等名稱,但若說這四種人分一、二、三、四等,則又言過其實了,查遍元末起義軍文告,沒有斥責"四等人制度"的,可見其不存在。至多就是在科舉取士上對蒙人有所照顧,類似今天的高考加分。再者,蒙古人在元朝,其含義與現在不大一樣,不但包括蒙古族,也包括董文炳、史天澤、鄭制宜等漢族上層分子,可見"蒙古人"實際上是指"貴族"。此外,元廷中漢人、南人佔官員總數百分之六十以上。所以,元廷實際上是蒙漢各族上層的聯合政府,當然不會強迫漢人剃髮易服。

在元朝統治下,廣大蒙古貧民的日子並不好過,史載三十餘年間,蒙古人被賣作漢人、南人作奴婢的數不勝數,甚至被賣到海外的也不少,元廷開始還想贖買他們回來,但後來人數太多,出不起這筆錢了!再後來,元末大起義時,就有許多蒙古人參加起義軍反對元廷。

明、清兩朝吸取了元"以寬失天下",採取了不同政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就下令大批留在內地的蒙古人穿漢服,說漢語,易漢姓,蒙古女子必須嫁給漢人,否則嚴懲;清朝則強迫漢人剃髮易服,企圖以此將漢人滿化。他們以為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元朝的前車之覆,鞏固本朝的政權。


阿斌270202161


先說一下,說大元朝是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是金朝或大清朝是遊牧民族建立的卻犯了根本性的錯誤——無論是女真還是滿洲基本上都是漁獵起家(而且大清朝開創基業之前就已經有了發達的農業),而非遊牧,所以金、元、大清在文化“跟腳”上就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作為征服者之後的統治方式和路線都會有極大的不同。

剃髮易服是一種十分沒有必要而且令人難堪的的荒唐暴政。直到近代現代仍舊在繼續給人類的文明抹黑,無論以何種藉口,這種行為都是極為殘酷和卑鄙的。

韓劇《奇皇后》雖然是一部標準的戲說“神劇”,但是卻有些很寫實的細節:比如元順帝既會穿著蒙古的傳統服裝比甲,也會穿戴著翩翩欲仙的漢衣冠。元朝的帝王“諸王駙馬公侯每”如此,“達達百姓每”也是如此。



推行這種荒政的始作俑者是西夏景宗元昊,此人以党項人為鮮卑之後,由於遷到西北在風俗習慣已基本上“羌化”,或稱“吐蕃化”。於是元昊建國後憋出了發明民族的大招,下令恢復鮮卑舊俗——“禿髮”,但是衣冠基本上仍舊沿襲唐宋之制。到了金源崛起,金國太宗於天會七年下令辮髮。據宋人陳準《北風揚沙錄》中記載金人的辮髮特點是:

“人皆辮髮,與契丹異。耳垂金環、留臚後發、以色絲繋之。富人用珠金為飾。”

——好像比清代的辮子頭漂亮不少。

之後又發生了被俘的宋朝青州觀察史李藐、保義郎李舟、右武大夫郭元邁等人,因拒絕辮髮而遇害的事件。

到了大元朝,蒙古人也有自己特殊的髮型,宋人孟珙的《蒙 韃備錄》前記載:

“(蒙古人)皆剃婆焦、如中國小兒。留三搭頭髮。在門者、稍長則剪之。在兩下者、總小角垂於肩上。”

鄭所南《心史》也有類似描述:

“韃主(大元皇帝)剃三搭辮髮(中略)雲三搭者、環剃去頂上一彎頭髮。留當前發、剪短散垂。卻析兩旁發。垂綰兩髻、懸加左右肩衣襖上。曰不狼兒。言左右垂髻礙於囘視、不能狼顧。或合辮為一。直垂衣背。”

曾經覲見蒙古憲宗的法國使臣威廉盧布魯克這樣寫道:

“男人在頭頂剃出一個四角形,從這個四角形的前兩角開始往下剃,一直剃到鬢角。腦後也同樣剃到頸窩。前頭留一束髮,其餘的剃掉。留下的一束頭髮任其垂於眉際,頭上左右兩側剩下的頭髮被編起來,散於兩耳邊”。


元人射鵰圖。

雖然有自己的髮型,但是大元朝始終沒有下過命令,強迫人們改易蒙古的髮式或衣冠 。當時的蒙古人色目人漢人蠻子之間不管有什麼不平等,但是穿衣打扮還是很自由的。蒙古人色目人穿戴幅巾深衣或是幞頭圓領,蠻子戴簷帽穿辮線襖都是很常見的。比如元末高麗王朝的漢語教材《老乞大》中就描述兩個高富帥的打扮是:

“一個舍人打扮的,腳穿著皂麂皮嵌金線藍條子、卷尖粉底、五彩繡麒麟柳綠紵絲抹口的靴子。白絨氈襪上,拴著一副鴉青段子滿剌嬌護膝。衫兒、褲兒、裹肚等裡衣且休說,剌通袖膝欄羅帖裡上,珊瑚鉤子繫腰,五六件兒刀子,象牙頂兒,玲瓏龍頭解錐兒,象牙細花兒挑牙,鞘兒都全。明綠抹絨胸背的比甲,鴉青繡四花織金羅搭護,江西十分上等真結綜帽兒上,綴著上等玲瓏羊脂玉頂兒,又是個鷀鷯翎兒……又有一個舍人打扮的,白麂皮靴子,鴉綠羅納繡獅子的抹口。青絨氈襪上,拴著一對明綠繡四季花護膝。柳綠蟒龍織金羅帖裡,嵌八寶骨朵雲織金羅比甲,柳黃飾金繡四花羅搭護。八瓣兒鋪翠真言字妝金大帽上,指頭來大紫鴉忽頂兒,傍邊插孔雀翎兒。”

可以說大元朝因為自身實力雄厚,而且又一直樂於接受學習各種文明,所以從不強迫被征服的民族完全放棄自我認同。甚至正好相反,作為一超級大國,認同文化多元是其存在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在大元朝的百年間,整個東方是個文化上五色斑斕的社會,中原、江南、閩粵、湖湘等地的都存在著各種外族社群和移民團體。相比較大清朝那種強制同化和教育,把全社會重新格式化、原子化,使百姓都整齊劃一變成沒有抵抗能力的順民。大元朝的統治藝術之先進實在是令多爾袞、康熙帝這些後來者汗顏。而且,即使清廷入關時剃髮易服的惡政是由明朝閹黨餘孽如孫之獬、馮銓這些亂臣賊子的教唆,但以滿洲人為主的清廷缺乏蒙古人當年的實力和眼界,從而想以這種殘暴的手段強迫漢人忘記滿洲是異族的陰暗心理也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而令清廷開國君臣萬萬沒想到的是個“以夷猾夏”的暴政不僅僅是對中原漢人的荼毒迫害,也是對大清王朝的詛咒。以至於種種仇恨最終在經歷了三百年的潛伏期後終於爆發為一次又一次的民族主義運動,最終葬送了大清王朝,並開啟了一場無休止的亂世。

波斯細密畫中蒙古武士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