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游牧民族征服中原王朝,为什么元朝没有剃发易服?

历史一书生


我是文开石有靠谱答案。

元朝和清朝对自身的认知是有区别的,不能单纯的用游牧民族、异族征服中原来一概而论。

元朝蒙古族认为自己就是统治者。

因为他们打下了太大的地方。真正做到了【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

蒙古族自认为不需要别人承认不承认,因为他们是胜利者,怎么说都可以。

另外蒙古人自身的社会形态类似于封建制度,大汗有直属的部族,同时又有一些小一点汗效忠于大汗,小汗有自己的部属,内部自治,一般仅仅在外交和军事上服从大汗。

所以蒙古人征服了一个新的地区,按照他们的惯例就是找到被征服地区有统治能力的家族或者组织,这些人只要和他们合作,那这个地区就属于这些人的了,只要这些统治者完成义务,义务主要包括出兵、出钱。

对于这些汉人的侯,他们一样按照蒙古人的惯例,不管他们内部的事。你爱读孔孟的书你就读,你爱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型随便你,只要你能完成你的义务就行。

而清朝的自身认知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

努尔哈赤——女真的王

爱新觉罗的族长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宣布建立女真人国家,国号是金,这就是后金汗国建立的标志。后金国君主的称号是奉天覆育列国英明汗,很明显,努尔哈赤认为自己是上天选定的女真人君王。

皇太极——女真的王,蒙古的大汗

女真人君主皇太极(开国君王的儿子)再次作出了重大决定,他宣布后金汗国改名为大清帝国。在此之前,他打败了成吉思汗(蒙古人第一个大汗)直系子孙林丹汗,并得到了元朝皇帝的玉玺。皇太极认为他要承续元朝皇帝的政治使命,实现女真人的大业,拥有元帝玉玺后,他登基称帝。爱新觉罗的族长同时是女真人(满族)君主,还是蒙古大汗。他们死后,会拥有蒙古的汗号。

皇太极、顺治——女真的王,蒙古的大汗、中原的天子

爱新觉罗家族征服了中原,他们把首都迁到了北京,宣布自己承续明朝的天命。这个时候,清朝皇帝的身份更加辉煌,他得到了最为荣耀的君王身份——中央王国(费正清先生观点)君主。这个身份被人们简称为天子,就是中原人的天神之子。清朝皇帝此刻是中国的王,女真人(满族)的主宰,蒙古人的汗,以至于他每年都要用三大文字来写新年诏书。分别是蒙古文,汉语,女真语。清朝皇帝的子孙从小也学习这三大类语言,因为他们之中注定有人要继承皇位,同时接受三份君主的职责。

清朝随着扩大,一边融合,一般给自己正统的身份找背书。所以汉化与剃发易服并举。


文开石


蒙古人对被征服者的文化是比较宽容的,对待中原汉人也没有书上说的这么残酷。在文学作品中,朱元璋一家都是被元朝的蒙古统治者饿死的,但历史上的朱元璋却不这么认为。

明军打进元大都时,朱元璋专门下令“元之宗戚,咸俾保全”。追击北元残军时,俘虏了爱猷识理达腊的儿子买的里八剌。满朝文武都要求按照传统在京城举办献俘大典。

朱元璋不仅一口拒绝,还封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养了几年还送到北面继承王位。留在汉地的元朝皇室宗亲也得到了朱元璋的优待,不仅给了高官厚禄,还要求汉人给他们行礼。

在对待元朝的外族统治问题上,明朝大臣们经常批评蒙古人的愚昧与残暴,但朱元璋却不止一次告诫他们:

“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奈何为此浮薄之言?噩改之。”“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享其太平。”

蒙古人统治中原初期确实非常残暴,因为游牧民族社会生产缓慢,没有足够的本钱与定居民族贸易,所以他们只能抢。他们心态是农民是无用的,农田是没有价值的,“不若尽去”,所以他们打完仗就屠城。

随着疆域不断扩大,蒙古统治者不得不依靠被征服民族的精英阶层维护统治后,他们慢慢学会了另一种比抢掠更高效的剥削方式——税收,农民和农田就成了他们要拼命保护的财富之源。

蒙古人对中原的统治很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残酷,比如“四等人制度”是汉人控诉蒙古统治最有利的案例。不过很多学者也考证,“四等人制度”从未明确地出现在任何元朝的文献中。

第一次提出“四等人制度”的是清末民初的《蒙兀儿史记》里,结合当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社会思潮,这个制度的真实性还是有待专家学者去进一步考证。

蒙古人对不同民族实行不同的统治是不容否认的,但没干“剃发易服”的事情,说明人家也不是太坏,对被统治民族表现出了一定的宽容性,不然以朱元璋的性格也不会说出那些话。


史料不辑


少数民族夺取政权,清朝施行剃发易服政策,而元朝没有剃发没有易服,这是为什么呢?



看下元朝是怎么丢江山的?

元以宽失天下,这是明朝初期的一个共识,皇上朱元璋,大臣刘伯温宋濂等前元臣子,都表示,元朝的“宽”。这个宽,其实就是宽纵,你们想怎么玩怎么玩,我不管你。

元朝究竟有多宽,从一点就能看出来,言论自由,而且超级自由。最典型的就是窦娥冤,窦娥冤就是污蔑朝廷的,朝廷居然不管。历朝历代,即便现代,都不能说朝廷坏话,明清两朝都不例外。那铡美案,都是换了朝代的,西游记,含沙射影讽刺朝廷,朝代写到了唐朝。历朝历代一些时期的文人对朝廷都是不满的,但都不敢乱说,更别说写个剧本直接骂朝廷了。曾经就有汉臣向皇帝上奏,说不能让这些文人乱说话,说多了影响不好。皇上嘿嘿一笑,这帮臭老九还能颠覆我大元江山么,不用管他们。汉臣心里一阵翻江倒海,这皇上怎么这样啊。



元朝统治者,不喜欢汉文化,他们不学汉文化,但同时不反对。蒙古人的国家一直都是很开放的,成吉思汗刚刚建国的时候,土地没多大,有讲好多种语言的百姓,还有一堆各种宗教。蒙古人信萨满,汉人信道教佛教,一部分人信耶稣基督,一部人信伊斯兰教。蒙古人大笔一挥,你们随便信,你们圣经古兰经随便念,反正都是我们的臣民,你们的文化,我不懂,我不反对。这放到很多国家,很多朝代,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记得元朝哪个皇帝来着,给大臣敬酒,大臣没喝,皇上不以为然,汉臣跳出来了“皇上给你敬酒你怎么能不喝,你这是欺君罔上,你这大逆不道啊”。这事在蒙古人眼里不算什么,在汉人眼里就是个问题了,别人面子可以不给,皇上怎么能不给呢?



宗教信仰不管,言论自由,蒙古人犯得着剃发易服费事么?蒙古人也不缺心眼,成吉思汗时代,对于各个民族文化都是尊重的态度,剃发易服,并不现实。反倒是清朝,清朝统治阶级接触的汉文化太多,深受汉文化影响,剃发易服,其实还是汉人的锅。


军武文斋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很有兴趣认真解答。不过我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不会和稀泥,从来都是直来直去,如果有被雷到,请自行回避。

唯一一个答案就是元清两朝统治者眼界不同,见识的层面不一致,所以才会有如此差异。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见多识广的古典王朝,因为在元朝混一宇内之前,元朝可谓是什么都见过,除了东方的儒家文明,中亚西亚的伊斯兰文明、欧洲的基督教文明也都见过,而且以实用主义为标准的元朝来说,来自于西亚和欧洲的技术以及产品更为优秀,所以元朝并不局限于儒家的框架内。

而且从蒙古大汗的心理性格这一层面来说,他们大多保持了草原民族的粗犷以及豪迈,简单来说,就是我就喜欢看你嘴上不服却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样子。所以蒙古大汗们对于儒家的那一套大一统的理论体系,并不是特别重视,因而这也是蒙古大汗对社会管控并不是特别高压的原因之一。

反观清朝,其崛起于东北一隅之地,并没有蒙古人那种豪迈的气度,毕竟满洲人也是扛锄头的民族,而且也不像蒙古人那样见过世面,所以其能玩的也就是儒家的那一套,比如说大一统,比如说书同文、车同轨。

易服没什么说的,易服主要针对官员和军队的公务服装,不针对平民的服装以及日常服装,而且清朝没人反对易服,反对得只是剃发。实际上,剃发令我们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以及明朝的禁胡服(实际上残留下来的权势蒙古人的服饰),实际上就是大一统的体现。

大一统说白了就是一体化,即全国上下都是一套体系,重要的体现在于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说穿了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在这个大一统的思想指导下,剃发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另外,剃发对应的是蓄发,既然汉族能让少数民族蓄发,那么少数民族又如何不能让汉族剃发呢?说穿了,对于老百姓来说,剃发蓄发都属于狗屁,能好好过日子才是真的。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元朝没有剃发易服,清朝却实行剃发易服的原因我认为,只有三点:

第一,元朝更信奉武力,认为武力可以解决一切,只要元军武力凌驾于汉人之上,汉人是不可能翻起浪花来的。

满人入关以后,纸醉金迷的生活迅速的拉低了八旗军的战斗力,满族皇帝想要长久的稳固江山,就想要将汉人同化,让他们打心眼里认同满族的统治,认为他们都是满族,所以剃发易服,从潜意识里面让汉人认为自己就是满族的,也就不会有推翻朝廷这种想法了。

第二,元军和五胡乱华时候的胡人一样,根本看不起看人,认为汉人不过是“两脚羊”罢了,没有粮食的时候,就吃,打仗的时候,就先把他们扔在前面做炮灰,和低等人交流还需要让他跟你一样吗?剃发易服简直就是对自己的侮辱。就像你要和狗说话,你会让狗变成你吗?

清朝时候,我国大量的引进了红薯,土豆等高产作物,粮食比较丰富,“吃人”这种潜意识的兽性基本上被压制下去了,认为人都是人,可以有等级之分,但却不是物种上的高低,所以,满族准备同化汉族。

第三,元朝是执行严苛的“等级制度”,蒙古人是一等人,汉人只是三等人,不剃发易服也是为了便于区分,都变成一样还怎么提现蒙古人的高贵。

满族人更虚伪一点,皇帝都提出“满汉一家亲”,实际上呢?满人打死汉人是汉人活该,汉人杀满人是万恶不赦,和元朝是一样的歧视,但是在面子上都是一样的,还是为了提高统治力,使满人可以一直统治。


乔忠宝


首先,元代实行“四等人”的民族政策。

元朝将全国人分为四等:

第一等为蒙古人,又称“国人”;

第二等是色目人,又称“诸国人”如钦察、唐兀、畏兀儿、回回等;

第三等是汉人,即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早被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两省人,东北的高丽人也是汉人。

第四等是南人,即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人等,也被成为“南蛮”。

在这种划分下,汉族人地位极地,备受歧视,卑微至极。

简单说,蒙古人是高等的,其他人都是低等的,再要求低等人改变服饰发型就显得没有必要,而且改成和高等人蒙古人一样的,岂不是抬高了汉族在内的那些低等人?

其次,蒙古人是世界征服者,他们有民族优越感、自豪感。

蒙古人纵横欧亚大陆,灭国无数,因此他们有着极度的民族自豪感,内心极为自信,他们对包括汉族在内的无数被征服的民族报以“王之蔑视”是很正常的。

蒙古人的民族优越感还体现在对汉族文化的态度上,除了个别皇帝对汉化有些热心外,元代的汉化基本上是停滞,因为他们看不起汉族文化,

既然有蒙古族优越,蔑视他族,他们也不会让异族在发型服饰上变成蒙古族,估计也将此视为是被蒙古族的玷污吧。

这个和后来的满清不一样,当时汉人有优越感,满洲人是有意羞辱你,打掉你的高傲,强迫汉人剃发。

虽然清朝时期有孙之獬这样的汉人败类主动献计要剃发,但他也是摸准了满人的心思,汉人只把怒火发在孙之獬这样的败类身上是走了偏路。

最后,我觉得蒙古文化的包容性更强,更有胸怀。

这一方面和蒙古人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关系,在广袤的蒙古高原环境下生存的人有更胸怀,心胸更具有包容性,另一方面蒙古人征服四方也增加了他们的包容性。所以元代统治下的在对等民族文化上也具有包容性,只要你臣服于我不翻盘,你们民族的文化照旧进行。

相对的,满族人对待异族就缺少这样的包容性,显得更加野蛮凶残,既然征服了你,你就该向我看齐,剃发留辫。

当然有一点也是值得一提的,那就是元代的短命给后来的满清一个经验,那就是要对汉族进行奴役且利用汉族文化进行奴役。


微史春秋


瞌睡家来帮您分析分析!

首先我们看看清朝人的剃发易服。清人自称大金国后裔,而当年大金国就下令占领区的汉人不许穿汉服,不按剃发就要处死,可见他们是有这种一贯的嗜好的。清朝从一开始每占领一处都要强迫当地百姓剃发易服,剃发与否成了是否归顺清朝的标志。到了皇太极的时代,汉人样式的衣服也一并禁绝。吴三桂要求多尔衮借兵为崇祯报仇的时候,多尔衮提出的第一条要求就是吴三桂全军剃发,直到顶着阴阳头换了清朝官服的吴三桂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多尔衮才下令清兵入关攻击李自成。

分析其原因,清人一直都处于原始的游猎时代,入关后男女老幼只有区区二十万人,面对繁衍了几千年拥有亿万人民的汉族,无论在实力上还是在文化上都超级的不自信,必须采用强硬手段逼迫汉人的臣服,剃了头就是一家人了,就是所谓的“满汉一家”了。

而元庭更像是征服者而不是统治者,他们只在乎现实的利益而缺乏清廷那样长远的眼光,蒙古人也似乎更加野蛮和凶残,他们就从没有考虑过让汉人和他们平起平坐。我们都知道蒙古人将老百姓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南宋地区的汉族人是最低等的南人。他们没有任何合法权益,连生命都无法保障。蒙古人认为自己是主人,世界各国的色目人是客人,中原地区的原来的夏、金、辽等国人是贱民,而南方的汉族人连人都不是,他们应该统统被杀光,他们的土地应该全都变成牧场。整个蒙元一代,汉族人没有科考可以参见,没有官可以做,蒙古官员从来不去了解汉族文化,不学习汉语,对汉族只会横征暴敛和杀杀杀,不屑于有任何文化交流。在整个的元朝,淮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汉族聚集地区老百姓一直都生活的惨不忍睹,民变起义不断,最终也是这里爆发的红巾军葬送了大元朝廷。

所以元朝没有剃发易服令,并不是什么好事,在元朝,我们汉人连剃发易服的机会都没有!


麻爪工学院首席瞌睡家


曾经听过一句话,便是“元以宽失天下”。这话是明处明太祖朱元璋在殿上探讨元的得失时最后得出的结论。

有不少人认为这个宽就是宽容宽厚的意思,一听又是朱元璋所说,看了字面意思就立刻出来过分解读,然后也因为元的税赋低,进而大肆夸耀元朝功绩。


个人认为这个“宽”仅仅是“宽纵”的意思。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蒙古帝国因为没有历史的沉淀,更没有管理的经验,直接就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管理,无论是对自己蒙古部族还是对底下的百姓,都是简单的收税,然后你们底下的人别捣乱,各管各的。如同他们世代所做的一件事:“牧羊”,不同的部落分配到不同的地方,这个地方你们自行管理,到时间你们交点钱给中央就好,这也为蒙古各部落的分裂埋下伏笔,虽然被英才成吉思汗统一,最终还是逃不过分裂的下场。


蒙古因为崇尚武力,对于能提升他们征战能力的东西便十分尊重,比如弓箭、战马,乃至很出名的回回炮以及吸收宋朝的战舰技艺。但对于不能提升他们军力战力的东西往往是不屑一顾,比如南宋这些成熟的文化、制度、法令等等,他们对于其他的文化都是以征服者的高姿态俯视的,也对其他文化基本很少有去主动吸收和学习的动力,剃发易服对他们来说完全就是不会往那方面考虑。

而后剃发令为何在清朝有实施?因为清朝作为第二个统完全统治中国的异族,元朝的得失是非常具有参考意义的。所以他们在征服中原之后所行的就是剃发令等等,便是从各方面限制汉人造反的可能性。不仅仅是满清,明对于元的得失也是比较了解,也做出了不少相应的措施,比如明的户籍制度是最严密的,若非有正当缘由,行动之地不得出乡镇,否则就要打屁股坐牢。还有子承父业,立国之初便拟定各行各户,爹所做的事,儿子就要做什么,不能跨行,还有不少措施,基本都是严格限制人们的行为规范乃至人生。

简而言之,蒙古的政策和风格习惯决定了蒙古人不会做出剃发易服的政令,他们也巴不得做事能越简单越好。


金道人


这个问题,朱洪武最有发言权,他说:"元以宽失天下。"看到了吧?他并不认为元的统治有多坏,相反,认为"强不凌弱,众不暴寡…惠莫大矣。"他之所以起兵造反,是因为元的末代皇帝不好,种种弊政使得民不聊生。但他并不否认元是正统王朝,并祭祀忽必烈。

元的统治非常宽松,控制只达到省一级,以下都是自治,税收连明人也承认"前元取民最轻!"更沒有强迫汉人剃发易服。

元朝有沒有"四等人制度"?说有吧,还真有,确实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等名称,但若说这四种人分一、二、三、四等,则又言过其实了,查遍元末起义军文告,没有斥责"四等人制度"的,可见其不存在。至多就是在科举取士上对蒙人有所照顾,类似今天的高考加分。再者,蒙古人在元朝,其含义与现在不大一样,不但包括蒙古族,也包括董文炳、史天泽、郑制宜等汉族上层分子,可见"蒙古人"实际上是指"贵族"。此外,元廷中汉人、南人占官员总数百分之六十以上。所以,元廷实际上是蒙汉各族上层的联合政府,当然不会强迫汉人剃发易服。

在元朝统治下,广大蒙古贫民的日子并不好过,史载三十余年间,蒙古人被卖作汉人、南人作奴婢的数不胜数,甚至被卖到海外的也不少,元廷开始还想赎买他们回来,但后来人数太多,出不起这笔钱了!再后来,元末大起义时,就有许多蒙古人参加起义军反对元廷。

明、清两朝吸取了元"以宽失天下",采取了不同政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就下令大批留在內地的蒙古人穿汉服,说汉语,易汉姓,蒙古女子必须嫁给汉人,否则严惩;清朝则强迫汉人剃发易服,企图以此将汉人滿化。他们以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元朝的前车之覆,巩固本朝的政权。


阿斌270202161


先说一下,说大元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是金朝或大清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却犯了根本性的错误——无论是女真还是满洲基本上都是渔猎起家(而且大清朝开创基业之前就已经有了发达的农业),而非游牧,所以金、元、大清在文化“跟脚”上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作为征服者之后的统治方式和路线都会有极大的不同。

剃发易服是一种十分没有必要而且令人难堪的的荒唐暴政。直到近代现代仍旧在继续给人类的文明抹黑,无论以何种借口,这种行为都是极为残酷和卑鄙的。

韩剧《奇皇后》虽然是一部标准的戏说“神剧”,但是却有些很写实的细节:比如元顺帝既会穿着蒙古的传统服装比甲,也会穿戴着翩翩欲仙的汉衣冠。元朝的帝王“诸王驸马公侯每”如此,“达达百姓每”也是如此。



推行这种荒政的始作俑者是西夏景宗元昊,此人以党项人为鲜卑之后,由于迁到西北在风俗习惯已基本上“羌化”,或称“吐蕃化”。于是元昊建国后憋出了发明民族的大招,下令恢复鲜卑旧俗——“秃发”,但是衣冠基本上仍旧沿袭唐宋之制。到了金源崛起,金国太宗于天会七年下令辫发。据宋人陈准《北风扬沙录》中记载金人的辫发特点是:

“人皆辫发,与契丹异。耳垂金环、留胪后发、以色丝繋之。富人用珠金为饰。”

——好像比清代的辫子头漂亮不少。

之后又发生了被俘的宋朝青州观察史李藐、保义郎李舟、右武大夫郭元迈等人,因拒绝辫发而遇害的事件。

到了大元朝,蒙古人也有自己特殊的发型,宋人孟珙的《蒙 鞑备录》前记载:

“(蒙古人)皆剃婆焦、如中国小儿。留三搭头发。在门者、稍长则剪之。在两下者、总小角垂於肩上。”

郑所南《心史》也有类似描述:

“鞑主(大元皇帝)剃三搭辫发(中略)云三搭者、环剃去顶上一弯头发。留当前发、剪短散垂。却析两旁发。垂绾两髻、悬加左右肩衣袄上。曰不狼儿。言左右垂髻碍於囘视、不能狼顾。或合辫为一。直垂衣背。”

曾经觐见蒙古宪宗的法国使臣威廉卢布鲁克这样写道:

“男人在头顶剃出一个四角形,从这个四角形的前两角开始往下剃,一直剃到鬓角。脑后也同样剃到颈窝。前头留一束发,其余的剃掉。留下的一束头发任其垂于眉际,头上左右两侧剩下的头发被编起来,散于两耳边”。


元人射雕图。

虽然有自己的发型,但是大元朝始终没有下过命令,强迫人们改易蒙古的发式或衣冠 。当时的蒙古人色目人汉人蛮子之间不管有什么不平等,但是穿衣打扮还是很自由的。蒙古人色目人穿戴幅巾深衣或是幞头圆领,蛮子戴檐帽穿辫线袄都是很常见的。比如元末高丽王朝的汉语教材《老乞大》中就描述两个高富帅的打扮是:

“一个舍人打扮的,脚穿着皂麂皮嵌金线蓝条子、卷尖粉底、五彩绣麒麟柳绿纻丝抹口的靴子。白绒毡袜上,拴着一副鸦青段子满剌娇护膝。衫儿、裤儿、裹肚等里衣且休说,剌通袖膝栏罗帖里上,珊瑚钩子系腰,五六件儿刀子,象牙顶儿,玲珑龙头解锥儿,象牙细花儿挑牙,鞘儿都全。明绿抹绒胸背的比甲,鸦青绣四花织金罗搭护,江西十分上等真结综帽儿上,缀着上等玲珑羊脂玉顶儿,又是个鹚鹩翎儿……又有一个舍人打扮的,白麂皮靴子,鸦绿罗纳绣狮子的抹口。青绒毡袜上,拴着一对明绿绣四季花护膝。柳绿蟒龙织金罗帖里,嵌八宝骨朵云织金罗比甲,柳黄饰金绣四花罗搭护。八瓣儿铺翠真言字妆金大帽上,指头来大紫鸦忽顶儿,傍边插孔雀翎儿。”

可以说大元朝因为自身实力雄厚,而且又一直乐于接受学习各种文明,所以从不强迫被征服的民族完全放弃自我认同。甚至正好相反,作为一超级大国,认同文化多元是其存在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在大元朝的百年间,整个东方是个文化上五色斑斓的社会,中原、江南、闽粤、湖湘等地的都存在着各种外族社群和移民团体。相比较大清朝那种强制同化和教育,把全社会重新格式化、原子化,使百姓都整齐划一变成没有抵抗能力的顺民。大元朝的统治艺术之先进实在是令多尔衮、康熙帝这些后来者汗颜。而且,即使清廷入关时剃发易服的恶政是由明朝阉党余孽如孙之獬、冯铨这些乱臣贼子的教唆,但以满洲人为主的清廷缺乏蒙古人当年的实力和眼界,从而想以这种残暴的手段强迫汉人忘记满洲是异族的阴暗心理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而令清廷开国君臣万万没想到的是个“以夷猾夏”的暴政不仅仅是对中原汉人的荼毒迫害,也是对大清王朝的诅咒。以至于种种仇恨最终在经历了三百年的潜伏期后终于爆发为一次又一次的民族主义运动,最终葬送了大清王朝,并开启了一场无休止的乱世。

波斯细密画中蒙古武士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