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推进 全面转化 武义县“消薄增收”有良方

2019-04-22 15:09 | 武义县融媒体中心 | 记者 陈瀚

逐步推进 全面转化 武义县“消薄增收”有良方

武义县村庄数量多、规模小,村级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242个(村规模调整前),占全市1/6,消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去年以来,武义县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市委要求,沿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县域大花园建设新路径,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全面转化”工作思路,深入开展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

然而,也有人不解,村集体经济为何重要,是否有必要发展?在一个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或是刚刚“摘帽”的山村,记者找到了答案:村集体经济强不强,关系着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美化。村集体经济不应也不能成为武义县“三农”工作的一块短板。

行政村规模调整

整合乡村资源促发展

武义县薄弱村由于布局过于分散,人口规模偏小,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较薄弱。10月在金华市率先启动村规模调整,535个行政村调整为258个行政村,调整率为51.78%,整合农村资产、资源,推动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 对一些确实效益明显的单村项目或联村项目,加快实施进度。综合考虑村庄规模、产业发展、交通区位、资源优势等因素,村里、乡镇一起来选准选好村集体经济增收模式和发展项目。变输血为造血,做到“村村有项目,村村能造血”,实现消薄项目全覆盖。

2018年11月,壶山街道通过村庄规模调整,15个经济薄弱村有13个并入大村或社区,实现自动消薄,2个没有进行规模调整的薄弱村,街道和村制定了详细的消薄计划,确保全面彻底消薄。榔村、新村、后舍村通过行政村规模调整合并一起后,进一步梳理土地流转、留用地等,村中的茶园重新进行招租,壮大了集体收入。

壶山街道为县政府驻地,下辖7个社区,5个经济合作社,33个行政村,其中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达15个。这15个村因基础条件、自然资源、地理区位等原因,自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渠道不宽,“造血”功能不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特别是无钱办事问题十分突出,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服务功能难以发挥,严重削弱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对此,村书记李金委深有体会。几年前,村集体收入少,村里只能勉强维持运转,许多事办不了。现在村集体富了,村文化礼堂也翻新了,还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建设本就需要村集体配套资金,而且日常维护费用也要村里来承担。”

村集体壮大了,村民的文娱生活也有了变化。“以后城里有的设施,我们村里都得有,估摸着开销只会越来越大。”想到这,李金委越发觉得有必要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他还打算按照村集体收入情况,过年时进行分红,让更多村民享受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

“输血”“造血”双管齐下 政策兜底鼓励“进步”

这几年,县政府对村集体经济的重视,从不断增加的财政资金投入中可见一斑。2018年度,共安排3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其中,省扶持薄弱村发展专项资金570万元,省补村级组织运转经费900万元,县级配套安排1930万元。共立项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9个,概算总投资671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3680万元。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财政补助资金按项目建设进度分批拨付,最终补助金额以项目建成后的实际投资额确定

“有些薄弱村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就需要财政给予扶持。”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各薄弱村情况各不相同,本就应该分阶段、分批次‘摘帽’。”截至目前,2018年度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已实际拨付消薄资金2369.06万元。

“没有区位优势,集体资产少,想发展无从下手。” 各薄弱村村党支部书记们要吐的苦水可不少,“要是没有财政兜底,村集体运转都难,更别说发展了。”

2017年起连续3年,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500万元,用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补助、奖励、贴息等支出。出台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创新试点实施细则,破解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项目土地制约难题。建立集体经济发展奖励制度,对未列入财政补助的薄弱村,在规定时间内“消薄”的,县政府以奖代补予以激励。

因地制宜 因村施策 给“红包”更要给“锦囊”

在帮助薄弱村“摘帽”的过程中,政府财政除了要给一些“红包”,更重要的是给路子、给锦囊,提高薄弱村的“造血功能”。薄弱村要发展,还需因地制宜运用资源开发、物业经营、生产服务、村落建设等模式,千方百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在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看来,省里把薄弱村的对象确定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考虑的是那些地处偏远、资源开发条件有限的村。“而对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来说,随着集体经济发展,村里上马的公共服务项目越来越多,运维成本水涨船高,要深化推进城乡统筹,就需要更雄厚的村集体经济来支撑。”

壶山街道通过新成立武义壶山新农村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进一步梳理现有闲置资产,作为项目开发业主,盘活资产、开发利用,搭建“输血”消薄平台。目前已全面开展对街道全域所有闲置或低效利用的资源排摸,确定了若干个开发利用项目。原七孔塘初中科教闲置用地开发建设作为第一个开发项目,以项目合作方式与经济薄弱村筹资抱团,投资标准厂房建设的异地置业方式增收。该项目占地12338.6m2,建筑面积14696m2,总投资2250万元。2018年6月前已完成了土地用途调整(原科教用地,改为工业用地)、出让金补缴、原有危旧校舍质量鉴定、评估、国有资产处置审批、建设规划、图纸设计、预算、危旧校舍评估拆除及场地清理等工作,6月29日份进行了工程招投标,7月初进入施工,到目前主体工程已完成100%工程量。9月底,经过招投标出租给先达包装有限公司,年租金收入达160万元。

同时,汪村盘活22200平方米闲置工业用地兴建民办学校项目,在县政府国土、建设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已完成了土地用途和规划调整。街道准备利用该项目整合消薄补助资金作为建设资金,与博文学校合作定向建设校舍,整体出租发展民办教育,以租金收益壮大薄弱村集体收入。按控规1.2容积率估算,年租金收益可达300万元以上。

“通过‘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各地农村面貌大大改善,这应该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源优势。”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在消除薄弱村的过程中,尤其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速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茭道镇通过充分挖掘乡村生态资源,盘活东莹社区、原茭道中心小学、杨家医院等国有资产,积极引进医疗养老等产业,打造一条集温泉旅游休闲养老的旅游产业,年租金预计可达20万元,其经营性收入作为8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的组织运转经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