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阅不“悦”

掌阅不“悦”

近日,掌阅科技发布2018年财报。报告显示,2018年掌阅科技营收约19.03亿元,同比增长14.1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1.39亿元,同比增长12.62。

按季度营收结构来看,掌阅科技2018第一季度营收4.667亿元,净利润3572.7万元;第二季度营收4.71亿元,净利润4272.99万元;第三季度营收4.818亿元,净利润3638.52万元;第四季度4.84亿元,净利润2447.3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掌阅科技2018年营业成本超过13.4亿元,同比增长 14.65%。

掌阅不“悦”

2018年年掌阅科技营业主要由数字阅读、硬件产品和版权产品构成,其中数字阅读收入约16.56亿元,同比增长5.61%,营业成本12.05亿,同比增加10.15%;毛利率27.21%,同比减少3%。

硬件产品收入8831.83万元,同比增长63.91%;营业成本6837.31万元,同比增长46.01%;毛利率比22.58%,同比增加9.48%。回看2017年财报,硬件产品利润705.6万元,2018年1994.5万元,同比增长约182.3%。

版权产品收入1.3686亿元,同比增长272.92%;营业成本6397.76万元,同比增长165.52%;毛利率53.28%,同比增长18.89%。

用户方面,2018年掌阅科技平台月活跃人数1.2亿,对比2017年1.04亿活跃用户,同比增长15.38%。

股东套现离场、基本面不受认可

掌阅不“悦”

从财报上看,掌阅科技在各块业务均有上涨表现,但是似乎公司投资者并未认可掌阅科技的基本面。实际上这一迹象自2018年上半年财报披露后就已经凸显,掌阅科技股价自2018年3月23日收盘价50.78元一度下跌至当前23.99元(截至发稿时),下跌幅度超过52.75%。

掌阅不“悦”

图来自东方财富网

对比2018上半年财报,掌阅科技业绩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掌阅科技2018年1-6月实现营收8.3亿元,同比仅增长8%,而营业成本则直线上升20.8%,营业利润则下滑30.4%至6627万元,净利润同比下滑20%至4732万元。

掌阅不“悦”

图截至东方财富网

再看东方财富网对掌阅科技业绩快报明细统计,截至2018年9月30日和2018年1231日,掌阅科技净利润季度环比都出现下滑,第三季度环比下滑14.85%,第四季度环比下滑32.74%。

通过查阅公告不难发现,掌阅科技股价下跌或与高管套现、战略股东抛售有一定的关系。据公告显示,继掌阅科技2018年8月公布上半年营业利润同比下滑30.4%后,公司高管、机构投资者纷纷套现减持。

2018年12月份,公司股东、董事、副总经理王良通过二级市场交易,以均价17.34元/股、18.30元/股转让共计700万股,月内累计套现1.2亿元。由于其持股量现已低于5%,若未来继续减持将不需再作披露。

2019年1月,掌阅科技发布公告称,战略股东国金天吉计划自公告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减持公司股份不超2,406万股,减持总股份占其所持的67%,减持后所占总股本比例由8.98%降至不足3%,由于其持股量现已低于5%,若未来继续减持将不需再作披露。如按当前股价核算,国金天吉从二级市场套现将超5.35亿元。

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掌阅科技仅有的2家外部股东,分别是国金天吉、奥飞文化。国金天吉系A股公司掌趣科技、天神娱乐创始人朱晔、姚广、深圳国金纵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成立。

主营业务疲软、多元业务困境

股东套现,投资机构抛售,这反映了投资人和资本市场对掌阅科技的未来缺乏信心,实际上从掌阅科技的业务收入结构、成本支出和战略布局业务的增长不抵均能作为佐证。

根据掌阅科技2018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90,315.07 万元,同比增长 14.17%,主要得益于数字阅读和版权产品业务稳步增长。营业成本 134,245.65 万元,同比增长 14.65%,主要由于数字阅读及版权产品业务规模扩大,公司在渠道推广和版权内容方面加大投入。值得注意的是,版权产品收入1.37亿元,营业成本6397.76万元,毛利率53.28%。

从中可以看到三个关键信息:数字阅读增长放缓、推广成本拉高、版权净利低。

虽然掌阅科技近年来尝试多元化业务,但迄今为止未有实质性的突破。根据财报显示掌阅科技的“数字阅读”业务依然是唯一主营业务,16.56亿元收入占全年营收的94.06%,业务利润占全年利润总额的95%。

而反观阅文集团2018年财报,在线业务在在线阅读、游戏、广告等业务合并计算约38.3亿元,占总营收76%左右,其中纯在线阅读(数字阅读)业务营收占比要远远低于这个数字。而在版权方面,营收超过10亿元,占全年营收近20%。

值得注意的是,掌阅科技“数字阅读”业务在2018年的毛利率已经降低3个百分点至27%。更准确的说,2017年掌阅科技的“数字阅读”毛利率就已经出现下滑,2017年数字阅读业务毛利率同比下滑3个百分点至30%。

数字阅读成本的拔高,以及流量成本的攀升,使得掌阅科技“数字阅读”毛利率业务连续两年下滑。

掌阅不“悦”

掌阅科技财报披露的成本分析表中,前五名客户销售额17.24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 90.59%;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 8.84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 60.38%;由此不难看出,掌阅科技的内容采购成本投入非常高,其根结在于自有平台作者输出优质原创内容能力偏弱,以及随着流量成本的攀高,自有平台流量价值贡献有限。

从2017-2018年财报综合分析来看,掌阅科技的流量成本可能在2019年进一步提高,如运营团队无法短期内转化为营收表现,将恶化公司未来的营业利润表现。

掌阅科技赖以生存的数字阅读业务增长困难,及合作成本显著增加,并不是高强度竞争所导致的。而是掌阅科技与网文平台一样都已经陷入“明知流量贵却无法停止投入、明知内容培育难但又没得选”的囚徒困境。

掌阅科技应该早就意识到依托“数字阅读”这单一业务结构在未来的下行趋势。为此,持续寻找新的收入来源成为一个重要战略,2015年8月,掌阅iReader电子书阅读器第一代上市。次年5月,iReader电子书阅读器第二代上市。

掌阅不“悦”

次年也就是2016年,掌阅科技在硬件、原创网络文学版权销售及衍生、游戏联运、广告等不同业务进行试水,但从规模看,除数字阅读外,其他的业务收入累加占比不到全年收入的6%。即便掌阅科技做了诸多尝试,但还未拥有第二增长的可能。

其实硬件业务是掌阅科技寄以厚望的业务,但是硬件收入并未达到预期,2018年硬件收入仅为8832万元,不可忽视的是,随着硬件存货显著增加,存在极大贬值风险。而作为智能硬件主要运营主体——深圳掌阅2018年审计报告显示,全年营收9181.6元,营业利润亏损298.2万元。

事实上,随着依托“数字阅读”业务带来的自然增长遇阻、及智能硬件市场竞争加剧,掌阅科技不得以出售硬件业务。2019年3月6日公司发布公告称,拟以关联方共同投资设立硬件公司,仅以投资者身份持有新成立公司(北京掌阅硬件)15%股权,这是变相放弃硬件业务的决定。

在2018年财报中,掌阅科技披露公司以8500万元投资获得「红薯网」运营主体南京分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76的股权。以300万投资获得「有乐中文网」运营主体南京墨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46%的股权。除此之外,设立天津奇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运营「奇城书院」。

从掌阅科技的投资布局中不难看出,掌阅科技已经认清自己没有做内容原创的基因,彻底转变角色,将内容原创剥离,专注做内容运营分发。

有投行人士的表示,“掌阅科技没有做内容原创的基因,红薯网也并没有看到关键价值,并不是网络文学市场的参与主体。根据披露情况看,南京分布估值到5亿元,可以看出公司的出发点可能是从增厚财务收益角度出发,而非业务协同层面,对此市场有不同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掌阅科技所设立的公司——北京得间科技有限公司旗下运营的App「得间小说」是一款主打免费阅读的小说平台,这也是掌阅科技应对免费阅读细分市场的布局,应对如连尚文学、米读小说、七猫小说等做免费阅读的竞争对手。

掌阅不“悦”

掌阅科技主营业务过于单一,在版权衍生方面收入虽然增长迅速,但是还未能给公司收入提供核心支撑;而所试水的其他多元业务并未见起色,尤其在硬件业务抛售之后,

掌阅科技已经清晰认识到自己在内容原创方面的短板,彻底将掌阅科技变成一家内容运营分发公司。

从投资设立和购买资产的举措来看,掌阅科技即便已经坐在中国网络文学市场第二把交椅,但是与龙头老大阅文集团相比,还差得太远,同时其所建立的护城河也并不牢靠。

高管套现、战略股东离场,在硬件、版权开发、游戏联运、网络文学内容投入等尝试后,掌阅科技并没有为投资者建立对未来增长空间的信心。

从一个进攻者转变成防守者,掌阅科技似乎更担心自己的市场份额被新的竞争对手蚕食。

如今,掌阅并不“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