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有哪些特殊的生活习惯?

ASUKA_TSOU


上海人的习惯也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是“吃”,喜欢吃米饭泡饭汤团生煎大排三黄鸡阳春面,但是现在变了,也喜欢吃火锅,水煮鱼,吃一点辣。“住“的方面,以前都是用马桶,早上沿街都是刷马桶的声音,冻死也不取暖。现在都是卫生间空调甚至地暖。“行”的方面,以前的黄包车有轨电车,现在是小汽车地铁游轮。以前习惯说“上海话”,现在也是以普通话为主了。


兴海亭


这里是说上海人有什么特殊事情,作为新上海人不了解上海,是可悲的。一方面说我是新上海人,一方面又要说上海人哪能哪能,有必要不,不喜欢何必来呢……小时候的上海,家里做什么好吃,也会送送邻居。邻居也会送他们喜欢吃的东西。一到收稻的时候我和弟弟一人一只小篮子去捡麦穗,生产队也会给张收据,说谁谁麦穗捡到多少。因为当时我父母的工厂迁到安亭。家里附近都是庄稼。空气很好。树也多。当时我们那的豆腐很好吃,大伯母每次来,我妈妈知道了就去买豆腐烧菜,冷拌。那时候确实有看不起外地的,但是改革开放后这习惯逐渐改变了。小时候别说看不起你们,上只角也看不起小只角的,怎么他们看不起,我们就可以去吵架,我们管好自己不是很好吗!照现在的一些人来说,只能看见对方的不好,那好的地方呢,你们看见了吗……每个地方都有好和不好的习惯,别老说别人。你们老是抓住别人一点点的问题扩大化合适吗?那我问问你们,你们地方就没有自大的人,不是打自己的脸吗,照镜子的时候,你们会发现,你们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樱乃5


在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以及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上海人仍魂牵梦绕保留着许多特殊的生活习惯,主要有:

1、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有吃腊八粥的习惯

腊月八日,僧尼例以杂果双弓米,遍响檀越,谓之腊八粥,亦曰佛粥。此风由来以久。显然是上海特殊的风俗,与其他地区稍显不同。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比如:上海的玉佛寺在农历腊月初八一早就在门口布施腊八粥,不少民众凌晨就古寺庙门口排队,只为赶早喝到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以讨个来年好运气。

2、立夏要吃夏蛋

上海立夏日风俗习惯中,由于此时蛋类食品正是旺季,所以立夏日总要吃蛋,孩子们的脖子上总要挂上一个用红色的网套套着的蛋。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柱心。因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立夏是个节气,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立夏应该进补。

3、上海人乔迁搬家

上海人的乔迁之喜也是一种特殊的习惯,有时也很讲究。比如:有些人搬家首先进入房间的是竹竿。竹竿一节比一节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生活、从事的工作从今往后将节节高升的良好愿望。这以后,就先搬大件,后搬小件,最后搬细软,依次进入新房。

4、老人过66岁生日的时候,要女儿烧66块肉给他们吃并且不得其他人吃。

俗话说:“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父母六十六岁生日这天,已出嫁的女儿除一般礼品外,还须烧六十六块肉以报答父母生养之恩。这是对长寿、健康、平安有一种美好期盼。

5、丧事要宴请“豆腐饭

吃豆腐羮饭,亦称吃羹饭或吃豆腐饭,是一种流行于上海民间的丧葬习俗:葬礼结束后,丧家要举办酒席,酬谢前来参加葬礼以及以现金、实物等形式助丧赙奠的人,过去这种酒席一般为素席饼豆制品为主,其后逐渐变异,唯一碗豆腐羹必不可少。所以照旧称为豆腐羹饭。由此,吃豆腐羹饭的习俗,流传至今。

上海人的丧事给的礼金也有讲究:[单数金额]外加[1块],丧事1是顺的意思,隐意:1个人走了。但不能有201、401,2、4是双数。

6、一般上海人都有这个习惯,购买五块钱以下的东西,几乎不用纸币,大都用一元的硬币。

7、上海人在钱财方面有“亲兄弟明算帐”的习惯。因为在上海海派文化中,注重AA制。所以同事一起吃饭,跟上海人就不要来这些,该多少就多少,做到谁也不欠谁的人情。因为人生最难还的是人情债!

上海虽然海纳百川,但依然保持着独有的特色。有些日常生活习惯只有在上海工作生活过的人才懂!我在上海工作生活了近六十几年的经历,依我接触身边新上海人的眼光,在上海工作生活已有二三十年的新上海人也渐渐成为懂得上海人特殊习惯的人了!让我们共同携手努力,建设上海、融入上海、拥抱上海、热爱上海吧!


赵耀俊53116982413


上海的文化是弄堂文化,以前因为居住环境狭小而且拥挤,很多人家的厨房间和卫生间是公用的,还有很多地方是公厕,早上要排队倒马桶的,也就有了弄堂里生活所独有的文化。首先,改革开放前上海的户籍人口是以产业工人为主,上海工人老师傅生产轻工业产品是闻名全国的,造就了大批的工薪阶层,就是市民味较重,喜欢“实惠”,一般做什么事情前都会先盘算一下合算吗?,就是“咯算伐”。其次人与人相处时面子很重要,就养成了既使家里居住条件不怎么样,但出门衣服穿的总是山清水绿的“勿好坍糟事”的哪种生活方式。其三上海人喜欢和聪明人打交道,外地人只要聪明,上海人叫“头子活络”或者“思路清爽咯”就可以在上海“混了”,所以上海人是不排外的,但不管是上海人或者外地人只要是“做事体拎不清”哪上海人都看不起的。还有上海常住人口多且拥挤,来自全国各地成份复杂,平日里嗑嗑碰碰的小纠纷也较多,养成了喜欢“讲道理”的习惯,用“评道理”来解决小纠纷,对某人评价好或坏一般都是“伊讲道理咯”或者“伊勿讲道理咯”,所以有“上海人有事体评道理,东北人有事体找大哥”一说,上海人吵架的时候经常听到的是“侬讲道理伐?”。再有上海人确实见多识广,也有许多的经验和教训,生性谨慎,不喜欢惹事生非的,因为怕“吃轧头”自我保护意识较强,比如,上海人有急事过马路闯红灯的话,一定会将马路二边张望好没车后才“安全”闯红灯,这个是从小爷娘教会的。当然上海人最喜欢的是亲兄弟明算帐。


隼科


说一下原来的印象,可能有些偏面。早上小弄堂口,一边是拎着小煤炉生煤火,搞得狼烟动地的。〈北方是晚上多下一块煤,封好炉子,第二天打开后再下新煤使用〉,早上生炉子,可能是节省一块煤球吧?另一边是一手提水桶,另一只手拎了马桶来刷,整个弄堂口都是“哗哗啦啦”的竹刷子声音。有上班的女士路过街口卖茶叶蛋的摊位,买了一只茶叶蛋,剝开个口子,轻轻咬了一下,用汤匙勺一点料汁浇在蛋上,慢慢品味……早餐后,阿婆们喜欢把饭锅放在桌子上,仔仔细细的把锅子外面擦的干干净净,然后拿个小竹箩上粮店买上1~2斤大米,再到小菜场买些小菜来,开始烧一家人的午餐了……石库门内,永远都是透着一股清新、整洁、有序……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我来说一个很特别的习惯吧:老派的本土上海人之间基本上只讲上海话,但是,只要与外地人交流,上海人都能讲一口很容易听懂的上海普通话。也包括交流对象既有上海人也有外地人。后来还发现,很多老年人也有这样的能力。这种交流能力是其他很多城市居民没有的。也是我25年前首次到上海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知道今天还能发现。


潞人1


上海人普遍喜欢接受西式文明和生活方式,上海人眼光高而远,能站在宇宙去看世界。


69520448


普通的上海人自我感觉太好 有些人从钱、学识到事业方面都不怎么样 不知道优越感是从哪里来的?


批判性思考


低调,不装B,互不借钱,AA制或有来有往。对自己精打细算但不占他人便宜,不欠别人的情。人际交往,注意个人隐私,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宁海安澜


实话实说,你是问解放前旧上海人的生活习惯?还是现在的宁波籍苏北籍上海人的生活习惯?那根本就是两回事,他们两者也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用上海话说那是两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