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這個村相傳和唐僧西天取經有關

我出生在渭河平原,這裡地處八百里秦川。渭河自西向東滔滔奔流,像一位慈祥的母親數千年來哺育著她的兒女。

離開興平家鄉已經很多年了,現在夢裡經常會回到兒時的老家建坊村,到渭河邊撈魚,和小夥伴們嬉戲玩耍, 冬天,綿長的記憶,常常撕扯著我的思緒。我的思緒,沿著渭河,蜿蜒曲折,流淌在童年的河灘上。


興平這個村相傳和唐僧西天取經有關



不知怎的,我時常會記得我四、五歲時,是一個冬天,透過窗子中間的玻璃,看到院子裡下雪的情景。窗外院子裡銀裝素裹的天地,院子裡、圍牆上、樹枝上、瓦楞上落滿了雪,令人心曠神怡。到了除夕之夜,我爬在熱炕上看著小人書,爸爸媽媽正在廚房裡準備年夜飯,肉香一陣陣地飄到來,讓我期冀著一年的心饞可能解除了。我還記得那小人書是關於東北抗聯的故事,書裡寫著東北有三寶:貂皮、人參、靰鞡草。前兩種知道是寶,但不理解靰鞡草為何也是寶。


興平這個村相傳和唐僧西天取經有關


兒時的冬天,那才是真正的冬天。那種冷,是刻骨銘心的。廚房裡的水缸凍破了,專門找箍匠箍住。饅頭咬一口,裡面全是冰茬子。渭河被凍僵了,像一條白色的蟒蛇,一動不動,趴在河灘。夏天,常下大雨,渭河暴漲。 漲河時,渭河張著血盆大口,肆無忌憚地吞噬著河邊的莊稼,田地。河退了,渭河邊上會有大片的河灘出現。勤快的莊稼人,把這些原本是水澆地的河灘,圈起來,慢慢開墾,然後種上農作物。 天,無論多麼冷,都凍不住孩子們奔跑的腳步。


興平這個村相傳和唐僧西天取經有關


以前,渭河上曾有幾十個渡口,“新開渡”、“孫張渡”、“北田渡”、“交口渡”、“李家渡”、“耿渡”、“新豐渡”及許多小渡口,而如今,在陝西興平市湯坊鎮這個渡口,是渭河保留下的最後的渡口,目前由尹參軍365天堅守,等待著零散村民。

相傳秦末,此地荒蕪,韓信攻打廢丘,在此建造營防,創立功勳,以後有人居住,得名建坊村。舊時,建坊村囊括周圍十多個村,故有一十二個爛建坊之稱。


興平這個村相傳和唐僧西天取經有關


村南的建福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相傳為玄奘西天取經途徑此地所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寺院佔地約4畝,坐北向南,山門有門樓兩層,樓頂是八卦懸頂式建築。入門有2個四合院,前院左側有一大鐘,銘文為建寺捐款人姓名,右側是清光緒年間重修建福寺所立石碑。後院生長著兩棵奇異的大樹,一棵是柏樹,高10多米,粗約3人合抱,枝幹似鐵,傲骨錚錚;一棵是桑樹,從柏樹迸裂的樹身里長出來,彷彿是柏樹生出的兒子。此桑樹高約8米,碗口粗壯,白皮綠葉,每逢夏天桑葚成熟時,群童爭相摘食。抬頭仰視樹頂,兩種不同的樹葉和枝幹互相交錯,形似蛟龍,給寺院增添了些許神秘,這便是當地人人皆知的“柏抱桑”。在後院內還有一寶,可謂與“柏抱桑”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那便是矗立在大佛殿兩側的兩通石碑,但遇大風或人力輕輕推動,碑身就會搖擺顫動,併發出石磨轉動般的響聲,村民們稱其為“風擺碑”。


興平這個村相傳和唐僧西天取經有關


相傳明萬曆年間,該地十二村的族長商議要推選一位領事之人負責修廟事宜,大家看到劉家有一位少年,年齡雖小能力卻很強,便決定讓他做負責人。但這位少年說,要讓他負責除非柏樹開花,出人意料的是寺院內的柏樹果然在第二天就開了花,而且開的還是一朵黃燦燦的金花。少年用金花在長安換取了修廟的費用,並用他家的大車和一頭牛來運輸材料。寺廟修成,大車爛了,牛也死了,少年坐化昇天。人們紛紛議論說,少年是下凡神仙。建福寺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破四舊”被拆除,所拆材料被用於修建桑鎮政府辦公室。1986年,村民自願集資重新修建了建福寺。立廟會於古歷正月二十三日。古廟會前一天要舉行“迎集”活動,活動一般由會長主持,參加迎集的村子都列隊聚集在建福寺門前,打著五色彩旗,敲鑼打鼓,善男信女輪番按次序進廟上香叩頭。過會前後,大戲歌舞不斷,社火鑼鼓助演,場面很是壯觀。

興平這個村相傳和唐僧西天取經有關


現村委會所在地有一銅爺廟,此廟和建福寺一同毀於20世紀五十年代,現已重建。村委會旁還有一戲臺,戲臺約1米高,上有蓋頂,臺前廣場可容納數千人看戲。文革前,村裡的劇團曾演出過眉戶《梁秋燕》、《李雙雙》等劇目。

興平這個村相傳和唐僧西天取經有關


自古以來,每年正月二十三日是建坊寺廟會,每逢這一天,方圓十幾裡的人們都到這裡來趕集。從先一天開始,建坊十二村的人們扶老攜幼,手託香盤到寺裡燒香磕頭,叩拜祈福。寺內經聲迴盪,香菸繚繞,徹夜不眠。青壯年們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載歌載舞,加上連續三天唱大戲助興,熱鬧非凡。這種習俗千百年來薪火相傳,成為家鄉的民間盛會。 (本段摘錄張世輝老師的文字)

興平這個村相傳和唐僧西天取經有關


興平這個村相傳和唐僧西天取經有關


興平這個村相傳和唐僧西天取經有關


每當看到關於家鄉建坊村的消息,我總是熱淚盈眶,對於家鄉的這份思念會隨時隨著那一片回憶飄出來, 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