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这个村相传和唐僧西天取经有关

我出生在渭河平原,这里地处八百里秦川。渭河自西向东滔滔奔流,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数千年来哺育着她的儿女。

离开兴平家乡已经很多年了,现在梦里经常会回到儿时的老家建坊村,到渭河边捞鱼,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 冬天,绵长的记忆,常常撕扯着我的思绪。我的思绪,沿着渭河,蜿蜒曲折,流淌在童年的河滩上。


兴平这个村相传和唐僧西天取经有关



不知怎的,我时常会记得我四、五岁时,是一个冬天,透过窗子中间的玻璃,看到院子里下雪的情景。窗外院子里银装素裹的天地,院子里、围墙上、树枝上、瓦楞上落满了雪,令人心旷神怡。到了除夕之夜,我爬在热炕上看着小人书,爸爸妈妈正在厨房里准备年夜饭,肉香一阵阵地飘到来,让我期冀着一年的心馋可能解除了。我还记得那小人书是关于东北抗联的故事,书里写着东北有三宝:貂皮、人参、靰鞡草。前两种知道是宝,但不理解靰鞡草为何也是宝。


兴平这个村相传和唐僧西天取经有关


儿时的冬天,那才是真正的冬天。那种冷,是刻骨铭心的。厨房里的水缸冻破了,专门找箍匠箍住。馒头咬一口,里面全是冰茬子。渭河被冻僵了,像一条白色的蟒蛇,一动不动,趴在河滩。夏天,常下大雨,渭河暴涨。 涨河时,渭河张着血盆大口,肆无忌惮地吞噬着河边的庄稼,田地。河退了,渭河边上会有大片的河滩出现。勤快的庄稼人,把这些原本是水浇地的河滩,圈起来,慢慢开垦,然后种上农作物。 天,无论多么冷,都冻不住孩子们奔跑的脚步。


兴平这个村相传和唐僧西天取经有关


以前,渭河上曾有几十个渡口,“新开渡”、“孙张渡”、“北田渡”、“交口渡”、“李家渡”、“耿渡”、“新丰渡”及许多小渡口,而如今,在陕西兴平市汤坊镇这个渡口,是渭河保留下的最后的渡口,目前由尹参军365天坚守,等待着零散村民。

相传秦末,此地荒芜,韩信攻打废丘,在此建造营防,创立功勋,以后有人居住,得名建坊村。旧时,建坊村囊括周围十多个村,故有一十二个烂建坊之称。


兴平这个村相传和唐僧西天取经有关


村南的建福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相传为玄奘西天取经途径此地所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寺院占地约4亩,坐北向南,山门有门楼两层,楼顶是八卦悬顶式建筑。入门有2个四合院,前院左侧有一大钟,铭文为建寺捐款人姓名,右侧是清光绪年间重修建福寺所立石碑。后院生长着两棵奇异的大树,一棵是柏树,高10多米,粗约3人合抱,枝干似铁,傲骨铮铮;一棵是桑树,从柏树迸裂的树身里长出来,仿佛是柏树生出的儿子。此桑树高约8米,碗口粗壮,白皮绿叶,每逢夏天桑葚成熟时,群童争相摘食。抬头仰视树顶,两种不同的树叶和枝干互相交错,形似蛟龙,给寺院增添了些许神秘,这便是当地人人皆知的“柏抱桑”。在后院内还有一宝,可谓与“柏抱桑”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那便是矗立在大佛殿两侧的两通石碑,但遇大风或人力轻轻推动,碑身就会摇摆颤动,并发出石磨转动般的响声,村民们称其为“风摆碑”。


兴平这个村相传和唐僧西天取经有关


相传明万历年间,该地十二村的族长商议要推选一位领事之人负责修庙事宜,大家看到刘家有一位少年,年龄虽小能力却很强,便决定让他做负责人。但这位少年说,要让他负责除非柏树开花,出人意料的是寺院内的柏树果然在第二天就开了花,而且开的还是一朵黄灿灿的金花。少年用金花在长安换取了修庙的费用,并用他家的大车和一头牛来运输材料。寺庙修成,大车烂了,牛也死了,少年坐化升天。人们纷纷议论说,少年是下凡神仙。建福寺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被拆除,所拆材料被用于修建桑镇政府办公室。1986年,村民自愿集资重新修建了建福寺。立庙会于古历正月二十三日。古庙会前一天要举行“迎集”活动,活动一般由会长主持,参加迎集的村子都列队聚集在建福寺门前,打着五色彩旗,敲锣打鼓,善男信女轮番按次序进庙上香叩头。过会前后,大戏歌舞不断,社火锣鼓助演,场面很是壮观。

兴平这个村相传和唐僧西天取经有关


现村委会所在地有一铜爷庙,此庙和建福寺一同毁于20世纪五十年代,现已重建。村委会旁还有一戏台,戏台约1米高,上有盖顶,台前广场可容纳数千人看戏。文革前,村里的剧团曾演出过眉户《梁秋燕》、《李双双》等剧目。

兴平这个村相传和唐僧西天取经有关


自古以来,每年正月二十三日是建坊寺庙会,每逢这一天,方圆十几里的人们都到这里来赶集。从先一天开始,建坊十二村的人们扶老携幼,手托香盘到寺里烧香磕头,叩拜祈福。寺内经声回荡,香烟缭绕,彻夜不眠。青壮年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载歌载舞,加上连续三天唱大戏助兴,热闹非凡。这种习俗千百年来薪火相传,成为家乡的民间盛会。 (本段摘录张世辉老师的文字)

兴平这个村相传和唐僧西天取经有关


兴平这个村相传和唐僧西天取经有关


兴平这个村相传和唐僧西天取经有关


每当看到关于家乡建坊村的消息,我总是热泪盈眶,对于家乡的这份思念会随时随着那一片回忆飘出来, 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