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写错了字叫“通假字”,而我们写错字叫“错别字”呢?

写字那些事儿


相信大部分人在学生时代都会对语文课本上的“通假字”产生迷惑——为什么古人写的就是通假字,而我们自己写的就成了“错别字”呢?其实,错别字就是错别字,通假字就是通假字,写出通假字的古人也是很无奈的。

先来看一下错别字吧:

清代有两位著名学者对错别字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位是王念孙先生,他表示:“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再文字”,意思是文字就是表达思想的一个工具,其主要用途还是用来表达语言,所以只要念出来大家都能听懂就行了,不管是不是错别字。但是著名史学家赵翼先生就表示,丁是丁,卯是卯,别给错别字找借口。他说:“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意思是只要出现了一个始作俑者,把错别字当成规范字来用,就会误导一大片人。错字就是错字,字确实是用来读的,但是写在书上,就是用来看的。

再来看一下通假字。国史君(国史通论)在之前文章中曾经解释过,我们平时所说的通假字包含了三种情况,即古今字、异体字以及通假字。

第一、古今字

在“汉字六书”中有一种就是“假借”,比如“然”字下边的四点水(灬)其实不叫四点水,而是火字底,它本来就读作“火”,释义也是“火”,所以“然”本来就是“燃烧”的意思。但是后来“然”的意思发生了转变,成了“然后、然而”等意思。所以后世就不得不画蛇添足地在“然”字左边加了个火字旁,用“燃”来表示燃烧的意思。而我们后世再读古书的时候,就把“然”当成“燃”的通假字来解释了,这就是“古今字”。

第二、通假字

之所以出现通假字的情况,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因为咱老祖宗生活的时代,汉字数量太少,就会用字形或者读音相似的字来表示另一个意思,比如“常与村人共”、“共其乏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承其嘉惠”这四句话中都有“共”字,但是每个“共”的含义都不相同,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作者生活的年代,只有一个“共”字,而没有“供、拱、恭”等字。所以,在后世看来,“共”就是通假字,咱当然没有理由说古人写了错别字。

第三、异体字

异体字的出现还是因为古代的知识普及率不高,尽管是同一个源头,但是不同的地域就会让汉字出现不同的发展,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要统一文字。我们建国之后也颁布了规范字,将“涙”规范为“泪”,将“羣”规范为“群”等。

当然,古人也会写错别字,比如清朝已经有了“座”,但是咱中学课本中的《口技》写的却是“满坐寂然”,这就明显是错别字而不是通假字了。

所以,古人写“通假字”有一定的不得已之处,而现在再写错别字就不能以自己写的是“通假字”来当借口了。


国史通论


先从一个故事说起吧:

画家齐白石老先生爱吃烤羊肉,经常去宣武门一家叫“清真考羊宛”的烤肉店吃饭,去的次数多了,虽然眼睛看不太清楚,但总是感觉店家的招牌别扭。恰好有一天,老板邀请齐白石老先生题字,齐白石这才看清原来是“考”字出了问题。烤肉要和火有关才对呀,没“火”算什么?于是给“考”字前面加个“火字旁”,就写了一个“烤”字。唯恐人们不认识,便在下面加了一行小字“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可先生独创的这个字风靡大江南北,获得国人认可。1946年86岁的齐白石又重新为之题写了“清真烤肉宛”五个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信息量还是挺丰富的。

书归正传:“通假字”在古代文献中常见,为什么会出现通假字?记得上学时,我的中文老师王教授说过一句话:通假字是“只有其声,未有其字。”再说明白一点,就是古时候本来没有这个字,只有这个音,怎么办,只好借用其音相同的字了,这就是”通假字“。

回到前面的故事中,在当时“考”字,只有这个音,没有“烤”这个字。当时吧,“考肉”是对的,”考“字就是”通假字”。现在因为已经出现了新字”烤“,再那么写当然就是错的了,

朋友,明白没?

中国第一部字典,是汉代著名学者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仅收录汉字9353个汉字。可现在中国的汉字据说已有120000个。

随着时代的进步,将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汉字,或许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后人会把我们今天使用正确的汉字叫做“通假字”。

呵呵


天中照心


这是一个误会,通假字并不是古人写错了的字。

从文字起源的角度来看,其实这是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逻辑问题。什么样的字会被最先造出来。


很多朋友认为肯定是那些象形字,其实也没有错,图形类的文字有一部分确实是最先被造出来的那一批。但是,更多的却是那些无法用图画来表示的抽象事物,所以只能造一个字来表示。但是世界太丰富,而语言的词汇又有限,所以就出现了一字多义的现象。

比如说“水”、“河”等字,在最初阶段都是同一个符号,后来形声字出现了,用义符和声符才解决了一字多义的现象。

但是,还有一些字因为本意太过于接近,就通用了,比如“食”和“饲”,这也是一组通假字,两者本意存在很大关联。这种情况现代汉语里同样存在,就比如“唯一”和“惟一”,在很多情况下是同义的。

另一种情况就是,当古人要用到某一个字的时候,它现今的写法还没有被创造出来,就好比上面那一组,“食”和“饲”,当“饲”还没有被创造的时候,古人写作“食”肯定不能算做错别字。就像白话文刚兴起还没有一定规范的时候,“的”、“地”、“底”都是通用的一样。

其实仔细想想就能明白,我们基本都不会让自己的文字出现错误,何况古人流传下来的作品呢,那么久都没人发现有错别字吗?这是不现实的。


待晓儿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比如,蝉则千转不穷:〔转(zhuàn)〕通“啭”,鸟叫声。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当我们在考试的时候,写错了字却叫做“错别字”,还要被扣分呢?


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古人造出一个字,本来可以表达某个意思,但是造出来以后发现这个字还可以表达其他的意思,而这个其他的意思尚且没有对应的字来表达。

也就是说一个字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所以,时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第二,古代造纸术与印刷术不够发达,由于文字的载体的限制,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的。由于当时背诵者只标注读音,而选择性地忽略了其字形,不同的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第三,古代没有电脑,一般人也买不起字典,所以当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当然,说了这么多客观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古人写出的“通假字”并不是由于自己不会、不了解字的真正意思造成的,而且能留下传世之书的也是在学界有一些影响力的人物,这些牛人不至于因为自己对字的模糊不清而写出通假字。而当代多数人写错字大多数是因为记忆模糊,所以只能当做“错别字”处理了。




东方国学


今天大家说的“通假字”,是一种对古文字的错误理解。

对的,通假字并不能单纯理解为是古人写的错别字,请大家牢记这点!


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今天大家说的通假字,本质上是将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三种不同的文字混淆在了一起。

如果说通假字尚有错别字的意义,那么古今字、异体字就与错别字没有关系了。

所谓的古今字,是由于古代文字比较少,所以一个汉字兼有多个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逐渐增多,过去那个字放在今天,也许就没有那个意义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能说古人写了错别字吧?

除此以外,再说说异体字的问题。

所谓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完全相同的文字,但是这些文字的形态却不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汉字并没有彻底实现统一标准化,所以怎么写都对。

举个例子,有很多人都好奇: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的匾额,那个“避”字的“辛”底下多了一横,是不是错别字?

事实上,无论是避这个字,还是加了一横的避,两者的关系都是异体字的关系。搁在古代都是对的。

例如,下面这张唐朝书法家颜真卿楷书《东方朔画赞》中的避字,就与“避暑山庄”完全一样:

至于通假字,那就确实是错别字了。

通假字的定义是:本有其字,但是古人在书写的时候,却写了一个同音或者读音相近的字。这当然是错别字。


HuiNanHistory


通假字,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必然会遇到的一个问题。
通俗的解释,“通假”的意思就是通用和借代,用读音相同或者相似的字,代替本该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的字。
通假字的本质上属于错字或者别字,是属于文言文的正常现象。
但也有人为此不解,为何古人写错字就是通假字,而现代人写错字就是错别字。
其实这和古今教育方式不同有关,古代在语言学习中,并没有我们今天系统的教育方式,在汉字传承的过程中,有些时候难免会遇到问题。
在广义的通假字之中,其实还区分有古今字、异体字。
古今字的意思就是,很早的时候已经有了这个字,但是后来人们因为不认识或者说一时没有想起,发明创造出来的字。
异体字就是同样表达这个意思的字,但是有不同的写法,如孔乙己中,茴香豆的“茴”就有四种不同的写法。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也有以下几个原因。
1、汉语字词的发展,也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变化过来的,在古代用什么样的字词来表达什么样的意思还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没有一定的规律,加上个人理解的不同,就会出现用不同的字代表相同意思的情况
2、古代的汉语学习,一般多是靠师傅口口相传,然后由学生死记硬背会,一般也都是靠学生自己理解字句中的意思,偶尔时间一长,就会出现理解疏漏的地方。
3、古汉语在发展的过程中,尚且不完整,尤其是越是时代靠前,通假字越多,主要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汉字相对比较“贫乏”,所以只能用有限的字来表示多种不同的意思。
其实联系今天我们也能发现,在如今世界各个语系中,汉字和西方完全的发展到今天其意思表示已经相对十分完全,但也有并不完全的,比如朝鲜文字,朝鲜文字发展也不过就几百年的时间,所以利用朝鲜文字表意有些时候就并不是很清楚,在朝鲜文字中,一旦遇到这种情况,有会用到汉字。所以无论在朝鲜、韩国,其实在平常生活表意中,都离不开汉字。
如果单独用朝鲜文字,很多时候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对比古代来看也是同样一种情况,汉字表意的贫乏,促使古代汉字不断的发展,形成今天极为丰富的含义。
加上新中国建立以后,对于汉字专门进行了规范,取消了通假字,以及古今字等等,采用同一个书写标准,自然写错的汉字就都成了错别字啦。

漫步史书


古人写错字为什么叫"通假字",而今天我们写错字叫"错八方字?

看了上面的回答,说的特别在理,而我觉得还有一点未说到。

在历史早期,中国文字未经统一定形定义之时,中国也未统一国土,所以文化和文字也很难达到一制,而且中国的诸多小国就以自己的象形文字先做使用,在慢长的统一历史过程中,难免参差不齐,文字被简化和定义也很慢长,因而有些古的真迹就处在文字变化过程中,用了朝庭已做文字简单统一后,而地方还未得知,现还在使用的文字,可文字统一后,古人已不在世,真迹也无法更改,所以,古时可说对,现今可说错,就只能说是,曾地方通用的字,故称为"通假字"。

再说,过的通讯和现今己无法比较,过去朝庭的政策昭书,都是用马🐴传递,少则一个月,多则数月,再到在老百姓家,也得数年久,也不一定能做到家喻户晓。而今分分钟就能做到人人皆知。

因此,建国之后,对文字统一,实行简化文字都几十年了,再写错了,只能叫"错别字",当然也省蔬乎大意,还有似似而非,或者年纪偏别大记意减退,所造成的错别字,也属"错别"。文字的记意能力也很难达到一致,只是我们在看文章时能理解义意就好,


秦川农家


不同情况不同分析。古文中,大部分其实不是真正意义的错别字。而且中学教材里,很多都直接把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等,都归位通假字一谈。

①有的字,在特定年代有特定意思,但是到了别的年代,字的意思变了,或者新的含义取到了旧的含义,用通假字来解释,也更容易理解一点。【比如“共”,以前在一些时代有“拱”“供”等不同含义,《论语》《史记》中都有所用,但是情况不同。】

②古文中,很多追求音调、音律平整合适【有一定的音调模板,什么平平仄仄平平之类的】,而在一些情况下用了通假字,使得整篇读下来就顺畅多了,朗朗上口,不会那么拗口。

③也有他人抄写转录时,出现一些错误。但是抄写本影响更大的情况下,可能错误会流传下去,被后人考究出来后,以通假字解释。


黑眼历史观


这种怀疑一直都有,当下最多。

之前也回答过类似问题,绝不是有人故意要玩“双标”。之所以是这个问题:

一、古人用通假字是历史存在。通假字分本有其字和本无其字两种情况。前者是因为古代本来字就不多,加上有的抽象概念很难造一个适当的字,就形成本无其字的情况。至于后者,请看下条。


二、古人的汉字规范标准和今天不一样。今天的文字规范,和古代是迥异的。一方面,汉语的实际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需要不停规范来满足一个时代的需求;其次,唐代的以来的书写正字规则一直在严密。到了解放后,国家又制定了更为严密的字音、字形规范,並进行强制推广。这种力度,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

三、今天的计算机处理语言文字的条件,改变了用字习惯,也加强了这个规范化程度的深化。今天手写汉字的需求已经非常小了,一方面人们提笔忘字,一方面只要在终端上输入拼音,就可以显示正确的汉字。可以说,今人是捡了很大便宜的。


四、有的通假字已经形成了今天的用字习惯,如果把这些字改回去,那么不少人要成为文盲。

当然,也有人觉得,通假字是个伪概念,认为大多数是不同时代的用字习惯问题,小部分是用字不规范问题,极少数是把汉字当拼音用的问题。

不过,不管怎么说,要知道通假字在古代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古人这么用在他们那个时代是正常的——大伙儿一起写一个用错的字,那就算正常用法。

你从中学课本几篇文言文选中看到古人用错了字,自己竟然还要背诵学习,觉得不服气都很正常,毕竟这些作品的文学性是第一位的。但是,你不能回到古代,你是今人平时写字就要按今天规矩的来,就像法律不允许你三妻四妾,你也不能不服气一样。


八砖学士


朋友古人的通假字是怎么回事呢?大家分享一下我

的真实观点和经验吧!

古时候,咱们的老祖宗,创造所有的文字,没有现在咱们所使用的多。

所以,就得利用一些读音相同的丶意思差不多的文字来代替了!

比如,《易经》中的在《咸》卦咸字同感。元亨利贞的貞字同占。桓同垣。磐同盤。匪同非。蒙同朦。哎呀,很多很多。

而现在的错别字就和过去的通假字,完全不是一码事了!

现在的错别字出错的原因,

1,就是不认识此字,不会写此字。2,是写作中马虎了,自己都没有发现。

3,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就是一个专门研究文字的师傅,也有写错字的时候。比如,一些字同,而意不同的字。行、行,己、巳。未、末。长、卡。土、士。等等。一不小心,就叫它骗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