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请问孔子曾有何“大过”?

子夏故坛


提问很有趣,问孔子曾有过什么大过。说实话,我也不知孔子有过什么大过。不管探究不探究孔子曾有过什么大过,都有必要把原文疏通一下。

提问中这段话出自《论语·述而》: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我是这样解释这段话的: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五十岁来学习《易》,便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史记》引这段话时有改动,为:“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本章是《论语》中有争议的一章。围绕争议的问题,我还得多说一些。

加,我释为“增加”,《四书集注》把加当作“假”来解释,我于把它释作“给”。

五十以学《易》,五十岁再学习《易》。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来”。

关于“五十”,前人多认为是一个整数,即“五十”(50)。“五十”《论语》中还有两例,都是指“五十岁”——“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子罕》第23章),“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第4章)。

《四书集注》说:“盖是时,孔子年已几七十矣,五十字误无疑也。”《四书集注》之说是不确切的。应该注意“可以无大过矣”这句话,七十岁才想“无大过”是不是晚了些?孔子这话应该是在五十岁之前说的。据此看,《史记》说孔子“晚而喜易”也是不确切的。而且从孔子向弟子传授《易》的事来看,孔子不可能七十岁时才专门研究《易》,如果七十岁才专门研究《易》,那他的易学弟子还怎么带啊! 就用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来考证孔子“晚而喜易”:《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商瞿“少孔子二十九岁”,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说的冉求年龄一样。孔子晚年六十八岁以后,这商瞿已经超过三十九岁了,才师从孔子,年龄有些大了。而且《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在介绍弟子“有若”时,曾有这样的文字:“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这是孔子的弟子们列举的孔子中年时的事例。按理说,孔子有资格派弟子出使,正是他为官之时,此时的商瞿的年龄当在二十六七岁左右。而且“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这个过程没个至少十年八年是不可能的。孔子活到七十三岁就去世了。据此,可以说商瞿跟孔子学《易》在孔子五十岁之前;孔子也曾泛泛地向弟子们授《易》。孔子晚年尤“喜《易》”是可能的。

还是回到实质问题上来。孔子说自己“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并不等于孔子有过大过。孔子是个很自律的人,尽管并无大过,还是时刻提醒自己,一方面学《易》,以此指导实践,避免犯大过,一方面用《四书集注》说法,“学易,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故可以无大过。盖圣人深见易道之无穷,而言此以教人,使知其不可不学,而又不可以易而学也”。


陈广逵



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夫子这句话记载在《论说·述而》里,意思是借给我几年,能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就研读《周易》,那么我就不会有大者之过了。这里强调一下,“大过”的古义并不是指特别严重的过失,而是指大者之过。《易·大过卦·彖传》曰:“大过,大者过也。”所谓“大者”,应该是指涉及社会伦理道德层面的公事方面。而相对应的“小过”,则应该是指仅涉及个人的私事方面。这从《大过卦》和《小过卦》的《象辞》中就能看出来。《大过卦·象辞》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而《小过卦·象辞》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那么“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是涉及社会矛盾和君子道德修养层面的表现,而“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则是涉及个人层面的私事。


话题还是回到孔子的这句话上。从孔子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几点判断:①孔子说这话时,正在专研《周易》,而且对《易》已深有体会,恨读之迟矣;②孔子在五十岁之前是没有下功专研过《周易》的,对《易》理知之甚少;③由于不通《易》理,孔子在五十岁之后是有大者之过的;④孔子晚年极度推崇《易》学,深感自己这种大者之过与《易》理是相违背的。那么,孔子所谓的“大过”到底是指什么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要弄清几个时间节点。首先可以肯定,孔子习《易》是在晚年,具体讲就是在周游列国结束之后。《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晚年习《易》,已自感有生之年来日不多,于是废寝忘食,读《易》而“韦编三绝”,实乃与时间赛跑。即使这样,也是在深究《易》理的基础上,已无更多时间用于著述,使《易》理大白于天下。结果也确实是这样,孔子仅著《十翼》,粗线条地对《易》进行了概述,而没有深入地对64卦进行详细阐述。故孔子无奈地感叹:“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再一个时间节点,就是孔子周游列国的起始时间。据史料及各种记载,孔子是在55岁时开始离开鲁国率弟子周游列国的,先后经历共计14年之久。周游列国返鲁时,孔子算来已是69岁高龄,直到73岁去世,发奋习《易》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是4年多。故孔子晚年常把“假我数年”挂在嘴边,以期能“于《易》则彬彬矣”。唔呼!天不假圣人之年,万世之憾哉!



话至此处,我想大家应该得出一个结论,孔子所谓“大过”,就是指率弟子周游列国这件事。周游列国这件事,前后经历14年之久而无什么结果,却耗费了孔子毕生中最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乃至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尤其是习《易》时间不足,徒增“假我数年”的叹呼。这还是次其,更重要的是周游列国、劝复周礼这件事本身就有问题,孔子晚年习《易》后应该是深有体会,所以才发出“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感叹。



孔子所处的年代,是在春秋后期,当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王道尽弃,礼乐崩坏,奴隶社会已走到历史的尽头,新的生产关系已开始萌芽。危墙不可扶,败果已难收。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孔子打着“恢复周礼”的旗号,周游列国而推行王道主张,无疑是在开历史倒车。试想,当时的大国都在忙着争霸,小国都在忙着依附自保,周王室已衰微到力量不及一小国,并无多大影响力,又谁会奉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王道?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其所奉行的“中庸之道”实质是背道而弃,白白浪费14年的大好时光,故言“大过”一点不为过矣。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一种不适时宜,偏执一端的非中庸思想。孔子周游列国而劝说诸侯,梦复周礼于争霸时代,这正如夏初伯益之事。过去选贤任能的禅让制虽然被大家所推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王权世袭制必然代替禅让制,这是由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人力不可阻挡。伯益不甘于禅让制被破坏,极力反对夏启世袭王位,结果被夏启所杀。有扈氏更是起兵反对,夏启乃以“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的罪行予以剿绝。《淮南子》说:“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有扈氏败亡的原因就是只知墨守旧“义”,而不能顺应时“宜”。孔子梦复周礼,同样不适时宜也。



孔子周游列国最狼狈的时候,就是困于陈蔡之间。当时野居绝粮而不得行,随从弟子大多对周游列国之行产生怀疑,甚至绝望,然孔子仍不为所动,固执己见。孔子设题问于弟子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当时子贡的回答是“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对子贡的回答很不满意,认为子贡志向不够远大,说:“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颜回的回答是:“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颜回的回答把孔子感动得一塌糊涂。以笔者愚见,颜回的回答虽然深得夫子之心,却并不能解决问题,好听而无用。惟子贡见解,既肯定夫子之道,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实际更符合中庸之道。夫子之道虽至大,却已不合时宜,惟结合当时现实“少贬焉”,以求推而行之,有益于社会,岂不更好?世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直道,即使现在的高速路,也还是多有弯曲。我想孔子习《易》后是悟到了这一点,所谓“曲成万物”是也。故孔子会说出“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也。”



《周易》讲变化之道,变化是绝对的。世界万物不可能一成不变,永远停留在某一阶段,而是不断变化的。《周易》是典型的辩证法思维。唯辩证法乃是科学的方法论,用发展、变化的方法看问题才是大智慧。孔子晚年喜《易》,读之而“韦编三绝”,悟《易》后思想豁然开朗。这正是遭受重大挫折后才忽然发现了指路明灯的感觉。习《易》之后的孔子,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升华,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的境界,这样孔子才会自豪地说:“吾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者,即“无大过”矣。


子夏故坛


孔夫子,说的是真话。例如“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也是真话。不过大家就好奇了,孔夫子,孔老圣人,怎么也有过呢?

孔子自从拜访了老子,而后学了易经。才知道,原来他一直从事的事情,虽然利国利民。但想法和做法,却有不足之处。这就是他所认为的过。

等于,像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一句话“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孔子,学习了易经之后呢,他才明白,也才释然。所以才会讲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惜,岁月不留人啊,现在这岁数了,也就只能感叹唏嘘了。

若想知道具体孔子有何过呢,那就要认真去阅读古籍了,我就当卖个关子吧。有些事也不好说全,留点给个人去发挥,会更好。


命理师陈一宏


大过,《周易》第二十八卦,泽风大过,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巽,巽为风为木。上兑下巽,有泽水淹没木舟之象。兑、巽相迭,中间四爻为阳爻,初、上为阴爻,阳盛而阴柔,中壮而端弱,也兆示着拆毁之象。喻人君人臣,行事大错,则将有栋拆粱摧之险。

而造成大过的原因则是错位、失位、倒位等一系列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和超出了个人能力所造成的。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周游列国,那时候他55岁。历时14年向各国宣扬他的思想理念和治国主张,所到之国皆为卫国、宋国等小国,秦楚等大国都没有成行。在那个大争之世,弱肉强食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孔子所提倡的仁义治国,不仅没有得到各国的认可,却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笑柄。自孔子在公元前496年周游列国到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的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并被汉武帝采纳时。已经过去了360多年。

而孔子所感叹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明白了周游列国所推广传播的儒家学说,在那个时代不被认可,实际上是违背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如果能在周游列国之前对易经有个通透的认识和学习,明白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就不会强迫自己做那些不合时势的,所谓的大过的事情。

正所谓五十知天命。




景弘商道


没时间,简单说两句。

应这么断句:“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用五、十学易经的方法是,用洛书计算三元九运的方法(这是风水上的用法,更核心的方法是通过打坐证悟的方法,5代表新生,10代表归藏,证悟后才会明白,这是孔子本意。怕大家听不懂还喷笔者,所以用谁都知道的方法解释)。郭璞、丘延翰、杨云筠、蒋大鸿、沈竹礽都是划时代的宗师级先贤。他们的《葬经》、《地理五经》等著作网上去查都有。“大过”卦的解释更多。

全句大意是只会玩算卦那一种方法,学不全易经之真智慧,学到老装一肚子所谓的知识,就象“大卦”卦,象一幅死棺材的样子。砍大山才高八斗,做实事啥都不会,关键处找不到人,找到时成棺材馕。

但如果学会各种方法用易经并熟练后就充满了真智慧,“大过”就象是一座通往未来的桥,开车天天经过但不知还有个桥(“大过”)存在。谁到目的地去还天天想着有个桥在?,学会了用不着天天想着用易经方法去解决问题,自己就想出来了。

另一种方法是“善易者不卜”,一看“象”卦就出来了,眼一看,手一算,结果早已心中有数,还用算?等你算(用谍草卜卦)的时候,人家早已不知不觉都用上了,了无痕迹!

最高法门就是孔子说的通过打坐证悟的五、十法门,什么事都不用想,看到什么“象”,智慧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未来有什么事自然知道,怎么对付心中自然有数。道理自在《易经》其中。

孔子的这句话被误解了一千多年,该纠正了。现在有几人真能全部读懂《论语》?真懂《论语》,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就都通了。易也通了,天下什么事都难不到你。因为易是总纲,其他都是分述。分则万殊,合则为一。一就是一阴一阳之为道的“一”。

老祖宗的智慧多简单实用,只要看到阴的象,阳象一定会来,干吗来了,交媾!体会一下一个家庭,家有女人,男人既使周游世界,甚至跑到月亮上回来后,到地球上,最后还得睡到老婆床上合成“一”!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其中之“道”。当然不跑出去,也有上错别人家床的,那是网上卖东西的隔壁老刘,他以为我们看不见互联网的“网”,别人也看不见他上错了床。既使我们看不见,阴床她也得响。当然也有烈火干柴碰到一起,傻女人碰到野汉子,一拍即合的,这叫凡事皆有例外。

阴阳小到无生命的分子(原子电子),有生无命的植物(有雌雄同株的,雌雄异株的),和有生命动物(大部分都是雌雄异生的),大到山水地理,甚至宇宙中的太阳月亮都是。

将来科学一定会证明:量子通信中,一个量子也可分阴阳,阴的在地球上,阳的可上天入地;因为阳量子的能量太大,速度太快,频率几乎测不出来,所以很难捕捉到。但无论如何,阳量子一定会回到原位找他老婆(阴量子);否则,多个量子集合到一起就变成了能量特别巨大、深不可测的所谓"黑洞“。

现在能捕捉到"黑洞",说明"黑洞”吸收任何东西出不来的定义有问题,或者这次科学拍摄有问题,因为按现在的定义,抓拍的光见黑洞就吸进去回不来了,怎么还能抓拍到黑洞照片?!


如如自在1


有人问:“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请问孔子有何“大过“?这位朋友把“大过“看作重点,认为大过是孔子犯下的重大错误,你理解错了。其实不然。这三句话应当连起来读就明白了。第一句”假我数年”,(假,借的意思,假如的假)意思是说:假如上天再让我活几年。(数年)第二句“五十以学易”。意思是说:假如我在五十岁开始学易就好了。(学易,研究《周易》)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孔子五十岁时尚未研究《周易》。因孔子丧父家贫,青年时期给财主管理牛羊,又因当时并无平民学校,所以孔子根本就没有条件接触到《周易》。据记载:孔子五十五岁开始领着几个得意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以求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结果六十九岁无功而返,回到故乡鲁国曲阜,这时才”韦编三绝”研究《周易》。到了七十三岁不幸便与世长辞了。我们想想看六十九岁回到故乡,仅仅三四年时间,这期间还刪《礼》、《书》、作《春秋》,最后研《周易》作《易传》。以上这几句话,依本人愚见,认为这就是孔子临终遗言。“大过”就是孔子最大的遗憾。并不是大过错,朋友千万不要理解错了。鄙人每读《论语》到此,无不掩卷仰天长叹! 我想假如孔夫子能再活二三年,肯定能够揭开《周易》的全部奥秘,我们这些后人都能轻而易举地读懂《周易》了。《周易》这部东方圣典早就像太阳一样高高挂在天上,人人可见,人人敬仰,人人传颂,人人心悦诚服了! 由于孔子没有全部揭开《周易》之谜,致使后世的易学家东拉西扯牵强附会,把圣洁的《周易》搞得乱七八糟,直到三千年后的今天,更像一团乱麻。尤其是孔子所作的《易传》,其中至少三分之一,都是后世那些不法之徒进行篡改的,实在让人触目惊心!(不多说了,如有不当,请教正)


朱友振


这句话,我认为是孔子的虚伪。孔子想学《易经》,绝不要等到五十岁以后。

因为周文王羑里演易,在孔子的五百年前,孔子如此推崇西周文化,居然要在他五十岁以后才学周王文的绝学吗?此前他推崇备至的究竟是周文化的什么?

从这里,我们看出孔子是圣人也是常人。因为孔子早先,他也就是想以个人的思想意志去影响当时的社会,甚至去改变某一个国家的政局,在鲁国当政即杀少正卯,游说多国不成便欲出国(乘桴浮于海)。到了五十岁知天命之年,相当于我们当今退居二线的官员,只能读书写字作画了。孔子将原来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来读的《周易》认真一读,体会颇深,并写下读书笔记《易经系传》。

孔子读书讲学乃至从政,谈不上有过是非,能传承文化有弟子三千已是非同常人,但在晚年,仍然耕读无倦,以无知示人,确是圣人之格。既使他隐讳一下自己的初衷,也不失圣人本性。



一夫82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答案。

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来说:

  • 孔子有没有过“大过”

  • 这句话本身的问题

  • 孔子学易的问题

孔子有没有过“大过”

什么叫过错?自己认为错了的叫过错;自己不认为做错了,但是历史和别人认为他错了的叫过错。

从孔子本身讲,虽然也有有错就认有错就改的故事传出来,但是孔子自己并不认为自己犯过什么大过。属于很自我很自信的人。

从历史的角度,还是有的。比如以个人的取向和目的,删改史书,烧毁《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周室保存的上古典籍等等。

这句话本身的问题

这句话其实就有很多的版本,主要在于【易】,历代也都有根据不同版本的解读。

(杨伯峻《论语译注》)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⑴,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时候去学习《易经》,便可以没有大过错了。”  【注释】⑴易——古代一部用以占筮的书,其中的卦辞和爻辞是孔子以前的作品。

(钱穆《论语新解》)

7.16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古者养老之礼以五十始,五十以前未老,尚可学,故曰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如孔子不知老之将至,如卫武公耄而好学,此非常例。加,或作假。孔子为此语,当在年未五十时。又孔子四十以后,阳货欲强孔子仕,孔子拒之,因谓如能再假我数年,学至于五十,此后出仕,庶可无大过。或以五十作卒,今不从。  亦可以无大过矣:此亦字古文《论语》作易,指《周易》,连上句读。然何以读易始可无过,又何必五十始学易。孔子常以诗书礼乐教,何以独不以易教,此等皆当另作详解。今从《鲁论》作亦。  白话试译  先生说:“再假我几年,让我学到五十岁,庶可不致有大过失了。”

(朱熹《论语集注》)

7.16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刘聘君见元城刘忠定公,自言尝读他论,加作假,五十作卒,葢加假声相近而误读,卒与五十字相似而误分也。愚按此章之言,史记作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加正作假,而无五十字,葢是时,孔子年已几七十矣,五十字误无疑也,学易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故可以无大过,葢圣人深见易道之无穷,而言此以教人,使知其不可不学,而又不可以易而学也。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所以说这句话说的是不是“易”其实都还有待考据。

孔子学易的问题

孔子肯定是学的《易》什么时候学的?学的如何?他对《易》的态度。其实是很值得再研究的。

按照【五十以学易】。

一是说明学易是五十岁以后;另外说明他对《易》看得很重,认为五十知天命才能看得懂易。

但是《庄子·天运》有这么个记载: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日:子恶乎求之哉?日: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日:子又恶乎求之哉?日: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说明孔子学易曾摸错了门,走进“度数”和“阴阳”的死胡同。

也就是说孔子之前就接触过易也学习过,但是五十之前没能学到精髓,走了歪路。

从孔子把《易》列为首位的态度,不应该很多年强忍着去研究别的,非要到五十了觉得有资格学了才学。


文开石


首先我想谈一点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我们后人在学习研究或者说理解应用古人的一些思想或者智慧学问时,往往存在因各种原因而发生偏差的现象,导致要么理解错误曲解了原意最后不反观自已找原因反而还怪罪于古人,要么就是压根丈二和尚摸不著头……

对于孔子说的这句“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并非就意味着说孔子五十岁之前因为没有学过《易经》就曾犯过什么大过,犯过错对每个人来说自然都是不可避免的,过错的大小程度也肯定是因人而已的。

孔子之所以说这句话,一则恰恰是反映了孔子对《易经》所囊括的无穷智慧于一个人的具体人生而言有着无比助益意义的肯定,其次也体现了孔子对《易经》的高度认可,说明如果能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机缘有幸接触并学习易经的好思想好智慧,自然会让自己的生命层次无形当中受到更好的熏陶与提升,从而能让自己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更能有效规避那些潜在的犯错犯过的可能,从而最终实现所说的“可以无大过”的理想状态,所以我认为其真实的意思应该这样理解,才是合理正确的。



茶易师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及后人整理传承的,里面的语言大多出于孔子也可能有后世添加或删减。但这句话应该是靠谱的。

为什么这么说?

1.圣人为什么是圣人?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时刻的内省。

2.圣人是看起心动念的,如果起心动念有问题都是大过。

3.孔子在知天命之年才整理易经说明他持非常重视的态度,圣人述而不作,为了完整的传承易经这部旷古大作肯定要有充分的准备,所以这句话是自谦之说。

4.提示大家通读并理解易经,按照因果和规律行事可以无大过矣。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意思。孔子有哪些过好像孔子真有过一样!但可以肯定的说孔子没有过,但找孔子的过本身就是个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