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為什麼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中周ZWT


首先說明,“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並非魯迅先生所說,是民間勞動人民集思廣益後形成的一句哲言。

魯迅在短篇小說《孔乙己》中,成功塑造了孔乙己,他的性格中包含了麻木不仁,迂腐清高和好吃懶做。

孔乙己明明是窮困潦倒,卻喜歡穿著象徵文化人的長衫,滿口之乎者也,陰陽怪氣,顯示他是文化人。

明明口袋沒銀子,喝酒時卻喜歡賒一碟茴香豆,一顆茴香豆一口酒地就著喝,裝作有錢人的樣子。

(孔乙己)

明明沒有身份地位,卻又看不起下苦的勞動者,不願去勞動,為了償還之前喝酒的賒賬,發展成手腳不乾淨的人,被人教訓,落下了殘疾。

面對這樣無藥可救的孔乙己,魯迅“恨鐵不成鋼”,對其“怒其不爭,哀其不幸”,他多想孔乙己能吃一見長一智,對自己有自知之明,能抬起頭重新做人,但他的希望一次次落空了。

所以,魯迅就引用了這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那些既可憐又可恨的人,完全是因為主觀原因造成,他們除過跟孔乙己一樣,具有麻木不仁、迂腐清高和好吃懶做的性格之外,還具有以下秉性。

(魯迅先生)

其一,貪得無厭,私慾膨脹。

許多人夢想成為有錢人,但心高氣傲,不願腳踏實地,不想著依靠勤勞、本事和智慧去掙錢,而是幻想著天上掉陷阱,或者投機倒把,或者坑蒙拐騙來積累財富,最終把自己送上了不歸路。

像輸紅眼的賭徒,陷入發財夢無法自拔的傳銷者,都屬於既可憐又可恨的人,這類人總想依靠歪門邪道來賺錢,最後錢沒賺到還讓自己身敗名裂,一點都不值得同情。

(少年閏土)

其二,逃避責任,依賴心強。

如果說社會一臺機器,那麼,人就是這臺機器上的零件,每個人活在世上,只有實實在在體現出自己的責任和擔當,方可發揮出自身價值,贏得別人尊重。

社會上偏偏有一些人,沒有自力更生的意識,沒有拼搏進取的態度,總是習慣著接受別人的援助和扶持,養成了依賴性強的寄生蟲,完全喪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若某天別人不再施捨他,他當下會失去生存資本,生活越來越困苦。

像“啃老族”,職業乞丐,就是典型的可憐、可恨之人,根本不值得把同情心用在他們身上。

(祥林嫂)

其三,心理陰暗、消極。

這類人大多不思進取,破罐子破摔,自己沒有多少本事,卻見不得別人比他好。若別人各方面比他好,他就會被酸葡萄心理所左右,大放厥詞,到處給別人造謠,把抹黑別人看作自己的能耐。

像網絡水軍,各種各樣的託,都是善於睜眼說瞎話的人,被僱主的嗟來之食所利用,自己卻沾沾自喜,實乃是既可憐又可恨的人。

(阿Q)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可憐又可恨的人,最主要原因是由於個人性格造成,他們陽奉陰違,口是心非,固執己見,頑固不冥,不知悔改,雞腸小肚,剛愎自用,裝腔作勢,性格基因中跟太多的貶義詞有關。

他們身上很難看到明媚的性格元素,人生方向即使走錯了,也不懂得調轉方向,只知道悶頭走到黑,最終被撞得頭破血流,一副狼狽相。

“性格成就命運”就是送給“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箴言。


鴻鵠迎罡


1.這話是否是魯迅先生所說,尚需證據!“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充滿了嚴肅的批判性與深刻的哲理性,意思是現在勢單力薄、貌似可憐、孤立無援、處境艱難的人往往有前因後果,甚至咎由自取。


2.明知自己痼疾附身、積重難返,還剛愎自用、固執己見,處處碰壁、時時遭厄卻屢教不改,所以某些人境遇欠佳、窮困潦倒、挫折打擊、眾叛親離等等,實際上是自己在生活中自甘沉淪、苟且偷生、沒有奮發圖強導致的!

3.魯迅先生對生活在黑暗腐朽的舊社會中,不覺悟的、精神麻木的人們懷有既同情又憤恨的感情。即對他們的疾苦和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對他們逆來順受、委屈求全、不懂得主動抗爭的性格表示憤怒,《吶喊》、《彷徨》充分體現了先生這層思想意識!


4.這種似乎矛盾的憤恨心情飽含了魯迅對舊中國底層人民的熱愛及關注之情,彰顯了先生悲天憫人的情懷;為這一類人,魯迅先生吶喊了半生,在小說中也不遺餘力地塑造了典型形象, 如祥林嫂、孔乙己、阿Q、閏土等,彰顯了先生憂國憂民的思想意示!


5.魯迅先生有類似的表達:“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希望星晨58298869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揭示的是對一部分可憐又墮落、又無用、又無恥的人的批判。意思是用通常的道德標準衡量,一個貌似可憐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往往是由於自己之前的過錯或咎由自取造成的,知道自己錯了還屢教不改,完全是咎由自取,這就是這種人的可恨之處。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的確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凡那種生活中境遇欠佳,總是磕磕絆絆,做什麼什麼都做不好的人,日子過得磕磕巴巴,不僅僅只是經濟拮据,很有可能各方面總是屢屢遭受挫折或者打擊,似乎老天爺總是跟他過不去,這樣的遭遇的確難免不讓人同情。但如果把他這些可憐的遭遇和處境細加分析,從中找出具體原因時,或許可以發現,恰恰和他個人的為人處世或者個性有著莫大的關係,也就是說,往往是由於自己身上一些令人可恨、可氣的缺點或缺陷造成他可憐的處境或遭遇的。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比如契訶夫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中的主人公這名小公務員,他可憐不?可憐!而且是非常可憐!只因看戲時忍不住一個噴嚏,結果居然斷送了自己一條性命!這個遭遇的確是讓人十分同情。但他可恨不?可恨!而且是非常可恨!應該說他不小心噴嚏而冒犯了的這名將軍,對他並沒有什麼過分之處。是他自己奴性十足、膽小怕事的脆弱心理,把自己一步步引入深深的恐懼之中,一次次反覆地糾纏將軍,要向將軍道歉,將軍本來不當回事,被他先後六次莫名其妙糾纏的道歉惹怒了,終於衝他吼叫,要他滾出去,這名小公務員由此徹底崩潰,以致殞命,這實在是他咎由自取啊!

但是也要防範別有用心的人把“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當作自己冷酷無情、自私自利的託詞。現實生活中,不排除有這樣的人或者事發生:當真正出現一些特殊情況,某人因為一些客觀的原因、人力不可抗的原因而遭受了災難或者打擊,儘管遭受災難或打擊的人努力自救,表現出各種積極的、向上的精神,但還是深陷困境,這個時候,往往需要更多人們對他伸出援助之手,拉他一把,幫助他走出困境、渡過難關。如果是這樣的情況,我們就不能不問青紅皂白,一律以一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予以冷酷、生硬的拒絕。如果是這樣,那這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就成了冷酷無情、自私自利的託詞了!

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中,受災的人數達上百萬,這些災民是最可憐的人,如果有人在這種情況下對災民說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就簡直是自私無情到了極點,和冷血動物差不多了!


喬鞅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不論誰說的,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諸多的事實去證明它的正確性。

其實,行善之人也有可恨之處、行惡之人也有善行之處………,每一種人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但為何單單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種說法在生活中被提煉出來,形成大家所認可的說法,它的衝突在於“可憐”———可憐之人應該得到大家的同情。但實際生活中可憐之人卻有很多行為、很多思想表現出相當可恨之處:譬如他們反而比一般人更懶惰、更自私、更貪圖小便宜、說話更惡毒………,這些我都不再一一熬述,他們是為何可恨,大家心裡都有敞亮的、明白的。我今天講一個生活中的真實故事,與諸君分享,謝謝交流。

我母親的孃家是農村人。七八十年代的農村普遍都還很窮,城鎮戶口是國家供應糧食,相對來說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我父親是供銷合作社的主任,統管肉票、布票物資這一類,所以我們家裡條件相對還可以。我母親的兩個弟弟是農村的,自然條件就差很多,我父母親就經常補貼他們(我父親這邊父母都去世了)。

媳婦是否勤儉持家對一個家庭以後的生活太重要了。我母親的兩個弟弟就是因為所取的媳婦的性格完全的不同,在同樣的起點上過出來了截然相反的結果。大弟媳勤快,人還知道感恩,對人質樸,對我外婆也好。而小弟媳人懶,心底還刁鑽刻薄,自私。小弟媳家自然是越過越窮(他們兩家的子女也是大舅舅家的踏實、勤快,日子過得好;而小舅舅家的孩子就想投機取巧,騙親戚朋友,在親戚中沒有好名聲),但她不會說是自己的原因,就說我母親偏心,我外婆偏心,罵親戚、罵婆婆就是她最擅長的領域。窮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善良、質樸的本性。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她到我們家來就是來要糧食、錢,要回去後還會罵,這些都會通過周圍的遠房親戚傳到我母親耳裡,母親都不記恨,但不免心情難過。

我對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外婆去世的道場上。以前老人去世,都時興請道士,道士做法事活動,晚輩都得跪拜等等。我記得是在出葬的環節,道士要求他說完話之後,去世之人的子孫要大聲哭,我太小不懂,只覺得熱鬧。當時我是跟著小舅媽一起,她牽著我。在一陣嗩吶、鑼鼓聲一過,道士講幾話後,她突然推開我,說:“我要準備哭了,你自己跪著”。“哭也是需要準備的嗎?童心未泯的我好奇的看著她:雙手捂著眼睛,然後就是長聲吆吆的唱著歌一樣的啼哭開來。她是可憐之人,瘦骨嶙峋,穿的衣服多是破敗的,土屋三間(現在早已倒塌),老了多病。由於兒子在家鄉騙了一個族親的錢,他們只能遠離家鄉,外出打工不敢回家,現在快70歲的人了還在外飄零。而我大舅舅一家幸福美滿。

善良是一個人的根,勤快才能持家。願天下所有的善良之人都有好的歸宿!


凌寒獨自開


魯迅先生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等多個領域有重大貢獻,其一生致力於喚醒麻木的人們,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出現多個悲劇人物,《阿Q正傳》的阿Q,《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祝福》中的祥林嫂等等,他們生活可憐,傳統古板。

魯迅先生為什麼說可憐之人為什麼必有可恨之處呢?這句話過於以偏概全,但卻能反映大部分社會現狀。

第一,可憐之人,大部分不值得可憐。就如一個身體健康的乞丐,不去從事勞動,而是選擇乞討,不勞而獲,部分乞討人員把乞討當做職業,下班後開車回家,毫無羞恥可言。

第二,可憐之人,大部分咎由自取。孔乙己的形象雖然樸實善良,但思想迂腐頑固,所謂“盜”和“偷”的論斷可見其思想古板。

第三,可憐之人,大多不知上進,善於利用別人的善心。最近朋友圈眾籌很火爆,人們的善心爆棚,有些人遭遇不幸,首先不是拿出自己的資產,全力以赴,而是發到朋友圈奢求別人的幫助,很多被幫助的人條件甚至比那些提供幫助的人好很多。

總結:作為一個批評家和思想家,魯迅一生不畏強權,致力於喚醒麻木的人們,讓他們站起來抗爭,尤其是善於用文章表現人們的悽慘遭遇,來怒其不爭。同時也告誡那些善心氾濫的人,不要助長歪風邪氣。


文化風向


可憐之人不僅可恨而且可怕。周先生深受其苦,喊破了嗓子,恨鐵不成鋼。精神的麻木與思想的貧瘠是無解的可憐。

譬如“土豪”,泛在國人眼中心裡的“土豪”膜拜,與世界眼中的中國人的“土豪”作派。有幾個錢的狂得瑟,敗家玩意兒不說,只是源自於內心實在拿不出來讓人信服的乾貨。只剩下得瑟錢了。行賄受賄、腐敗、潛規則、知識分子、文藝圈被集體強姦、群體迷亂。太監文化當道,雌雞化雄,成虎。無知的敗壞了民族魂。這些種種,都是可憐之人靈魂深處的可恨、可怕和無解的毒。

看到的永遠那麼膚淺,短期行為氾濫。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出賣靈魂和尊嚴,讓度人格和道德。信用從上到下的缺失和喪失。無廉恥無敬畏。


北平之春1112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出自魯迅先生,由來是評價自己筆下人物孔乙己,揭示的是生活哲學問題和對少部分人的批判。

其實吧,可憐分“真可憐”和“裝可憐”。前者是自己經過不斷努力但境況仍然不佳或黴運砸到了自己身上,這種“可憐”相當於“不幸”或者叫做“精神可嘉”,求助與施助雙方在心理上是一樣的,比如地震後重生依然樂觀的汶川兄弟姐妹們。後者則是有些人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真實的一面偽裝起來,用於謀利的手段或博取他人的同情直至達到自己目的,比如:街頭的“假乞丐”,明明四肢健全,也能說話(在眾人背後),偏偏要扮作一副可憐樣,裝聾作啞,博取大眾的可憐、同情。所謂的“痴情女”遇到不是男人的男人對其施暴和出軌,經過大家勸解和幫助,仍然執迷不悟沉浸其中,最後造成嚴重後果。

其實這句話說放在當下來看,說的有點絕對了些~~其實可憐之人,倘若有著很好的人品,看似出身不好,但素質比較高,我個人覺得解釋這句話,不能按字面意思來解釋,我的解釋是這樣的:人要時常警戒自己不要做那個招人恨的小人,就算你最後落泊的可憐樣,同樣還是有很多人會恨你。


愛味道426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好像不是出自魯迅先生筆下的。

其實,這句話說的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世上的事,都是有因果關係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關注結果,而不去探究起因,那麼,得出的結論往往會偏頗而失真。

比如,當我們看到可憐的人,有同情心,正義感的人,都會產生惻隱之心,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是,他為什麼會走到如此可憐的地步呢?不會沒有原因的。假如能思考一下,就不難發現這種可憐境地,都不會無緣無故出現的。

就比如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乞討者帶著畸形兒童,在鬧市乞討。很多路人動了惻隱之心,慷慨解囊幫助。

假如我們能理智的分析一下,這孩子是不是她親生的孩子,她本人健健康康怎麼會有如此畸形的孩子等相關問題,就一定會產生質疑。甚至有種上當受騙的感覺,因而產生憎惡。

所以,人有善心沒錯,可是讓善心被別人欺騙,那就是可悲了。



皛川


魯迅先生好像沒有說過這句話吧!1907年魯迅先生用文言文寫成的一篇文論叫《摩羅詩力說》,在文中他說過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估計,意思有點相近而已。不過很多人,說他引用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無論,他用沒有用,其實都有其深刻的道理。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不用翻譯了吧,就是可憐的人,必有他可恨的地方。而魯迅先生說的那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意思是,對某個人的不幸遭遇表示悲哀,而憤怒的地方在於他不去抗爭。魯迅那一句是形容像孔乙己這樣的人,自己命運不好,卻不去抗爭,所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現實社會當中,有一群人就是那樣,逆來順受,讓人可憐又憤怒。比如,有些人覺得命運不公平,別人能成為富翁,我為什麼這麼窮。整天抱怨,又不知道去改變自己,難道富翁的錢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上次看到網上公佈了一個王健林的作息表,我相信90%的人很難做到。早上4點鐘起床,起床後還要去健身45分鐘,然後吃早餐。所以成功之人,必定有他成功的道理,並非抱怨就能成功的,魯迅說的那一句話,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而“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用這個來形容乞丐,是再好不過了。某些乞丐有手有腳,非要乞討,為什麼不去找一個體面的工作呢?雖然看著很可憐,但是讓人也無比憤怒。上次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一個美國人說了一個故事,他把一百美元拿給了一個乞丐,這個乞丐買了一瓶紅酒和一個漢堡,然後再買了一件衣服,全部花光就沒有了。而另外,一個人同樣拿著一百元,去農戶家裡面把廢舊的東西收購過來,拿去交換,最後他賺了一百多美元。乞丐一旦形成一種需要他人救濟的固定思維,是很難再去想其他的。所以,很多乞丐願意做乞丐,而不願意做其他改變命運的事情。

不過我在網上還看到這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也有人說是魯迅先生說的,但是無法證明這句話來自於誰。當然,這句話又否定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也就是可恨的人,必有他可悲的苦衷在裡面。也就是說,不是把所有的人一杆子全部打死。上面我們也說了,一個正常的人,一般不會去做乞丐。那麼,這類乞丐就適合用:“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有一部分人也值得同情。反正,我覺得大多數遊手好閒的人不值得同情。還有一些借錢的人,裝作家裡很困難,說女兒生病、自己不小心被車撞了,幾個月沒有發工資連吃飯都吃不起了。然後,你好心借給他,他就當老賴不還錢給你。這種人,開始裝可憐,等你借錢給他以後,你像個孫子似的,向他要錢還不耐煩。所以,這種人,可憐吧,開始覺得他很可憐,等你知道真相以後,你說可恨不。


謀士說


據說,這句話是魯迅先生在評判孔乙己時候說的,具體的考證,倒也不甚清晰。但不妨礙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生活中,我們會常常遇到很多令人動惻隱之心的事情,例如年邁的乞丐帶著小孩乞討,有些人被騙進傳銷被折磨的生不如死等等,這些例子比比皆是,往往大眾在只看到這樣的結果時,就個人感官而言會覺得很是他們的遭遇很痛心,很可憐。不過,在一些媒體報道出來前因後果之後,他們的這種可憐源於某一種人的原罪,如懶惰,貪婪,嫉妒造成了現在的境遇,人們往往又會覺得,這就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了。”

這其中很容易發現,這句話的本質類似於佛家的有因必有果。特別是在現在的網絡媒體下,一個大的熱點問題,人們願意探討,促進了各方媒體進一步深入的探究,往往能夠發現更多更深層次的原因,導致大家在看到結果後,會給出這樣一句話。

當然如若這句話真是魯迅先生評判孔乙己的,在文章中是完全符合中心思想的,孔乙己本讀了些書,但沒有考上功名,他不會營生,本來寫得一手好字,可以替人抄書,換些生活所需品,但他好喝懶做,而且偷東西,終於是在沒有人叫他了,他也就這般模樣,後來還被別人打斷了腿,再也不見,大約確實死了。

單從孔乙己的結局來看,他是可憐的。一個讀書人,在那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是社會的上層,然而他確被人打斷腿,任人取笑,最後大約死了。這確實是可憐的。

但他的可憐是他自己造成的,而不是不可抗力造成的。本來任他的本領沒有輝煌騰達,但中庸之家是可以的,不過他好喝懶做,好偷,才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從過程分析來看,確實可恨的。

所以說,在這句話說之前,我們最為主要的就是分析,今日可憐的這種結果,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萬萬不可隨意的將這句話說出口,可能在你瞭解情況後,又是另一番天地了。

(圖為假乞丐換衣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