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上学变得一贫如洗,是否值得?

lucky小默


农村家庭供孩子上大学,变得一贫如洗,我觉得是值得的。

人之一生,没有知识打底,如同枯井常年没水。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人,哪怕赚再多的钱,其人生总给人一种不圆满的感觉。“地贫种松柏,家贫子读书”,寒门学子要出人头地,读书是一大捷径。一个农村家庭有三位大学生在上学,变得一贫如洗,有人说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但我觉得这也是寒门之幸。寒门学子要“化茧成蝶”,读书是非常好的出路。


在我们乡下,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很多,但这些农民的孩子出人头地的也挺多的。我的邻居在二十多年前家境相当贫寒,更是让这位邻居寒彻心扉的是,她的丈夫在外头几乎没回来过,基本上从来没有向家里寄过钱。她的四个孩子都是她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

她家最大的女儿对学习不感兴趣,捧起书就头疼,早就出嫁了;她还剩下二儿子、三儿子和小女儿还在读书。用“守活寡”来形容她也并不为过。在培养她三个孩子读书的过程中,这位女邻居四处打工,又四处借钱,用她的话就是“我砸锅卖铁,哪怕卖血也要供孩子读书,苦了我这一代就够了,绝不能让下一代继续苦下去!”

就这样,她的二儿子考入一所医学院,成为一名麻醉师;她的三儿子考入一所师范大学,读研之后成为工程师;她的小女儿最后也挺有出息的。可以说,没有这位女邻居一直以来的含辛茹苦,就没有这三个孩子的今天。当她47岁的时候,当她的二儿子拿到本科毕业证即将准备考研的时候,她撒手人寰,因绝症永远离开了她用生命去培养的三个孩子……如果这位女邻居能活到现在,我觉得她肯定是我们这个村子里最幸福的人。


对于农村的人来说,父母是文盲,如果孩子和父母一样没有文化的话,很可能会“复制”父母这辈子的艰苦日子,走上父辈曾经走过的辛酸路。在有些家长看来,让孩子读书是一种消费,但我觉得,其实让孩子上大学,是一种最好的投资。在这种“投资”的过程中,寒门家庭经济上可能会捉襟见肘,生活上可能一贫如洗,但让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通过读书增长见识,通过读书开拓视野,通过读书拓宽人脉,会让孩子一辈子受益无穷。
让孩子读书,清贫只是暂时的,也是一时的;让孩子放弃就读大学,清贫这种“基因”很可能会世代相传。


微雨润苗


值得!我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有两女一男,大丫头大专毕业,二丫头和儿子都是大学一本。现都毕业,大丫当小学教师,二丫乌市搞量化设计,儿子乌市做建筑工程结构设计,都能自食其力了。

虽然,当时供孩子上学,我和妻子吃尽了苦头,受了点罪,实在是累了点,欠了点债,但我已努力还清了,现在日子越来越好过了,我也从心里感到很值得,也很幸福,为有三个争气、听话的孩子而感到荣幸与自豪!

人生应追求完美与卓越

星翰

人生要有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若不能使自己的人生辉煌,

但也没有理由使它黯淡;

人生可以平凡,

但不可以庸俗、堕落;

人生不在乎攫取多少,

而在于追求过程的完美与卓越!

——这是我和孩子们的座右铭。

我家的家训是:

一个家族,如何兴旺发达,记住这六个字,家和万事兴:

1、和:正人先正己,治国先治家;国泰民安乐,家和福自添。

2、志: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3、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4、俭: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5、同:一家人定要同心合意,何愁万事不兴;若是你刁我拗,家屋一半无成。

6、勤:勤俭是立身之本,耕读是保家之基。大福皆同天命,小富必要殷勤。

后人必代代相传,严格遵守之!

力争:

诚信淡定,守法爱国;

低调做人,高效做事;

锲而不舍,勇敢顽强;

感恩戴德,不忘初心!

荣辱与共处变不惊,

相濡以沫共同前行!

星翰·2018.12.18于家中∨








华夏星明


我是不请自来,也谈谈我看到的现实,我父亲有个战友,他们家跟我们家相交很好,他们家三个儿子,这三个孩子从小成绩就不错,家庭就是农村种土地的。自从大儿子考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后,家里每隔一年就出一个大学生,那时,我那表叔、表婶(三个孩子的父母)生活上真的很拮据,衣服都是补了又补,吃面就是盐水拌面,一年中很少买肉吃,真的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了。现在好了,三个孩子都成家立业了,都有不错的工作,在各自工作的城市都买房了。由于父母不愿去城里生活,三个儿子花钱在老家给父母修了房子,生活得有滋有味。


期待明天129720131


这个问题似乎应该放在三个孩子毕业十年后再来回答更有说服力。

我身边正好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家三兄弟,上学时,家里确实一贫如洗,父母没有太多的能力,一辈子就靠种地来维持家庭,为了攒孩子的学费生活费,大冬天泡水田里挖莲藕,真的是苦不堪言。三个孩子上学穿的衣服,一定是班级里最差的,而且都是不断往下传,大哥穿完给二哥,二哥再传给小弟,直到不能再穿了,几乎没有新衣服,绝大部分都是别人送的。

好在三个孩子都争气,全部考上了大学,大哥出来得早,上了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西南石油大学,二哥稍弱,上了一所专科学校,小弟的成绩最好,上了重庆邮电大学的优势专业。大哥本科毕业后工作没两年就开始和同学创业,几年前已经成了小有规模的公司老板。很快老家的两间破茅草屋换成了三层小洋楼,在村里俨然成了地标建筑,老两口成了村里最悠闲自在的人。

小弟找了一家上市公司,收入也是不菲,目前在重庆也安家立业,二哥虽然差一点,但是在大哥和小弟的帮助下,也过的不错。

也许有人会说十年前和现在的情况不一样,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等。但是也要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不读书,他们又能做什么?一定会很好么?相反上了大学有学历有知识,穷人的孩子也早当家,农村出来的孩子往往更懂得奋斗和珍惜机会,相信十年后的情况一定不会太差。

再说值不值得,最有发言权的一定是孩子的父母,他们无怨无悔地付出,为的就是孩子出人头地,既然三个孩子都上了大学,再苦再累相信他们也是心甘情愿的。


象牙塔里讲故事


首先谢谢你的邀请,我现在正式来回答你的问题,说起供大学,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就是我表哥,他的成绩不算差,读初中都是前三名,考大学那一年,还差几分上二本,他不甘心,于是就补考了一年,如愿以偿的读了二本大学,我大姑一家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村人,又没出门打过工,看务农来维持家庭,本来家庭负担就重了,在我表哥大二那一年,我大姑父突然脑溢血,半瘫在家,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我表哥说退学,不上了,我大姑不干,说好不容易出个大学生,你不上把我们家的希望全部都磨灭了,于是我表哥靠着助学金读完了大学,现在毕业了,在老家的一家公司上班,日子也慢慢好起来了。谢谢你的邀请。我觉得供大学生读书,就算一贫如洗也是是值得的。


的晴晴


我觉得,值得!!!

拿我知道的真人真事举栗子。一家姐弟三个,父母都是本本分分的农村人,靠种地和偶尔的打打零工养家。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吧,他们虽然不能辅导孩子学习,却觉得读书格外重要,一直告诉孩子们要努力,并尽自己所能去培养。

那么事实证明,他们的付出值得!

大女儿考上大学后为减轻家里负担申请了助学贷款,平时会当家教赚钱当生活费,学期末会拿奖学金,后来又考研,做项目,现在是一所大学的老师。

二女儿考的师范专业,毕业后考的事业编,顺利成为了一名中学老师。

小儿子第一年高考的时候成绩不理想,自己很自责差点想放弃,是他爸爸后来决定找钱让他复读,结果当然是好的,第二次他顺利考上了大学,大学期间去当了兵实现了自给,没有给家里添负担,毕业后也顺利找了工作。

现在,三个子女都生活的不错,对老人也很孝顺。所以“知识改变命运”吧,读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无需多言,未来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小话读历史


我来给你讲一个我弟弟家的故事吧,弟弟有一双儿女,大的是女儿,小的是孩子。弟弟纯粹农民一个,因为要照顾孩子,他们没有出去打工,只在家乡打零工,主要是跟砖瓦匠包工头干小工,收入微薄。

可是,两个孩子都很喜欢读书,从上初中开始,弟弟就有点想把女儿拉下来回家帮着干活。不过我这大侄女从小就喜欢读书,怎么也不肯下来。我对弟弟的想法也是批评过多次,看到女儿成绩很好,而且特别上进,也就不再动这个心思了。

最困难的时期,是从女儿和儿子一个高三一个高一那年开始的,高中收费比较多,这两孩子,一节课都没补过,而且,初中就是在乡镇中学读的。因为乡镇没有高中,高中只能到县城就读,这样又多出了伙食费。

当时,我被借调到教育局,多次去高级中学,给两个孩子说情延缓缴费,多次给两孩子垫支费用。也多次把弟弟夫妻俩找到家里做工作,让他们坚持下去。

就在那一年,弟媳妇生病去南京做了一个手术,本来就没有积蓄的家庭,简直就是雪上加霜,他们这次真的打算放弃了。我坚决不允,千方百计为他们度过难关,千方百计鼓起他们的信心。

后来,孩子相继考上大学,幸亏有助学贷款,圆了他们的大学梦,女儿还勤工俭学、做家教,读完了研究生。男孩也本科大学毕业。这俩孩子,就业上从来就没遇到任何问题,农村的孩子,能吃苦,学的又扎实,没毕业就被签了。

回想侄女侄儿读高中读大学时,他们家在村里是被人嘲笑的对象,村上很多孩子初中没毕业就出去打工挣钱了,他们家两个却一直在花钱。人家盖起了楼房,弟弟家只有两家边房,连平房的住房都盖不起。

然而,现在,事实正在打脸那些嘲笑过弟弟家的人,侄儿和侄女分别在两家著名电气企业做研发工作,那些初中出去混,积攒多年钱盖的楼房,也就是侄女和侄儿一年的工资,换句话说,他们家如果想建房的话,一年可以建两座小洋楼。

但是,侄女和侄儿都说不建房,他们会在杭州买房,让爸妈一起过去,不再种田。仅从经济收入上来说,当初的一贫如洗,也是值得的。更何况,两个孩子地位,是那些混在农村的人无法相比的,他们已经成功地成为社会精英,脱离了社会底层。

故事讲完了,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变得一贫如洗,值不值?大家应该有了答案了吧。是的,我弟弟家的经历,已经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当代师说


这个问题很有感触,因为我就是供三个大学生的妈妈,一个婆家侄子,俩个儿子。侄子第一个高考624分,进了重庆大学。在拿到通知书的那天,我激动的掉下了眼泪,做了一桌子菜,全家高兴的为他庆祝。

一年后,大儿子看到哥哥能考取,我为什么不能,一番拼搏后高考684分,超越当时的本科线130多分,但在选学校时俄语受限,没被录取想去的学校。

又过了两年,小儿子看到两个哥哥先后迈进大学的门槛,也不甘心落下,以580分考取山东理工大学。

孩子们虽然很争气,个个本科四年,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真是太困难了,每到伏假和年假结束开学的时候,都交一学期的学费,生活费,加上资料书纸真是一大笔钱。为凑这些钱东挪西借,甚至连卖肾卖血的心都有,别的说多了都是泪,。

要说值得不值得,我个人认为值得。在社会飞跃发展得今天,更体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学历也是个人招牌,不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去搬砖爬架子。要是没文化没学历也可能照样挣钱,但是工作强度不一样,生活质量也不一样!


一缕阳光185859837


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上学变得一贫如洗,在农村普通家庭同时供3名大学生真的是非常困难。

先算一下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大约是多少

学费:一般是5000左右,5000×4年=20000(元)

住宿费:一年大概是1000元左右,1000×4年=4000(元)生活费:1年生活费: 早餐5元+中餐10元+晚餐8元=23(元), 23×30天=690(元)。寒假+暑假是3个月,也即1年要上9个月学,9×690=6210(元)。4年生活费:6210×4=24840。合计:4年学费20000+4年住宿费4000+4年生活费24840=48840(元),约为5万元。这些数据,没有计算到手机、电脑、电话费、网费、衣服、交女友等各种其他费用,如果所有都计算下来,最少也得6万元。

就是说一名大学生四年下来至少6万,三名大学生四年18万。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真是太难了,家里的人情、生活费都没有算在里面。这笔钱一般农村家庭肯定拿不出来,只难借。

可能有人会说家里本来就没有钱,小孩大学生活中手机、电脑、电话费、生活费用等等能省就省,我认为可以少,但不能低于平均生活费用以下太多,如果非常少你的小孩会非常自卑,可能有人说某某家里很穷,最后非常成功,但反面案例更多,因家里穷,又好面子,可能会深陷校园贷(这只是一种风险),还有一种更深远的影响让自己的孩子非常的非常自卑(不敢进任何社团,在班级里面不敢发言,丧失自信),大学毕业以后进入社会找工作都困难。

三个小孩考入大学,父母就讲好,成绩好的可以进入大学,比如你考的是三本或大专就放弃,这是给他们压力,如果都考入二本以上的大学,父母全力支持,但小孩应该在学校勤工俭学(学校里面有些工作可以做拿一些劳务费)寒暑假期要去打工赚钱,学费要申请部分贷款,贷款的钱自己读完大学以后自己还。父母保证像普通孩子一样你应该有的生活费用、电脑、手机等等你也会有。不是为了比较,小孩子如果从小就没有自信,是非常可怕的(我本人就深有体会,在大学非常自卑就是没有钱,班会上不敢发表任何言论,读书就是为了让自己了解更多知识,使自己更加自信)如果不能,读书的意义在那里,进入社会不敢表达,非常的自卑,最后还是只能做底层的工作,这样的结果还不如不读大学,就不用经过大学那段其他同学都比你优秀的那种感觉,你的结果很有可能更好。

可能有人说越是贫困越是可能出人才,为什么这样说,说明在困难的条件下能够成为人才的非常少(为什么他成为人才,很大的原因还是他很自信),所以说正常的情况下还是有非常大的比例还是在走父母的老路。

我说的是现在的大学生,不是以前包分配,那是不一样的,以前包分配只要大学毕业就会有铁饭碗的工作,现在完全不一样,大学毕业后完全就看你的能力,现在公司只重视能力,只要能力行,不管你是不是大学生都可以有一份好的工作。

总之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上学变得一贫如洗,如果三位成绩都很好,都是重点大学,是值得的,其实三位成绩好你借钱也会容易得多,如果成绩不好,是三本以下,最好选择成绩最好的一位或两位读,另一位早点进入社会反而更好,社会难道不是更好的大学吗?


张老师特种养殖团队


看到“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上学变得一贫如洗”的题目,我顿时热泪盈眶,因为我自己的家庭就是这样,不但一贫如洗,还负债累累。但是,我的回答依然不变:值得,很值!



我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并且在大山深处,生产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我们家父母生养了我们兄妹四人,大哥、二哥、姐姐和我。从我记事开始,父亲就把“农村的孩子,尤其是我们山区孩子不读书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永远走不出大山”这句话来激励我们。

我们没有上过幼儿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父母再苦再累,但是从不允许我们有不上学的念头,如今每每想起读书那些年父母所受的苦累和家庭窘迫的生活,眼泪止不住往下流。


因为老家农村山高路远,地里的庄稼几乎都是广种薄收,农田里以栽种烤烟、包谷、水稻为主,家里养殖鸡鸭鹅及几头猪补贴家用,但是一年下来扣除生产和生活成本以外,剩余的钱还不够四个孩子的学费,为此,父母操碎了心。

永远都记得,每到开学季,父亲下地干活,母亲都要把家里的包谷、稻米等盘点一次,留下少部分吃的以外,就带着我们兄妹四人背包谷和稻米去集市上卖,集市离家很远,要走近20多公里的山路,有时候走几个小时背到集市上还不一定卖得好价钱,有时候也会卖鸡鸭鹅或者蛋,一分一块地凑学费。


为了省下每一分钱,父母好多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父亲甚至断了抽了多年的烟,我们兄妹四人也是哥哥的穿小了改改给弟妹穿。有时候实在凑不够,父母就去农村信用社贷款,村里的人都笑父母傻,说见过贷款盖新房、娶媳妇的,没见过贷款读书的,不值得。

但是,父母却一直坚持让我们上学,他们说只要以后娃娃有知识有文化就一定有自己的饭碗,不会像他们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值得!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父母的鼓励、支持下,我们兄妹四人学习一直很努力,两个中专毕业,两个大学毕业,后来各自走上了工作岗位,有了自己的事业,并且还掉了所有的贷款。

可是,天公不作美,当我们计划着把父母接到城市来安享晚年的时候,父母却因病相继离开了我们,从此“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永远成为我们兄妹四人心头抹不去的创伤。父母走的时候一直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说他们苦了一辈子,家里一贫如洗,还负债累累,但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一点都不后悔,觉得很值!


我感谢我的父母,不但生养了我们,还让我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是一笔用金钱无法衡量的财富,也是我们家永远的精神传家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