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微信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

微信顯然已成工作輔助,早早開啟了“三天可見”,讓一部分好友不能理解,覺得有意隱瞞什麼。其實,只是利弊權衡下,不想讓發日常成為負擔。

前不久,有位朋友發消息,問我怎麼朋友圈老不更新。我趕忙說,今天就發一條。結果找半天,微信裡精妙的文章、手機相冊裡的美圖……發之前卻對自己發問三連:為什麼發這個?要表達什麼意思?它能表現我現在的狀態嗎?結果一上午過去了也沒發,只能和好友表示歉意。我的微信頭像可是一個冷色調的祥鳥,它發的內容不能言之無物,這是我對自己最後的倔強。

01

那個聊天對象,永遠不知道是誰

當然,把關朋友圈的信息,有一個原因是,不知道誰會看到它。新加一個好友,總看頭像、相冊背景圖,也許是顏控癌使然,也許這樣能最快了解一個人。如果頭像是孩子,她可能初為人母,人生重心在哺育一個健康活潑的嬰兒;如果是她本人,我覺得她會把心思花在自我投資、升值上;如果是風景,我對她的第一印象會是,心態平和、無欲則剛。

以前,我與別人聊得火熱,且善用表情包,對話框的熱鬧程度可想而知。但是,表象下往往存在不可預知的黑洞,我並不瞭解頭像後的人。有一次,就被嚇到了。

我與她在微信群裡認識,加為好友後,有事沒事甩個鏈接過去,她的語音是一個嬌柔的女孩子。一天午間,我發過去一句問候,對方卻來了個“?”,語音卻是個粗獷男人的聲音,我想問那個女孩去哪兒了,你為什麼要用她的微信號,但終究是忍住了。也許微信裡本就真真假假,一個妙齡少女也會一秒之間變成讓你陌生的大叔。

就算是同一個人,有時也讓人陌生。常把微信聊天的人兒標記成某種性格,她是內向的、他是熱心的、她總是那麼的幽默……點開微信頭像,覺得她又會妙語連珠,惹人發笑,但是發過來的只有幾個“嗯嗯”“哦”,看不到她的表情、聽不到呼吸頻率,即使平時話題可以那麼深刻,此刻的自己,面對冷漠,也只有出離感和不知所措。

為什麼我的微信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

02

交流,分裂出不同的人格、情緒

移動時代,講究“秒懂力”,對框裡發去無數句語音,打字把手都打痛了,對方還不能理解你的意思,忍功十足的人都想甩手機。

只能優化自己的信息,提前想到他人的反應,才會避免等待回覆時有過重的心理負擔。不然,理解成本太高,你會被直接拉進黑名單的。

人的體內似乎隱藏著無數種人格,有的易於獨處、有的善於社交,這也解釋了為何“靜若呆兔,動若瘋兔”。有的人格就是不被理解的,讓人捉摸不透:比如有時就會對很多人喜歡的東西、千篇一律的演技,刻意保持距離,這若展露在別人面前,就是難相處了。調配出自己讓人喜愛的人格十分重要。

聽到一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在家西裝筆挺接老闆電話,結果升職了。年輕人說,電話那頭的人,感覺得到你說話時的狀態。文字同樣傳達情緒,長句和短句的效果截然不同,標點符號也能洩露心情的高低起伏。在給心中重要的人兒回信時,需常聽美妙的音樂、或眺望綠色的遠山,忘記此刻腦中的不快,讓他感到我的欣喜與誠摯。

不同的人格、情緒交相呼應、頻頻登場,它不是一種病,只是隔空交流的必須。

為什麼我的微信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

03

演“戲”,變成了別人眼裡的自己

在生活中,我有一個習慣,入戲為另外一個人。信息發出後,常看他的微信頭像,用第六感去感受他是喜是悲、是憂是怒。

在朋友圈,我們扮演員工、家長、吃瓜群眾……,微信分組裡有“同事”“家人”“其它”等,切換不同身份,變成別人想我們成為的人,也是一個合格“微信人”的標配吧。

有次,偶像突然微信找我,啊,你知道被偶像信任的心情嗎?我之前找她都小心翼翼,那天立刻接過話題聊下去,迫切的心情我怕她也感到了。

我不敢和偶像套近乎,不敢說我崇拜你,因為在一本不知名的心理學讀物裡知道,你表現得越重視對方,對方會輕視你的。我不想讓偶像輕視我,裝作努力上進,讓她看到我的閃光點。其實,當時我一邊回信息,一邊在大街上拎著剛從菜鳥驛站取的快遞,莫名其妙哭起來,哭得還很兇。隔了1分鐘,才取出手機,看她最新的回覆,裝成一個冷靜公事公辦的“成年人”。

在家長面前,不敢展現自己的虛弱;在員工面前,不敢說出自己的焦慮;在偶像面前,不敢暴露自己的缺點。我們是別人眼裡的自己,有的時候也忘了這是不是我們自己。

為什麼我的微信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

04

沒法詮釋“頭像”

無法返回髮圈狀態

在朋友圈,不同模樣“頭像”你方唱罷我登場,有的活躍了氣氛,有的卻無法真正表達自己。

由於不穩定的作息習慣,我在朋友圈關注到一個朋友,她的微信頭像是一棵向日葵,但有動靜的時間卻在深夜,她常2點發文、7點刪掉,這段時間應該很多人都在夢鄉,她發的內容是一些困惑、感悟,文字發自內心,像沒有觀眾的演員,恣意盎然、沒有重重顧慮。

還有一個朋友,頭像是陽光熱情、目光堅定的自拍照,他就比較奇怪了,在朋友圈常發配文+圖片,但過了1天,保準把它刪掉。有一次,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說,上一刻的情緒已經不能代表現在,好友們總是記住發的內容,以為這就是他的狀態,甚至來解讀他。但是他的變化要比別人預想的快得多。

善變的我們,在微信頭像前後,活出一種方式,裝成一種模樣。

其實,在微信的交際圈裡,不知道眼前竄動的頭像,背後到底是誰,也可以認真對待每一次對話聊天;當在朋友圈設置了“三天可見”,被小夥伴們打上了神秘標籤、不被理解,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更好沉澱自己。

不論微信的交流方式賦予了我們什麼,找回真正的自己,才是與外界和解的最好方式。

為什麼我的微信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