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穎一:美國大學的經濟學教育

本文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錢穎一院長對美國大學經濟學教育的介紹、分析與分享,是一篇經典的好文。美國大學的經濟學教育主要是大學本科生和博士生教育,而碩士生教育並不重要。如果說美國的本科生教育並沒有什麼突出的話,美國的博士生教育卻已形成一套獨特的、逐漸向全世界流傳的模式。從課程設置、考試篩選、到論文指導,美國的博士生教育模式的成功使得美國在經濟學教育上在全世界佔有絕對優勢,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美國模式值得認真研究、借鑑。


錢穎一 |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錢穎一:美國大學的經濟學教育


1.考大學不報考專業,考博士不報考導師

國內的慣例是考大學報考專業,考博士報考導師。這是沿用蘇聯的體制。比如,考本科報考國際金融專業,考研究生、博士生報考某某博導的。在美國,考本科不報考專業,考研究生也不報考導師。在美國,本科生考的是學校,本科生招生委員會是全校統一的,有一個校招生辦公室。學生入校一年以後,再去選擇主修專業(major)。但主修專業並不具體到諸如國際金融、財政學、保險學這樣的分學科,而只是在經濟學、政治學、數學等大類中選。

在美國,“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是碩士生和博士生的統稱。美國的主要研究型大學(research university)經濟系的研究生教育通常不設碩士項目,只設博士項目,而它們頒發的碩士學位只是通向博士學位過程中的“過程學位”。因此,在研究型大學裡沒有“考研”、 “考博”之分。在美國的研究型大學中

,助理教授不是國內意義上的“助教”,而是貨真價實的“博導”,因為助理教授有資格指導博士論文,一個博士生選擇助理教授做論文委員會主席也是可以的。如果一所大學只有學士或碩士學位,那麼就不是研究型大學。按國內的說法,只有“博士點”的才是研究型大學。而在美國的非研究型大學裡,確實有以碩士為“終極學位”(terminal degree)的經濟學碩士項目,要念一、兩年。

錢穎一:美國大學的經濟學教育


在美國的大學,報考博士是考這個學校的經濟學博士項目(Ph.D.program),既不是考某某專業,也不是考某某人的博士。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人考過我的博士,儘管我帶過不少博士生。在培養博士的模式上,我們可以拿美國與歐洲做比較。歐洲通常是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和我國基本相同。而美國在博士生教育上有重要的制度創新。它是一種大生產的模式,像批量生產汽車一樣,而不是師傅帶徒弟的小作坊式的。兩種模式,各有利弊。歐洲模式至少有一個優點,就是如果某個學生確實很出色,導師的個人關懷可以多些。但是實踐證明美國模式,總體上有優越性,好處是博士生前期培養是大批量生產,標準化,保證基本質量,同大批量生產汽車是一個道理。而後期專業定向後又能得到數個教授的個人指導。因此,在美國,報考項目而不報考導師是有深層次的制度性原因的。

2.本科生教育

美國的經濟學本科教育,一年級實行通才教育,即學生必修公共課如各國文化、歷史、生物學原理、心理學原理等,代表一個受教育的人應當具有的知識。

一年級經濟學原理也是作為公共課上的,往往是一個學期,有時是兩個學期。二年級選主修專業後,經濟學專業的學生首先必修中級宏觀、中級微觀、計量經濟學(包括概率統計)、微積分和線性代數。完成以後要求修兩門領域課,如國際經濟學(包括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產業組織、公共財政、勞動經濟學,一般都是應用性的領域。

本科教育通常分兩軌:一是普通軌,一是優等軌(honors)。普通軌的學生一般不需要寫畢業論文。而優等軌的學生水平較高,要求分數高一些,有時為他們單獨開一些課,比如,介於中級微觀和高級微觀之間的微觀經濟學。優等軌的學生要寫畢業論文。他們的論文比較規範,特別是在主要的研究型大學中。這是因為他們有一流的經濟學家指導做研究,這一點讓其它國家較難效仿。其它國家可以把課程開全,開好。但是,指導學生做規範的研究就是另一回事了。因此,毫不奇怪,中國和俄國的學生在美國學校中,往往課程學得很好,但是開始做研究時常遇到很大困難,覺得無處著手。一個基本原因是他們在本國受的本科教育中,通常來說,做經濟學研究這一部分或是空白的,或是不規範的。

3.博士生教育

美國的主要研究型大學的經濟系的博士項目每年招大約20—30名學生。第一年是標準化課程,有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每一門課要上一年。這些課程的考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些課程結束之後,大約在5月、6月或8月、9月,有一個綜合性考試(又稱資格考試),考這二門的內容。這是在美國念博士的第一關。一般給兩次機會,第一次考不過,還可以考第二次。這將決定你是否可以繼續學習。這是作為一個博士生基本知識的考試,通常得分B以上才能通過。考卷上不寫名字只寫代號,以保障評卷時沒有偏向。考分也沒有可以討價還價的餘地。這個考試是要淘汰人的,有時刷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與此相比,很多歐洲大學的經濟學博士教育中沒有這種考試。

錢穎一:美國大學的經濟學教育


第二年選兩個領域的專業課,一年後也要考試通過這兩個領域。由於是分領域,這一階段的考試人數就比較少了,方式也多種多樣,可以閉卷也可以口試。可以看出,頭兩年的教育模式是大規模生產的模式,它的目的是要求學生在寫論文以前都受到一致的基本訓練,並達到一個基本的專業標準。這一年的考試不像上一年那麼嚴格。

第三年起就要開始寫論文了。在美國,學生要找導師,導師也找學生,是“雙向選擇”,有一個“內部市場”。學生並不是找定一個導師,通常要找三個導師成立論文委員會,當然主席是主要導師。比如你想寫一篇理論上藉助博弈論工具來研究中國改革的論文,那麼你可以找一個研究博弈論的,找一個研究轉軌經濟學的,再找一個研究制度經濟學的。這樣的話你就可以充分利用所有這些人的優勢,又有非常大的靈活性。另一方面,這種“市場搜尋”方式也可能給你帶來很大的困惑,有時中國學生不知該怎麼辦,因為國內那種一個導師對一個學生的關係顯得比較簡單。

論文大致有兩類,一類是理論的(theoretical),一類是實證的(empirical)。

你要寫理論的,你就必須有新模型、新結果。如果寫實證的,你就必須有新數據或新方法、新發現。僅僅是新觀點、新思路是不行的,必須要有具體結果。論文答辯很大程度上與歐洲和國內不太一樣。在歐洲和國內,博士論文答辯是一個很隆重的儀式,要把外面的人請來。這一點美國不一樣,沒有儀式。重要的是你的導師們決定你能不能答辯,他說你還沒準備好,你就不能答辯。有的學校則要先通過“論文預答辯”(thesis proposal)。而論文答辯本身只是個形式,貼個佈告,誰愛來誰來。多數情況下除了幾位導師以外,沒人來。美國的約束機制不是在論文答辯上面。一是靠答辯前導師們的把關,二是靠事後的市場機制,學生畢業求職時,由市場來檢驗質量。

美國的經濟學博士教育模式已經非常規範了。不管是哪個大學,只要是主要的研究型大學,課程要求、淘汰機制、論文寫作,就其模式而言基本上都是一樣的。當然,教授和學生的數量和質量在不同學校是不一樣的。這種博士生的篩選模式已經向全世界推廣,因為它的競爭力明顯比師父帶徒弟的強。即便英國模式(個人關懷型)偶爾也會培養出幾個天才,但平均而言,美國的模式是最具競爭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