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由”到“焦慮” 漲價的外賣究竟經歷了什麼?

从“自由”到“焦虑” 涨价的外卖究竟经历了什么?

點外賣是不少上班族解決用餐問題的首要選擇。

从“自由”到“焦虑” 涨价的外卖究竟经历了什么?

每份外賣均會收取餐盒費和配送費。

東南網4月23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 盧超穎 傅心玫 實習生 董夢媛 文/圖)當人們還在調侃“車釐子自由”和“香椿自由”難實現時,一篇關於“外賣自由”正在離我們遠去的文章引發網友熱議。文章中說,在北京,之前點外賣,不到20元可以吃到飽,現在25元都不夠吃。滿減優惠力度降低、配送費和食品包裝費提高等現象,讓消費者感覺自己漸漸失去了“外賣自由”,產生了“外賣焦慮”。記者走訪福州、廈門、泉州三地,對此進行了調查。

消費者:紅包“縮水”,滿減少了

所謂“外賣自由”是指經濟條件允許,可以隨意點外賣吃。作為時下很多年輕人的生活必需品,外賣為用餐提供了不少便利。而外賣價格上漲,必然會產生影響。

記者走訪發現,目前福州、廈門、泉州三地的外賣價格變化並沒有引起大家的強烈反映,多數消費者表示“沒啥感覺”,也有細心的消費者發現“補貼比起最高峰的時候減少了”。福建師範大學的林同學告訴記者,與上學期相比,點一份外賣的花銷明顯變高了,“以前平臺會不定時發放無門檻紅包和滿減優惠,現在很少了,即使有,力度也不如以前”。

在廈門軟件園工作的潘先生對比發現,外賣價格的上浮,一部分原因是“平臺優惠須購買會員才能享受”,而另一部分是因為配送費的上調,“現在點一份餐得20~30元,其中配送費就要5~7元”。

泉州的林女士跟記者算了一筆賬,她每個月在兩個外賣平臺共花費25元購買超級會員,能得到10個5元無門檻紅包,加上商家滿減活動,算下來一單外賣還是比去門店用餐便宜不少。“雖然外賣有餐盒費和配送費,抵扣下來還是挺划算。”林女士覺得。

關於外賣價格上漲,在泉州經營一家米粉店的老楊說出了“心裡話”——除非成本上漲到難以盈利的地步,否則商家大都不會上調商品價格,“我們每天都要接六七十單外賣,不少都是回頭客,提價不利於店鋪名聲”。而另一名經營小炒店的商家也表態,雖然如今外賣利潤不高,但自己不會通過提價去賺更多錢,“不會把外賣價格提到超過門店”。留住顧客,是商家們首先考慮的。

平臺:“補貼戰”打完,考慮回本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多數消費者對外賣漲價最直觀的印象來自於配送費的上漲和滿減優惠的減少。記者就此詢問了多家提供外賣服務的商戶,他們表示,除了人工、原材料成本上漲,外賣漲價還受平臺佣金政策的影響。

對此,餓了麼相關負責人表示:“總體而言,我們不僅沒有漲費率,還在有節奏、方向明確地降費率。僅1月份以來,在福、廈、泉三地,餓了麼已經為超過5000家中小商戶下調了平臺費率和配送費,費率降幅在3%左右。確實有少數商家因為優惠期滿以及物流服務升級的原因進行費率小幅調整,但所有的調整均與商家有充分的溝通,並經商家確認後才生效。”各地商家們證實了這一說法。

此外,不少商家告訴記者,現在的“滿減”補貼相比各大外賣平臺“攻城略地”的時候是呈逐漸下降的趨勢,雖然還保留了一部分,但確實不如前兩年力度大。外賣平臺前期對商家和用戶“真金白銀”地大量補貼,總是需要回報的,這就會讓消費者感覺“漲價”了。

從另一角度看,和堂食對比,外賣配送費是一項不可忽視的成本。根據美團財報,每單騎手配送成本為7.89元,這部分費用其實是消費者為便利而買的單。

互聯網外賣平臺興起之初,平臺方為了開拓市場,不惜投入大量資金和優惠吸引商家入駐,讓利給消費者,這種高投入的商業模式註定無法長久。經過一番“爭奪”,餓了麼和美團成為外賣行業的兩大巨頭,外賣行業基本穩定下來,用戶黏性也基本養成,此時平臺方的目標從搶佔市場開始轉向實現盈利。據美團財報顯示,美團2018年營收652.3億元,同比增長92.3%,卻虧損1154.9億元。足見在穩佔市場份額後,如何收回成本長久盈利成為平臺方首要考慮的問題。

關於配送費的問題,餓了麼相關負責人表示,福建地區的配送費近期並沒有上漲,但當某個時段某個區域訂單大幅度增加的時候,平臺會臨時增加部分商戶的配送費,通過價格機制來平衡供給與需求。

商家:利潤薄了,要“自謀出路”

經營中式快餐的林先生告訴記者,中餐毛利潤一般在50%左右,而高達20%的平臺抽成會直接分走商家的一大份利潤。面對越來越高的平臺抽成,不少小商家無力維持,最終不得已關掉門店。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面對外賣利潤越來越少的局面,不少商家為了維持生計,開始在外賣餐盒中放入訂餐卡,並用更多優惠吸引顧客通過店裡的公眾號下單,藉此繞過平臺訂餐節約成本,但目前來看效果不太理想。福州五四路一名商家告訴記者:“本來想分流一部分給自己減少一點成本,但似乎沒多少人使用。可能大家還是懶得研究新的點餐方式吧。”

有的商家在權衡外賣利潤與門店利潤後,選擇關停線上外賣,也有商家對外賣商品的分量進行調整。“一份小炒肉,外賣價格比堂食便宜10元左右,分量我們也會相應減少。”商家希望通過“薄利多銷”的手段,維持收入的穩定。

“外賣漲價是餐飲行業在洗牌,從粗放向質量發展,是優勝劣汰的結果。”福建省餐飲協會副會長章建明告訴記者,隨著運營成本和人工費用的增加,市場對不衛生、有安全隱患的外賣商家淘汰率極高,外賣紛紛走起了提升品質和創意養生的路線,開始拼服務。

“總體看價格高了,但是無論是食材還是外包裝,都比之前好,很多商家主打健康飲食和卡路里控制,甚至還用高端的牙線替代了附贈的牙籤。”章建明認為,價格上漲但營養、安全、健康的外賣,讓用戶吃得安心、吃得放心,市場也願意為之買單,這就是所謂的市場化選擇。

章建明表示,平臺減少補貼是趨勢,所以商家“打鐵還需自身硬”,要從提升經營效率、提高商品質量上入手,只有那些真正懂得經營、真正做好產品、順應新時代消費方式的商家才能留下來。

業內人士:外賣要走數字化升級路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首先從大的方向看,外賣平臺降低補貼是必然趨勢。其次,為了配合平臺多品類戰略,補貼會更多地投入到諸如下午茶、夜宵,或者買菜、買藥這樣的新消費場景中。

他建議,商家要改變依賴平臺補貼的習慣,提高自己的“造血能力”。比方說,改造餐廳的動線,分別設立外賣取餐專區和堂食點餐區,通過商家系統精確地分析出餐時間快慢、顧客口味的反饋以及騎手在門店停留時間等等。通過這些精細化作業來提高營銷效率、運營效率,從而提高營收。

該業內人士認為,從平臺方角度來看,搞壟斷、收流量稅並不能幫助商家,只會阻斷行業和商家數字化升級的最好機遇,“只有整個行業進行數字化升級,用互聯網來降本增效,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漁’,僅僅靠流量生意‘竭澤而漁’是沒有出路的”。

在此前的媒體報道中,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也持相同觀點,他指出,“進行數字化升級,打造更為智能化的餐飲服務或許成為關鍵。目前外賣商戶智能化水平還在初級階段,應不斷適應市場,在平臺的賦能下打造智能化餐飲服務,提升自身競爭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