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電項目審批有鬆動,煤電建設預警文件首提“電力保供”

國家能源局近日發佈《關於2022年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的通知》,黑龍江、吉林、蒙東、山東、山西等8個地區煤電裝機充裕度為紅色預警,遼寧、福建2個地區為橙色,21個地區為綠色。

該通知明確,裝機充裕度指標為紅色和橙色的省份,要暫緩核准、暫緩新開工建設自用煤電項目,合理安排在建煤電項目的建設投產時序。原則上不新安排省內自用煤電項目投產。

煤電審批有所鬆動

根據《通知》,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的指標體系分為煤電裝機充裕度預警指標、資源約束指標、煤電建設經濟性預警指標。前兩項為約束性指標,最後一項是建議性指標。由於北京、西藏未來不發展煤電,因此不對其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情況進行測算。

這是國家能源局連續第四年制定發佈基於三年後規劃目標的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2018年發佈的《關於2021年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的通知》中,有17個地區的煤電裝機充裕度為紅色預警,4個地區為橙色;而2017年的通知中,有23個地區的煤電裝機充裕度為紅色預警,4個地區為橙色。相比之下,2022年煤電裝機過剩局面將大幅緩解,煤電審批隨著電力供需的變化有所鬆動。

在最新發布的通知中,綠色地區有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21個。綠色地區意味著2022年電力供需基本平衡或有缺口的、系統備用率適當或偏低。在優先利用清潔能源發電和外送電源項目等前提下,可以按需有序核准、開工建設省內自用煤電項目。同等條件下,扶貧項目、民生熱電、煤電聯營、必要的電網支撐以及園區配套項目具有優先核准開工的資格。

但對於天津、河北、山西及滬蘇浙皖等地區來說,即便三年後的裝機充裕度指標為綠色,受限於大氣汙染物排放、水資源、煤炭消費總量等資源條件約束,仍須嚴控新核准、新開建的煤電項目規模。對於《關於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中確定的重點區域,資源約束指標為紅色預警,其餘為綠色。

經濟性預警情況顯示,天津、山東、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區2022年省內自用煤電項目的預期投資回報率低於當期中長期國債利率。

增強電力保供

禁止新建自用煤電項目的省份數量持續縮減,折射出電力供需形勢的潛在變化。

上述最新發布的通知提出,預警機制既是為了鞏固化解煤電過剩產能工作成果,也為了增強電力(熱力)供應保障能力——這是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文件首次提出電力保供。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儘管現在看煤電供應依然過剩,但去年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8.5%,今年我們預期會增長6%以上。基於這樣的情況,如果繼續保持高增長,到2022年有可能由電力供應過剩轉為電力供應較緊張。所以雖然是煤電建設預警通知,也同時提前規劃電力保供的問題。

截至2018年底,國內煤電裝機為10.1億千瓦、佔全國全口徑發電總裝機容量的比重為53.0%,比上年降低2.2個百分點。去年全國新增煤電2903萬千瓦、同比少投產601萬千瓦,為200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與此同時,社會用電量持續保持較快增長。“十三五”前三年用電量年均增長6.7%,高於3.6%~4.8%的規劃預期。2018年,全社會用電量達6.8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5%,其中電能替代貢獻了全國新增用電量的30%。

國家發改委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三產和居民生活用電量繼續保持兩位數以上較快增長,同比分別增長10.2 %和11.0 %。分地區看,全國29個省(區、市)用電正增長,其中,西藏、內蒙古、新疆、湖北、安徽和廣西保持兩位數增長。

中電聯理事長劉振亞近日表示,未來電力需求還將持續較快增長。我國總體還處於工業化中後期和城鎮化快速推進期,預計未來三十年我國經濟將保持中高速增長,年均增速在4.5%~6.5%區間。在相同發展階段,美國、日本、韓國等電力消費彈性係數一般超過1,電力需求增速超過GDP增速。2018年,我國電氣化率為21%,人均用電量接近5000千瓦時,僅為OECD國家的60%左右。隨著城鎮化、電氣化進程的加快推進,特別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電能替代全面提速,未來較長時期內我國電力需求將保持較快增長。綜合考慮需求增長和能效提升等因素,預計2030年,我國電氣化率、全社會用電量將分別達到31%、10.4萬億千瓦時;2050年,我國電氣化率、全社會用電量將分別達到52%、14萬億千瓦時。

東中部地區在較長時期內仍將是我國電力消費的主要地區。劉振亞說,東中部地區經濟體量大,人口和產業集中,在當前和今後較長時間內,用電需求在全國繼續佔有較高比例。2018年,東中部用電量及新增用電量分別佔全國的67%和60%。預計到2050年東中部用電量佔全國的比重仍將保持在60%以上。

東興證券分析師陸洲認為,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電力投資由於覆蓋範圍廣、投資額高、持續時間長,成為了擴大內需的重要選項。即將出臺的配額制將從政策層面為新能源消納、裝機規模擴大提供保障。

如果未來幾年電力供需偏緊的情況出現,除了煤電之外還有哪些投資選項?浙商證券分析師鄭丹丹對第一財經表示,水電盈利相對穩定;核電進入併網大年,替代效應明顯,新項目重啟確定行業成長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