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如果,活在當下

人生没有如果,活在当下

人生没有如果,活在当下

「源理」:上次在小打卡里跟大家說;延遲滿足,好東西值得多花點時間。因為我是真得想讓大家用最輕鬆的方式領會其中精華。易經就像是個深埋海底的大寶藏,普通人靠近它都很難,更別說真正去讀懂它了。

在參考翻閱完市場上絕大部分研究易經的書籍文獻,我開始有了自己解讀易經的體系。相信大家在近期的課程裡也會感受到我的設計心思。

翻看近期大家的打卡以及留言,很驚喜你們對於易經本質的理解能如此通透。看來這一年多來,我跟你們碎碎唸的心法,大家多少真正吸收了一些。

都說人生如戲,希望大家能跟著我的節奏吃透易經這部64幕大劇本,然後把學到的精華用到導演自己的人生大戲,瀟灑活在當下。以下:

人生没有如果,活在当下

重新定義後悔和遺憾

你有沒有過後悔和遺憾?或者乾脆說你後悔和遺憾的事情多不多?

我的回答是:我曾經有很多!

假如當初我不那麼假裝“懂事”,任性的去讀自己喜歡的高中。

假如當初我不那麼貪玩,多讀點書,把專業知識吃透。

甚至是假如當初我不和現在的愛人結婚…

是的,曾經不如意的時候,多少次都用“假如當初……”來勸慰自己。

用母親經常說的一句話來釋然自己。這句話就是:人的命,天註定,胡思亂想沒有用。還有一句話也很受用:該擁有的自然會擁有,不該擁有的不必強求。

人生没有如果,活在当下

這些話的積極作用就是鼓勵我無論遇到什麼棘手的問題和困難都要心平氣和的去面對。

當然這些話給我的另一個暗示就是:我是在大海里游泳,根本經不起風浪!

學習易經課一週多,最近重新思考《易經》裡面的第二爻和第五爻。突然間頓悟:為什麼要後悔和遺憾?

選擇當然很重要,但無論第二爻你選擇了什麼,都逃不過第五爻的“繭”。也就是說“繭”其實是人生的一個常態。

人生最典型也最重要的一個選擇就是婚姻!

如果當初你選擇了感情,那麼現在束縛你的也許就是財務自由。因為沒有誰能保證和你志同道合的人就一定飛黃騰達;

如果當初你選擇了經濟條件好,那麼現在束縛你的也許就是三觀不合,話不投機。因為也沒有誰能保證你衣食無憂享受現成的財富卻不遭受無形的歧視。

選擇固然重要,但對我而言,或者說對70後或者80初的我們而言,當初家庭困難,思想保守,眼界也有限,甚至眼前只要有一條路可走就感恩戴德了!哪懂什麼選擇和未來?

所以,在我理解來看,第二爻根本就不是重點。重點是第三,四爻,怎樣經營人生和婚姻。最重要的一定是第五爻:破繭。

人生没有如果,活在当下

因為我們那個年代的人註定會有太多的無形的或者有形的“繭”。因而對我們而言重要的其實是破“繭”的能力,也就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突破思維侷限的能力。

這兩個能力決定著“四十不惑”的我們能不能實現一次平淡人生的逆轉,能不能化解我們所謂的“中年危機”。

其實我覺得中年危機除了經濟上的尷尬,還有思維模式的固化保守化和不合時宜。

如果我們能理性的分析自己的人生閱歷,敞開心扉,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理解自己,寬容自己,我們還是蠻有希望解決眼前的問題,去除心裡的溝溝坎坎,輕裝上陣,成就那個理想中的自己的吧!

-----@品泓 我執

《易經》的打開方式

新手入門,跟著課程節奏走,開始慢慢能感受到易經的魅力了。

《易經》的研究,分象數派和義理派,其中義理派是講思想哲學的,象數派是講占卜算卦的。

朱自清就曾說過:“儒家的《周易》是哲學化了的;民眾的《周易》倒是巫術的本來面目。”

今天我們普通人學習《易經》,正確的打開方式是什麼呢?行人不至、謀事未成、財運欠通、婚姻大事等等都去求籤占卜,學會算命看相嗎?

肯定不是。時代不同了,在科學昌達,好多自然現象都得到揭秘的今天,《易經》對我們的意義,在於它是研究變化的學問,不確定的學問。

人生從來都是充滿不確定的,一次逆襲的考試,突如其來的一個偶然事件,一本不起眼的書……

可能就會改變你人生的整個方向。每個人的人生,哪能被規劃、設計好呢,除非你願意做一個被操縱的提線木偶。

人生没有如果,活在当下

人生既然是不確定的,與其逃避、恐懼或者抗拒,不如主動擁抱不確定性。

當然,有些人把人生當作一場賭局,甘願困在局裡,逆來順受,成為被動的接受者。

也有些人努力改變現狀,但白耗力氣,沒有任何成效。而《易經》每一卦既然是人生大戲,聚焦的都是智者的人生經驗,提供破局之道,提醒如何規避認知偏見,為我們打開思維視角,做好選擇,化煞為權。

李源老師說得真好,“人生不要存妄想,腳踏實地,結合自身的基本條件,做最優的選擇,方能開啟幸福人生。”

《易經》的開啟,也許是完成一次認知的升級,也許是一次人生的精進之道,也許是一次「破繭成蝶」。

-----@溫暖

「互動」:關於易經情商課,歡迎大家積極分享自己的聽課心得,如果留言互動能超過28條,「在看」超過66,會有驚喜優惠喲!

更多關於 有趣有料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