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如果,活在当下

人生没有如果,活在当下

人生没有如果,活在当下

「源理」:上次在小打卡里跟大家说;延迟满足,好东西值得多花点时间。因为我是真得想让大家用最轻松的方式领会其中精华。易经就像是个深埋海底的大宝藏,普通人靠近它都很难,更别说真正去读懂它了。

在参考翻阅完市场上绝大部分研究易经的书籍文献,我开始有了自己解读易经的体系。相信大家在近期的课程里也会感受到我的设计心思。

翻看近期大家的打卡以及留言,很惊喜你们对于易经本质的理解能如此通透。看来这一年多来,我跟你们碎碎念的心法,大家多少真正吸收了一些。

都说人生如戏,希望大家能跟着我的节奏吃透易经这部64幕大剧本,然后把学到的精华用到导演自己的人生大戏,潇洒活在当下。以下:

人生没有如果,活在当下

重新定义后悔和遗憾

你有没有过后悔和遗憾?或者干脆说你后悔和遗憾的事情多不多?

我的回答是:我曾经有很多!

假如当初我不那么假装“懂事”,任性的去读自己喜欢的高中。

假如当初我不那么贪玩,多读点书,把专业知识吃透。

甚至是假如当初我不和现在的爱人结婚…

是的,曾经不如意的时候,多少次都用“假如当初……”来劝慰自己。

用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来释然自己。这句话就是: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还有一句话也很受用:该拥有的自然会拥有,不该拥有的不必强求。

人生没有如果,活在当下

这些话的积极作用就是鼓励我无论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和困难都要心平气和的去面对。

当然这些话给我的另一个暗示就是:我是在大海里游泳,根本经不起风浪!

学习易经课一周多,最近重新思考《易经》里面的第二爻和第五爻。突然间顿悟:为什么要后悔和遗憾?

选择当然很重要,但无论第二爻你选择了什么,都逃不过第五爻的“茧”。也就是说“茧”其实是人生的一个常态。

人生最典型也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就是婚姻!

如果当初你选择了感情,那么现在束缚你的也许就是财务自由。因为没有谁能保证和你志同道合的人就一定飞黄腾达;

如果当初你选择了经济条件好,那么现在束缚你的也许就是三观不合,话不投机。因为也没有谁能保证你衣食无忧享受现成的财富却不遭受无形的歧视。

选择固然重要,但对我而言,或者说对70后或者80初的我们而言,当初家庭困难,思想保守,眼界也有限,甚至眼前只要有一条路可走就感恩戴德了!哪懂什么选择和未来?

所以,在我理解来看,第二爻根本就不是重点。重点是第三,四爻,怎样经营人生和婚姻。最重要的一定是第五爻:破茧。

人生没有如果,活在当下

因为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注定会有太多的无形的或者有形的“茧”。因而对我们而言重要的其实是破“茧”的能力,也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突破思维局限的能力。

这两个能力决定着“四十不惑”的我们能不能实现一次平淡人生的逆转,能不能化解我们所谓的“中年危机”。

其实我觉得中年危机除了经济上的尴尬,还有思维模式的固化保守化和不合时宜。

如果我们能理性的分析自己的人生阅历,敞开心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理解自己,宽容自己,我们还是蛮有希望解决眼前的问题,去除心里的沟沟坎坎,轻装上阵,成就那个理想中的自己的吧!

-----@品泓 我执

《易经》的打开方式

新手入门,跟着课程节奏走,开始慢慢能感受到易经的魅力了。

《易经》的研究,分象数派和义理派,其中义理派是讲思想哲学的,象数派是讲占卜算卦的。

朱自清就曾说过:“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今天我们普通人学习《易经》,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呢?行人不至、谋事未成、财运欠通、婚姻大事等等都去求签占卜,学会算命看相吗?

肯定不是。时代不同了,在科学昌达,好多自然现象都得到揭秘的今天,《易经》对我们的意义,在于它是研究变化的学问,不确定的学问。

人生从来都是充满不确定的,一次逆袭的考试,突如其来的一个偶然事件,一本不起眼的书……

可能就会改变你人生的整个方向。每个人的人生,哪能被规划、设计好呢,除非你愿意做一个被操纵的提线木偶。

人生没有如果,活在当下

人生既然是不确定的,与其逃避、恐惧或者抗拒,不如主动拥抱不确定性。

当然,有些人把人生当作一场赌局,甘愿困在局里,逆来顺受,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也有些人努力改变现状,但白耗力气,没有任何成效。而《易经》每一卦既然是人生大戏,聚焦的都是智者的人生经验,提供破局之道,提醒如何规避认知偏见,为我们打开思维视角,做好选择,化煞为权。

李源老师说得真好,“人生不要存妄想,脚踏实地,结合自身的基本条件,做最优的选择,方能开启幸福人生。”

《易经》的开启,也许是完成一次认知的升级,也许是一次人生的精进之道,也许是一次「破茧成蝶」。

-----@温暖

「互动」:关于易经情商课,欢迎大家积极分享自己的听课心得,如果留言互动能超过28条,「在看」超过66,会有惊喜优惠哟!

更多关于 有趣有料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