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一句名言来形容读书的魅力?

海藻微视野


记得从初中开始我就爱上了读书,我家是农村的,家里没有什么书籍,是军营里随军家属的孩子跟我是同班同桌,他课余看书引起我的兴趣,并不断跟他借书看。课余看书并没有让我的学习成就下降,反而一直保持全班级前茅。那个时候不知道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更不明白“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是感觉书中故事人物深深打动了我,描写的环境,内心活动等等,如临其境,我成为了书中一员,同喜同悲,沉醉其中,比看电影有意思,有时候还写个读后感,把内心所思所想写出来。

后来,发现自己一直喜欢看书,几十年来,书籍成为我最要好的老师和朋友,包括现在,一直喜欢读书。

至于用哪句名言来描述读书的魅力,一路走来,我感觉还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和“腹有诗书气自华”适合,个中滋味,自明了。





安福佳


看到这个话题想起了一个笑话,没怎么读过书的人看到晚霞会说,我去666,老铁真好看。读过书的会说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鹭齐飞。

读书的魅力很难用语言表述。

我简单讲一下我经历的几个年龄阶段对读书这件事的体会吧。

阶段一:小时候总觉得读书是统治阶级为了方便管理的统治工具。读书1.不能带来吃,2.不能带来喝,3.百无一用是书生,肩不能挑,力不能抗。唯一有用的地方就是可以显摆一下,作为同学相处之间的谈资。

阶段二:长大一些读书的好处显现了出来,我家邻居考进了香港大学,从此再没回来过,我不是说香港大学就有多好,而是她将有机会去看,我这辈子都有可能不曾会看到的风景。

阶段三:发奋图强的看书,恶补以前亏欠的书,你一年不看书,说实话,你有可能就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补回来,最贵的就是光阴。

好像跑题了,呵呵,今天就先说到这里吧,愿每个读书人,心都有归处,世间繁华,归来时仍是少年吧





张飞撩书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读书,是让我们涨知识,我深有感触的是一句“书到用时方恨少”。

还有两句:

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我爱读书,可属于囫囵吞枣一类吧?看过之后就忘了。

前几天,我带着孙子与一个学前班的小朋友玩,她教会了我一首儿歌,原文是这样:

我在草地上翻跟头,

第一个跟头,

看见绿色的天空挂满高楼;

第二个跟头,

看见朵朵白云在我脚下游;

第三个跟头,

看见我的双手托起整个地球;

我在草地上翻跟头,

每个跟头都有一个奇妙的镜头。

生活中处处都有奇妙的景象,如果我们有较好的语言功底,再加上想象的力量,把看见的东西用美妙的句子表达出来,是不是很好呢?这就是读书的魅力。



凝涵7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自古就是一件艰苦的事,许多前人名家给我们留下来脍炙人口的佳篇名句,激励后人努力发奋学习。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学习

2、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高尔基学习

3、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4、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6、书到用时方恨少。——陆游



7、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高尔基

8、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9、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10、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然而最美的读书名言却是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说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经典语录,是他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

周恩来12岁那年来到东北,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期间亲眼目睹了外国租界里国人受欺的情景,体会到了大人们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一天课上,校长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校长注意到周恩来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就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起来坚定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校长大振!他没想到,一个小孩子竟有如此抱负!他禁不住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自古就是一件艰苦的事,许多前人名家给我们留下来脍炙人口的佳篇名句,激励后人努力发奋学习!


玉玲珑格格


如何用一句名言来形容读书的魅力?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读书的魅力正在于此。

古人留下的关于读书之用的典型话语是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被视为博取功名、财富的手段。对少数人来说,多读书,确有这功效;但是,对多数人来说,这样读书太过沉重。现代社会诸多事实表明,读书之多寡同财富之多寡并不成正比。 读书如交友,一卷在手,宛若与挚友促膝谈心;读书似水,看似波澜不惊,但流淌着激情,滋润着心田。读书带来的更多是精神财富, 无关太多物质财富。 读书之美在于养心、养生、养颜。

一、读书可养心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精神上的各种不足,可以通过阅读来改善。读书可以养性怡情,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提升。哲人说:人类认识自身的方式,最佳的莫过于求知、思索、追忆和缅怀。这些主要方式,在阅读的整个过程里都可以找得到。我们需要在宁静平和的阅读中反思自己,远离浮躁,求得内心之平静。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之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 书之味,无奇不有,甜酸苦辣,百味聚集。人生之路注定坎坷,倘能在辛苦奔忙之余,将心思从俗界中拔出,与书中人物默默交流,于一瞬之间体味世间永恒之美,何其乐哉!

二、读书可养生

一个把阅读当作生活方式、当作生命一部分的人,能够健康长寿。书是一味最好的保健药。凡是喜欢读书,以读书为乐,勤于用脑的人,都比终日无所事事的人活得健康、活得明白。

英国有心理疾病的患者人数逐年攀升,医生们尝试给患者开“图书处方”。处方上面写的不是什么新药,而是几本书名。患者拿着它到当地图书馆里“照方抓书”,拿回家研读消化。在这些图书中,比较常见的有 《人性的优点》《理智战胜情绪》等。专家认为,读书疗法将对那些轻中度抑郁症、焦虑症或其他心理疾病产生良好效果。学界大师多长寿可视为读书助健康的明证:四年前,著名历史学家刘绪贻偕夫人齐迎百岁华诞;著名语言学家朱祖延活到了90岁;当代伤寒学泰斗李培生活到了96岁;中国医学泰斗裘法祖则活到了94岁;红学大师周汝昌享年95岁。

三、读书可养颜

“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实生活中,美丽的容貌、精心的装扮,都能给人以美感。 但是,这种外表的美总是肤浅而短暂的,如同天上的流云,转瞬即逝。高档的化妆品只能延迟衰老,越老越美丽这件事只有读书能实现。文学家、翻译家杨绛被称为“最美大先生”。百岁时出现在大众面前,年龄难掩风华,面容白皙清秀,气质淡雅从容。读书的女人永远美丽,这是读书馈赠人的最重要的礼物之一。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会隐藏在气质里、谈吐里、胸襟上。读书不分年龄, 年年岁岁都是女人读书的芳龄,读书对于女人来说,永远是一份不过时的美丽。

【亲爱的朋友,这里期待你的精彩评价......欢迎你留言、互动、点赞、关注、收藏、转发,更多精彩分享给你】


思维技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我认为读书的问题在于可以用知识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深刻有深度。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十分形象地写出了这种情况。

当我们博览群书,读的书多了,写起文章来就如有天助。运用起文字来你就得心应手当我们的情感无处宣泄的时候,当我们遇到美景无法去描写的时候,当我们的内心感觉无法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用笔通过文字来写下自己内心那些无法宣泄的感情。

在面对内心感叹的时候,也不会在说了“啊,大海”之后就无字可说。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每天一点文化小知识


借用一句梅吹经典语录:“我的生活只有三件事最重要,书,女人,梅西。”

读书让使你沉淀下来,浮躁自然远你而去。读书使人气质沉稳,内敛,淑静,腹有诗书气自华。

写书人,多是内秀,慈悲,高智商高情商之人。面对一本好书,我总是心怀崇敬,我渴望透过文字与写书人心灵交流。与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处读书。书是神圣的,读书即是读人,交心。



剑气如霜武哥


当我看到这个题目,心中有了很多答案。

当然,我很喜欢读书,各种类目,从四书五经到蜡笔小新,从道德经到西方哲学,抬头看时间简史,低头看金庸古龙。

所以,让我们看看如何形容读书的魅力,让我们找一些通俗的答案

比如简单一点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增广贤文》

这句话很明确简单的告诉了我们,等你需要的时候,会发现自己读的书还是少,当然这句话还有后半段,事非经过不知难。

还有告诉我们读书收获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苏轼告诉我们,只要自己胸中有学问,自然光彩夺人,哪怕身上穿的麻衣烂衫,也会自生气象万千。

然后是读书的直接作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虽然这首诗是杜甫送给韦济的诗,但诗文中也有提及自己算是儒冠多误身,毕竟还有过乞讨般的日子。可是读书读的多了,真的下笔写文,自带丘壑,百星璀璨。

当然有最重要且我最喜欢的一句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赵恒《励学篇》

原文当然不是这样,只是选取了最让人渴望的两句话。这首劝学诗,其实是为了勉励古人多读书去考取功名的,说的是你只要多读书,便能有荣华富贵,更有几多美人。虽然有点过分追求功名利禄,也物质化了读书这件事,但这种生动的比喻确实让其广为流传。

为什么我会喜欢最后一句呢,因为不管本意如何,我们如果正面一点去看待,书中有着自己的世界,可以让我置身于此,感受那些我不曾或无法感受的人、事、物、景、情、理。

美酒佳肴,千奇百怪,人生百态,妖娆曼妙,最全的,也就是书里。

当若是问我,那一句名言可以充分的展示读书魅力?我可以能会换上一句,可能是一篇。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弗朗西斯 培·根《谈读书》

这其实是弗朗西斯在《随笔》当中的一小篇,但用大量的排比,精准的比喻来论证读书这件事带给人们的表现。

其实我更喜欢这篇文章的开头,文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说的是读书的怡情,最能够展现的便是自己幽居之时,在我看来也确实如此,那时候一本小说能够让你足不出户却看遍天地。说足以博彩,最能够展现的,就是在和其他人高谈阔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好,或是脱口而出的典故,无人所知的趣闻杂说,确实令人刮目相看。说足以长才,最能够展现的便是判别事物,在我看来,论对错、辩是非,也确实都源于我们所遇所学。

所以,凡我所遇,皆有所学,凡有所学,皆成我性格。

书,是我最简单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试错成本最低的方法,我无法每件事情都通过经验判断,所以我按照书中的道理去实行。就算我没有把书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当中去,那我起码也再书中,领会了我不同的人生。

所以说,如何用一句名言来形容读书的魅力?

也去读书吧,因为只要自己读书了,就一定能找到那个形容。


麋鹿子


读书其实就要花不少的钱,但,书里的知识却是无价的财富。要我用一句名言来形容书籍的魅力,我会选择: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读书对气质的升华

一个人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其气质有着很大的关系。有些人“纵然生的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一旦被贴上了没文化的标签,外表的一些光鲜亮丽立刻就会黯然失色。没有文化的富豪被戏称为“土豪”,没文化的人会被称为“土包子”。没错,不读书就会没文化,就是给人土里土气的感觉,气质形象自然会大打折扣。读书能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能使你的谈吐、姿态等更有气质。



也许觉得读那么多书都用不上,读了又忘,几年前看的小说全然不记得里面讲的是什么了。其实这个问题不用担心,因为人类本身就会遗忘。那么读来还有什么用呢?我想说,你所看过的东西都会融为你的骨血,能记住的,能为你所用。不能记住的,就让它去吧。等到多年以后你再重头来看,你会发现你对所读的书并不是完全那么陌生,你会产生新的感想和收获,这也是读书的一大妙处。

二、读书的魅力外现为气质

教过我的老师曾经说过,他走在学校里,几乎能判断哪个学生是读中文的,因为他们身上会有一种文人的气质,这在别的系的学生身上很少能看见。这就是读书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真不是玩笑话。向来有“字如其人”的说法,也是如此。阳刚的人写出来的字大多很粗犷、坚挺、庄严,而阴柔的人写的字偏软和小巧。读书也是能外现的,而这种外现最为直观的就是你的气质。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里面的精神财富是庞大的。多读书也能增强人的自信心,因为知识会给人无尽的力量。


无庸文学


绿满窗前草不除

宋朝末年有个读书人叫翁森,作了一首诗叫《四时读书乐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云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四时读书乐》劝学,没有那种世俗的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思想。它讲的是读书的高雅情趣,不被功名利禄所引诱,而把一年四季都视为读书的好时光,勉励人们勤奋读书。他认为读书的乐趣是怎样的呢?就好比绿草长到窗前而不剪除,登高远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是一种极有情调的高品味的读书,不用“书山有路勤为径”,更不用“学海无涯苦作舟”,完全是一种极度放松的读书状态,是一种诗意的栖居。少了功利,不用“头悬梁,锥刺股”,让读书成为一种精神的“需要”,更是一种清洁高雅的享受,这种境界才是真正“读书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