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你觉得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呢?

码知趣


还记得中学时候,老师让我们去看了一部名著《哈姆雷特》,有这样么一句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书,得出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而在未来的很多年,我们都会慢慢忘记一些印象浅薄的内容。那么,我们阅读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忘掉的是改变不了你的,没忘掉的才是影响你的

说个我自己的经历。高中时期,我酷爱三毛,于是就去了三毛书籍的全套。凭我现在的记忆,三毛的书多是记述她的人生故事,用语非常朴实。可是说到印象深刻的事,我也记不很清了。我记得的只有三毛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有一段对配偶荷西的怀念:我记得那一天,厨房里有油锅的声音,我事后知道母亲发着抖撑着用一个小平底锅在一次一次的炒蛋炒饭,给我的婆婆和荷西的哥哥姐姐们开饭,而那些家属,哭号一阵,吃一阵,然后赶着上街去抢购了一些岛上免税的烟酒和手表、相机,匆匆忙忙的登机而去,包括做母亲的,都没有忘记买了新表才走。

这是三毛对于荷西亲人们的讽刺,我印象特别深刻。虽然忘了很多三毛记述的事情,但是我记得她对荷西的爱,并且在我眼中三毛更加偏向是一个“无情”的人,对于那些无太相关的人,自己不在乎的人,她是连寒暄都懒得。有人说,那你这有什么用?

高中之前,我有很多朋友,但是过于表面。看了三毛对待朋友的随意,任性,后来我也开始这样。虽然和她一样,时而孤独。但是我很开心,朋友虽少但是很真心。而对待那些,偏于表面的朋友,也就懒得继续“废力”去维持。有人说,我不想这样,但是我想说,我很开心。

相识在一本书,去喜欢他一辈子

我没有看过《明朝那些事》,但是我看过关于清朝的一本书——《挑灯看清朝》,在里面我是第一次接触到了仓央嘉措这个人。是的,整本书我只记住了他。但是就是因为通过那本书,我才要忍不住想去了解关于他的更多。在后来的了解中,我开始读了他的情诗,最喜欢的莫过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有时候,在一本书中你会发现一个人,他会哪么吸引你,让你更去了解他。

磨性,养情

阅读最大的用处,就是磨性子,养情操。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改变了你。我们阅读不止是做一个文化人,但是我们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而思想的来源,不就是从你所见所得中形成么?

有时候,阅读的内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在阅读中积淀了自己的价值认知。这是跟随你的,不是你相忘就能够忘记了的。


总有话说


早在遥远的古希腊时代,读书也并非什么靠谱和体面的事。“读书无用论”不是现在才流行的。

柏拉图是历史上一言九鼎的人物。就这么一位读书界宗师大佬,却一生对阅读疑虑重重。《菲德罗篇》中,他阴阳怪调地讲了一个古埃及故事:发明文字的神修斯得意地和埃及法老萨姆斯说,读书能让埃及人博闻强识,更加聪明。法老斥责他说,“多才多艺的修斯呀,你可能搞反了。读书只会让人们依赖写下来的东西,依赖外在符号的提醒,不再去思考和记忆。他们这些人,借助文字的帮助,表面上无师自通知道许多事情,实际上一无所知。他们心是装满了,但装的不是智慧,而是智慧的赝品”。

也就是说,早在2500年前,柏拉图老师就已经向所有人质问:读书再多,不过是件华丽的衣饰,终究都要拱手还人,阅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在我看来,答案其实挺简单的:读书也许并不能增长智慧,但它依然是我们解锁所有世界、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柏拉图能提出”读书无用论”,不还是他在狄奥尼索斯学校广泛阅读给他带来的反省意识。

的确,必须得承认,人类的大脑最初根本不是用来阅读的,我们的每一次阅读都是在遗忘中行进。法国神经学家迪昂那本有名的《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早已为我们搞清楚了这一点:人类进化史200多万年,而文字出现不足5千年,大脑能够阅读,其实只是“借用”了部分神经回路。我们的视觉系统在吸收文字信息时天生存在缺陷,你看到的每一页纸表面上很清晰,当你认真阅读时你总以为已经完全理解了其中的含义,但这绝对是一种错觉——因为你真正读到的单词只有全文的20%。

我们似乎也明白,经验比纯粹的“文字语林”的旅行更能让人增长智慧——这是我们的前辈反复苦口婆心告诉我们的。但是,这怎么可能呢?我们每个人,生活范围、社会见闻、眼界所及,终究都是有限,没有通过书籍得来的“人类全体的经验”的帮助,我们所看到的、感受的“现象世界”往往只是脑海中一掠而过的模糊而混沌的回音。我们经历再多,多数时候增加的只是我们的猎奇心理,和避免重蹈覆辙的经验教训。

只有阅读,才有可能让人类共同体从野蛮的深渊上升到文明的地面,让每一个个体生命免除腹中空空所带来的天涯沦落之感,并且在孜孜不倦的探寻中找到或不断接近真理,体味到人性的深广,让精神世界深邃而丰富。最起码,像马修•阿诺德感慨的,唯有阅读,才是免除“愚民症”最好的药品。

对我而言,阅读最迷人之处在于,或是最吸引我的,是向未知认知一次次的发起挑战。也许,我们该执迷的,正是这个过程。结果?并不重要。至于像拉伯雷说的“遗忘的迫害”,无为而无畏,无味而无谓,管他呢?


还有,阅读即便是与遗忘如影随形的,但是只有它,能给我们带来最深沉和含蓄不尽的愉悦感觉。


读书这件事,说穿了也就那么一回事,真的不用大惊小怪,把它太当一回事。但是,我们每一个深夜灯下的阅读,往往都会让我们明白,原来知识的世界如此可爱,原来书籍与我们的心灵性命联系如此紧密!

大多时候,我们阅读,不是因为里面有“黄金屋”,有“颜如玉”,有彩票号码,有什么“伟大价值”,或是体现了什么“人类精神”,或是有其它类似理由。仅仅只是因为,这些书籍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

有无数的时候,夜已经深了,你就慵懒地躺在那儿,此刻窗帘的黑暗已将外间浩瀚无形的宇宙消隐去。灯盏洒下橘光,柔和照耀,你一页一页地翻阅这些书籍,可以瞬息穿越,回到一个纯真的、智慧的和希望并存的时光。你我在生活中,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不多。

这是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滋味。你甚至有时不必去真的读书,仅仅是拥挤房子中,那挺立书架散发出来的的木头味,和包书皮革的麝香味,就足以让你感到安恬、令你产生最善良的睡意。轻抚书脊,细嗅书页,静待睡神降临,对有些人来说,就可以是完美的书斋夜晚。

就我自己来说,生命已经快到中年,对于这个世界和人生存在之义也忙忙碌碌寻找了半生。但是,直到今天,我得告白,我还是没有找到比读书更觉快乐、更有意义的人事了——当然,体己的好姑娘,还有饥肠辘辘的半夜端来的一碗牛肉面除外。

所以,我觉得,读书的意义,就隐藏在这些细节之中。其它理由还有太多,但着实已经够了。就我自己而论,阅读没有让我更聪明,甚至只会使得我更加落魄,更加不合时宜,但我会永远忠实于阅读之业。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书绝。不然,江湖寥落尔安归?

2018,9,17,晚闲扯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在大学刚毕业,又穷又忙又迷茫的日子里,读书陪我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那时候,每天上班,事情大大小小,时间满满当当,我焦躁,又觉得来不及思考。下了班,一个人坐着公交车穿过这个城市的万家灯火,疲惫又孤独。

压力山大,工资微薄,我应付不了眼前的苟且,更不敢妄谈诗和远方,唯有读书能使我真正快乐。

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精神好,就啃专业书和英语书,精神不好,就用小说散文缓解压力。一杯清茶,一盏明灯,一本书,一支笔,心静下来,疲惫渐渐消除,初入职场受的委屈,也在读书时光里悄悄化解。

那时候,书本好像变成了一个小小世界,遮蔽我,包裹我,温暖我,让我得到充足的休息之后,再去面对外部世界的风风雨雨。

后来我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持续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也让我的工作有了持续成长的力量。

回想那段日子,作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读书是我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

大学里,曾有一位被大家誉为女神的老师。

接触之前,只远远看到她的妆容精致,气质温婉。选了她的课之后,我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对她赞不绝口。

老师教的是人际沟通心理学。每堂课,她会早早来到教室,对每一个走进教室的同学微笑着点头打招呼。厉害的是,全班百十号人,她竟能一一叫出名字。

课间,她会走下讲台跟我们聊天。我们也渐渐了解,她的教学科研任务其实十分繁重。难能可贵的是,她的一双儿女,懂事可爱;而她气宇轩昂又儒雅可亲的丈夫,将她视若珍宝。

曾开玩笑地问她:“老师,给个人生建议呗?”

她笑笑:“你们能不能做到,从现在起,每天读书,坚持十年?”

我们觉得老师给的答案未免太“官方”,面面相觑。

她看出了我们的疑惑,娓娓道来:“三十几年了,每天我都五点半起床,读两小时工作以外的书籍。

如果我只做论文搞科研,那我作为一个女人,温柔的部分,可能早就被掏空了。等你们工作,嫁人,跌入铅华岁月中,你们才会懂,在日常生活之外,一个人还要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不被世俗吞没。”

我看着老师,她整个人透出一股超越外貌本身的从容优雅,时光在她脸上好像冻住了一样。现在回想起来,原来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当一个女人真正走进长路漫漫的人生中,读书成为她对抗岁月流逝的最好方式。

关于读书,杨澜说过一句很得我心的话。

“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

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有一句话也说,一个人,要拿9分去生活,还有一分,他得自己留着。这样,才能在外部世界的风雨中,始终保留一分支持自我的力量。

我们读书,我们思考,就是为了好好滋养这属于内部世界的一亩三分地啊。

信息时代,读书也许已经不是立竿见影解决问题的最优选择,却永远能在不动声色之间,成为我们的财富。

你读过的书里,藏着你的福气。


十点读书


关于读书,我上大学的时候一年读了不低于200本书,到现在过去两年多,自然也忘记了不少。因此,对这个问题我还是蛮有发言权的。


我大概分3个层面来回答。


1.读书可以经历100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苟且一次


我很害怕有人因为“读完总忘记”这个理由,就错过了读书,那是很可惜的。但是也可以理解,毕竟人人都想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我今天花了时间读书,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那岂不是“吃亏”了?


这种过于聪明的想法,往往会狭隘到一些人的长期进步。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大概是大二的时候,上了一所省内的二流本科,一个不知所云的专业。所以天天除了逃课打游戏,就是逃课打篮球。后来,因为长期表现不佳,顺理成章地被当时的女朋友优化掉。

心态崩了。


痛彻反思之后开始想:“既然你那么喜欢读书,那我只要比你读得多,不就能把你追回来了?”


逻辑非常自洽。


从那之后,我就开启了泡馆模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读什么。


可能有太多本意想读一会书的人,都会因为这个问题放弃掉吧。我那时候痛定思痛,已经下定决心了肯定不能折在这里吧。


碰巧又看到一句网上的鸡汤说:“没读过四大名著,好意思说自己大学毕业了?”


所以,第一站就开启四大名著。大概花了整整三周的时间,把4部很多本四大名著一字不差的看完了。


至于有没有看懂,那是后话。事实证明,直到后来我遇到了周汝昌老师解读的《红楼小讲》才发现当初看四大名著就是走马观花。


但是没关系,丝毫不影响我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以及对四大名著区别于普通人的认识。


贾宝玉和秦钟,袭人和娟哥,王熙凤和秦可卿,还有英莲和甄宝玉...
玉麒麟卢俊义,及时雨宋江,花和尚鲁智深,还有一些中二的剧情,为什么整部水浒在前半部分打辽国的时候一将未折,到内战方腊的时候每一回都要死几个....
还有大家都熟悉的三国和西游,其实在原著里都有另一番味道再到后来的《名人传》《变色龙》等世界名著系列,还有《三体》《北京折叠》这样的科幻系列,甚至还有汤一介老师的《中西方哲学讲坛》系列。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晚上,那时候已经在图书馆呆了两天两夜,啃着面包一口气把三部三体看完了,走出门的时候大概是晚上九点多,抬头一看夜色极深,有几颗硕大的星星★在闪烁,“难道那就是三体星人发出的信号?”


毫无疑问,不读书的话,是永远体悟不了这种精神上的馥郁和满足的。


哪怕现在,我已经把大学那段时间读的所有书通通忘得一干二净,但是不会影响我在精神世界的满足体验。


更何况,全部忘掉也是有难度的,只要还保留有在阅读中,切记体察到的其他生命的一丝丝精神韧性,带给你自己的将会是一辈子的愉悦和满足。


因为这时候,你已经过了另一辈子,那些不阅读的人永远得不到的一辈子。


2.阅读带来的隐形资产


既然是在谈阅读的意义,那具象于一个更容易理解的视角,就是阅读能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好叭,如果我还和其他人那样说,气质,谈吐,思想等等。


当然,当你读的书多了,它会给你这些,但是你不可以抱着这样的心来面对阅读,你最珍惜的,你最重视的,还是应该是,应该是你在阅读中获得的感动,或者澎湃于胸腔之中的热情,或者一种流连于唇齿之间的美感,或者一种心灵的平静,一种忘我,或者跨越时间空间,与作者或书中主人公的心灵相通、相知相惜的感觉。


这才是阅读带给你的最宝贵且不可替代的隐形资产。


但是,我们都承认这是个偏物质和浮躁的社会嘛,肯定会有人说,读再多书有啥用哇,还不是要给人打工,还不是穷,甚至还会像前些时间上海那个很火的流浪大师沈魏那样捡垃圾呢。


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梁文道老师层评价说:

沈魏先生其实就是一个读书人,他喜欢读书,而且依据他所读到的内容形成了一套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想法,并且依据这样的想法忠实地活着。我是很尊敬这样的态度的。


看吧,沈魏先生是可以被梁文道这种大师尊敬的。哪怕他是在捡垃圾。这便是阅读带给人的隐形资产,受益终身不焦虑。


读书不会让你立刻成为有钱人,但会让你内心富足充盈。


这是我喜欢会读书人的人的理由。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但是我知道一个视真相和更好的世界为价值方向的人,一定带有某种令人心神向往的气质,能压制戾气,护养慧根,成为一个谦谦君子。


3.读书之后总忘记怎么办?


聊到最后,我们总还是要正面回答一下“读书总忘记”这个问题的。


在我看来,读书总忘记,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那本书。


我曾经在余华老师的微博下看到一个网友这么评论,说:“我最不喜欢看书了,但是我看余华老师的《活着》不知不觉就看完了,而且过了很久印象都非常深。”


我相信,没有不爱看书的人,只是你暂时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那一本而已。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给青年人的阅读建议:


阅读的有效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图书馆和书店里浏览,选择你喜欢的书,只读你喜欢的书,厌倦时就丢开,拖沓的章节就跳过去,千万别因你觉得必要才去读,或者把阅读当做一种时尚或潮流。记住,你二十或三十岁时感到厌倦的书,到了四十或五十岁时,会向你敞开知识的大门,反之亦然。不适合你阅读的时候就别读。


因此, 第一个建议就是挑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体裁去阅读,文学,科幻,致用,散文等等,都可以。只要是你喜欢的。


第二个建议可能更简单,就是围绕你现有的知识体系,在现在的基础上适当延展。


就是说你现在读的一些内容,都是你脑海中已经有的一部分内容体系,读进来的新的内容只是在做缝缝补补的工作。因为人脑对全新的东西的确比较难以接受,但如果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链接扩展,基本就不用担心“总忘记”这个问题了。


最后一个建议,可能听起来更无厘头,但亲测有效。就是:重复。


对于像我这种喜欢“冲量看书”的人,必须要有另一个习惯,就是制定一个每年必读书单,这份书单必须是上一年自己读过的书。


对于喜欢的书,反复咂摸,深入理解,然后通过时时刻刻的刻意输出(写作、分享、演讲)等方式,做到进一步的巩固复习,也是对抗遗忘和内化的一个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读书从来得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那是卖药,不是读书。


我们读书多的是一个看问题,理解世界的视角,然后让自己多了一些机会。


我一直认为,有看书习惯,而且会看书的人是了不起的。


因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它需要你既虔诚又挑剔,既信任又怀疑,而且它要求你像一摊水一样,一旦有新的水滴,马上就自然融入,仿佛从来没有这颗水滴一样。


这就是我理解的,阅读之与人的意义。


谢谢。


Cc木子更


曾有一次,农民出身的老爸看我满墙的书,问我,这些书你都读了吗?我说差不多,但我真的怕他抽出某一本书问我,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原因当然是,很多书已经忘记了写的是什么。

还有一次,在书架上翻出一本陌生的书,好像不错,看起来真的很好,又好像似曾相识,但真的没什么印象了,看着看着,就发现了自己写的批注,原来是读过的。

想想真的挺可怕的,真的忘记了,居然什么都不记得了,但再想,也就释然了,年龄渐长,记性本不如从前,怎么可能都记得。

想想人生如此,什么都记得也是挺可怕的事儿。

忘记是一种自然,没有谁能够避免。

读过了忘记了,读了还有用吗?这个问题也曾经有人问过我,我没犹豫,当然有用。

想想读过的书,有多少能真真切切的记住呢?

少时,读书真的能记得很多,有时候与人交谈甚至能拿出来,调调书袋,谁谁谁说过什么样的话,卖弄一番。如今没有那个心气和虚荣,但还是能讲出那样的话,那样的道理,那样的情感,这就是忘掉后留下来的东西吧。都在心里了。

说到这里,想起三毛的话,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得,又调了个书袋子,想来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读书,不是为了记住,读书是为了找到自己,那个新的自己。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吧。


启智


读书这件事,在还在上学的时候,很流行读书无用论,导致了很多人很早就出来到打工了。


到了社会上才发现,读书少真的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读书,包括我自己,读了之后,过上一段时间,就会以往书中的内容,但,大概的内容还是会记得一些。


所谓读的越多忘记的也越多,所以很多人刚脆就不读了,反正读了也会忘记。


其实你书读的多了,即使你记不主,给的人的感觉都会比一些不读人的感觉要好,看上去就会有种很微妙的气质。


读的书虽然忘记了,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当你说话,或者某做事情的时候,当你尽全力想要把某件事情做好的时候,你的脑袋里,就会突然闪现出好像是在某本中,讲过这个东西。


这就是读书的好处。


现在网上流传的很多故事,很多例子,都是来自于书本。


只是现在的人,很少有人读书,所以就会觉得这个自媒体很厉害。


又或者,人家自媒体读了很多书,出来做个分享,你都会觉得很厉害,有有道理,很有说服力。


当你读书多了,你也能写出一些东西,当看到别人的东西时,你就会去思考,而不是一味的盲目的相信。


谣言为什么会被很多人疯狂的转载和相信,第一是信息不对称,第二是书读的不多,没有过多的思考,所以谣言才会漫天飞。


读的忘记了也要读,虽然表面上是忘记了,你的潜意识里还是有这些书的,你的文化底蕴也会蕴含在其中。


看《奇葩说》有一期,陈明和詹青云的辩论,那是相当精彩绝伦。


所谓的神仙打架,就是那这样的吧。


漫影游


当初我选择读书只是想打发时间,有时觉得太无聊了,看下书装下逼或多或少能有点收获,因为我那时已经发现这么一个规律:很多人都喜欢把钱存一段时间,然后待节假日时在拿出来花掉,我当时是没什么钱所以才去图书馆‘避难’的,每次朋友找我我都说在图书馆,一段时间后有朋友找我不打电话直接去图书馆,每个礼拜最少两天在图书馆,还从图书馆借些书出来看,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后来发现:装逼的逼格也比以前高了,朋友却少了好多,再后来才知道:其实读书是一种寂寞,人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才能读进书


镇悬新


虽然读了近20年的书,但我不敢说自己是个读书人,更是离文化人还有很远的距离,想想读书这些事还是挺自卑的。

说到读书多的课本教科书比较多,反正也是不喜欢,现在辅导孩子写作业,儿子就经常笑话我笔画写的全是错的,由于小时候教育的缺失,字全是自己瞎写的,倒插笔画是最正常不过了。以至于上初中,换了语文老师,上黑板默写生字,修理的修我把偏旁都写错了,老师指出错误,我才发现一直错了,以至于我都不敢写字了,每个字的笔画都是错的,惭愧至极。

小时候家里的书很少,没有看书的习惯,更别提什么启蒙教育了,百家姓和弟子规都没有听说过,家里有的毛选,也看不懂。现在看来,不喜欢读书的习惯,与小时候的启蒙还是有很大的关系。我记得从小到大我看过的书,只有不超过3本,四大名著只读了西游记的一部分,文学修养实在浅薄,除了课本和教辅材料外没有读过课外书,或者是闲书,和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人比起来一直很自卑。也一直感觉自己不是做学问的料,没有敢去做老师。

真正读书是大学考研的时候,应该说是比较功利的,就是为了把试考好,找一个更大的平台,不想一辈子就这样昏过去了,逼自己一下。选的专业课以前没有认真学过,教材也是翻译过来的,读经典著作还是很有收获。最终努力没有白费,如愿以偿,读上研究生,但是喝墨水还是比较少。读研期间,老师要求比较严格,每周要读一本书,要把书”讲给同门和老师听,也算是经过学术训练吧。

后来参加工作,由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读了很多关于管理学,心理学或者鸡汤类的书籍,有一些收获。后来从事管理工作,历史传记和现代管理书读得多一点,但是还是支离破碎的,不系统,也是一大遗憾。现在坚持每周一本书,算是增加点营养。

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说说读书的好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的第一个好处就是开拓视野,经历别人的辛苦,提高自己的人生。读书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增加知识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自我进步的阶梯,是谋生的重要工作和手段。回头看走过的路,如果你在一个细分专业内认真读了十本以上书,你在业内融会贯通,也算是业内小牛。读书的第三个好处是陶冶情操,不至于一个人很粗俗,是一个人能够避免浮躁,读书得法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厚积薄发的,是成本最低获取技能的手段,有形的财富可以散尽,唯有读书智慧可以分享。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你对读书有什么故事,什么看法,欢迎大家


沂蒙人闯北京


如果都忘了,那就没意义了。小时候,我妈经常对我夸耀她年轻时读的书多(大部分都是小说)。她说的我基本上后来都读了,就时不时会跟她讨论,发现她经常是什么都不记得了,连主要故事情节都不记得了。所以她生活中也常会做小说中提到过的一些蠢事。所以我觉得如果读过的书大部分都忘了,这读书也就没意义了。

我从小也爱读书,小说居多,大学开始读一些思想理论著作,还有散文,杂文(比如鲁迅,林语堂等),再大一点也会看网络小说,鬼吹灯,盗墓笔记,现在爱看历史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史记,晋书什么的。诗歌也喜欢。读书除了积累词汇量,最大的好处就是开智,获得独立思考能力,不那么容易被骗。那些非黑即白的新闻,影视剧在我看来完全就是蹩脚的骗局。周围的人也一样,哪个值得一交,哪个最好敬而远之,明明白白。当然,每个人情况不同,看的书也不一样,收获也不同。我老公爱看医书,编程类书,前者是爱好,后者是工作。所以我有点小毛小病,在家就解决了,搞得我很崇拜他。

爱读书的人是有福的,书能满足你几乎全部的精神需求。处于人群中也好,独处也好,有工作也好,退休也好,你的精神世界永远不会空虚。


用户7249456299495


你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你觉得阅读的意义是什么?有书君来回答你,不要以为读书只是考学、升职或者征服客户这么肤浅,它能够带来的附加值太多了。比如,它会让你更有自信,追求也会更高,毫不负责任的说:如果你读书多了,从此世上再无你撩不到的女神。美的人,最终都选择了有趣的灵魂。话不多说,请自行上网检索《吐槽大会》李诞及李诞的女朋友。



咳咳,有书君顽皮了,下面我们言归正传。


有书君初出茅庐时的一个前辈,他有一个习惯,每天早晨读报纸三十分钟,比如《人民日报》、《经济观察报》、《南方都市报》什么的,每天在地铁上读一本杂志或者粗读一本书。其实都是粗粗看过,并不精读。


有书君当时作为“小愣头青”们都在嘲笑他,都什么年代了,现在谁还读报纸啊,您真是又红又专啊。但在真正面对工作之时,与客户开会沟通的之时,则每每会被前辈惊艳到,党政经金随口就来,客户每次对前辈提出的指导意见都心服口服。当时,像有书君这种天天看八卦论坛的,天天在微博上哈哈的、仿佛什么潮流都知道的人都是客户说什么就是什么,完全提不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甚至有时候自己掉进自己挖的坑里面还后知后觉。仔细想想,其实,我们都知道,自己是怎样一步步落后于别人的。



二十几岁时,真的很容易浮躁,能专注的做点日常琐事真的是很不易。不过也很能理解,我们总以为这是最美好的年纪,发一条朋友圈就有很多赞,PS滤镜下的生活美如画,做做梦就能改变世界。当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优秀时开始焦虑。学不会心平气和的过好当下的时间,坐立不安的浪费掉时间。


对有书君来说,对抗焦虑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读书。起码比起玩手机虚度光阴,会有很大的机会从书中获得安抚的力量。你的人生会开心许多,不用再因为黯淡无光而被当成小透明失落无助了。


有句话说得好,“记得保持微笑,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谁会爱上你的笑容。”我们坚持阅读,利用碎片时间听书学习,不是因为它能马上给你带来“黄金屋”,而是为了厚积薄发,为你人生的重要时刻做足准备。你永远不会知道,在哪一个时刻,你今天不经意遇到的一个人、读过的一本书可以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重大效能,彻底改变你的人生。未来属于有准备的人。每天半小时,品读一本书,只有一天天的积累才能为你赢得更好的未来。



陈丹青说:“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读书有两个作用,一是让我自以为非,一是让我有一间自己的房子,有内心的生活。不要迷信读书,也不要贬低读书。爱读书的人自会去读。书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读过的书不多,但是改变了我的一生,书给了我一个长期的立场”。


人活着,总要依靠点什么来丰富一下日复一日的生活嘛。有人看电影、有人运动、有人追星。但如果每天都躺在床上玩手机的话,出了手机费电、费流量、视力下降,好像也不会有什么其他改变呢。所以,不如多来读几本你认为会被记忆遗忘在角落里的好书吧。“鬓毛焦秃齿牙疏,老病灯前未废书”,陆游老先生伏于病榻依然“读不辍耕”,你已经不需要去思考读书的意义何在了吧!



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你花几十块钱,就能买别人一辈子的心血、买他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形成的思想。所以,在你想不明白读书的意义是什么的时候,有书君建议你:不要想那么多,先去读了再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