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卢浦大桥男孩跳桥事件?

於晓西


家庭教育的失败是很大的原因。网上太多批判父母的言论了,其实我一开始也是抱着批评的态度去看待这件事情,但脑海里一想起视频中绝望的父母,却引起了我的反思。

当孩子在外面或者学校里受了委屈(或批评)回来,作为父母的我们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是无所谓的态度?是友好的态度?或者是恶语相向?现在我们对这三种态度发生的结果做一个分析。

一、无所谓的态度

无所谓的态度会让孩子得不到安全感,让孩子觉得父母不重视他们,久而久之,孩子会放纵自己,影响亲子感情。

二、友好的态度

遇到事情,父母和声和气的说法,帮孩子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与孩子一起拿出解决方案,这样孩子会觉得父母很重视他们,很爱他们,以后遇到什么事情都愿意与父母分享,并需求父母的帮助,亲子关系也会非常好。

三、恶语相向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最亲近的人,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倘若孩子在外面受了极大委屈(或批评),本幻想着见到父母会得到安慰,却被父母恶语相向,可想而知孩子当时的心里有多难受,一次两次可能还在控制范围之内,次数多了极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每个父母都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不做糊涂的家长》,就会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以及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


天作教育自然作文总部


作为一名媒体创作者,我不愿看到大家蜂拥去批评母亲,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说母亲做的不对,应该去安慰,应该去理解孩子等等。视频的结尾母亲绝望地瘫软在地,那种深深的无力感,任何一个人看了都会心疼吧。所以我们先讨论一下身边出现的太多教育问题:


故事一:

知乎网友戈玄白今天要做题说:

十二岁的时候,我因为一个已经忘掉了是什么的小事,被我爸骂了一个多小时。

在我痛哭、下跪、乃至在地上打滚都无法让他停下来以后,我默默爬到了窗台上看着他。他冷笑了一下看着我,我在上面尴尬地站了一分钟,脑子里思绪万千,最后还是下来了。

过了一段时间,报纸上有一个小孩被父母骂了以后跳楼的新闻,我拿去给他看。他看了以后问我:你拿来给我看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我骂你,你就要跳楼咯?我支支吾吾说不是,他说:那你想干嘛?想跳楼?你就去跳啊。

我拿着报纸,灰溜溜地走了,回到房间,偷偷把它撕成了碎片。

很多孩子们愿意付出生命为了给大人一个教训,而大人也爱用自己的权威来赌孩子的性命。

这个赌注未免有些大,赌赢了孩子将在这件事上屈服于你,但是孩子的内心也因此受到了打击,甚至会给孩子一生带来阴影。赌输了,就成了一个家庭的悲剧。


故事二:

网友落云歌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故事:

一名家长去学校找校长,非让校长批评孩子周六晚上看电影了,而且闹着逼问孩子的数学为什么不能考到130。

老师纷纷劝说这位家长,说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有区别,而且每个人的智商,综合能力和基础都不一样,所以只要孩子尽力了都不要去责怪。

这位家长竟然说:她学成这样,她开心了,我不开心!就算是让她去死,我也得让她考好!

什么时候,我们已经偏执到“孩子不好好学习不如去死”这样一个近乎疯子的状态。每个孩子都可以不够优秀,母亲给了孩子生命,也应该给孩子人生。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我们能够忍受自己的平庸,却要孩子成为完美,这本身就是一个不负责的表现。


回到事件本身,男孩与同学发生矛盾,然后在放学路上被母亲批评,随后跳桥身亡。乍一看,母亲似乎是最应该被谴责的。但说这话之前,有些真相我们真的应该试着追问一下。

比如男孩和同学发生了什么矛盾?谁挑起的?过程如何?结果如何?

比如男孩和同学发生矛盾后,老师和其他同学是否知情?如果知情,他们又做了什么?

比如男孩一言不合就选择自杀,这么过激的反应,是否是积怨已久的爆发?积怨来自家庭还是学校?

比如现在都知道母亲批评了男孩,那么具体是怎么批评的?是否有录音和录像?

凡此种种,没人知道。

既然这样,那我们就把时间定格在男孩情绪爆发的那一刻。我也再次抛出我的观点:哪怕现实再痛,我都不会选择死亡。

我相信很多人会同意我的观点,姑且不管每个人经历过什么挫折,有哪些惨痛的故事,但最终我们都选择继续活着。可能有很多人想过自杀,但并没有这么做。为什么?

我来说说自己的思想历程。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并思考过生死。

当时我在上高中,有一天中午,家人突然来接我,说奶奶去世了。到了奶奶家,很多亲戚都哭得像个泪人,但让我自己都意外的是,我没有哭,虽然心里很难受。

那几天,我想魔怔了一样,一直在想“人为什么活着?”“人又为什么会死?”“人死了还会再回来这个世界吗?”虽然想不出答案,但心里已经对生命有了敬畏。

后来慢慢懂事了,开始意识人生只有一次,意识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意识到很多价值需要自己去创造,很多人需要我去温暖……

所以在我看来,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是不会轻易放弃生命的。

哪怕现实再痛,都不会选择死亡。


河小象看教育


对待死去的生命,深表痛心与惋惜。

孩子选择用死亡来躲避指责的压力,这一选择是当下孩子唯一找到的方式,那个压力事件让孩子失去了理智,当下的他已经非理智的人了,只是动物,只有两个选择方案,一个是逃避,一个是攻击。孩子选择了前者。

我们身为父母,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期盼,因为孩子是我们的未竟事件,我们的重新生,有着我的很多元素,这部分要活出理想中的我来。

因此,我们容易对孩子出乎意料的行为表示失望,生气,甚至绝望,更多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惋惜。

不如意事件出来后,我们习惯首先表达对孩子的失望,甚至绝望。

因为,我们是孩子的家长,我们不可避免会重复以上的种种。

孩子17岁,出于青年期,这期间到20岁,是人生最关键的成长时期,也是压力最大的时期。孩子面临很多事件,来自家庭定位,社会定位,同学间定位,男女两性交往定位,他们在学习接触生活各种层面,尽量多方面接触,进而构建他们的心理世界,也是意识层面的世界。

孩子他,在同学关系构建中出了问题,对他来说这是致命的,这时期孩子最在乎的关系是同伴间关系,在那里他要找到自己。

接着,父母亲不理解,在第一个压力事件后,制造第二个压力事件,成为孩子第二压力源。这个压力源头,也许触发孩子很多过往失败的回忆,进而引发其他层面压力源,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人理解自己关爱自己,一时冲动……

两代人之间,我认为需要建构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可以放心地与家长坦诚真实的自己,即使是最坏的消息,孩子也可以放心地说出来,不担心会被父母责骂,不会担心被父母不理解,担心影响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因为一直以来,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坦诚相待,无话不说,什么秘密也没有。

父母们放下一些对孩子们的期待,更多代入孩子身份,感受孩子的感受,真切同理孩子,理解他们的伤心事件,同理他们可能有的每个情绪点。

爱,是陪伴。

我自认自己做妈妈的角色还有待加强,我直接表达对孩子的失望,不去关注孩子用功努力后无果的失望心情。我也会与这个17岁孩子的妈妈一样,一时冲动,直接说出会不好听的话语,刺痛孩子的心。

但,我坚信,当我意识到察觉了自己对孩子的伤害,察觉到孩子耷拉下的脸后,我会反省自己。下一次注意,多多看到孩子闪亮点,把目前问题缩小缩小,甚至于放在她们成长的100年里,是微不足道的。

相信我的孩子在她们成长的过程中还是会发出属于自己独特的光与亮,做她们能够成为的自己的,这就足够了。孩子们不需要完美,她们可以经历她们的失误,失落,但不失去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期待我们每个父母在每个痛心的教训中,成长自己,成为孩子最贴心的人儿,成为孩子后面那位最最可靠的,最最坚实的力量!


洁灵姐姐



冷檬视听


这个问题,想了好久,还是想回答一下。

尊重逝者,也尊重失去了儿子的母亲,不再谈她们孰是孰非。只是想谈谈周围看到的好多家长的心态。

我在做了妈妈之后,也经常观察和学习怎么做好一个妈妈。

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好多家长在孩子上学之前,并不会太过分的虎妈虎爸,在上学之后,要求就非常严格,更可怕的是,他们可能在工作上碌碌无为,但是却把精力都投掷在孩子的教育上,他们对自己事业并没有什么期许,但是却把孩子的考卷当作自己的脸面。

这样的父母收入中等,但是愿意把大把的钱花在孩子的辅导班上,哪怕只是提升了3-5分,也觉得非常值得。也是因为投入了自己大把的精力和大把的金钱,可能更觉得,“我的付出需要有回报”,这个回报在他们的心中就是:

1、上学的时候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爱学习,写作业不操心;

3、在学习不捣乱,不让老师叫家长;

4、能时不时的得个奖;

5、不谈恋爱,不顶嘴,不违逆家长

6、该考学的时候考到了人人羡慕的重点学校;该结婚的时候找到了才貌双全的配偶;该生孩子的时候生个龙凤胎

。。。。。。。。。。

我特别害怕这样的父母与这样的期许。

老一代的父母会觉得,我们小的时候哪有你这个条件,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啥都不用你操心,只要专心学习就行了。我们每天努力赚钱是为啥,就是为了让你们好好学习。。。。。。

我想说,这样说的父母,绝大多数可以说90%以上,如果当初有这个条件,你也是个loser,是个平庸的人,学习任何东西包括上学和兴趣班都一样,不会有什么太好的成就。

优秀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你可以不是首富,但是你可能度过10000本书,可以给他讲大山大河、沧海桑田;

你可以不是权贵,但是你可能每天运动1个小时,有个很好的身材,自律而自爱的生活着;

你可以不是业界名流,但是你可能每天为孩子写一篇日记,画一幅画,给他读一首诗,而不是他学习的时候你在打游戏刷微博;

你可以不是行业精英,但是你很热爱你的生活,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擅长,有自己的约束,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闪光点,而不是把孩子和孩子的成绩作为你人生的圆点,而你,带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围绕着这个原点,把孩子也圈在里面,无法呼吸。

扪心自问,你自己平庸不优秀,真的只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吗?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孩子的榜样。


瑜阅生活


社会风气不正,一切向钱看。学校只论成绩,忽视德教。家庭有些父母不懂得与孩子沟通技巧,一味的打骂唠叨溺爱,总是居高临下的管教孩子,不懂得平等包容的开导孩子,作为家长要走进孩子内心,用爱融化孩子的冰点。以上三方面原因才是导致17岁孩子跳桥原因,望各位加强家庭教育和德教。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好多又是独生子,遇到烦心事没地方倾诉,唯一可以倾诉的只有同学,既然如此,作为家长为何不可以充当此角色呢?平时多与孩子平等的沟通,让父母和孩子成为朋友。希望悲剧不再重演。


tdqy


这个骂死孩子的妈妈,不该被判刑吗?我们知道家庭暴力很可怕,这种语言暴力不同样可怕吗?有多少家长不自觉的把情绪宣泄到孩子身上,本质上这个案子和海事大学女研究生自杀和杀鱼弟受的家庭迫害是一回事!必须严惩家庭迫害的凶手!


李夏旭59977051


压跨男孩的是一根又一根稻草,最后的责骂,只是导火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