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曆時70年告訴我們,做到這些小事,就能把孩子養得很好!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惠予&川媽

英國曆時70年告訴我們,做到這些小事,就能把孩子養得很好!

上個週末,認識了一位做教育的新朋友,海闊天空地聊,很開心。

她的女兒在美國上小學,這些天剛剛回國。想約以前的好朋友一起玩,發現大家週末都忙著上各種課外班,根本沒有時間。

她很感慨:原來活潑靈動的孩子,現在一個個被繁重的課業和沒完沒了的課外班、興趣班壓的喘不過氣來,不再那麼快樂了,連眼神都顯得有些呆滯了。

這樣的超前教育、過度教育真的好嗎?中國父母的焦慮真的已經無法解決了嗎?

英國曆時70年告訴我們,做到這些小事,就能把孩子養得很好!

關於教育焦慮,我非常贊同《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詹妮弗•西尼爾的觀點:父母焦慮的根源,是我們對孩子無私的愛在時代背景下的迷茫。這一點,國內外都一樣。

我們這一代的父母,真的太愛孩子,對他們別無所求,只求他們能幸福快樂。只是無奈世界變化太快,誰也看不清,怎麼做才能保證孩子將來一定是幸福快樂的。

教育這條路上,沒有劇本、沒有指導手冊。於是,我們就焦慮了,於是我們讓孩子學這學那,試圖擊中所有的可能目標,無一遺漏。

這幾年,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養娃上,看很多的育兒書和文章,就是想盡可能去接近育兒的真諦,去弄明白到底怎麼做,對孩子才是更好的。

慢慢地,開始眼前的迷霧消散了,前面的路愈加清楚了。

最近,看到一項長達70年的縱觀研究,更堅定了我的想法和態度,聽我慢慢說給你聽。

貧窮,持續一生的消極影響,教育卻可以扭轉

最近,《自然》雜誌的主編海倫·皮爾森,注意到了英國的一項研究。

從1946年到現在的70多年裡,英國的科學家們追蹤記錄了7萬個孩子的生活,試圖找出為什麼有些孩子在長大後有所成就,生活幸福;而有些孩子卻碌碌無為,苦苦掙扎。

研究發現有些讓人洩氣:貧窮對孩子具有持續一生的消極影響。

這些影響具體表現在:

  • 貧困家庭長大的小孩,
  • 在教育測試上要比富裕家庭的小孩落後一年;
  • 身體超重、高血壓、記憶力衰退;
  • 在學校變現得更糟糕;
  • 找到的工作更差、薪水更低。

這些研究結果好像在諷刺我們,如果想成為幸福快樂的人,一定要生在富人家。

雖然我們笑稱“投胎”是項技術活,但誰都知道我們根本沒有辦法選擇出身。

好在這個結論只是研究的開端,並非重點,他們的研究重點其實是——貧窮家庭出生的孩子如何也能有所成就?

進一步的研究顯示,父母的教育對孩子成長起決定作用,特別是童年時期的教育,將直接決定孩子的未來。

這當然是我們都知道的道理,但令人驚訝的是,真正對孩子的成長髮揮關鍵影響作用的教育行為,並非令我們焦慮的學區房、興趣班、課外班這些“重大事項”,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

  • 傾聽孩子說的;
  • 親切回應他們;
  • 教他們字母和數字;
  • 帶他們去旅行;
  • 養成孩子的規律睡眠時間;
  • 每天為孩子朗讀故事。
  • ......

是不是有些意外?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細節,卻是真正影響孩子成長,甚至是一生命運的關鍵要素。

拿閱讀來舉例,科學家們以出生在相差無幾的家庭,智力水平同等的孩子們為樣本,發現那些在5—10歲就已經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們,在學習裡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英國曆時70年告訴我們,做到這些小事,就能把孩子養得很好!

不光是閱讀成績,就連拼寫,算數成績都要比不愛閱讀的孩子高一些。

還有研究數據顯示,那些不按規定時間睡覺的小孩,更有可能出現行為問題。

英國曆時70年告訴我們,做到這些小事,就能把孩子養得很好!

可如果父母將那些不按規定時間睡覺的小孩,養成按時睡覺的規律後,他們在行為上則有較為明顯的轉好。

雖然最終的研究表明,好的育兒方式,也只能將窮孩子和富孩子之間的教育差距縮小一半。

但這樣的研究,最起碼給了我們正確的方向,教育沒有一蹴而就的捷徑,沒有深奧的秘密,它隱藏在天長地久的生活細節中。

既然如此,我們何必再焦慮?

想了解更多,可以私信我回復“TED視頻(12'07'')”


微小的事情,深遠的意義

比如刷牙

著名房地產大亨,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聯席總裁——潘石屹,曾在《成長,請帶上這本書》這樣寫道——

我生活在甘肅農村,父母是“犯了錯誤”被下放到這裡的,家裡特別窮。在我的記憶裡,村裡有二十七戶人家,我們家是最窮的

家裡雖然窮,但父母還讓我們

讀書生活的細節上也從嚴要求,比如每天要求我們刷牙,而刷牙在當時的農村是一件新鮮的事情,我那時雖然牴觸,但還是照父母的要求做了。

現在想起來,父母逼我刷牙,帶給我的影響絕不僅僅是生活上講究衛生那麼簡單,完全可以上升到精神層面上

英國曆時70年告訴我們,做到這些小事,就能把孩子養得很好!

看看這口大白牙,應該就是從小刷出來的

潘石屹從農村闖出來,到大城市去打拼,以及到最後取得巨大的成功,都離不開他父母對他早年的教育。

如果父母沒有讓他讀書,沒有讓他“刷牙”,他便意識不到自己與普通農村孩子的區別,也不會對外面的世界格外向往。

那麼此時的他,也許仍然困在偏遠落後的農村。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留心孩子的生活

在知乎上,一直都有個熱門話題——“對於孩子來講,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

英國曆時70年告訴我們,做到這些小事,就能把孩子養得很好!

在200多個回答中,最高讚的回答是一段視頻,視頻的主人公就是把三個孩子全部送入斯坦福讀書的陳美玲女士(之前專門寫過她的育兒經—>厲害了!曾經的當紅少女偶像,她把三個兒子送入了斯坦福)。

英國曆時70年告訴我們,做到這些小事,就能把孩子養得很好!

陳美齡和三個兒子的合影

在視頻中,她給出了十條教育孩子的經驗建議。

1、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2、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3、不要制定每天的時間表4、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5、不要替孩子做選擇6、不要反對高中談戀愛7、不要打罵孩子8、不要對孩子撒謊9、不要因為工作忽略孩子10、孩子發問時,永遠不要讓孩子“等一等”

這十條建議,每一條都不是大事,都是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

比如最後一條,當孩子發問時,永遠不要讓孩子“等一等”。

很多人估計都做不到,當被工作忙得脫不開身,孩子跑來問問題,可能隨口會說:“寶貝等一下,媽媽待會兒告訴你好嗎?”

等忙完後,孩子也忘了自己要問什麼了。

而陳美齡卻說,每當孩子問她問題時,她都會立即回應。即便在做飯時,她也會停下來去跟孩子一起探索答案,絕不讓孩子等。

英國曆時70年告訴我們,做到這些小事,就能把孩子養得很好!

陳美齡和孩子

她說,因為尊重孩子的問題和想法,孩子便會非常喜歡問問題,並喜歡去尋找答案。

當別人嘲笑孩子笨的時候,他就不會自卑,而是說:“我就是不會,你再教我一遍嘛。”

事實上,她的兒子長大後,依然喜歡發問、喜歡思考,喜歡尋找問題的答案。

只是及時回答問題這一個小事,便可以養成讓孩子終身受益的習慣。再一次證明了,細節在教育中的關鍵作用。

英國曆時70年告訴我們,做到這些小事,就能把孩子養得很好!

身為我們常常疑惑甚至糾結,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

其實,我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最終的答案。

所以,與其去追求虛無縹緲的答案,不如腳踏實地做好每一天和孩子的相處,聽他說話、積極回應他的需求、給他念書、讓他早點睡覺......

紮實地做到這些小事,相信我們就能把孩子養的很好。

川媽說說

在生活細節中緩解育兒焦慮,這一邏輯和之前自己寫文章探討實證理性和過程理性之間的關係異曲同工。

在不確定環境中,面對複雜問題,只有有限理性的我們其實很難,甚至根本找不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或路徑。也就是西蒙和馬奇說的,實質理性不存在。

這時,更為現實可靠的做法是去依靠過程理性。我們是不知道最好的方案,但我們至少可以採用正確的方式來做事情,通過過程的合理來實現結果的優化。

所以,我才常說,教育焦慮是沒用的,未來是高度不確定性,誰也不知道怎麼教孩子才是最好的方式。與此杞人憂天擔心結果,不如低下頭來,把握養育過程的每個階段,過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

那過程怎麼走才對,英國曆經70年的研究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養育的終極密碼,隱藏在生活的細節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