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作品,你喜欢读吗?

乡村新天地


“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的是极少的。”

“现在所谓教育,世界上无论哪一国,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

“说过的话不算数,是中国人的大毛病。”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里戏剧的看客。”


以上几句是摘抄鲁迅先生的语录。关于鲁迅精神,毛泽东同志早有定论,“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微,看得远”。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的剖析和反思永远不会过时,因为中国人天生的某些特性是基因携带。多读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可以让我们时时警醒。

最早知道鲁迅先生是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时上小学,根本不明白“千夫”和“孺子”是什么意思。

到中学时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认识了“精神胜利法”的阿Q,以及他想和吴妈“困一觉”;认识了会写回字四种写法的孔乙己,以及他的“窃书不能算偷”;认识了月光下捉猹的戴着银项圈的闺土,以及他叫迅哥的那声“老爷”,还有细脚伶仃的“圆规”;知道了阿栓的“人血馒头”;知道了百草园的“叫天子”和三味书屋的“早”字;知道了祥林嫂的“阿毛”的故事;大约明白了“中国人的脊梁”;大约明白了“真的猛士”;也大约明白了“拿来主义”。


大学时,每到周末去文庙旧书市场淘书,陆续买了一套七十年代的单行本,开始对鲁迅的杂文学习和研读。在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鲁迅先生用他的“匕首和投枪”在黑暗中摸索、斗争、前进;他“我以我血荐轩辕”,试图唤醒沉睡的民族和沉默的民众;他用敏锐深邃的目光剖解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希望“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是“民族魂”,是引领我们中华民族前行的精神导师。

几年前又买了一套渴望已久的《鲁迅全集》,作为镇宅之宝。有空的时候拿出来翻上几页,每次读的时候都会心灵震撼,先生百年前的论断在今天依然是那么透辟和闪灼。百年了,多灾多难的我们曾经改变,但有些真的没有改变,也许有些缺点是人性的天然。


然而,歌舞升平的今天开始想“删除”鲁迅先生,想让鲁迅精神从我们大众的头脑中“清洗”出去,个人认为此法不妥。时代不同了,可以不需要“匕首和投枪”了,但还是需要“手术刀”的。

莫言在谈论鲁迅先生时说,“我觉得鲁迅说出了很多我们心里有,但不知该怎么说的话。”“我愿用全部的作品‘换’鲁迅的一个短篇小说。”

余华曾经讨厌鲁迅先生,因为特殊年代鲁迅从一个作家成为一个词汇,当他从一个词汇回归到一个作家时,余华重新通读了《鲁迅全集》后,写道,“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身体里。”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却不懂得敬重和爱戴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民族。”这是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的。

作为普通人,还是要读一点鲁迅,当你迷茫困惑的时候,翻翻鲁迅先生的文章,或许会给你启发和力量,比某些鸡汤文章要有效的多。

再抄几句先生的话,与大家共同品味。

“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

“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吧,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路人甘


我上小学时候读过鲁迅先生的《闰土》,我现在脑海里还有一个右手拿叉,戴着一个大大的银项圈,在一个圆圆的月光下,在一片大西瓜地里,叉开胯在刺猹的画面。上初中时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冬天闰土和鲁迅在雪地捕鸟,记得里面有个长妈妈,还有条赤练蛇被飞天蜈蚣吸了。从那时我就记得,如果有陌生的声音在夜晚叫我的名字,打死我也不答应。还有一篇叫《孔乙己》,那个孔乙己偷书,他说读书人的事算偷吗?他给小孩分吃茴香豆,我那时也想有人给我分茴香豆。所以我就喜欢鲁迅的课,好像有个叫《社戏》。还有一句叫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后来没读书了,就记得这三篇课文。小时候不知啥意思,不会写中心思想,完全不懂,现在也不懂反映什么生活故事,可我也喜欢鲁迅先生的书。


平淡一生赵姐


鲁迅的作品我十四岁在北京空军总院住院时才得以接触,那是一个病号看的《故事新编》,当时觉得写的神神叨叨,不且实际,看了几篇就不看了。后来看了电影《祥林嫂》,不错,就又开始找原著。真正细看是七六年,那时已经二十六岁,在省石油勘探后勤工作,单位有一图书馆,因为处领导是十四级干部(准高干),那年代有些书是十六级以上才能“内部购买,内部供应”,我才得以看了鲁迅全集二十卷。实话讲鲁迅的小说《孔已己》《何Q正传》《狂人日记》《祥林嫂》的确是传世之作,其它的不敢恭维!鲁迅的杂文的确不错,但他,翻译的小说很糟,也可能和他的译文主张有关一一他主张直译,但一种文字脱离环境,语境,风俗习惯直译真的不行!

我觉得评价一个人也一样: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确很伟大,但不是每件事,各种主张都对,首先要正确认识鲁迅,认识那个时代,鲁迅一些主张,一些观点,对中国人性的认识,到现在也不过时!


刘振彬73305063


要喜欢鲁迅作品真是不容易,因为思想深刻、体裁多样、似乎不太体恤读者,这也不能怪他,他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小时候祖父、父亲相继出事,让他看到了人情冷暖和中医的可鄙,对于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状他也想尽力,从南京学采矿,后来转到日本求学,看看同为东亚的封建国家日本是怎么在列强环伺中崛起,为了拯救像他父亲一样被中医耽误的病人(他父亲的病中医配药要成对的蟋蟀)他到日本学医。对于中医他有大的意见,另有一个原因是他年轻时总是牙疼,总是治不好,中医认为牙病由肾虚引起,鲁迅某个长辈推测鲁迅的牙疼是他个人不检点,然而他到日本接受西式治疗一下子把他牙疼根治了,因此他跟中医结下了梁子。他到日本仙台医专学医,虽然受到藤野严九郎先生的格外关心,但是成绩也不是很突出,还受日本同学的欺侮嘲笑。当时恰好日俄战争在中国领土上爆发,教师在幻灯片教师放完医学标本片子后,也放一些时事政治片子,结果他看到了有的中国人被日本作为俄国间谍斩首示众,观看的人群也是中国人,一伙麻木的中国人,这事对他的触动非常大,他感觉愚昧的中国人,身体再好也只能被人任意斩首做示众的材料或者做麻木的看客,医学治不了他们的灵魂,他就愤然弃医从文,首先就和一帮有觉悟的同志提倡新文艺,除了翻译介绍近代科学著作外,还关注弱小民族的文学,希望能唤醒一些在铁屋中沉睡的国人。鲁迅早期翻译的内容有很多是通过文言文翻译,有的甚至自己创造一些名词,看起来很累,所以市面上流通的大多数是五四后的白话文作品。

    辛亥革命后,鲁迅也进行了观察和反思,虽然国体进入了共和,但是国人的思想还是普遍保守、落后,革命的不彻底让反动势力随时都有反扑的机会。他有一阵子在研究古碑文,后来大概被钱玄同劝出做点白话文,后来陆续有了《狂人日记》 、《阿Q正传》,坦白说,读书的时候老师总是介绍里面内容的微言大义,但是要深入读懂就必须读很多背景知识,求学阶段说爱鲁迅不容易。五四后白话文处于探索阶段,再加上他的思想深刻,用词力求精准,我们所处的语言环境文化环境和当时差异很大,所以首先在读懂鲁迅作品语句方面都异常费力。经过多年的反复阅读,我感觉他影响最大,最体现他思想的的还是他的杂文,有不少名篇入选了教材,如《记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胆识和犀利。里面有很对经典语录,我最喜欢的有两段,其一,“古来很有几位恨恨而死的人物。他们一面说些“怀才不遇”“天道宁论”的话,一面有钱的便狂嫖滥赌,没钱的便喝几十碗酒,—— 因为不平的缘故,于是后来就恨恨而死了。我们应该趁他们活着的时候问他:诸公!您知道北京离昆仑山几里,弱水去黄河几丈么?火药除了做鞭爆,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棉花是红的还是白的?谷子是长在树上,还是长在草上?桑间濮上如何情形,自由恋爱怎样态度?您在半夜里可忽然觉得有些羞,清早上可居然有点悔么?四斤的担,您能挑么?三里的道,您能跑么?(节选自《恨恨而死》)

其二“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两段内容一直触动着、激励着我,让我不自暴自弃,尽力做一个积极向上,对社会有用的人。鲁迅的杂文也有一些读起来比较费力的,因为他有很多杂文涉及到与其他文人的笔墨官司,比如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波、他与章士钊个人的笔战,以及他对文坛一些看不惯的现象的抨击,期间文来文往,虽然不乏精辟经典段落,但是必须看更多相关背景资料才能理解。所以要深入了解鲁迅作品就要买上一大堆资料广泛阅读,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要沉下心来读鲁迅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的作品不是消遣品,他的行文风格让我们现代人看起来很费力,不像朱自清、徐志摩等人的作品读起来轻松。

     再谈谈杂文外的《故事新编》、《朝花夕拾》、《呐喊》、《彷徨》,这些散文及小说,每篇都是精品,多次阅读后让我记住了祥林嫂、孔乙己、闰土、吕纬甫、范爱农、华老栓等一个个卑微的小人物的命运,看到了生活的艰难,每次看后都有一种“四顾心茫然”的感觉。目前,基本上每年我都会读一遍鲁迅的作品,每次阅读后的感觉不一样,对人生,对世事都有新的感悟,以后还会继续读,我不是鲁迅研究专家,只是谈谈自己的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朋友批评指正。附我购买的鲁迅作品图片。




罗申长乐


十几岁的时候鲁迅的作品确实枯燥乏味,三十岁以后再读又是一个滋味,四十岁以后就能读懂鲁迅的文章了。

鲁迅的文章大多数都是抨击社会现象和讽刺愚昧无知的市井小人。然而过了几十年以后再看鲁迅的文章,依然适合当下社会。永不调谢的鲁迅文章就是东方一颗璀璨的明珠。

鲁迅是中国的脊梁,文豪巨匠。但是这根脊梁现在正在撤出去,有可能换成钢筋水泥。

林志贤在鲁迅回忆录里面这样介绍鲁迅:

鲁迅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艺复兴时期”,也即东西方文化大交汇的一个极其奇异的历史时期。世界上很难找到像鲁迅这样对东西方文化都十分熟悉的作家,襟怀博大,视野开阔,目光犀利;更难找到像他这样以异质性的文化观念,猛烈地抨击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的作家。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一个天生的叛逆者,革新家,一个与政治霸权和文化霸权誓不两立、不妥协不屈服的斗士。在文人社会中,他孤身奋战,那么勇敢而傲岸。同时,鲁迅又是一个极富同情心和道义感的平民作家。他可以放弃学者教授的头衔,放弃世俗社会所珍视的一切,但是决不放弃作为一个写作者的责任。就像他笔下的那个复仇的黑色人那样,他唯以儿子般的忠诚和侠士般慷慨赴难的热忱,始终不渝地护卫着苦难的大地,广大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

读过〖鲁迅全集〗,依稀还记得一些句子: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鲁迅:我家院里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说:我就是要啃这个世界上最难啃的骨头。舌头上没有骨头,但是它的力量能把骨头折断!

鲁迅说:学医救不了国人!不废汉字,救不了中国!

鲁迅说: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





孤独野钓之乡下野牙医


你读一读

孔乙己,再去读活着

你读一读

铸剑,再去读丰乳肥臀

你读一读

野草,再去读臧克家的诗

你读一读当代文坛的泰斗级别的人物,

余华,铁凝,冯骥才,莫言等等,你问问他们怎么说?

你看看和他同一个时代的文坛大佬

萧伯纳来北京第一时间拜会鲁迅,

胡适和鲁迅打嘴炮依然说他的文章写的好,

马尔克斯对于鲁迅一直有极大的兴趣可惜无缘拜访,

瑞典文学院想要把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给他。

但鲁迅傲娇,不要。

看完了这些,如果你还不懂,

去读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吧。大可以去挑刺,从表现手法,从用字用词,从文章结构,从思想立意。。。。。。你随便挑吧。有问题,你来杭州砍我。

上海有一个鲁迅纪念馆,在鲁迅故居附近,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如果我说的不错,给我点个赞,欢迎评论区留言,我们还可以探讨探讨



有情怀的西瓜2019


我是一个六零后,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里鲁迅不陌生。我们青少年时期在教科书中认识了鲁迅,学习了鲁迅的很多经典之作。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作家。对鲁迅我是怀着爱戴和崇敬的心情,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他的小说《孔乙己》、《祥林嫂》、《阿Q正传》、《药》让我们了解那个社会,又给了我们多少感慨,多少警醒。他的散文《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更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心温柔的一面。而他的杂文,文笔犀利,如一把把匕首直刺敌人心脏,使我们感到无比的痛快和舒心。在我的脑海中,鲁迅是一个铁骨铮铮、敌我分明的人,瘦小的身躯却有着顶天立地的担当,,冷峻的面容里却蕴含着鞠躬尽瘁的热诚。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鲁迅的一生都在同黑暗势力、同形形色色的走狗文人作斗争,甚至无情地剖析自鲁迅的文章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给人以温暖,给人以智慧,给人以正义感。

鲁迅的作品,是永远给予我们智慧和力量的思想宝库。从鲁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应该具有的高风亮节和大智大勇,什么样的人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鲁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敬仰鲁迅,更喜欢读他的作品。





天津绣娘


上学时,最怕读鲁迅先生的课文,老是觉得他的文章有一些晦涩,语句感觉不顺畅,而且他的文章里少有欢快明亮之意。

后来自己长大了,明白了当时鲁迅先生的心情。当年国事纷繁,生灵愚昧,哪里会有什么歌功颂德之事,只有讽刺揭露,启发民智,更是哀民不幸,怒民不争,先生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文人了,单纯的文人在那个年代里依然鸳鸯蝴蝶,花花世界。先生更像是一个斗士,同时代,同无数人斗争的战士。

不知道现在的课本上先生的文章还有没有,前一阵听说删了好些先生的文章,不知到底所为何事。也许文笔过于辛辣?

鲁迅先生的书初读确有生涩之感,然几遍过后,感觉无一字不深含意义。先生的文章不适合读电子书,而是纸质的实体书才好。

某天深夜,灯下读一本鲁迅的书,遥想起许多年前,会不会也是这样的一个夜晚,先生左手夹烟,右手执笔,烟雾缭绕中偶尔抬起头,那副严肃而又认真思考的模样?


小新9293


鲁迅先生的文章表面上看起来很容易懂,实际上很多文章都很有深度。

就拿闰土系列来说吧。估计少年闰土大家一般都看过,月光下刺猹的少年,冬天雪地里的捕鸟,海边各色的贝壳……那样的场景有哪个小孩子不向往呢?这就是我们的童年呀。

鲁迅先生写的中年闰土,浑身瑟缩着,欢喜又凄凉的神情,恭敬的态度……以前读到的时候只是觉得闰土可怜可悲,现在人到中年再读起来却是满满的无奈了,有的时候眼泪就不自觉的流下来了……这哪是闰土呀,这分明就是现在的自己嘛,被生活压的喘不过气来的样子……

年轻的时候谁不想成为是那个闰土呢,等到年纪大了才发现谁又不是闰土呢?


锦鲤小毛球


鲁迅先生的作品,我当然喜欢读。

我们当年上学时,语文课本里收录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还是比较多的。记得是在上初一的时候,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以后,老师要求我们运用先生的写作方法完成一篇同名作文。我一气呵成上交后,得到老师的好评,在全校学生中展阅。展阅下来,作文本已是面目全非。从此,我爱上了先生的作品,尽管当时有些还看不很懂。



中学时代,能接触到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仅限于收录在语文课本中的作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话在现在品来,句句都是经典。


鲁迅先生在《两地书》中写道:“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

鲁迅先生在《经验》一书中写道:“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这些年,还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品一品先生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