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房住不炒”重申,投資者仍需理性

观点|“房住不炒”重申,投资者仍需理性

筆者認為,此時國家再次重申“房住不炒”的方針政策,是對投資者進行理性投資行為的最好警示。

———盤和林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重申“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體責任的長效調控機制”。

自2016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開始,“房住不炒”已經成為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的主調,此後兩年,“房住不炒”更是成為各大經濟工作會議房地產市場的必點詞彙。

不過,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房住不炒”基調缺席,一度讓市場以為房地產市場發展基調有所改變,但如今的迴歸,又給剛剛有回暖趨勢的樓市潑了一盆冷水。在筆者看來,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未提及“房住不炒”,並不代表國家對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的放鬆,如今政治局工作會議重提對房地產市場的要求也證明了一點。本次會議重提“房住不炒”,事實上是在向房地產市場亮黃牌,提醒投資者仍需理性。

竊以為,“房住不炒”之所以缺席2019政府工作報告,原因有二:首先,截至兩會召開,我國房地產土地、投資、銷售都明顯收縮,政策成效顯著;其次,我國經濟仍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房地產支撐,不宜矯枉過正。

如今“房住不炒”重新迴歸,原因也主要有二:首先,2019年一季度報告顯示,樓市出現“小陽春”,土地、投資、銷售均有所回溫,這易使民眾對市場預期產生偏差;其次,部分城市“限售令”到期,一城一策需因地制宜,重申因城施策,落實政府主體責任,重申的目的在於防止羊群效應,導致市場短期內假回溫,積累泡沫。

观点|“房住不炒”重申,投资者仍需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重申“房住不炒”事實上更加具有全局性意義。會議明確指出,2019年一季度經濟運行平穩,好於預期,開局良好,但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國內經濟仍存在下行的壓力,這其中有周期性的因素,但更多是結構性、體制性的,必須保持定力,增強耐力,勇於攻克艱難。

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需求。從房地產自身來說,“房住不炒”的定位,有助於調整房地產市場現有供給結構,推動租購併舉長效住房機制的建設,如今一城一策政策向土地市場延伸,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縱深化發展的重大舉措。

從國民經濟產業結構來說,強調“房住不炒”,不僅有助於引導產業結構升級,新舊動能的轉換,同時對於結構性去槓桿,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和風險防控都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由於房地產行業與其他行業在資本市場上此消彼長的關係,“房住不炒”有利於匡正投資者,從資本市場上引導產業動能的轉換,在改善產業機構的同時,結構性去槓桿,防控金融風險,從而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可以看到,不論經濟的脫實向虛、高槓杆,還是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風險防控,房地產市場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高槓杆部門,房地產一直是資本市場具有高吸金能力的“金主”,但也因為其槓桿較高,使得資本的積聚已經逐漸逼近其有效的邊界值,不僅加大居民部門的風險,更不利於金融風險的防控。

因此筆者認為,從此次會議看,“房住不炒”基調將會持續,政府剝離住宅投資品屬性的決心也並不會改變,這不僅是房地產健康持續發展的要求,更是國家經濟結構平穩調整、合理降槓桿、有效控風險的要求。對於投資者來說,此時國家再次重申“房住不炒”的方針政策,是對投資者進行理性投資行為的最好警示。

從政策趨勢上看,4月17日,自然資源部發出通知,要求制定本年度住宅用地分類調控目標,切實優化住宅供應,實施差別化調控,因此,一城一策的供給側調控或將成為未來房地產市場調控的一個方向。

观点|“房住不炒”重申,投资者仍需理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