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和谐曲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年来,海东市坚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发展理念,以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为统领,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目标,高位谋划,抓实民生工程、寺院管理、示范引领和宣传引导,多举措全面推进创建工作。

海东抓高位布局,吹响民族团结“集结号”,认真落实党委领导和“一把手”负责制,实行“双常务”制,明确市、县(区)分管领导为创建工作直接责任人,定期对分管部门特别是窗口单位和垂管单位进行督促指导,与各项业务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落实。市级财政每年落实创建工作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十进”活动示范点、创建和谐寺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等重点工作。

抓民生工程,敲响民族团结“暖心鼓”,坚持公共财政向民族地区、弱势群体、基础薄弱行业、民生薄弱领域倾斜。目前,整体搬迁4个乡镇97个村,694个村实现集体经济“破零”,182个贫困村退出、4.69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83%。

密切对口援助省市协作,投资1.8亿元实施61个东西部协作项目,无锡海东互派干部、技术人才400人次,实现优势互补、要素互通、互利互惠。

每年落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费2亿元以上,实施重大基础设施、现代农业等重点项目1000项,每年投资300亿元以上,投资建设的“黄河彩篮”现代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成为全省菜篮子工程的样板。湟水北干一期干渠全线贯通,全面实施文祖口、河西沟水库和积石峡、公伯峡、李家峡水库灌溉工程,解决7.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同时,抓寺院管理,齐奏民族团结“交响乐”,每年投入培训经费130万元对宗教界代表人士和寺管干部进行培训;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改善寺院安全饮水、老旧电力线路改造、通寺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90%的寺院建起寺院书屋,新农保参保率达到85%,寺院民生得到改善。抓示范引领,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把创建示范市与“文明单位”“最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家庭、进乡村、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寺院、进企业、进军营、进市场、进驻外办“十进”活动,创建了一批标准高、亮点突出、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示范点。

此外,海东抓宣传引导,共谱民族团结“和谐曲”,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宣讲团,深入500多个寺院和北京、上海等12座大中城市,对寺院宗教界人士和拉面从业人员开展十九大精神及相关政策法规宣讲,举办宣讲大会550场次,参与人数3.5万余人,教育引导广大宗教人员倍加珍惜、自觉维护当前来之不易的团结稳定发展大好局面,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