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寧:透水技術解決城市街道大問題

夏季的降雨,對於炎熱的城市來說是件好事,可積水的街道卻讓市民吃了不少苦頭。然而,自從海綿城市建設以來,遂寧市民已不再有這種煩惱。經過海綿化改造後的街道實現了“小雨不溼鞋、大雨不積水”,以往雨天街道積水成河的情況正逐漸成為歷史。

透水技術成治澇“黑科技”

對於家住濱江北路的漆群華來說,這兩年最大的感受就是:下雨天出門再也不用穿雨靴了。她說:“過去這一段屬於城市的內澇區,一到下雨出門就成了難題。可現在,即使下暴雨,路面的水也會很快被‘地’吸收了。”

漆群華口中的“地”是經過邊帶透水混凝土道路技術改造後的街道。在城區街道改造中,遂寧結合本地水文地質、現場條件、社會影響等實際情況,堅持技術創新,通過現場打樣、模擬試驗、多方案比對,探索創新了既有道路雨水口“微創”改造技術、市政道路整體透水和邊帶透水技術、調蓄利用滲透新工藝等,部分技術獲得了國家專利並已廣泛應用於工程建設之中。

濱江北路只是遂寧市道路海綿化的一個縮影。在遂寧海綿城市建設中,透水道路作為建設的重要做法之一被廣泛運用。該技術通過在機動車道上透水混凝土下面鋪設連砂石,人行道下建設碎石下滲帶,使機動車道上透水混凝土與人行道下碎石下滲帶通過多孔磚連接,有效解決了雨水下滲和路基保護的問題,成為遂寧海綿城市建設中的一項“黑科技”。

微創改造放棄大拆大建

東平大道是河東新區路網中的骨幹道路,也是新區高標準建設的一條景觀大道。依照外地專業設計機構提供的改造方案,4公里道路工程預算達1700萬元。

遵循“微創”改造思路,東平大道最終被切分為24個小段,分段設計改造方案。在符合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前提下,東平大道項目最終只用了700萬元。

放棄大拆大建,通過本地化的技術攻關,遂寧在“小”“巧”“省”上下功夫,創新出卓筒井工藝(鹽滷鑽井技術)海綿化、碎石蓄水等一系列技術,通過靈活運用傳統工藝和本地材料,實現“海綿”的效果。

“開源節流,不燒錢,不補貼”是遂寧在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中始終堅持的原則。在“微創”改造思路下建設的海綿城市,效果卻十分明顯,更實現了“連片效應”。

在河東體育中心的改造當中,該區域總用地面積17.7萬平方米,根據豎向、下墊面、排水管網走向、綠地空間,遂寧市在徑流路徑上因地制宜設置透水鋪裝、蓄水模塊、滲排渠、植草溝等海綿設施,超額實現了該區域控制指標。(全媒體記者 顏朝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