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杂忆:我们不该忘记的过去

牛棚杂忆:我们不该忘记的过去

又重读了《牛棚杂忆》在平静的下雨天,我的心在跟着季羡林的文字在颤抖。

从小在爷爷的口中得知文革的一些小事情。比如批斗,就是一大批人押解着一个成分不好的人,在大街上示众,伴随着殴打,和许许多多的旁观者看热闹的眼光。那个年代离我太遥远了,我想象不出那是什么样的场景。也许是电视剧里,死囚被关押在牢笼里,周围一片“杀了他”的声音,还有人在像笼子里扔菜叶子,臭鸡蛋什么的。也庆幸自己生在和平年代。

在季羡林准备拿着安眠药,到圆明园的芦苇荡中自绝于人民的时候,革命小将来到他家,把他押去批斗了。

牛棚杂忆:我们不该忘记的过去

在路途中,他写到“我在这里住了将近二十年,每一寸土地我都是稔熟的。可我现在完全糊涂了。我现在像一只颠簸在惊涛骇浪中的小船,像一只四周被猎犬包围住的兔子或狐狸,像随风飘动的柳絮,像无家可归的飞鸟。路旁的喊叫声惊天动地,口号声震撼山岳,形成了雄壮无比的大合唱。我脑袋里糊里糊涂,昏昏沉沉。我知道,现在是生命掌握在别人手中,横下了一条心,听天由命吧。”那时候的他内心该多么恐惧,好像一只渺小的蚂蚁,随时可以被别人踩死。这是一个有文化的学者,爱护家庭,爱自己的祖国,留德十年不忘根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遭受着非人的待遇。性命大权在别人手中,没有法律,他们的长枪矛头就是法律。文人在那个年代,也很难独善其身,留下一条命就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谁还管什么自尊这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呢?

牛棚杂忆:我们不该忘记的过去

牛棚杂忆:我们不该忘记的过去

看了季羡林的遭遇,我们普通人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现在的生活呢?他在文革中,翻译了八百万字的作品。他的坚强,和对自己文化事业的追求,让我动容。他们是社会进步的牺牲者和建设者,我们是享有者。

牛棚杂忆:我们不该忘记的过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