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朔:曾被譽為時代“抒情歌手”,他的經歷和情感如此坎坷

<strong>

楊朔:曾被譽為時代“抒情歌手”,他的經歷和情感如此坎坷

楊朔:曾被譽為時代“抒情歌手”,他的經歷和情感如此坎坷

01

1968年8月3日,作家楊朔服過量安眠藥離世。

對於今天的年輕讀者來說,楊朔這個名字或許早已經陌生。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期,楊朔散文曾風靡大江南北。他的散文代表作品《荔枝蜜》、《香山紅葉》、《泰山極頂》、《茶花賦》、《海市》等,都曾經被選入中學課本,成為那個時代的經典。

1984年,在全國十所高等院校18位專家編寫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中,楊朔被稱為中國當代散文第一人。全書在章節篇幅的安排上,介紹魏巍、劉白羽、秦牧、巴金的散文佔一節,介紹冰心、吳伯簫的散文佔一節,介紹曹靖華等的散文佔一節。以上三節佔據了一章篇幅。而楊朔卻獨立成章,分析他一個人的作品就佔了三節篇幅。如此特殊待遇,表明了楊朔散文的地位。

在當代文學史上,那時的楊朔和秦牧、劉白羽當代散文寫作三大家。從那個時代過來的讀過中學的人都知道,老師在課堂上講解這三個人的散文創作,一般會說,三人中秦牧的特色以知識性見長,劉伯羽以雄奇見長。

楊朔散文創作則是著名的三段式結構:“物-人-理”或“景-人或事-情”,這在那個時代被稱這“楊朔模式”。

這種模式大致類似於古代散文的託物寄情、物我交融。不過楊朔在營造意境時,常在謀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也就是所說的最後畫龍點睛。如借蜜蜂的勤勞創造而無所求的特點,來寄情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高尚情操;在泰山上沒有看到日出,卻看到一場更加壯麗的日出(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等等。

楊朔:曾被譽為時代“抒情歌手”,他的經歷和情感如此坎坷

《雪浪花》敘述“我”在海濱修養時遇到一位人稱“老泰山”的漁民,緣起是海邊的幾個姑娘正在嬉戲,追逐浪花,議論著礁石的坑窩。就在姑娘們感到不解時,一個歡樂的聲音從後面傳來:“是叫浪花咬的”,發出這個聲音的正是老泰山。隨後老泰山來了一番說教:浪花心齊,“咬上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哪怕是鐵打的江山也能教它變個模樣兒”。結尾時便把開頭的浪花和老泰山說的話來一個“上綱”:“我覺得老泰山恰似一點浪花,跟無數浪花集中到一起,形成這個時代的大潮,激揚飛濺,早已把舊日的江山變了個樣兒,正勤勤懇懇塑造著人民的江山。”

楊朔的散文, “抒情不是直抒,它先寫一件事、一種物、一個人,然後再引出情和理。其中的情和理是主觀上設計好的,因此所寫的人物和故事實際上是作者思想的一個註解,用之則來,不用則去,沒有本身存在的規律,是主題先行,人物緊跟。”(梁衡《真實,散文的生命》)

在那個時代,“楊朔模式”是一代人寫作的“樣板”。

《散文》1984年第10期發表的《散文現狀縱橫觀》一文對某一天來稿的統計,“百件中竟有11篇是寫小溪的,8篇是寫日出的,5篇是寫貝殼的。這些作者所在地域不同,職業年齡各異,但卻如此不謀而合。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聯想引申的路數也大致相同,最後‘昇華’的路數也別無二致。”

楊朔:曾被譽為時代“抒情歌手”,他的經歷和情感如此坎坷

楊朔散文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上世紀80年代初,已逝世十多年的楊朔散文東山再起,楊朔散文作為“十七年”散文公認的代表人物,受到推崇,被“經典化”。

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楊朔散文受到一些評論家的質疑,甚到有評論家批為“臺閣體”。

楊朔的多篇散文名篇創作於1961年,正值大饑荒年代,苦難的現實一點沒有影響到他的讚美的激情。所以有評論指出楊朔模式的本質是假,是一個叫人“忘記自我、為空頭政治服務的假模式”。

莊周在《齊人物論》一文中說,“用藝術的方式彙報思想,表達忠誠,雖不能說是楊朔首創,但說到影響,楊朔的確首屈一指。”

隨著 “重寫文學史”塵埃落定,楊朔散文從雲端降回平地。陳思和1999年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中,關於楊朔散文的論述,僅僅是“時代抒情”概述下幾句對“楊朔模式”的簡單交待。

“楊朔的悲劇也是一代文人的悲劇。不僅僅是他的遭遇,也包括他的作品。”幾十年後,楊朔當年曾經的同事資中筠說。

楊朔:曾被譽為時代“抒情歌手”,他的經歷和情感如此坎坷

02

蓬萊,地處山東半島的一座歷史名城。直係軍閥吳佩孚、臺灣前“行政院長”孫運璇、知名學者閻崇年,原北京市市長林乎加等等,都出自於蓬萊。

楊朔1913年就出生於這個後來被他寫進《海市》的蓬萊。

楊朔原名楊毓瑨,字瑩叔,1937年改名“楊朔”。楊朔生於書香之家,父親楊清泉是清末秀才,母親柳端漪出身名門。在他不滿5歲時父親因病過世,從此家道中落。

楊朔6歲開始上學讀書,13歲畢業於蓬萊縣誌誠高等小學。高小畢業後,楊朔跟人學英語,自修漢語。15歲時曾在母校初級班任初小教員一年。

楊朔願望是走出蓬萊繼續求學深造,然而困難的家境無錢供讀,於是他決定出去闖闖,1929年秋跟隨在哈經商多年的舅舅“闖關東”,就這樣,楊朔來到了哈爾濱。

楊朔來到哈爾濱後,起初在一傢俬人銀行工作,因有英文基礎,經人介紹進入英商太古洋行工作。楊朔在洋行附近的石頭道街租了一處房子,工作之餘,他先是在一家英文學校學習英語,每週去三個晚上。後來又在哈爾濱法政大學(哈歷史上第一所高等學校)讀夜校,選修古典文學。

在哈爾濱法政大學夜校讀書期間,楊朔師遇到了他的恩師、時任中東鐵路局秘書,兼法政大學教授的李仲都(又名李仲子)。

李先生是清末貢生,江蘇吳縣人,學識精湛,對古典詩文造詣很深,在哈頗為有名。交往中,楊朔的出眾才華且刻苦好學,深得李先生的賞識和厚愛,便約請楊朔每週去他家裡,專心為其講授古文學。

在李先生的悉心指導下,楊朔在詩詞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他的詩文相繼在《國際協報》和《五日畫報》上發表,署名楊瑩叔或瑩叔。1936年楊朔在離哈前,李仲都先生曾設宴餞別,贈詩曰:“蓬萊山明水秀地,如此成才有幾人。”

後來,李仲都舉家遷往北平,建國後楊朔按照地址在京多方尋找恩師,一直未果,成為他心中的一大憾事。

楊朔在哈期間,正值國難當頭,“九一八”事變後不久的1932年2月5日,日寇佔領了哈爾濱。

楊朔:曾被譽為時代“抒情歌手”,他的經歷和情感如此坎坷

1932年春楊朔結識了中共地下黨、時任《東三省商報》副刊編輯的方未艾(筆名林郎),共同的志趣和理想很快使他們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並通過方未艾認識了時任中共滿洲省委常委金伯陽。

在他們的引導下,楊朔結識了青年作家黑丁、蕭軍、蕭紅、羅烽、白朗、孔羅蓀、金人等,成為當時東北作家群中的主要成員之一。後來,由於日偽當局加緊對反滿抗日進步作家的打擊和迫害,大家被迫紛紛離哈南下尋求自由與光明。方未艾因工作需要調離,金伯陽則犧牲在抗日戰場上。

1936年冬,因發表進步詩作和跟地下黨有聯繫,楊朔受到日本憲兵隊特務的威脅,揚言要殺他的頭。楊朔在太古洋行經理的資助下,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乘南下的列車赴上海,離開了哈爾濱。

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後,楊朔辭去上海太古洋行的優裕工作,奔赴延安,

1939年初,楊朔到重慶,他在重慶參加了全國文藝界組織的“作家戰地訪問團”,從重慶出發,經成都、寶雞、西安,到達洛陽,從洛陽渡黃河進入山西中條山,深入華北敵後各抗日根據地訪問。

1939年冬,楊朔去太行山武鄉縣王家峪八路軍總部。從此隨八路軍在山西、河北轉戰。

1944年冬,楊朔在延安寫下七絕《雪夜遣懷》:“四山風雪夜悽迷,夜色濃中唱曉雞。自有詩心如火烈,獻身不惜作塵泥。”這首詩寄寓了楊朔的追求。

楊朔:曾被譽為時代“抒情歌手”,他的經歷和情感如此坎坷

03

建國初,楊朔調任中華全國總工會文藝部長,他曾經以《人民日報》特約記者身份奔赴抗美援朝戰場,寫出大量戰地報道,創作了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長篇小說《三千里江山》,榮獲朝鮮人民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頒發的二級國旗勳章。

1954年,楊朔調中國作家協會工作,直到1968年辭世。

楊朔生前一直過著獨身生活,他並不是獨身主義者,曾經有過婚姻,不過他的婚姻生活充滿了辛酸與苦痛。

楊朔父親三十多歲時,感染時疫病故了,那時楊朔還不到5週歲。楊母覺得自己年輕寡居,把兒子拉扯大了,就該給兒子早日娶親成家,只有這樣,才算對得起祖宗,也算盡到了做母親的責任。楊朔讀高小時,母親便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由,不顧楊朔的反對,硬是讓楊朔與蓬萊城裡一個姓衣的女孩訂了親。

舉行訂親儀式那天,一家人和親朋們興高采烈,熱鬧了好半天,楊朔卻一大早就跑到外祖母家裡,用躲避的方法來表示對這樁婚事的抗議。此後,楊朔的精神負擔一直很重,鎖眉蹙額,鬱鬱寡歡。姐姐們偶爾談及衣家的女孩子如何如何,他也總是冷漠地呆在一邊,神情一派黯然。

楊朔:曾被譽為時代“抒情歌手”,他的經歷和情感如此坎坷

1929年秋天,楊朔闖關東到了哈爾濱,在此期間,他曾有過女朋友。是一位姓阮的姑娘,正在讀初中,對他頗有好感,常藉故去找他。但楊朔由於自己已訂了婚,不敢再接受別的姑娘的愛。出於樸素的孝心,楊朔總是不忍違拗母意。

1931年春天,楊朔回到蓬萊老家,與那個姓衣的姑娘完了婚。結婚那天,楊家張燈結綵,喜氣洋洋,楊朔卻神情木然,滿面淒涼。他依照當地的舊習俗去迎親,在歡快的鼓樂聲和嘈雜的人聲中,與新娘拜天地,入洞房。表面上一切順理成章,事實上他卻在吞嚥著一杯苦酒。

婚雖然結了,然而新娘既無文化,相貌也平常,還纏過足,楊朔覺得實在難以和她相處下去。婚後,楊朔強壓著心中的痛苦,忍淚裝歡,以寬慰自己的母親。

有一天晚間楊朔與好友們在外邊喝酒,歸來後,因醉酒而發洩滿腔的怨艾,並放聲大哭了一場。但當他酒醒之後,深怕惹母親難過,便有意與新媳婦夜間高聲談話,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然而,他怎麼也難以抑制心中的苦悶,因此發生了不止一次的酒後痛哭。

楊朔的要求並不高,他曾私下和姐姐們表露過,女方不一定長得美,只要有些文化,舉止大方,待人熱情,也就可以了。就是這一點,他也失望了。婚假過完回哈爾濱之後,楊朔就多年不肯再回家鄉。

楊朔:曾被譽為時代“抒情歌手”,他的經歷和情感如此坎坷

楊朔是個正直善良的人,從來不肯欺騙別人。自從家裡有了那個母親包辦的妻子,他既不敢大膽地向別人求愛,也不肯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愛。

在延安黨校學習時,曾有女子向他求過愛,他卻把感情深深埋在心底,默默地忍受著寂寞之苦。他將自己這段不幸的婚姻久久地封藏在內心中,從不跟任何人提及包括他最親近的朋友,所以別人一直以為他是獨身。每每有人勸他成個家時,他總是笑一笑,推託工作忙,拒絕談論此事。

1947年春天,楊朔到瀋陽採訪,遇到舊友羅峰、白朗夫婦。白朗是個熱心的人,很關心楊朔的婚事,給他介紹了一個姓尹的女京劇演員。這位女藝人出身很苦,長相秀美,戲也演得好。楊朔曾看過她演的戲,卻不肯答應這樁婚事,結果惹得白朗十分生氣,說是再也不管楊朔的婚事了。

後來,親友們偶爾與楊朔談及此事,問他是否計較那位女演員在舊社會的經歷,楊朔卻搖頭表示否定。他說他當時東奔西走,行蹤不定,不願讓人家跟著受累。再則,他說自己從事寫作,需要安靜的環境,而一個演員每天要吊嗓子練唱,生活上不協調,結合在一起是很彆扭的。

1949年,楊朔進了北京,這時才得知他在老家妻子早在抗戰時病故了。然而,心靈上的創傷,卻終生再難以平復。他曾經說過,人人都有過愛情,然而他當年愛的是誰,卻從未講過。這已成為楊朔的終生之謎了。

楊朔:曾被譽為時代“抒情歌手”,他的經歷和情感如此坎坷

(從左至右趙樹理老舍楊朔)

04

1968年8月2日凌晨一兩點鐘。據學者資中筠回憶,楊朔當時被隔離審查。

到了半夜,資中筠忽聽有人喊楊朔出事了,猛地醒了過來。“一個姓姚的隔離對象的床與楊朔挨著,他起來上廁所,發現楊朔的樣子不對勁,推他不醒,才感到有問題。”

關於楊朔的死,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感染肺炎去世。另一種說法是,被迫害致死。還有一種說法是,自殺身亡。

資中筠一直覺得楊朔很“無辜”,因為他是個思想上力求進步,十分注意自我改造的人。

儘管如此忠誠保持一致,楊朔也沒能逃脫捱整的宿命。

楊朔一直單身,胞弟楊玉瑋的女兒楊渡不滿一歲時就過繼給楊朔作養女。楊朔去世時,楊渡僅是十歲出頭的小姑娘,此後她跟著生父楊玉瑋一直為給楊朔平反奔走。

楊朔:曾被譽為時代“抒情歌手”,他的經歷和情感如此坎坷

(左為楊朔)

楊朔的外甥女韓毓麗多年後,在朋友幫助下,得到了楊朔的病歷。從北京醫院的病歷看,8月1日這一天,楊朔服用了過量的安眠藥。

資中筠說,當時大家都知道楊朔有嚴重的失眠症,離不開安眠藥,也許正因為如此,他才有機會儲備了足夠致命的安眠藥。

1979年,外交部最終做出楊朔“被迫害致死”的結論。1980年,為楊朔舉行了追悼會。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