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语音发音差别很大,为什么现在读古诗词也很押韵?

国营水军司司长


这个问题确实属于语言学中的语音学范畴,但并不艰深,所以我不是语言学家也能简答。

古人用他们那时候的语音做的诗,为什么我们今人读起来仍然合辙押韵?这就表明我们和古人用的都是汉语。尽管几百上千年过去,语音有很大变化,但是语音的体系没有改变。而中国古人有一项十分高明的创造:在一千多年前就整理出了汉语语音体系。更为了不起的是,即使在现在来审阅,这个体系也是科学的。它分析出的发音部位,和现代语音学的是一致的。

于是就有了一个奇妙而又合理的结果:一千多年前编写的字书体系代代传承下来,尽管各时代的读音不同,但是当初同音的字在字书上一直在一起,继续保持同音关系。诗里面的合辙押韵,要的就是同音同调,不管你现在怎么读,同音的字还同音,同调的字还同调,也就继续合辙押韵了。“不管你现在怎么读”的意思就是,不管你用普通话还是现代各地方音读,都是合辙押韵的。以前常提起的某几处似乎不押韵,那是演变过程中的局部现象,总体的一致性没有变。

顺便讲两个问题:广东人说粤语就是古汉语。不对的。因为读音相差很大,但粤语肯定是汉语,因为粤语和汉语的语音体系是高度一致的。有人说北京话是满语、通古斯语,大错。因为北京话完全符合汉语语音体系,和满语、通古斯语在语音体系上毫不相干。


ZBLiu


你的提问非常“矛盾”,一方面说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差别大(也不知道你是怎么得出的结论,穿越古现代的时空听到过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作的比较吗?),另一方面又说现在读古诗词也很押韵。

既然差别大就不会很押韵,既然很押韵那就差别不大。懂吗?

引用下古代关于口音的记载史料:

首先口音上:古代史料有诸多对百越音的描述:唐 韩愈 《送区册序》:“小吏十馀家,皆 鸟言夷面。”唐 白居易《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瘴地难为老,蛮陬不易驯。土民稀白首,洞主尽黄巾。唐代柳宗元:“楚越间声音特异,鴃舌啅噪” 《魏书》形容越佬族“鸟声禽呼,言语不同,猴蛇鱼鳖,嗜欲皆异”。 唐代崔沆:“时循人稀可与言者” 唐代刘禹锡 :“蛮语钩辀音,蛮衣斑斓布。” 北宋苏东坡:“苦鴃舌谈,尔汝不相酬,未著绝交书,已叹交游绝,门前空罗雀,巷语纷鴃舌” 宋代周去非“余又尝令译者以礼部韵按交趾语,字字有异” 明代徐霖:“中原雅韵何消记,南蛮鴃舌且休题。”

禅宗六祖慧能出生于新州(今广东新兴),他初见五祖弘忍时,弘忍责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后来慧能拜别弘忍时也自称:“慧能生在边处,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会自性自度。”其实,慧能本籍为河北范阳,家在岭南不过一两代人,但是已经“语音不正”。

宋室南迁临安时期,内城的上层士族对周边吴语的描述:士族以讲北方洛下音为荣以说吴语为耻,庶人才说吴语,“吴人之鬼,家居建康,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侬,语则阿傍…… 这是上层士族嘲讽南人吴语的话。

《青箱杂记》说:"刘昌言,泉州人,先仕陈洪进为幕客,……,言者不已,乃谓昌言闽人,语颇獠,恐奏对间陛下难会。欧阳修《归田录》佚文云:"刘昌言,太宗时为起居郎,……,曰:'昌言奏对皆操南音,朕理会一字不得'。就是宋太宗听不懂闽南语。

通过上述对古人史料的引用说明古代人听不懂南方的口音,现代也听不懂南方人的口音,说明语言口音有传承,怎么可能差距大呢?


鸟言夷面


这个语音问题,恐怕只有汉语研究专家才能回答你,但我不妨说说这方面认识吧。

古汉语跟现在汉语差别很大这是事实,而诗词用现在普通话发音,其实押韵的并不多。我是广东人,我读诗词喜欢用粤语,然后发现几乎每首都押韵。这个问题我高中时就在思考。按理说古时候南北语言交流上肯定有很大区别的,为什么用粤语反而这么押韵流畅,普通话不行呢?

我觉得应该跟历史上的人口迁徙有很大关系。唐以后五代十国,战乱让大量人口南迁,这些南迁的人与南方的民族尤其百越渐渐融合,再到北宋灭亡,人口继续南迁,经济文化中心都南移。元朝统治对原来百姓的压制,也使得文化流向南边更偏僻的地方。这以后,文化中心转移到南方发展渐渐定型下来,于是语言上,北语跟南语发音上大融合。所以,现在南方很多地方方言都带着古汉语的发音就不是没道理了。

前不久有个教授来跟我们讲授诗歌唱诵的方法也粗略讲到发音问题。尽管他用现代四声解释部分诗歌的唱诵勉强能通,但我个人当时觉得那绝对不是正确的唱法。古代诗词都是用唱的而不是现在的朗诵,所以你会发现南方很多语言去唱这些诗歌比用普通话去唱,有韵味得多。大部分香港粤语歌曲受欢迎并且长唱不衰也是这个原因,作词方面总是朗朗上口。

这是个人粗浅看法,各位有其他见解的可以一起讨论讨论……


笔落眉间


因为满洲狗,现在的诗词大多也不押韵,看来提问者是个文盲,看看历代韵书就会明白,汉韵两千多年没变,但是为什么伪清一代自康熙之后强推所谓犬清国国语就韵部大变?说是语音特变也不会集中在这个特殊时期吧,如果上千年间慢慢改变,那么由梁朝时代韵书到清初的佩文都是按一个规律编的,而且韵部也一样,但是伪清国语甚至普通话出现就给诗词造成困扰,甚至《新华字典》说标注处还自己说明自己不适合用在古诗词上,而且在押韵通韵方面各自也大大的不同,一个按平上去入成音,一个按十三辙成音,通俗说,原汉语按音乐🎵12 4567成音,犬清国国语普通话按三音一和弦(246成音),五音不全,残废语言。

不是挑仇恨,犬清268年不但将汉人发型弄丑陋了,灵魂弄残废了,连语言都被他弄残废了


迈克尔35


有些普通话是不压的。但客家话能压韵的。

宋,陆游,《醉歌》

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e

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e

不得为长虹,万丈扫寥廓;uo

又不为疾风,六月送飞雹。ao

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ue

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雒。uo

於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uo

平生为衣食,敛版靴两脚;iao

心虽了是非,口不给唯诺。uo

如今老且病,鬓秃牙齿落。uo

仰天少吐气,饿死实差乐。e

壮心埋不朽,千载犹可作!uo

普通话不押韵读成5个韵脚。

客家话全押ok韵:

阁gok锷ngok廓guok雹pok约yok雒lok

酌zhok脚giok诺nok乐lok落lok作zok



奔腾96710343


原因很簡單:你根本就不知道什麽叫押韻。






沒有煙總有花


很简单,语音演变不是乱变的,它是有规律的,一般来讲,有相同韵母或者声母或者声调的字,会在某一种方言中经历相同的演化规律。

比如中古-m韵尾,这是一个合口韵尾,它在今天汉语方言中主要就是两条路:消亡或者保留。

包括普通话在内,绝大多数方言的-m,现在都消亡并入了-n,所以曾经以-m为韵脚写的诗,今天仍然能保持押韵,甚至还可以和-n押韵了。

而包括粤语、闽南语在内的少数方言,则是整体保留了-m,所以以-m为韵脚的诗,也是押韵的。


吾王54963924


首先你标题就很伪,如果不乘时光机穿越回古代,谁也不可能得出古代和现代中国人语音差异大的结论。那些个所谓专家教授都是在传播不切实的研究结论。


这是个漂亮的地方


用脱离汉地几百年的燕云十六州方言来读古诗词怎可能押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