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的比喻有幾種?

269852880003


問題:詩詞中的比喻有哪幾種?

無論古人的詞歌賦,元曲散文,還是明清小說,現代美文,倘若談到寫作手法,比喻這種修辭手法是最常用的方式之一。


所謂“比喻”,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打比方”,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相互交流溝通,為了把深奧的問題簡單化,深入淺出,也常常不由自主就運用這一修辭方式,比喻可以說是修辭之首,詞章之冠,行文之必備神器。

中國古詩詞中的比喻

【釋義】

比喻,“以此物喻彼物也”這是明代著名學者朱熹《詩集傳》中的解釋。

他還進一步表明,詩詞用來表達感情,說明道理,寫人狀物,述事描景,假若要達到傳形傳神,繪聲繪色,形神兼備,通常皆離不開比喻,所以說“比喻”堪為辭格之首。

【比喻的分類及例證】

喻景

最具有代表性的唐詩舉例:

  • 劉禹錫: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

這首《望洞庭》中作者把洞庭湖水比作潔淨無塵的明鏡;把洞庭湖上的君山,比作銀盤裡的青螺,從俯瞰的視角,用比喻的手法,無以倫比的空間想象,讓讀者身臨其境。


  • 李白:《夜下徵虜亭》:“山花如秀頰,江火似流螢”。

通過比喻將山花比作少女美麗的面龐,將漁火比作夏季的螢火,展現出美好的詩情畫意。

  

喻物(以雪為例)

  

  • 岑參《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 駱賓王《詠雪》:“龍雲玉葉上,鶴雪瑞花新”;
  • 盧梅坡《雪梅》:“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 張元《雪》:“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一一一這些比優美雄奇,富有想象和哲理,讓讀者從想象中領略其意境,都給人美的享受。


喻事(以音樂為例)

  • 白居易《琵琶行》:“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通過聯想,讓優美的琵琶音樂有了視覺感;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使琵琶的演奏有了觸覺感受。

  • 韓愈《聽穎師彈琴》:“呢呢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鑾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不僅有聽覺比喻,同時也有視覺和觸覺感知。


喻人(以美人為例)

  • 曹植《洛神賦》:“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一一一通過這一系列比喻,充分體現女神的美麗,十分傳神地展現了洛神飄然而至,來去飄逸的風姿神韻。

喻情(以愁為例)

  • 李白:“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一水牽愁萬里長”——這種愁如果能夠丈量,那得是多長呀?充滿了誇張且具有高度的浪漫主義色彩。
  • 陸游:“十丈愁城要解圍”;“閒愁萬斛酒不敵”————讓我們終於明白,原來“愁”不但有長度,還有體積感念,不得不佩服詩人的內心感知!

  • 李清照:“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個“愁”隨著感知可以移動自如,既可以在眉間,也可以在心頭停留;
  • 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個千古一“愁”,正因為隨江水滾滾東去、不可遏止,才能流芳後世,念念不忘;

  • 賀鑄:“試問閒愁都兒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用五種常見的自然景象:煙、草、風、絮、雨來抒發閒愁的繁多、濃重、綿延不絕。這樣多感官的手法無愧於詞壇聖手——“賀梅子”的雅譽!


喻理(宋代詩人青睞的筆法)

在中國婦孺皆知,人可共讀的唐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淺顯易懂,哲理深邃。

  • 蘇軾的哲理風格: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由於在不同的角度,所以看待問題的結果各異,簡潔明瞭,通俗易懂。

最有代表性的扛鼎之作,莫過於蘇軾的早年名作《和子由澠池懷舊》(節選)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真可謂人生在世,猶如飛鴻,前途未卜。每一個人的未來就如同鴻雁在飛行過程中,偶然在雪地上留下了爪印。

待到鴻飛雪融,一切將不復存在。然而,它畢竟飛過了,飛鴻踏雪的輕盈,不計何處的灑脫,驚鴻一瞥的浪漫,還有那翩然來兮的無悔,飄然歸去的無跡。

比喻在這首詩中起了貫穿全篇的關鍵作用,使詩中的人生哲理含蘊更為豐厚、更為深沉。



  • 南宋著名理學家,文學家,詩人——朱熹

“問渠那得清如水,唯有源頭活水來”——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子此詩以泛舟作比喻,深含哲理。

一方面可用來比喻悟道時豁然貫通的自在快樂,一方面也用來比喻行事在時勢未到時的盲動無益,和時機成熟時的暢通無阻。

綜上所述,基本上涵蓋了古詩詞中所有的比喻手法,簡單作答以饗讀者和文友!

【溫馨提示】兵法天下,詩詞文化。原創不易,碼字辛苦。敬請關注,評論轉發🌹🌹🌹


兵法天下


詩詞、散文中常用的有:明喻、暗喻、借喻。

詩詞從詠物到賦意,散文從詠物到言志,都要花費作者大量的心血。詠物言志(也稱擬人、擬物)是詩詞、散文中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作者在生活中對某一個客觀景物有所感動,於是把自己所要抒發的思想感情,寄寓在這一景物之中,通過這一景物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不管用什麼樣的表現手法,在構思中要掌握以下幾個特點:

一、搜求物象,刻劃特徵。當作者在選擇一種能夠閃耀某些思想光芒的事物,作出吟誦對象時,便要準確的把握這一事物的特徵。在寫作時,首先要刻劃出它的外形特徵,給人以具體的形象。

二、寄情於物,賦予個性。在所詠對象的外部特徵之中,還要表現他的內在氣質,或者說是要把景物作為人的品格來寫。客觀事物經過作者主觀改造後,必然會染上某種主觀的感情色彩。

三、由比入興,開拓意境。詠物是抒情的基礎,託物寄情,實際上是一種比興手法。他可以通過作者樸實的感情,用華麗的詞彙,把他比喻成具有偉岸、正直、樸質、嚴肅、堅強、挺拔等品質,然後再展開聯想,闡述她像徵的意義。

四、正反比較,深化主題。正面描述和反面襯托相組合往往能使詩詞、散文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推進一層,它有助於主體向縱深方向發展。

總之,不同的景物要用不同的表現手法,靈活的寫作技巧,加上豐富的想象力,較好的使用這些比喻方法,寫出的作品定會令讀者賞心悅目,、大開眼界、讚歎不已!



天老大11


比喻,排比,擬人,雙關,引用等都歸屬修辭類。比喻如果給它下定義的話,就是用一個事物形容另一個事物的修辭手法叫比喻。比喻又分"明喻","暗喻"和"借喻"等。比喻是運用得十分廣泛的修辭手法之一,不單單用於某一指向。中國詩詞中的比喻修辭手法俯首可拾,如:"床前的月光,疑是地上霜"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等都是比喻的修辭手法。在用這種修辭手法的時候,要注意用得貼切,要選用人們常見的,容易想象和理解的事物打比方,要接地氣,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修辭的藝術作用。

(簡論)


秋風秋雨聽秋聲


詩詞比喻有正反之喻,有明暗之喻,有借鑑之喻,有寄託之喻。你問的簡單,我答的也簡單。


心是亮的


物和物的比喻:萬條垂下綠絲絛

人和物的比喻:指如削蔥根、綠肥紅瘦

今和古的比渝: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

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人和人的比喻:但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

相思意意。

人和動物的比喻:感時花濺淚,恨時鳥警

心。

物和人的比喻:煮豆燃豆箕,豆在腹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梅山425



桃花源記18068669686


有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對偶,擬人(擬人,擬物),排比,設問,反問等。


Ze乙e


意喻初原話中清,含蓄待放書裡見,細聽心聲多形象,字裡行間生意景!


阿爾法1208


答.這個問題我從來沒想過。到底有幾種還請老師明示。謝謝老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