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白先勇的文学成就?

福心缘


台湾作家白先勇,生于广西桂林。是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在当代散文和小说领域都做出了极大地贡献,并获得了极高的成就。

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曾经说:"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潜心自己艺术进步,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值得给后世朗诵的作品的,有两位:于梨华和白先勇。"他甚至赞誉白氏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这是对白先勇的一份价值颇高的肯定。

因为笔者非常喜欢白先勇的《台北人》,所以本文主要结合《台北人》来谈一谈白先生的文学成就。

1.真实的故事塑造

《台北人》顾名思义,是指生活在台北的一群人,他们之所以生活在台北,完全是因为国共交战,国民党战败后,逃难迁居所致。这和作者白先勇的个人经历也颇有相似之处。他的父亲白崇禧曾是国民党高官,内战后全家迁往台北。从1965年到1971年的几年间,在美国执教的白先勇先后在台北的《现代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十余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的大部分篇章后来被编辑成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所以《台北人》由十四个短篇小说构成,它们的写作技巧各不相同,长短也不相同,每篇都能独立存在。由于作者生长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加之家庭环境的特殊性,所以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在他的作品里充满了一种淡淡的感伤与失落。在描写台北人时也流露出自我对时间及青春的无限留恋。

在这十几篇小说里面,主要角色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出生于中国大陆,都是随着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来的。刚刚离开大陆时,他们有的或许是年轻人,有的或许是壮年人,而十五、二十年过去之后,岁月无情的将他们变为中年人,或是老年人。他们都有过一段难忘的"过去",而这"过去"的重负直接影响到他们现在的现实生活。他们现在虽然生活在台北,但并不是台北人,还是大陆人。即便被称为台北人,骨子里都还是大陆人。所以他们时常想着过去在大陆上生活的一切,而这些过去,这些记忆,与国民党迁台湾的历史分不开。他们身上难免会因循守旧,固执保守中国旧传统。他们之间存在着阶级差异,贫富悬殊,行业差异,这些使得他们很多人,无法面对现在的生活,只有不断的回味过去的辉煌。而在他们现在的生活境遇中,总是会遇到与自己过去所遇到的人中很相似的一个人,就会心生思念,让自己陷入无限悲伤之中。他们不能摆脱过去,总觉得现在仍是过去的幻影,企图在抓回了过去的自欺中,寻找生活的意义。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里面描写的是曾经叱咤风云的金大班,在二十年后,年已四十的她,即将下嫁六十大几的富商陈发荣。她是一个拜金主义者,在金钱面前已经不相信爱情。这篇小说就是写金大班在"夜巴黎"的最后一夜。第二天,她就要摇身一变,成为老板娘。当她看到朱凤的经历时,想起了二十年前的自己,也像朱凤那样爱过一个男子,为他怀过孕,寻过短见,这份轰轰烈烈的爱情的记忆分量是很重的。使唯利是图的她脱下了手上一克拉半的火油大钻戒,给了朱凤,她对朱凤的这颗善心是感性的,对她富于同情心,好像是在祭奠她失去的爱情,更加证明了她那段忠贞的爱情。而小说的最后,她遇到了一个不会跳舞的腼腆男子,很像她的初恋情人月如。让她不由自主的向那个男人走进,想到了以前与月如在一起的甜蜜。如今,二十几年已经过去,自己年华已逝,逐渐衰老,更多的是惋惜,感叹,悲伤。这一瞬间的感受,只是幻觉,片刻就会消逝。眼前这个眉清目秀,腼腆羞涩的青年,到底不过是月如的幻影。当这一刻过去后,金兆丽还是要继续现实中的生活。第二天,要高高兴兴的当老板娘去。对于人生的不如意事,她只能接受它,适应它,从而把这些转化为享受。

这是白先勇作为一个经历过历史现实的作者在真情实感的推动下所写出的一部作品,深刻反映了大量远离故土的人们在生活中的现状。

2.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在这本书十几个小说中,作者都将他作为一个文人对时代、社会的敏感写了进去,大量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将忧患意识和悲剧意识,以及人生如梦、人生如戏的这些观念都写进来了文章中。《游园惊梦》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并且,在这个文章中,作者还大量运用了西方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运用也非常成功。

在《台北人》的卷首,白先勇就先引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给本书增添了一抹关于历代兴亡、感时伤逝的人生沧桑感和历史苍凉感。在《游园惊梦》中,插入了四段唱词,而这四出戏的女主角分别是杜丽娘、宓妃、杨贵妃、虞姬,他们的人生际遇都与钱夫人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昔日昆曲名角蓝田玉,今日之钱夫人在窦公馆的盛宴上遭到遗忘和冷落,后来她哑喉不能再唱,也无人在意,作家以此来象征昆曲的衰微。而昆曲这一古典戏曲中的精华呈现式微情形,则又隐喻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低迷、受冷落。小说结尾处钱夫人说台北"变得我都不认识了——起了好多高楼大厦。"这预示着工商业的蓬勃兴起,这种兴起正猛烈撞击着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他的消解。

在这篇小说中,大量"过去"和"现在"镜头交错出现,传达出了厚重的历史苍凉感,从更深层次去考察,发现作者发出了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对传统文化失落的隐忧,从而使这部作品具有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评论家欧阳子在《王谢堂前的燕子》一文中说:"这是一篇描绘极端细腻的佳作,又是声势异常浩大的巨作。"在这篇文章中,流泻着逝水似的缅怀和悠远深长的喟叹,弥漫着苍凉如雾的孤寂感、沧桑感和无常感。

3.鲜明的结构

白先勇在行文中有自己的逻辑,鲜明的结构,不会让文章显得凌乱不堪。如本书中《永远的尹雪艳》。开篇即就摹出尹雪艳,三两笔便将她捧成一个传奇,接着笔锋一转,麻将场上的尹雪艳左右逢源,顺带提起"曾经叱咤风云的、曾经风华绝代的客人们"。到这儿为止都是尹雪艳的泛写素描,是对每个人都一样的在云端不食人间烟火的尹雪艳,却在不知不觉将整个故事的调子和背景音定在"曾经"和"现在"的缝隙里,定在一个繁华的梦里,捕捉到了一个时代的本质。接下来理所应当的转向却描绘一个具体的尹雪艳,但说来也只有麻将和吊丧两场戏,然后故事就这样淡淡的收尾。我们永远的尹雪艳依然在尹公馆内,袅袅婷婷,浅笑吟吟。

《永远的尹雪艳》里不断重复的"尹雪艳"三个字,便若有无数魔力,生生将这个女人变成了褒姒和妲己。江山易老,美人常在。仔细想想,这样的小说有点像说书,更精确的讲,是像琵琶行里那个弹完琵琶后絮絮叨叨的歌女。真真切切的故事在这里,有板有眼,容不得一点花腔和含混。白先勇的华丽不是浮于表面的修辞,也不是精细的描物,而是骨子里的盛情,在他写得最好的篇目里,这种盛情几近痴狂,饱含切肤的枯荣兴衰。

一个人的气质中,藏着他走过的路和看过的书,白先勇亦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所闻所见所感造就了他的写作题材,浓厚的古典文化修养和对西方理论的学习浓缩成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白先勇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学者,白先勇的作品值得我们两岸人耐心咀嚼。


一往文学


白先勇先生可以说是在世的华语作家之中的no.1。

他的作品并不是很多,但是每一部作品都堪称一流。

最先接触他的作品是台北人。这部小说在20世纪华语小说100强排名第七名。他在题记用了刘禹锡的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几句诗就为整本书奠定了悲伤的基调。一群原本是来自大陆各个省份的人,因为不同的原因,来到了台北。对于台北来说,他们是异乡人,他们自己也认为台北不过是寄居的地方。他们怀念故土,却无能为力。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是直抒胸臆,那么台北人的乡愁则是含蓄而意味深长。

纽约客和台北人相辅相成。虽然在写法上和台北人相似,但是悲剧色彩更加浓烈。就算是来到了台北,好歹还是没有离开国家,但是到了纽约,情况都大不相同了。人们说越是在异国的人越是思念故土。这本书里面的六个故事就是这个主题。

白先勇先生的散文更加的感人。树犹如此可以让人落下泪来。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在白先勇的散文中仅仅扣住这个主题。伤感的人生际遇在他的笔下缓缓流出。

什么是爱情?爱情就是两个人心与心之间的吸引,无关性别,无关年龄。伴侣走了,他只能在人世间孤零零的漂泊,哪里才是归程。

他写亲情,写青葱岁月,写他的那些朋友,无论是谁,他都投入了大量的情感。

无论多么华丽的词藻都不能代替心中迸发出的情感,好的文章是让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最后用黄庭坚的一首词结束这篇文章: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诗书君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广西桂林。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白先勇2008年获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职务,2009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白先勇从小就喜爱中国的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民间故事和古典作品。如《薛仁贵征东》、《樊梨花征西》、《说唐》、《蜀山剑侠传》、《啼笑姻缘》;巴金的《家》、《春》、《秋》;《三国》、《水浒》、《西游记》,特别是《红楼梦》,都是他所喜爱熟读的作品。在大学时代,由于受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白先勇开始阅读和介绍西方现代派作家的作品,在创作上也开始模仿西方文学。但是毕业后入美国爱荷华创作班学习班,作者又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对中国民间故事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喜爱,使他具有比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素养,这就是为什么自先勇长期生活在台湾和美国,沐浴在欧风美雨之中,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却仍能保持着比较鲜明的民族风格的原因。白先勇从小热爱祖国的锦绣山河,对祖国和民族有较深厚的感情。

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曾说:“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潜心自己艺术进步,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值得给后世朗诵的作品的,有两位:于梨华和白先勇。”他甚至赞誉白氏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也因如此,白先勇2008年获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职务。

欧阳子认为,“白先勇才气纵横,不甘受拘;他尝试过各种不同样式的小说,处理过各种不同类式的题材。而难得的是,他不仅尝试写,而且写出来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白先勇讲述故事的方式很多。他的小说情节,有从人物对话中引出的《我们看菊花去》,有以传统直叙法讲述的《玉卿嫂》,有以简单的倒叙法 叙说的《寂寞的十七岁》,有用复杂的“意识流”表白的《香港一九六0》,更有用“直叙”与“意识流”两法交插并用以显示给读者的《游园惊梦》。他的人物对话,一如日常讲话,非常自然。除此之外,他也能用色调浓厚,一如油画的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