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故事、方案、治理、理念,“一帶一路”呼喚新時代國際傳播

刘明:故事、方案、治理、理念,“一带一路”呼唤新时代国际传播

刘明:故事、方案、治理、理念,“一带一路”呼唤新时代国际传播

“一帶一路”宏偉構想的“靈感”和“傳統”來自歷史。講好歷史,可以喚醒共同的記憶,拉近心理的距離,奠定合作的基礎。但是,只有講好“一帶一路”倡議的美好未來,“一帶一路”建設本身才會擁有屬於自己的光輝燦爛未來。

5年來,“一帶一路”常講常新,不斷有新故事、新思路、新進展、新討論。

關於“一帶一路”的國際傳播,出現了兩個新特點:一是關注、討論“一帶一路”的人群日益廣泛,從相對集中在精英人士擴展到社會各領域、各階層,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擴展到幾乎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二是海內外受眾關注的問題、討論的話題日益深入。

這兩個新特點要求新時代國際傳播工作者不斷深入實踐、深入探索,同時善於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煉,注重理論建構,進一步講好“一帶一路”的故事、方案、治理和理念。

本文轉載自中國一帶一路網,原文刊於《環球》雜誌2019年第7期,標題為《故事、方案、治理、理念:“一帶一路”呼喚新時代國際傳播》。

1

從回望歷史到走向未來——

如何進一步講好故事

早在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繼承和發揚絲綢之路精神,把我國發展同沿線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同沿線各國人民的夢想結合起來,賦予古代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內涵。

“一帶一路”的宏偉構想的確從千百年前走來。陸上絲綢之路可溯源於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由此開闢以長安為起點,經中亞、西亞,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中國》一書中使用“絲綢之路”稱呼這一通道,並很快被廣泛接受。海上絲綢之路也可追溯到秦漢時期,漢武帝就曾派使者遠航南海和印度洋,後經歷代拓展,特別是經歷唐宋時期的繁榮,形成了古代中國與海外貿易聯繫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

但是,回望歷史不等於機械地“復原”和“重複”歷史,更不是簡單地在物理上“重建”歷史。事實上,“一帶一路”的歷史本身就是豐富多彩的,並不是一條簡單的“路”和一條固定的“帶”。李希霍芬的“絲綢之路”就既包括中國與中亞之間的“路”,也包括中國與印度之間的“路”。“海上絲綢之路”曾經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故又被稱作南海絲綢之路,但是鄭和下西洋開啟的東方大航海則遠遠超越了這一範疇。就功能而言,即使是歷史上的“一帶一路”,也早已經超越了運輸絲綢的範疇,而是對東西方各國人民間的貿易互通、經濟發展、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甚至對人類文明的進步,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回望這樣的歷史,更重要的是要說明,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開放的國度,中華民族具有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中華文化能夠包容和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這樣的歷史也證明,世界上不同國家、民族和文化,完全能夠通過和平、友好的對話與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包容發展。也正是這樣的歷史方位,決定了新時代中國做出共建“一帶一路”的歷史性選擇,並賦予其全新的時代內涵。新時代的中國要以這樣的“絲路精神”,進一步探索國際合作的新地域、新領域、新內涵、新方式、新夢想,不能簡單地將自身侷限於復興某一特定傳統地域、開展某一特定領域的傳統合作、延續某一特定形態的傳統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而實現經濟獨立和民族振興正方興未艾。共建“一帶一路”之所以得到廣泛支持,反映了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促和平、謀發展的願望。共建“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的,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是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遊戲,只要各國有意願,我們都歡迎。講好這樣的未來和方向,才能最終形成人們齊心協力為之奮鬥的共同事業,真正凝聚起同舟共濟、攜手共進的強大力量。

“一帶一路”宏偉構想的“靈感”和“傳統”來自歷史。講好歷史,可以喚醒共同的記憶,拉近心理的距離,奠定合作的基礎。但是,只有講好“一帶一路”倡議的美好未來,“一帶一路”建設本身才會擁有屬於自己的光輝燦爛未來。

2

從收穫早期成果到實現可持續發展——

如何進一步講好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正在成為我國參與全球開放合作、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

當我們講“一帶一路”,簡單的“講故事”已遠遠不能滿足海內外受眾的需求,更無法有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向縱深發展。在講故事的基礎上,我們需要進一步講好中國方案。

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社會期待著中國作為,也相應地期待著中國方案。就當今世界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發出中國聲音,中國無法迴避,也用不著迴避。

5年來,我們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貨物貿易額累計超過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超過60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20多萬個就業崗位,我國對外投資成為拉動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的重要引擎。今天,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30多個沿線國家同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20多個國家同中國開展了國際產能合作;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國際金融合作不斷深入,一批有影響力的標誌性項目逐步落地,斯里蘭卡漢班託塔港、希臘比雷埃夫斯港、肯尼亞蒙內鐵路等重大項目的進展,都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一帶一路”故事。

“一帶一路”建設收穫了豐碩的早期成果,這樣的判斷不僅站得住腳,而且事實早已超越了這樣的判斷。但是,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人們關注的議題也在不斷深入。人們不僅在討論基礎設施建設、沿線經濟項目開發、延伸的產業技術合作,還在聚焦“一帶一路”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對接,進一步關注開放、綠色、創新、包容、合作的共建。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也需要不斷回應國際社會關於“一帶一路”建設的項目透明問題、環境保護問題、合作開放問題、金融支撐問題、營商環境問題、風險管控問題、安全保障問題、社會責任問題以及“債務陷阱”問題等不同方面的核心關切。

當前,特別需要對“一帶一路”建設5年來的成果和經驗進行階段性總結,對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進行深入研究,尤其需要突出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全球趨勢與中國選擇,並提煉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來。這樣的問題既涉及經濟領域,包括對“債務陷阱”問題的系統闡釋與回應,也涉及政治、安全、社會、環境、文化等各個領域,包括更廣闊的國際合作空間和領域在哪裡、“一帶一路”建設如何能夠惠及沿線各國人民、運用什麼樣的平臺和方式能夠吸引更加廣泛的國際合作等。

對於如何講好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在總體方向上和具體方法上都有十分精闢的論述。他說,經過夯基壘臺、立柱架樑的5年,共建“一帶一路”正向落地生根、持久發展的階段邁進;在保持健康良性發展勢頭的基礎上,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他還說,過去幾年共建“一帶一路”完成了總體佈局,繪就了一幅“大寫意”,今後要聚焦重點、精雕細琢,共同繪製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推動這項工作不斷走深走實。

遵循這樣的方向和要求,我們才能向國際社會講清楚,“一帶一路”建設不僅能夠“行穩”,而且能夠“致遠”。講清楚這一系列的問題,才可以讓國際社會相信,“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一城一池、一時一刻的權宜之計,而是真正的“21世紀最大的故事”。這樣那樣的“陷阱”論也會不攻自破。講不清楚這一系列問題,就難以進一步鞏固國際社會對於“一帶一路”倡議的信心,“一帶一路”建設就難以在收穫早期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擁有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3

從推動全球發展到完善全球治理體系——

如何進一步講好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我們要具備戰略眼光,樹立全球視野,既要有風險憂患意識,又要有歷史機遇意識,努力在這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把握航向;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帶一路”倡議著眼於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推動全球發展。進一步,建什麼?怎麼建?全新的開發倡議將自然延伸出全新的、全地域的、全領域的國際合作組織方式、組織平臺、組織體系和治理形態。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引起越來越多國家熱烈響應,其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除“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外,參與者來自亞、歐、非,甚至美洲等幾乎全球所有地區,涉及地域日益廣泛。參與者身份也日趨多元,代表性日益增強,涵蓋政界、智庫、國際組織、企業界等不同領域。

組織規模如此宏大的國際合作,將地域、領域、見解等各不相同且如此眾多的參與者,整合到一個宏大的倡議、一項偉大的建設之中,的確並非易事。毋庸諱言,“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涉及經濟、政治、安全、社會、文化、環境等各個方面,需要進行建設性的討論並加以解決。

組織國際合作,討論並解決問題,本身就是“全球治理”。在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整合來自全球的參與者的過程中,需要坦誠溝通、共同努力,更需要共同的規則、程序,需要大家認可的方式、方法。這些規則、程序、方式、方法將形成一系列涉及政治、安全、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各個領域的國際秩序和國際制度,這種秩序和制度的穩定化、模式化,就是我們常說的全球治理體系。

為了解決政治與安全等綜合性、全球性問題,戰後形成了運作至今的聯合國體系。在全球經濟領域,為了管理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產生了世界貿易組織及其前身“關貿總協定”體系;為了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產生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體系;為了促進國際性的重建與開發,產生了世界銀行體系;等等。

由於歷史原因,戰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不免帶有濃厚的西方色彩。冷戰結束後,這樣的處理和解決全球事務的制度、體系、規則、程序等所謂“國際機制”還一度出現了一波強勁的全球性擴張。正如布熱津斯基所言,“美國體系的大多數內容是在冷戰期間出現的,併成為美國遏制其全球性對手蘇聯的努力的一部分。一旦那個對手倒下而美國成為了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全球性大國,美國體系就可以成為現成的東西在全球應用……”

但是,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這一整套的制度、體系、規則、程序等遭遇了普遍的質疑,推動形成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呼聲日益高漲,新興經濟體的群體性崛起為這樣的努力提供了強勁的動力。“變革”成為時代潮流。

“一帶一路”倡議可謂生逢其時,其空前規模的新型國際合作為新型國際規則、國際制度、國際體系的探索提供了廣闊的實驗場。新型全球治理體系的探索完全可能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實踐中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和成果。整合國際資源,討論並解決問題的一系列方式、規則、程序、體系不斷成熟、穩定,就是一種新型全球治理模式的漸進形成。我們討論多年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今天正發端、發展、成熟於各國人民友好合作的偉大實踐之中,並必將結出變革的果實。

4

從倡導新型國際合作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如何進一步講好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框架內,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攜手應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開創發展新機遇,謀求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不斷朝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邁進。這是我提出這一倡議的初衷,也是希望通過這一倡議實現的最高目標。”

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週年座談會上,他再次強調,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實踐平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從我國改革開放和長遠發展出發提出來的,也符合中華民族歷來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國人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佔據了國際道義制高點。

可以說,“一帶一路”倡議跨越時空,展現出新型國際合作的無窮魅力和廣闊前景。這一倡議也是對人類發展未來的美好憧憬,處處閃爍著全新的理念和思想光輝。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提煉好、展示好這樣的理念和思想。

僅以“五通工程”為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既是“一帶一路”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也是新型國際合作所應遵循的重大原則,更體現著有別於傳統國際開發模式的全新國際制度和全球治理理念。今天,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為時代潮流。

當然,“一帶一路”建設成功的意義遠遠不止於此。5年來的實踐已證明,“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和世界提供了增進了解、促進互信、加強合作的平臺,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也讓沿線國家和人民有了越來越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為實現世界的共同繁榮增添了不竭動力。“一帶一路”倡議最初著眼的國家只有65個。經過5年發展,“一帶一路”的發展理念逐漸被更多國家和人民所接受。新時代的中國,正在跟幾乎整個世界的所有人群一起探討“一帶一路”,一起構架“一帶一路”,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惠及整個人類。

所以,“一帶一路”倡議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具體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則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最終目標。“一帶一路”倡議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找到了偉大的“天下情懷”,“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則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找到了現實路徑。

講好“一帶一路”倡議和建設中所蘊含、體現的核心理念,講好“一帶一路”倡議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之間的這一內在邏輯,是新時代國際傳播工作者光榮的歷史使命,也是思想理論界應予重點研究、闡釋的十分重大的理論課題。在這一領域,思想理論界和國際傳播界的確可以大有作為,也應當不斷推出更傑出的思想理論成果。(作者為瞭望週刊社副總編輯劉明;本文主要內容曾在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刊載)

總監製:蘇會志

監製:夏宇

編務:李浩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