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俗】齐鲁大地的工艺美术

山东民间工艺美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剪纸、年画、面塑、泥塑、陶瓷、布艺、染织、刺绣、编结、雕刻、面具、木偶、风筝、纸扎等,分布于山东各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例如山东剪纸以滨州、高密、烟台、胶州、五莲等地的最为出名。木版年画有潍坊杨家埠、平度宗家庄、聊城市东昌府区、阳谷张秋、惠民清河镇等主要产地,面塑则有菏泽面人、冠县郎庄面塑、济南面塑等派别,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山东民俗】齐鲁大地的工艺美术

山东民俗

杨家埠年画、风筝

潍坊市拥有极为丰富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最有名的当属杨家埠年画和风筝。杨家埠是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几百年来一直沿袭家庭作坊生产模式。

杨家埠年画造型古朴稚拙,构图饱满匀称,线条简劲流畅,色泽鲜艳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杨家埠年画选取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题材,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吉祥主题,传达美好的生活理想和愿望。

杨家埠年画有灶王爷、大门画、站童、爬童、月光、美人条等多个品种,从大门到炕头,从粮囤到厨房,从车棚到牛栏,都有特定内容的年画与之相配。

【山东民俗】齐鲁大地的工艺美术

杨家埠一直有“挂在墙上是年画,飞到天上是风筝”的说法。

明清时期,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大发展带动了风筝制作的兴盛。杨家埠风筝扎工精致,借鉴木版年画风格,手绘图案构图饱满匀称,线条细致,色彩艳丽。杨家埠风筝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型龙头蜈蚣,最长可达三百余米,蜿蜒天际,气势千里。

【山东民俗】齐鲁大地的工艺美术

鲁西南织锦

【山东民俗】齐鲁大地的工艺美术

在现代织布机出现以前,民间使用的布料几乎都是靠妇女用土织布机织出来的,称为“老粗布”或“土布”。

清末明初,织布厂生产的织布机迅速普及,被称为“洋布”,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土布生产。但在鲁西南地区,一直有许多妇女坚持自己织布,她们不仅能织单色布,还能织出带格子图案的画布,既漂亮又耐用。由于这种土布质地厚实,色彩绚丽,织染工艺独特复杂,因此,被定名为“鲁西南织锦”,简称“鲁锦”。

【山东民俗】齐鲁大地的工艺美术

鲁锦的生产工艺十分复杂,要经过72道工序,可织出22种色彩、1990多种图案。织布艺人给每种纹样都起了十分形象的名字,如“八盘八碗”“长流水”“迷魂阵”“美字锦”等。

现在的鲁锦,除了制作被褥、床单等传统用户外,还结合时尚设计潮流,开发出深受欢迎的各式工艺壁挂、浴室用品、箱包手袋等新产品。

聊城葫芦雕刻

【山东民俗】齐鲁大地的工艺美术

聊城古称“东昌府”,当地素有养蛐蛐、斗蛐蛐的习俗。秋去冬来,人们把蛐蛐放进葫芦饲养,揣在怀中御寒过冬。为了使蛐蛐葫芦更加美观,清末明初时兴起对葫芦进行雕镂、刻画的时尚,由此衍生出“刻葫芦”的专门手艺。

“刻葫芦”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城关、阎角寺、梁水镇三乡,以及堂邑镇路庄村等地。

【山东民俗】齐鲁大地的工艺美术

葫芦雕刻要经过采摘、去皮、晾晒、雕刻加工等多道复杂工序,精雕研磨,将天然形态融入艺术造型。改革开放后,当地农掀起了“刻葫芦”高潮,并结合现代工具创造了新的“烙葫芦”工艺。聊城的民间艺人在各色葫芦上自由发挥艺术创造力,表达着强烈的生活感受,描画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

菏泽面人

捏面人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面塑技艺,因所用为江米面,故也称“捏江米人”。菏泽面塑历史悠久,闻名全国。

【山东民俗】齐鲁大地的工艺美术

牡丹区解元集乡穆李村是菏泽面塑的发源地,清中期,艺人们在当地捏花供技艺的基础上,发展出成熟的捏面人技艺,使之成为一种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穆李村面塑高手辈出,代表人物先后有李俊兴、李芳清、穆绪建等。现在穆李村有面塑艺人400余人,逢年过节便背着木箱走南闯北,到全国各地献艺。他们用竹棍、竹片、剪子、刀子、梳子等简单的工具,将各色面团经过一系列的揉、搓、拈、压、拍等处理,短短几分钟就能捏出孙悟空、猪八戒、胖娃娃等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