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辨证论治”提升到中医的战略高度(至高无上的法则),是否是个错误(或说以偏盖全)?

用户12345670wys888


有人说中医辨证论治是错误的是治标不治本的,还用西医成功治疗了疟疾来反证。

----------------------------------------

古代没有显微镜没有生理学解剖学化学,当时全人类都对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缺乏认识研究,所以传染病和外科治疗才是中医相对的短板。你要不要把西医放回到古代去试试?

但是中医通过调理自身阴阳、虚实、气血、经络、脏腑等,使人尽可能地在改善恢复整体体质,增强卫气,也就是提高自身免疫力来抗衡一切病邪,这是永远正确的大方向。

西医是随着洋枪洋炮洋科学和商业资本模式一道入侵中国的,一开始就是野蛮肤浅浮躁功利的,从来没有真正的辨证论治,没有系统理论学说,只是简单地捡拾搬用了一些本应属于全人类的现代科技成果来赚钱而已,却不要脸地为自己贴上科学现代先进的标签自诩自大自满。

中医的辨证论治,不仅无错,而且先进高级,是西医永远学不会的。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现代科学认识到人体很多疾病是因为体内外有各种病原微生物,但是人体跟猪牛马羊一样,无论健康与否,任何时候体内外都有很多微生物存在,是一个生态,当这个生态失去平衡了,人体就会启动自身机制来应对,表现出来的就是人们所说的病症。古人因受到时代的局限没有更好的办法帮助身体更精准高效地消灭病原生物时,所能做的就是分析研究症状表现然后设法尽量调节增强人体自身功能,这是很积极也很正确的处理方法,无可厚非的。

中医早就有虫的概念,这个虫就是病原,中医药方中也早就用过石膏、硫磺、明矾、铜绿等化学药剂,如果中医现在不被边缘化而成为主流,一样会根据需要研发一些化学药剂来作为补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救命而去杀灭体内病原,即使殃及众多有益微生物也在所不惜,但中医决不会滥用这些“化学武器”滥杀无辜微生物、危及损害人体体质健康。

在中医眼里,往往自身体质才是本,症状表现才是标;体质的阴阳失衡经络受阻脏器亏虚失调等等才是内因,其他一切外邪都是外因。但中医也懂得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当病邪严重或性命危急之时,中医也可用至毒之物来以毒攻毒。

西医在治本吗?西医什么时候治过本了?治标不治本,这个词更应该用在西医上。西医即使用化学药治疟疾,那也是在治标,任何时候体质才是本,杀疟原虫没有改善体质没有促进增强免疫力,哪里在治本了?西医里,感冒了就知道杀病毒杀细菌退烧,血压血糖高了就知道降血压降血糖,生疮了就知道排脓消炎,长瘤子了长骨刺了就知道切割,内脏和血管坏了就知道更换,即使治疗癌症也只会想法消灭清除癌细胞,一切都是用

适合于机器维修的外科思维,是彻彻底底的在治标不治本,可以说西医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内科,永远停留在维修工、消防队的水平,只会背些知识和数据,成为科学工具的信徒和奴隶,永远无法象中医那样达到思想巨人、文化泰斗、艺术大家的高度,自然永远学不会辩证和辨证(征)。


老苗医765


学院出来的中医师之所以不会看病,就是辨证论治搞的鬼!

医生就是治病的,但辨证论治早已把病排除在外了。我用了十年时间研究辨证论治并根据上海一中医辨证研究成果,此成果是用脏腑辨证为核心把临床中医证型分为57个大的证型,感觉中医太了不起了,但一结合临床,就不好使了,有的患者有效,有的患者头三付药有效而后来就无效,有的毫无效果。让我一头雾水,难道是没掌握辨证技术吗?后来又只好回归经典,才发现《伤寒论》讲的是“病脉症治”,即“病”为首要!即医圣还是治病的而不是治证的。辨证论治把病排在外,其实就是中医江湖骗子!比如说“尿黄”,要知道它是少阳病就可以用小柴胡汤之类,要是少阴病就要用四逆汤之类,结果效果显著!这说明什么?说明医圣是在治病呀!现在的辨证论治讲得头头是道,随便你怎么说他都能说得通也扯得上,但就是不知病。学习中医还是要下苦功夫,要学习人家西医的精神,一个病一个病的研治,不要以为掌握辨证论治就可以治万病了,世界上没有那么容易的事!!!

辩证论治是解放后某个当官的在某个医学会议上叫专家们把辨证论治写进去,结果就成了中医的核心灵魂了,甚至说中医只有两大特色,一个是整体观,一个是辨证论治。从此中医就成了江湖医学。


祖金林


辨证论治是舍本求末,是走错了方向。辨证论治是一种原始的、低水平的诊治疾病的初级方法。

1、辨证施治,是治病救人的高明医术?还是低水平徘徊的初级诊治?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它是指中医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简单地说,辨证论治就是根据病人不同症状和表现,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中医常常把辨证论治吹嘘成中医的特色之一,甚至还有像题主这样,主张把“辨证施治”提升到中医的战略高度。在我看来,不仅不能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还要对其重要性进行质疑和思辨,以搞清其到底是治病救人的高明医术,还是低水平徘徊的初级诊治?

2、治病要治本,打蛇要七寸

治病救人的根本在于找到病因病根。唯有这样,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治疗,最后彻底治愈。

如果找不到病因,只会针对病人症状和表现来进行治疗,显然做不到治病治本。辨证施治其实就是医生循证、辩证并根据不同症状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过程。

举个例子,更容易理解辨证施治。

要移走一颗大树,最正确的方法就是把树根找到并挖出来移走。如果只是去辨别树枝、树叶,并根据树枝树叶的不同,采取各种方法在这些树枝树叶上做文章。显然达不到移走大树的目的。

辨证施治就是在病人这颗大树上所做的修剪枝叶的工作。这是舍本求末,是找错了方向;是一种原始的低水平的诊治疾病的初级方法。

3、中医治疟疾就是辩证施治的最好案例,也是证明中医舍本求末的最好案例。

1)疟疾是什么引起的,

古人称呼疟疾的叫法有很多,最初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当然还有其他俗名,比如寒热病、发冷病、脾寒病、打脾寒,发疟子、半日子、发半日、打摆子、做老爷、卖柴病、子母疟、子午疟等等。此外,广西管它叫羊毛痧,云南、贵州叫瘴气,此外又有虾蟆瘴、泥鳅瘴、蝴蝶瘴等名称。

2)西方现代医学早已证明疟疾是人感染疟原虫所致,但古人可不会这么想,他们认为导致疟疾的病因是什么呢?

古人起初习惯于将一切找不到源头的疑难杂症归咎于鬼神,对于疟疾也不例外,他们往往认为这种病是由疟鬼入侵人体而引起,而且中外皆有这样的说法。

当然,古人凭借经验,慢慢也认识到了疟疾与湿热气候之间的关系。隋代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疟疾“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其状发寒热,休作有时,皆由山溪源岭瘴湿毒气故也”。

随后,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明确了疟疾是感受疟邪所致。因此,除了鬼神致病外,中医普遍认为疟疾是因外受疟邪、瘴毒而起。

3)中医对疟疾的辨证施治

辨证要点

1.辨瘴疟与一般疟疾的不同。一般的疟疾症状比较典型,休止之时,可如常人;定时而作,周期明显;神识清楚;发病虽以南方多见,但全国各地均有。而瘴疟则症状多样,病情严重,未发之时也有症状存在;周期不如一般疟疾明显;多有神昏谵语;主要在南方地区发病。

2.辨寒热之偏盛。一般疟疾为正疟;阳热偏盛,寒少热多者为温疟;阳虚寒盛,寒多热少者则为寒疟。在瘴疟之中,有热瘴;冷瘴等。

3.辨正气之盛衰。疟疾每发,必伤耗人体气血,病程愈久,则气血伤耗日甚。正气亏虚,易于形成劳疟而反复发作。

以上不难看出,中医治疟辨证施治,只是在疟疾病人症状上打转转。根本不知道疟原虫才是真正的病因。对所谓的各种症状进行施治,岂不是舍本求末?偏离治疟轨道?

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想问题的是,任何医术,在诊治病人时,都会观察症状,都会询证辩证。因此,辨证施治并不是中医所独有的高大上。这种循证施治只是最初级最原始的一种诊断治疗方法而已。跟现代医学相比较,连小儿科都算不上。没有什么可吹嘘的。

有谁不服欢迎来辩。请国医大师、国学泰斗、中医传人、中医博士硕士等一干大牛都出来,给大家解释解释辨证施治到底牛还是不牛?


三月森林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参与讨论,本人不胜荣幸,且受益非浅!有许多观点值得参考,希望在以后的临床中加以验证。如:(1)认为以“病”为首要,《伤寒论》主要讲“病脉症治”。(2)认为把辨证论治提升到如此高度,是没有办法的办法。(3)认为辨证有两重含义,一为辨证法,二为辨别“病证”的辨证。(4)认为辨证论治的全称应是辨证求因,审机论治。(5)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核心,古称抓病机。(6)认为辨证论治是最高境界,是为医基本要求等观点。其次,想谈谈个人观点,由于才识疏浅,难免失误,望海涵!我个人认为:作为中医人,掌握辨证论治法是最基本要求确实没有错。但把“辨证论治”提升至现今高度是不妥的,起码有以偏盖全之嫌疑。因为:(1)我认为“辨证论治”这个提法似乎有些不妥,不知哪位高人提出的?依据是什么?《伤寒论》中有一句“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若把它理解为“辨证论治”,总感觉有些别扭,再说《伤寒论》主要讲方证问题,即有是证,用是药(方),所以把它说成“据证用方(药)”或“据证治之”似乎更为妥,你们说呢?(2)辨证论治不是治病最高法则。就目前而言,辨病与辨证相协调才是王道,具体操作可用以下模式:辨病(经方,时方,自拟方)+辨证+专药(个人觉得民间有许多这样的药,这几年,我也发掘了一些,应用疗效非凡。古籍中也有许多,如青蒿截疟,如黄连止痢等)。还要说一下,辨病论治可不是西医冲击下的产物,而是中医几千年固有之,比如《伤寒论》中的“病脉症治”,比如《金匮要略》之大黄牡丹汤明确提到治肠痈(这种病)初起。最后还想强调把“辨证论治”提升至如此高度是欠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阻碍了中医学发展,亦经不起实践检验。(个人观点,欢迎参加讨论,拒绝人身攻击!)





用户12345670wys888


辨证首先要辨病,张仲景几乎每篇的标题都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但是一定不要搞混中医和西医的病,要辨病不是要你说出西医的病名。

的确,辨证施治被拔得太高了,其实辨证施治的全称应该是辩症求因,审机论治!把中医说成辨证施治是对中医的一个不大不小的误解!虽然内经也说过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的话,不过还是先有病才这样说的,听说现在的中医教材都是一帮西学中编写的,我就明白了,教材的很多理论都是非常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中医,从来没有一本教材能够站在内经的视角来系统审视中医的!

辨证施治你不能说错,当然有些过于简化了,把中医的根本都丢弃了!其实中医的最基本最根本的理论还是内经的人体生理学,绝对不是什么根据症状来抓药以及用药加减,亦或是针灸!不懂人体生理只知道什么症状开什么方子本质上根本不懂中医!我所说的内经生理可不是西医的生理学,当然西医的生理学也不是一无是处,不过太过肤浅!现在需要学习中医的人也需要学一下这些生理知识,以免不懂内经说的话乱治病开药!因为中医治病完全就是根据人体生理来治的,也就是内经常说的人为本病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人,而不是病!内经反复强调,所以以内经的观点辨病辨证都是次要的,老子道德经也说不知常妄作凶!一定要知道什么是常态才能知道病态,内经常字也提的非常多,自己去看这里不一一列举了!举一个例子也是被西医经常诟病的就是脾的问题,现在教材说脾主运化有消化吸收的含义是非常模糊甚至是错误的,其实脾主要主水液津液的运化,甚至吸收并不靠脾,内经说的非常清楚,饮入于胃,游移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主要指五味精微,非饮食中的营养物质)津液。把脾的问题说的非常清楚,按照现在西医生理学的说法,中医的脾类似人身体的淋巴系统,脾就是人身体最大的淋巴结。可惜教材不知误了多少中医学子!

学习中医最根本的还是内经伤寒本草,其他的书全是参考书,特别是唐朝以后的书几乎都是一家之言千万不要偏听偏信,误入歧途!看的时候一定要问问这样治病符不符合人体生理规律。比如六味地黄丸的问题,三补三泻,补大于泻,当人体阳气(阳化气)旺盛的时候或许可以,但是一般人就算了,因为不符合内经的理论,阳化气阴成形,再回去看看金匮中的肾气丸为什么要用桂枝和附子你就懂了,新陈代谢,新的代替旧的,多的一点阴增加阳化气的功能使生理恢复于正常,这才是道!知生理而后知病理,把病理状态恢复到正常生理状态才叫中医!


华阙666


中医的理论,不能数据化,

热症,热到计么程度?没有标准。

寒性,寒到什么程度?没有标准,

阴阳失调,什么程度?什么标准?

能根据中医的理论,设计一台中医用的检测设备,治疗设备吗?

能利用中医理论设计一套软件放进电脑吗?

不是说不进只退吗,

中医不能与时代同步,只能消退,就算病人要中医,中医师自己要退了。


叶邦恩


辨证论治,是治疗一切疾病的最高境界和科学手段,也是一个医生的基本要求。不懂辨证,就不会治病,就不配当医生。因为疾病的发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但这种规律却不是呆板的1+1=2,它可以1+1=3、=4、=5或更多。所以,中医的辨证和论治,是不可能、也不可以数据化、公式化的。因为辨证,是对疾病的认识,同一种病可以在不同的人体内,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产生不同的症状体征。所以,在治疗上,就应该有不同的方法,使用不同的药物。这就是中医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法则规范,这个法则规范,是不可替代的医疗技术手段。舍此,则丧失了医疗的意义,脱离了治病救人的本质。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西医的治法是将突出的部分切除。其所留下的疤痕,就是产生后遗症的病根(仍然还会腰痛或不适)。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则是促使已经突出的部分自行回纳,所以不存在后遗症。


7311665134351


中医把“辨证施治”提高到战略高度是必须的,也是没有办法的,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辨证治疗,是所有医学必须的一步,这本来没有什么好吹嘘的。所谓辨证,通“辨症”,就是通过辨识病人的症状,然后进行对应施治。这就好理解了,你一个医生治病,不看症状怎么治疗,就算孙悟空也要悬丝诊脉啊。

在中医中,“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摘录自百度百科)

“辨证”本是医学最基础的理论,没什么好稀奇,就像吃饭前要看看碗在哪。后来的现代医学,当然也要“辨证”,只是不提了。写到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前面所有写的都是“辨”,古代对别字可是看得很重的,士大夫们写别字可是很丢人的,否则孔乙己也不会教人茴字的四种写法。

后来到了清朝末年,现代医学进入中国,传统的中医的尴尬局面有目共睹。后来一直捱到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最终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哲学又叫唯物主义辩证法,这里面有“辩证”两个字,唯物主义辩证法那可是写进国法的东西。从此以后中医的“辨证施治”,总是有意无意的写作“辩证施治”。而“辩证”,从字面上也有辩论,证明的意思,给人一种治病很谨慎的感觉,所以中医立马把“辩证施治”重新提起,并奉为圭臬,意图就是赶上马克思主义的战车。


悠闲的西瓜刀


中医基础理论的临床应用的核心价值,就是辨证论治。那么辨证论治是否能够获得现代知识体系的真正理解和诠释呢?也就是所谓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可量度,可见,可重复”?

这个说法,具体到任何医学研究的对象——人体,是完全可能的,也就是说,量度是基于个体的人的量度,可见则是具体到人的量度可见,可重复则是具体到既可以针对个体、又可以针对群体的可重复。

但是,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真正的中医思维和中医四诊的量化基础上才有意义。另外,因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大量概念,其量化必须建立在病人个体的大量身体特质数据的基础上才有意义,这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独特之处,这就必须采用新的研究思路来研究,例如,以大数据模型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为核心来完成对于个体人体的量化工作,在这个工作的基础上,再扩展到群体。这样提供可见的可量化的技术,还可以真正还原中医基础理论核心价值的“一人一方”原理,并且以工程技术方法论进行验证。

这项工作有大量基础工作需要先行,首先是将中医四诊的方法,以具体个体为背景,进行个体基础身体特征大数据背景采集和处理,作为参考基础,然后再把四诊手段进行量化:

望诊,采用现代图像人工智能处理技术,在标准化的光照环境(标准化的光照色温和光照配置)中摄像,内容包括脸色,眼睛及眼动,面部各分块,唇色,舌苔,牙齿,耳朵,头发,颈项,手和臂,以及全暗室环境下的远红外感应摄像。这些数据的采集,在研究阶段,需要分多次,在不同时间和日期进行十几次到几十次的采样。

闻诊,采用现代气味传感器技术,对人体对象的各部位进行气味采样,采样结果必须以采样对象的工作环境背景,生活环境背景,等等,并且采样气味作为参考背景数据。

脉诊,采用电子和机械传感器,制作成可穿戴设备,对研究对象进行大时间段大量数据采集,采集的数据高仿真度还原为可感知脉搏波形进行脉象分析。

问诊,貌似最简单的手段,只能采用人工智能的方式,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了解病人对于自身感受的表述,这种表述具有非常独特的中医特色,经过足够多的样本训练的人工智能,可以逐渐实现接近临床需要的效果。

在四诊量化的基础上,中医辩证思维的结构化和程序化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这更加需要在中医基础理论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之间搭建高度精细的桥梁,在实现中医思维的概念和辩证方法论的量化和结构化,而结构化进一步可以帮助量化。

有了这两部分工作作为基础,再配合史上方剂全面集合作为训练输入,人工智能模拟的中医基础理论机器人,就有可能实现一个标准的中医思维基础上的治疗过程,并且充分体现中医“一人一方”的特色。

所以,强调辨证论治,无论是哪种辩证思路,都是中医临床的核心价值的体现,作为战略层面来研究,是完全必要和合适的。


自强不息真君子-永远前行大中华


把“辩证论治“提高到中医的战略高度[自高无尚的法则],是否是个错误[或说以偏盖全]?这个问题的提法者,是摸着石头过河,辩证论治和辩证施治。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自然法则和规律性。宇宙空间的万事万物,包括有机生命,和无机生命体。按各自的变化规律,演变于自然法则的规律,发生变化和发展。医学的辩证和论治或施治的整体观念。辩证~是通过患者的病象反应,如发烧,恶寒,感冒,头疼,咳嗽,口苦干燥等病象。根据病象反应,推断病证或病症。产生病象反应的根本原因叫辩证。论治或施治,是通过病症分析结合病象表现,这就涉及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综合考虑的“四诊,八纲“。确立治疗配方的药物组合,剂量标准,服法等细节交待,以达治疗效果的目的。中医的核心基础,就是辩证与论治,最基本的组合关系。辩证~以涉及到天人合一观,论治~与药食同源的配合,相互相成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