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有些人越来越怀念八九十年代的生活?

平川起高山


这其实是一种心理作用,回忆是一种容易给人带来满足感幸福感情绪。有人说,八、九十年代,物质条件差,贫富差距不大,人们没有攀比心理,工作上压力不大,这是违心的论调。八十年代,我在一所初中里工作,我是一头沉(老婆没工作,只靠我一个人一个月百十来块钱养家糊口),而我的邻居却是双工资,收入比我们高了一倍,家底也比我们殷实,人家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天天都有肉吃,我和孩子都眼气得不得了,跟人家一比恨不能跳河死了。凡人都会有攀比的心理,超凡脱俗是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在工作中也一样有压力,新上任的领导想要大有作为,为了取得突出的成绩,让我们老师加班加点,把各班各科的成绩张榜公布,老师的大名也在劫难逃,年终评比时,如果成绩落后,也会实行末位淘汰,让你搞得无地自容。收入上不去,生活过得一塌糊涂,名声也狼藉一片。不仅仅是我这个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推动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虽然贫富差距大(自古及今都会存在),那要看你的心态,虽然有竞争,有压力,凡事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如果你把压力变成动力,也不失为一种好事。怀念过去,不要沉湎于过去,也不要逃避现实。古时候的隐士们,说得高雅一点是看破红尘,寻觅“闲与仙人扫落叶”的生活,说得庸俗一点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为了自己的闲适而不积极投入到时代的大潮中参与时代发展的建设。不是我们所提倡的。


春天之溪


现在有些人怀念八九十年代的生活,非常可以理解。

我们国家从1978年改革开放,八九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那个时候的主要特点:

一是贫富差距不大。这也是大家怀念八九十年代的主要方面。那个时候,我刚大学毕业,实习期月工资50元,大多数人在七八十元左右,到九十年代末,工资大概不到一千。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大家都差不多。当时正好经济向好,取消了粮票布票,大家都能吃饱穿暖了。工资虽然不高,但物价也不高,养活家人没问题。


二是住房不花钱。那个时候是福利分房,没有商品房,各单位排队分房。我结婚不久,就分到一套房子,当时非常兴奋。

三是看病不花钱。那个时候是工厂办社会,我们这边一家大型工厂,有幼儿园、小学、中学、职工大学,福利非常不错。看病去工厂医务室,再不行转院去市医院,自己不用掏医药费。当时我所在的市政府部门,也是看病去医务室,十分方便。


四是大学包分配。那个时候高考录取率很低,毕业以后包分配,毕业后就成为国家干部。没有考入大学的同学,也都去了企业,端上了铁饭碗。


不管怎么样,改革开放还是十分必要的。2000年以后,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创造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铁饭碗、大锅饭被打破,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带来了竞争压力。

怀旧是人的本能,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巨变,往前看永远是最重要的。


子龙威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人民公社的广大社员们发扬集体力量大的优势,大干农田水利(修建十万座水库)、大力值树造林!春种、夏锄、秋收……田间地头山坡处处是人欢牛叫,好一片耕田种地真忙!

到了午休和傍晚,村莊里炊烟袅袅,门前树底下一片欢声笑语! 那些年,一个村庄、一个生产队,大家相聚在一起,低头抬头都相见,乐融融地宛如一家人!

在那逝去的日子里,人们虽然物质生活不丰富,但精神上没有负担和压力!只有对未来充满激情和希望!因为只要辛勤劳动和精心耕耘,生活一定会天天好起来!记得六十年代初期打赤脚、穿草鞋下田,后来是穿解放鞋再到穿高统雨胶靴下田耕作。

进入七十年代,拖拉机、汽车进入了农村,开始农业机械化进程……在当时有力地减轻了社员们的劳动强度,有效地提高了生产力!

啊!如今的村庄呢,还能再见当年的热闹吗?


168⺁9


以前好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人和人是交心的,大家没有攀比,没有吹嘘,有一套说一套,没事经常聚在一起聊天说笑,好不惬意。

现在呢,生活条件好了,人人拿着个破手机,吃饭看手机,走路看手机,上个厕所都看手机。人说话都带着股子钱味。就拿我老家农村来说,90年代,大家都穷,邻居交心,互相帮忙,那关系特别纯。我家门前以前是一个小院子,邻居晚上吃完饭,大家就搬个凳子椅子坐一起聊天说笑,那时候晚上最喜欢听邻居大妈说鬼神故事,又惊险又刺激。

现在呢,出门在外,回趟老家,全部都躲在自己家里,吹空调,看电脑,玩手机,遇上了说个话,就是一年赚多少钱,买了多贵的东西,儿子女儿在外牛x能赚钱,真是感叹物欲横流。90年代那辈人质朴,现在的人回不去了!



骑猪的神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当时乡镇企业职工的工资是在每月八九十元至一佰多元之间,不管城镇乡间的空气都一片洁净,家家户户吃喝基本不愁,生活没压力非常闲清,土质基本无污染,农作物天然绿色吃起来口味纯正,除少数先富起来的部分小老板外,大部分百姓的生活水平相差无几,更谈不上攀比心理,所以现在大部分过来人,怀念八九十年代的过去十分正常。


由于八十年代中后期城乡普通职工的工资每月一佰多一点,当时在宁波江北区一家社区集体面馆的一盆肉丝炒面一元钱,啤酒七角一瓶,普通饮用黄酒三角二分一斤,二两装炒熟花生米一角伍分一袋,而同期在上海火车站内部另售商店出售的1.25升雪碧饮料,其另售价伍元,与现在基本接近,那时上海火车站门口面馆的一碗牛肉面价格,每碗三元钱,一碗冷面一块伍角,不过在一九八九年以前吃面要用全国粮票,之后就不用了,同期上海北站旅馆的三人房间,每张床铺为十二元钱,而上海至青岛的海上客轮,一等客舱二人间票价为三拾三元玖角,带有洗澡间,而三等客舱的票价为拾肆元捌角,但是八个人一间很挤,海上运行时间为二十五小时,这时期的物价很是平稳,没有大起大落。



八十年代未在北京的普通出租轿车每公里为8角,标准型出租轿车为每公里一元钱,豪华型出租车为每公里一元二角,大部分为日系车,这时期参观北京古宫的票价为每张伍角钱,地铁票好像是二角钱,只要不出来可以无限站坐,而同时期北京集体招待所的价格是,二人间每张床铺十四元。


八十年代末,在吉林星级宾馆的房价很便宜,如松花江畔的江城宾馆二人间,年张床位八十多元,带有洗澡间,闭路电视,空调等设施,而关东宾馆二人间,每张床位只要六十多元,如市中心的一家水饺馆,每两水饺六角,一两六只水饺,同期在长春市普通招待所,单人房间,每间十元钱,很是实惠,长春市中心的小饭馆,一桌八菜一汤,有大鱼大肉只要三十几元,而长春到北京的飞机票只要七十九元,那时的物价现在想起来是一种满满的回忆。




八十年代末相对青岛的物价来说稍微有点贵,因为青岛市是我国最早开发的旅游城市,如当时青岛市的地标建筑青岛饭店,一顿客饭十几个菜就要四至五佰元了,当然有海参鲍鱼等高档海鲜,不过是纯野生的,当时青岛饭店的二人间客房,每张床位为三十多元,这房间价格很实惠,但在以前的青岛市的市立医院旁边,有一家刚新建叫汇文宾馆的套房,房间面积九十平米左右,各种设施齐全,两张单人床,一张大床,每睌的价格为六佰六十元,这价格在三十年前的确算贵,相当于现在的一万几仟元一睌上,不过服务超好,晚上出门回来,有服务员为你放好洗澡热水,开门自已不用动手。




所以八九十年代的生活的确也不错,各人有各人的怀念,专门跑外的人怀念那时的城市,农民怀念那时的田间趣事,工人怀念那时的车间笑声,但大部分过来人还是怀念那时的食品老口味,怀念那时明媚的阳光和洁净的空气,怀念那时没压力的生活和人们灿烂的笑容。


村夫\n


身为80后,童年虽已遥远,但记忆依然深刻。

小时候在乡村长大,那时候邻里邻居很亲切,基本上都认识。家里做了什么菜,闻着味就过去了,嘴里吃着还拿着邻居赠送的回来,这种氛围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尤为浓厚。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给邻居送去,似乎大家一起吃才是最美味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分享”,真真正正的做到了情真意切。

这样的日子十分温馨,大家围坐一桌,相处非常的融洽,这种情形在现在的邻里之间很难再看到了。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一点没错。小时候每逢丰收的时节,家里就比较忙,大人们常常会忙到很晚才回来,经常顾不上我,有时候在家门口等着等着就睡着了。印象中不少次被隔壁邻居“收留”,在邻居家吃完饭,家人回来了再回去。不像现在,同楼层的邻居住了十几年都不知道对方姓什么,每次碰到只是简单打个照面,去家里吃饭什么的也是不存在的。

深深地感受到变淡的“人情味”。

物以稀为贵,那些在八九十年代看到的场景,显得尤为珍贵。

小时候家里一台黑白电视机,基本是标配了,最期待的露天电影,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娱乐。

那时候,车少,马路显得很宽阔,电子产品基本没有。女孩子丢个沙包,跳个绳,男孩子玩个旋转陀螺,已经是非常开心的课余活动了。

没有ipad,没有手机,有的只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并不是说现在的生活就不实在了,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大家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选择也越来越多。但是能留给我的独特记忆却是寥寥无几。

怀念的总是回不去的。我怀念那个年代的印迹,怀念那朴实,真诚,快乐的时光。


欢迎分享不同见解,听说加关注都是有趣的人哦~


Utime波兰来客


我就是80年代的人,有时候回忆起来,八九十年代的生活是那么的美好。

01

第一个原因是,物质生活匮乏,但精神层面充盈。因为没有拥有,所以无所谓失去。

反正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的,大同小异,没有多大的差别。

比如上小学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挨打,一样的罚站,迟到一分钟,在手心打一棍子,作业做不完,放学一样的不准回家吃饭。

八九十年代,农村的生活基本上,是靠一亩三分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吃穿用都在土里刨食;而在城市的人,不管各行各业,都拿着微薄的工资,在苦苦支撑的生活,过得都是大集体、大锅饭的日子,大家的差别没那么大,所以也没有那么多的,相互比较,也没有那么多的心理失衡。

那个时代,人的身心是一种平和的状态,有一种稳定,确定感和安全感。

02

第二个原因是,那个年代人们,可选择的较少,也减少了很多烦恼。

比如看电视,大家普遍都买不起电视,也都看黑白小电视。

邻居谁家有电视,放学之后就到他家。如果是放寒暑假,每当西游记红、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电视剧开播的时候,那更是盛况空前,挤满了一屋子的人,大家一边看一边欢呼。

那个时候的银屏,也没有什么可选的频道,就央视综合频道一个台。大家看得都一样,所以大家的茶余饭后,谈资也是一样的。

不管走到哪里,大家都有共同的语言,而不像现在,电视上频道多,电脑上视频丰富,每个人的关注点,都是不一样的,基本大家围在一起,可能话不投机半句多。

比如工作,那个是在就业基本靠分配,如果都读了中专,你就等着分配回到原籍,房子有大集体给你分配,过年过节月饼苹果、橘子、夏天的啤酒饮料,都有单位给你分配。

可以说,集体包办一切。人们的集体当中都信仰,集体主义下,个人的命运完全和单位连接在一起。

很难想象,脱离了集体,个人的命运将会如何。所以在集体主义的大环境下,每个人的信仰都是相似的,都有集体荣誉感,小到一个国有企业,大到一个国家,都在这种氛围一下。

为了共同的信仰,大家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生活日复一日年赴一年。

03

第三个原因是,那个年代的人们感情纯真,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比较近,价值观也很容易统一。

比如小时候,我们的邻里之间,经常谁家做了馒头、包了包子、做了饺子,都会留一部分送给邻居,过些天邻居,也会有什么好吃的,也会上门来给你送一些。

同学之间,过生日啊,过节呀,也都是送个笔,送个本,叠十个个千纸鹤什么的。

那个时候的感情,非常的单纯真挚,送的东西都是自己劳动的成果,而不像现在,都是赤裸裸的现金,或者红包,用钱来表达和衡量感情肯定,没有那个时候纯正。

04

回忆起这些来,那时候的生活,真的比较甜蜜。那时候的人,也没有那么多的想法。

也终于明白了,简单的就是最珍贵的。


启萌时代


八十年代有什么好,本人忘不了50年代,刚解放时,物价真是便宜。吃的都是原生态,一针盘尼西林包治百病,电影院看不完的苏联电影。租房子三大间代一厨房才十元钱一个月。院子里的一口井井水那个甘甜。晓東街上那一家冷饮店那些泡冰,冰淇淋是真正的美国味。上小学时学校门口的腌萝卜,腌莲花白,盐梅粉都是一两分钱就可以买到,儿童们有数不清的玩法,下河洗澡,下河摸鱼,上树摘桑,打弹子,玩弹弓,自制橡筋枪,竹筒枪,窑泥枪,啪洋画,吹纸青蛙,叠纸飞机,………。一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八十年代的小孩哪里見过这些,现在的小孩更别提了。


田野小直


八九十年我是无夕度过的,老街小巷,一切如时光机,时常回映,那时的无夕,南长街是一条长街,还有一条夜市,清名桥,泊读桥,金匮桥,大公桥对过是国营无夕第二丝织厂,那时南长街都是老式木排楼房,七百就在那条街上,还有典当行,那时的无夕,还没有真正建设,人们的工资也就五六百,但生活条件也较优越,因发展早,中山路八佰伴,等都那个时代建设起来,那时的无锡人还木有真正融入大都市,但时兴创业,做买卖,我就在那认识了江阴的她,并有了女儿,那个时代,人比较单纯,手机也木有,只有无聊时喜欢逛街,那时的南禅寺也不大,有个木头塔楼,老上去玩,并刻字上墙上,好象没人看管,那时无锡小吃也不多,但是晚上的确热闹,无夕人夜生活确实长,天亮都灯水通明,无夕对外地人木有多少好感,她们只是做好自己的事,也不需别人介入。


珠光明波


因为那个年代,每个人,都有归属感,你就是国家的人~国家负责你生老病死,你别的不用去寻思,一门心思干好你自己的工作就行~国家给你兜底~所以那时候虽然生活不是那么富裕,物质基础也差,但心里高兴啊~就拿住房来说,那时候有个组织,叫“房组班”,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类似的机构,就有点像今天的物业,那时候,房子无论是水管漏了,还是下水堵了,还有顶楼漏雨等等问题,就去找“房组班”人家就立马组织人来给你修~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们停水,房组班的人,组织大家去挑水~现在你再看现在的物业~真是~所以那个年代的人,最难忘的,应该是被尊重的感觉!真是无论你是从事什么工种的,感觉人都是被平等对待的~至少是能得到尊重的~让每个人生活虽然不是很富有,但都充满底气~而现在,你就是一年二三十万的工资,我感觉也不如那个年代的人,活的底气十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