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看待历史上的姜维?

蓝弥猫深巷


历史上的姜维毁誉参半,有说好有说坏,誉之者称为汉室孤忠,毁之者称为国之奸雄。有人说他穷文黩武伤害蜀汉百姓,也有人说他包藏祸心只为个人逞英雄不顾国家存亡。不管如何,个人的铁血肝胆,聪明才智,却是为后人所称道,有人把他比作殷商的比干,也有人说他才智足以玩弄钟会于投掌上,孙盛则说姜维既降又反不可谓忠,捐弃母亲入蜀,先为魏臣后来蜀将屡伐母国而至蜀汉覆灭不足称道。


姜维是凉州人,在孔明第一次北伐时投蜀汉,被称为凉州上士,父亲姜冏是汉朝的天水功曹,因羌、戎叛乱战死,姜维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后也为天水佐官,可能平时心系汉室,溢于言表,才在诸葛亮北伐时被天水太守马遵抛弃,而姜维与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就此降蜀,也是怪事,只能解释为这些人心存汉室,本来也不感冒曹丕篡汉的举动,不然哪里会有家归不得。(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而从开始姜维的报国壮志就表现得比较明显,降蜀后,母亲来信让他回去,他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拒绝回魏。


在诸葛亮北伐时小露身手,升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对他很看重,认为他懂军事,有胆略义气,又有忠义,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马谡等人不如。(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这也是姜维心存汉室的一个重要证据。如此便能理解姜维后来何以明知难以取胜,而又以小国攻伐大国的举动,持心与诸葛亮如一,孔明一生也在致力兴复汉朝,立志还于旧都,姜维正好同道,演义把他作为孔明的弟子来演绎,并不是空穴来风捕风捉影。

而姜维也时运不济,诸葛亮多次北伐,以攻代守,也为唤起天下存汉的人心,以期合力推翻曹魏,无奈王朝初兴,基础坚实,七年攻战,所获无多,落得郁郁而终。之后曹魏终于出现裂缝,曹睿大兴宫室沉迷美色,辽东公孙渊叛乱,高平陵之变等大事接踵而来,正是北伐大好时机,此时不图更待何时。无奈蒋琬费祎当政,稳字当头,大好时机白白放过,姜维每次只带万八千士兵小打小闹,做得更多的是连结羌胡等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253年费祎遇刺身死,曹魏已是司马师司马昭等新秀用事,世家豪族抱团,利益一致比之前团结得更加紧密,这时的北伐难度比诸葛亮时期更大,而姜维的个人能力、国内地位都不能和孔明在生时相提并论,屡次出兵,十一次攻伐雍凉,虽取得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的战绩,无奈于曹魏如挠痒一般,伤不了根本,形势更像诸葛亮后出师表所说,伐也亡不伐也亡,坐而待亡则不如伐之,一拼之下可能还有转机。最后蜀汉的灭亡是意料中事,正常发展必是如此,姜维屡次兴兵只是可能加快了进度。


南方鹏


历史上对姜维的评价,很有分歧。

陈寿对姜维的评价就很差:“粗有文武,志立功名,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三国志·姜维传》)这个话说的已经相当难以让人接受了,最过分的是那个“毙”字,从古到今都是说坏人的,按姜维的级别,死的时候至少可以称“薨”,这里用的“毙”比关羽“壮缪”的谥号更恶心人,所谓微言大义,大概就是这个意思。陈寿的观点和他的老师谯周类似,都不喜欢姜维的北伐,所以对姜维评价不高。而且站在陈寿作为一个亡国之臣的角度为故国写历史,同时写的又是很多魏国人痛恨的敌人这个角度来看,勉强可以理解。

《搜神记》的作者干宝认为姜维没有死得其所,他应该像刘禅的儿子北地王那样,在宗庙里自杀才算完美,这说明干宝估计是个行为艺术家。《魏氏春秋》和《晋阳秋》的作者孙盛是曹睿时代托孤司马懿的重要决策人魏中书令孙资的后代,他认为姜维“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晋阳秋》)这话的意思是说,他认为姜维最后对钟会施展的这些谋略是不可能成功的,是可笑的。这就是世界观的问题了。

为《三国志》作注释的南朝史学家裴松之也认为这个话说的很没道理,因为“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晋阳秋》)就是说本来姜维的这个计策就是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他成功了当然就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奇谋,即使是失败了本身的谋略也是值得肯定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蜀国的执刀人诸葛亮、姜维都愿意不停的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梦想去努力,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原因只能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和刘备都是理想主义者。甚至蜀国的出现也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产物。公元208年爆发赤壁之战前,谁又能想得到一生颠沛流离、无有根本的刘备可以成为一方诸侯?都想不到。但依然鼓舞了身边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为之不懈奋斗,因为理想主义者的功业往往不是奋斗的结果,而是奋斗的过程。

成败固然在天,但自己要努力到世界的尽头,姜维做到了。这种理想主义的坚持和魏晋的现实主义权谋是格格不入的。所以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对于姜维评判的区别,在现实主义者眼中,姜维是愚蠢的。在理想主义者眼中,姜维是伟大的。

作为一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 “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三国志·姜维传》)他的死亡代表了理想主义者自东汉末年以来,改变汉末以来世道理想的终结。理想主义的丧失和没落导致整个民族开始变为利己主义者,也直接走向了西晋王朝面临的大分裂时代。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孙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千古名将英雄梦


作为蜀汉在后期军事上的顶梁柱,历史上对于姜维的评价是有褒有贬的。由于其还算可圈可点的军事才能,在当代姜维也被列入前100以内的名将之列(名次不高,颇有凑数之嫌),不过与千古名将相差较远。但在我看来历史上的姜维可能比演义里的稍逊一些。

既然要评价一个人,那自然要从性格、才能等多方面去看,而在我个人看来对姜维的评价多角度去看是最好了。

首先说说姜维的才能吧,在文学领域,姜维对郑学有较大的喜好,但是在早年和当时魏国著名的崔琰、郗虑等人相比,就不在一个层次了,相对于他们可能姜维就相当于业余水准。

而在军事方面,很多历史爱好者赞扬姜维主要是他的军事才能。尽管姜维很早就从军了,虽然演义里年轻时期的姜维似乎足智多谋,但是早期的姜维军事才华和当时比也谈不上多耀眼,对于姜维的军事水平有说好的,有说一般的,总之说法不一。

而后来姜维之所以被诸葛亮挖过来到其身边培养,按演义里的说法,诸葛亮老了,需要找一个接班人,而姜维水平就不错正好适合,但事实上诸葛亮死后仍将军事大权交给了杨仪,而姜维则是后备人选。而姜维被挖过来,才能也有一定的原因,但诸葛亮更多的还是考虑自己死后,朝内再也没有人可以像他那样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而荆州集团可能也不会在长期对益州集团形成优势。为了温和处理两家的关系,诸葛亮一面让益州集团的蒋琬和费祎主掌朝中事物,并安排杨仪主要负责军事上的事情。而姜维则作为军事方面的后补人选。不过在诸葛亮死后的十五年间,姜维职位进一步提升,当时他通过平息夷族起事影响了羌胡势力从亲魏国到亲蜀国的转变。与此同时蜀国发生了一系列事情,先是魏延被剿除,后杨仪被废,姜维逐渐成为蜀汉军事上的大佬。不过朝中大事他并未掌握。这使姜维在这一时期军事受制于费祎。

而在238年至254年间姜维在军事上的建树则有好有坏。

随着253年费祎的意外被刺,次年,即254年姜维则彻底成为蜀汉军事上的大佬级别的人物。254年姜维在陇西之战大破魏军,并乘胜攻破河间、河关等处,成为姜维的第一个大胜仗。

此后姜维在255年的洮西之战中表现更佳,以少胜多,给王经所部予以毁灭性打击,使蜀汉赢得了自244年兴势之战以来的又一次史诗大捷。此战成为姜维在军事上的代表杰作。也是姜维粉丝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但在随后围困狄道城上,则被魏国方面的陈泰破围,姜维只好退军。

此后八年间,姜维在军事上的表现是有好有坏。而在数次北伐上,姜维是大胜小胜计5次,不分胜负4次,失败2次。不过因姜维的一些对手则也是魏国的名将,诸如郭淮、陈泰、邓艾、钟会。所以总体而言姜维在军事上算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之一。也不失为三国后期军事上的佼佼者。

再有就是姜维的人品和性格了。姜维作为蜀汉后期的顶梁柱之一,对蜀汉算得上十分忠诚。而且家中也没有什么奢华的东西,从这一点来看此人相当不错。不过姜维在社交上姜维表现的并不好,没有多少亲密好友。而姜维在性格上也称得上坚韧。


黎塞留的野望


姜维历史上褒贬不一,特别是在西晋初年的那段时间中,舆论都是批评声不绝于耳.只有三国志里陈寿引用欲正的一段话,才使大家对其有所了解. 欲正作为和姜维的同僚是很了解他的.话里的意思是,不管外界怎么评论姜维,但是他家里清贫,好学不倦,在那个时代里的确是非常难得,有诸葛亮的遗风. 陈寿对其的评价比较客观:姜维的为人是不错的,但是他考虑问题不够周密,虽然大胆冒险,但总是屡屡遭受挫折.这也是他事业上不够成功的原因.而作为政治上又不如诸葛亮那样有才能,但也确实算的上站在时代前列的杰出人物之一.至于他最后的假投降如果计划没有泄漏也许真的能复兴国家也尤为可知呢 800年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对姜维的评价是:姜维放弃了汉中作为大本营,而以梓潼为中心(今广元),离前线实在是太远了,兴势一役,如果不是王平主动出击利用险要的地形狙击了曹爽,而后才赶到的费怡来的太晚了,这都是姜维提出的要在汉中聚歼魏军的冒进思想.在这之前,魏延守汉中,和刘备,诸葛亮时代都是采取御敌人于国门外的战略.在斜谷出口的赤岸.集结重兵,利用险要的地形防守,等到魏灭蜀汉,首先是毫无阻挡的进入汉中平原,包围汉,乐二城.姜维当初设想的以二城为中心坚守待援,以梓潼的大军为援军包围魏军的思想根本就是错误的,当敌弱我强时尚可,一旦敌强我弱,必将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紧接着,魏军占领汉中,又进逼入蜀门户阳平关.在阳平关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和军械.在魏东西夹击的强大攻势下,由于用人不当,阳平关又很快失陷.姜维在摆脱魏军西北方向的追击后和从梓潼北上援救汉中的蜀军汇合.退守剑阁.在得知魏军即将侵蜀的早些时候,刘禅已经发布命令要求各地遵照预定的计划,全部坚守各关口,而失去了主动狙击敌人的机会.所以司马光在评论中骂的很狠.所谓姜维贻误国家之类... 但是责任也不能全怪姜维,如果蜀主能遏制姜维屯兵踏中,主力就不会离开汉中很远.而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守住汉中.


唯美视频创作


诸葛亮北伐时运用反间计,姜维被怀疑有异心,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刚过而立之年的姜维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对其评价:“忠勤时事,思虑精密” ,满朝文武都认为他是诸葛亮的心腹或接班人。

诸葛亮逝于九丈原,但他选择的接班人不是姜维,而是不能不选的蒋琬。蒋琬升任大司马,姜维为司马。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而姜维受到限制,“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253年,即诸葛亮死后17个年头,费祎去世,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有败有胜。但他没有诸葛亮的那种资历,刘禅不会言听计从,军人集团对姜维也不卖帐,姜维举步维艰,真不容易。

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皇帝刘禅投降。后来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匡复汉室的愿望,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被魏军所杀。

蜀汉灭亡并不是姜维之过,面对曹魏大军开城投降的官员大有人在,连皇帝都投降了,只能说西蜀的气数已尽。

历史上的姜维有褒有贬,大多说他刚愎自用,穷兵黩武,以连年的战争酿成了蜀国的灭亡,是历史的罪人。但不可否认,姜维一生7次北伐,比诸葛亮还多2次,大体胜多败少。他有一颗以死报国之心,总觉得自己受恩过重,所以疯狂地北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顾兵力悬殊一味地拼命,甚至以全家性命为赌注,在皇帝刘禅都投降的情形下仍要孤注一掷,谋反复国,以死来报效蜀国,可以说他是一位愚忠的悲剧人物。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天宁阁


无论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是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姜维都是一个悲情人物。他是诸葛亮的传人和志向的继承人,九伐中原徒劳无功,排除异己心胸不宽,外强内弱定国无策,妙计难成无力回天。

诸葛亮在遇到姜维时,姜维正青春年少,而诸葛孔明却年龄很大了。如果早一些时间遇到姜维,也许姜维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可惜的是诸葛亮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培养他,就像有人评价的得姜伯约太晚。诸葛亮曾跟手下说:“姜维是凉州上等的人才,比马季常等人要强。”可见姜维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之高。



因此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才九伐中原,立志完成诸葛亮的遗志。但是作为三国中最弱的蜀国,连年的征战让其国力越来越弱,随时处于崩溃的边缘,最终成为三国中最先灭亡的国家。这和姜维的穷兵黩武,不能不说没有联系。诸葛亮六出祁山,但在每次战后后都会休养生息以作缓冲,才不至于无以为继。

而姜维除军事才能突出之外,在治国理政上的才能无法和诸葛亮相比。且据正史记载推测,蜀国的大将军费祎很有可能就死于姜维之手,原因就是反对姜维对魏国连年用兵。在面对内臣黄皓的迫害时,姜维手足无措,竟然采取了远离内廷,到剑阁屯粮自保的策略。

面对魏国的进攻,姜维率众坚守剑阁令,令钟会一筹莫展。但是邓艾偷渡阴平获得成功,并歼灭了蜀汉最后的抵抗势力,刘禅率众投降。姜维企图用反间之机鼓动钟会谋反,但在最后一刻功亏一篑。以至于其感慨道:“吾计不成,乃天意也!”


纵观姜维的一生,其军事才能突出,深得诸葛亮的真传,九伐中原继承诸葛亮遗志初心不改。但为人心胸不宽,且于治内并无所长,导致蜀汉国力大损,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姜维其实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我们从《三国演义》中来看,他被孔明收人账下也很偶然,但是姜维还是一个蛮有本事的人,不然孔明也不会看上他。那他为什么是悲剧式的人物呢?

一:大势所趋。当时的大势不在蜀,在魏。

二:魏兵强将足。钟会等人才辈出,大将如云。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三:蜀连年战争,已经名不聊生,很多老百姓都不愿意再打仗了。后勤补给也跟不上。魏经过一系列的变革,稳定大后方,补给很是充足。

姜维想用一人之力,完成丞相的嘱托,他也是想用这种方式报答孔明的知遇之恩。如果非要跟姜维加一个标签,那就是悲剧式的英雄。真正的实权不在他手上,一帮权臣在后方,他焉能不败。他在蜀中根基不稳,又大冒进,成则主公领导有方,败则姜维无能,他一开始就是一个悲剧,姜维自己是知道的,但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也许是一种傻,但这种傻,正是他可爱的地方。傻的可爱。忠的让人敬佩。


道一智慧


姜维作为蜀汉历史上继诸葛亮之后的具有杰出军事才能少有人物。他继承着诸葛亮未竞的北伐事业,力挽狂澜,为延续蜀汉的国祚作着百折不挠的努力。由于他有异于常人的辉煌和在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千百年来,在讨论蜀汉的兴衰史中成为吸引众人而绕不开的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大凡历史上功绩辉煌的人物,功劳越大,争议越大。无非两个方面:功与过。但凡是人,必有过错,不管他是多么优秀而近乎完美的人物。怎么评价姜维能功与过呢?后世人将姜维的“北伐”作为蜀汉亡国的原因。这个结论感觉也相当站得住脚。任何结论,必须一分为二对待。暂且作以下分析。从大局方面讲,(一),蜀汉地域狭窄,人口少,国土面积,人口的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战争潜力没有可持续性的提供。如兵员,物资等后勤保障能力低下,直接导致而将要进行或正在进行的战事中断,或夭折,功亏一篑,与胜利失之交臂。而反观曹魏,拥有广阔的北方,战略储备极为雄厚,经得起长期消耗,兵精粮足。(二),蜀汉政府由于黄皓等人争权夺利,政治斗争剧烈,导致人心惶恐,直接造成了前方将领的后顾之忧。而反观曹魏团结紧凑,全力以赴对付蜀汉。而蜀汉后期,作为中流砥柱的姜维,洞察形势,蜀汉在曹魏步步进逼下,急切地挤压着蜀汉的生存空间,加上蜀汉先天不足所存在的硬伤令姜维十分忧虑。明知蜀汉与对手实力悬殊,但是危如累卵的形势逼迫他只能倾举国之力放手一搏。再加诸葛亮的报先帝知遇之恩的肺腑之言的名训,促使他怀着不可推卸,不可逃避的忠心向汉的责任感,挑起了“北伐”的重任。为蜀汉走得更远,冲锋在前。不顾个人荣辱,坚定不移地执行着“北伐战略”。诸葛亮因为具有异于常人的坚韧精袖,事必躬亲,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就,为前期蜀汉的兴起和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作为诸葛亮接班人的姜维,更是为了后期蜀汉的存续贡献了自已的一切。而姜维的北伐战略是有利于蜀汉呢?还是对蜀汉造成了灾难性后果呢?客观的说,应该是利大于弊。使蜀汉免于过早灭亡,得以延续。反过来,战争进行一定是以消耗国力来进行的。纵观历史上那一场战争不是血流成河,伏尸百万。相比较而言,用极小的代价换取蜀汉国家的存续,这是相当值得的。由于本身的硬伤,导致无法避免的事实不能由个人来承担责任。前期有忠心不二的刘备的那些追随者奋力苦战,让蜀汉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没有这些人和姜维,蜀汉早已亡了国。而姜维而不过是执行着前任遗留下来的任务。要不是受到根深蒂固的“食君奉禄,为君分忧”思想的熏陶,太过于忠心耿耿,那有“空耗国力,以致亡国”的论调。“北伐战略”是一心血汉而忠心耿耿的姜维给先帝和刘禅及诸葛亮行动上的交待,也是在现实形势紧迫生存夹缝中为蜀汉生存而谋求的一种道路。也是自已忠心向汉的行动证明。作为位高权重的他,不计荣辱,廉洁奉公,忠心向汉的伟大人格和事迹永留丹青,名垂千古,令后人颂扬。


歴史的軌跡


何以成败论英雄?行其道,利其民,百姓安居乐业又何论魏晋!得民心者得天下也


水龙头拉伯玉


 姜维是谁?看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朋友应该都不陌生,姜维(公元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汉族人。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军工官衔达到大将军。死后追封为“开明王。”关于姜维的背景会让很多人感到纠结,既是谋士、文官。也是武将,善战。

  姜维像

  姜维是蜀国军师诸葛亮的徒弟,他的一生对蜀国可谓功不可没。他本是魏国人,在被诸葛亮用离间计遭到魏国猜忌的时候,走投无路之下归顺了蜀国。他从魏国归附蜀国之后,随诸葛亮参加了四次的北伐。诸葛亮在途中逝世后,他从容镇定,利用计谋安排了撤退,让司马懿被死的诸葛吓退。在独掌军权之后,他决定北伐,完成前人未竟事业并统一天下。他先后进行了九次北伐,虽胜多负少,但是掏空了蜀国的国库。直到刘后主投降,蜀国灭亡,刘禅命令他带军投降的时候,他还假意投降,利用钟会反叛的机会复兴蜀汉,由此可以看出看对蜀国的衷心。

  有人觉得,诸葛亮之所以重视姜维,不仅是因为姜维的文韬武略对北伐有利,也对促进民族团结有帮助。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而姜维的生活比较节约,也正好对了诸葛亮的胃口,因为诸葛亮一向觉得应该节俭。从这些方面来看,诸葛亮器重姜维也就很正常了。

  姜维,历史长河中一个不能湮灭的才子。不可遗忘的灵魂。

  姜维墩是怎么来的

  姜维墩遗迹在今甘肃省临洮县的城东岳麓山顶。地势颇高,可以俯瞰整个临洮县和周边的5公里范围。规模是南北长度为22米,东西宽度为14米,高度为10米,中间的夯层厚度为0.14米。

  姜维墩

  姜维墩并不是三国时期姜维建造的,姜维墩和其100米左右的另一个墩台都是建造于秦汉时期,是秦汉时期的烽燧,后世多加修葺沿用,是陇西郡治最高的瞭望台。之所以被称为姜维墩,是因为姜维北上伐魏的时候,多次取道于此,因此得名。

  姜维是三国时期蜀国后期的大将,是诸葛亮衣钵的传人,可是他是武将出生,智谋毕竟不及诸葛亮,诸葛亮身亡后,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在公元238年多次进行北伐,动摇了蜀国的根本。

  不过在北伐途中,姜维胜多负少,消耗也是蜀国轻于魏国,但是两国实力本就悬殊,虽然蜀国的消耗较轻,但也动摇了国之根本,而反观魏国,却可以支撑这样的长久战争。姜维在第十一次北伐失败之后,整个蜀国也走向了灭亡。

  刘禅举国投降之后,姜维假意投降钟会,招降钟会,让钟会反叛,意图给蜀国谋取一线生机,东山再起。但是钟会反叛失败,被部下所杀,姜维自然也跑不了,甚至在死后被剖腹挖心,一代名将,死的凄惨,连尸身都被魏国下令不得安葬,只有忠心的部下偷偷的取回衣物,埋葬于姜维的故里,一处衣冠冢,埋了一代英雄。

  姜维屯田避祸的典故

  姜维在历史上又非常著名的几个典故,其中最为盛名的即是“屯田避祸。”这一典故直到现在还是被很多历史学家称赞,也是很多普通人茶余饭后的谈笑。

  姜维避祸

  姜维避祸,说的是姜维在祁山与邓艾相持,稍占上风,却因为宦官黄皓与想要取代姜维的右将军阎宇狼狈为奸,向后主进谗言将其召回。姜维被迫班师,求见后主不得,却通过郤正得知了真相。姜维气愤欲杀黄皓,被郤正劝止。郤正建议姜维带兵外出沓中屯田避祸,并列举四大优势: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累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姜维大喜非常感谢郤正,次日召集众将,对汉中防御体系进行了周密部署后率军北上沓中屯田。

  通过姜维避祸的历史典故可以看出,要学会避祸自保,避免与敌手正面相撞,防止自己得不偿失。这种谋略的表现形式很多,可以从时间上分为防患于未然和补救于事后,可以从态度分为积极遏制和消极避让,可以从手段上分为正当和歪曲。“走”或“不走”有时的确要费一番思量。该走的时候不走,不该走的时候又走了,都会产生困扰。

  姜维,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从政治家伦理方面言之,姜维可算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中当之无愧的英雄。概括他的一生“恪尽本职超越了极至”

  蜀国第四代掌权人姜维简介

  姜维,生于公元202年,卒于公元264年,享年62岁。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少时和母亲同住,父亲姜冏战死之后,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后期为蜀国名将,官拜大将军,在蜀国位高权重。

  姜维剧照

  姜维本是魏国将领,但是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姜维在诸葛亮的离间计之中,被魏国怀疑有异心,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靠了蜀国。他深受诸葛亮的重用,传承了诸葛亮的衣钵,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开始崭露头角。后期,随被费袆等人猜忌,兵权有所削弱,但是在费袆死后,姜维可谓是独揽军事大权。

  诸葛亮死后,姜维依旧率领蜀国军队北伐曹魏,大胜两次,小胜四次,更有其余小败几次,不过总体上来说算是胜多负少。不过蜀国朝中有人反对姜维的北伐,毕竟蜀国在诸葛亮死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战争消耗国力,蜀国只会越发的虚弱。

  之后,姜维被偷袭之后,大势已去,刘禅举国投降。姜维却不甘心,他假意投降魏国将领钟会,希望可以策反钟会,以钟会反叛魏国来赢得蜀国的生机。但是钟会反叛失败,被部下所杀,而姜维在一边看到大势已去,提剑自刎。

  姜维有勇有谋,可是蜀国当时已经国力衰弱,一时的假意投降并不能改变什么,魏国兵强马壮,蜀国就算能阻挡一阵,但也只是强弩之末,最终的结局已经不会变了,所以姜维才知道钟会反叛失败,蜀国再没有机会了。

  后人是怎样评价姜维的

  历史总是牵动着一些好奇者的心,人们想要一探究竟,想要知道当年发生了什么,想要知道真相到底是如何……

  姜维像

  姜维这个人,评价极高,一些历史学家对于他的评价仅次于诸葛亮,文武双全,而且谋略不逊色他的师父。而历史总是见仁见智的,不会有任何一个人收获所有的掌声和骂声,姜维也是一样,褒贬不一。赞赏声和批评声总是不绝于耳。

  很少人意识到,在蒋琬费祎死去前,姜维收到了多大的控制;之后那几年,他又如何被朝中黄皓等人打压。这是许多人很少提及的:诸葛亮北伐,也有平衡蜀中派和荆州派关系之目的;姜维则是陇西降将,和蜀汉内部关系更是复杂无比。实际上,针对他的除了黄皓,还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诸葛瞻和姜维的关系,并不那么美好。所以,姜维其实是个夹缝中的男人:他有才华,私德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但落在他手里的,是一个诸葛亮都无法逆转的大局面,以及朝内不断的斗争。但直到最后,蜀汉没亡在他手里——哪怕面对魏国大军压境,他自己身在沓中,被邓艾层层围裹阻拦,他还是完美的杀过阴平桥、晃过诸葛绪、回到剑阁、守住了钟会,简直把魏国的西征计划摧毁了大半。最后蜀汉是亡在邓艾那次传奇的偷渡之上,但直到成都被迫,钟会在剑阁,还是动不了姜维。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这句名言所说,每个人眼里的姜维都是不一样的,这涉及到价值观与人生观,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三国那个纷乱的人才辈出的年代,姜维,用他的一生书写了一篇壮丽诗歌。

  姜维和赵云一战谁输了

  赵云,字子龙,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他单枪匹马,所向无敌。是刘备忠实的部将。姜维投降蜀国时,曾经和赵云有过一战,关于此战的成败,众说纷纭。

  赵云像

  有一说法是赵云败了,因为在战中,赵云有过大惊的表情,还有在回来之后对姜维赞赏有加。从这些可以看出来,姜维的实力超出了赵云的想象,所以才会惊讶甚至方寸大乱,所以从这些来看,是赵云败了。

  但是另一说法是赵云胜利了。惊讶不过是因为对姜维实力的错判,本来以为姜维只能走几个回合,但是没有想到姜维竟然和他对敌并且没有失败的迹象。至于赞赏是因为赵云已经很久没有再逢敌手,所以对姜维能挡他的攻势如此之久颇为惊讶,进而欣赏姜维。

  这一点的佐证还有姜维在投降蜀国之后,谋略方面拜诸葛亮为师,诸葛亮将毕生所学传于姜维,但是武学方面却是跟的赵云。赵云的赵家枪,就是通过姜维传下去的,所以说,赵云的武力应该是胜于姜维的。

  当然,另一波人反对,他们认为赵云其实算不上名将,充其量也就是个比较勇猛的保镖罢了,和姜维这种统率三军的人没有办法相比。但个人认为,即使赵云不是真正统领三军的主帅,但在那个以能力为尊的乱世,赵云能在蜀军中颇受尊敬,即使有刘备等人的提携,和他个人的能力肯定也离不开。

  赵云和姜维不过是不同的发展路线,若是单挑的话,姜维应该是不敌赵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