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常态,你爱的人总不是爱你的人,但辜负你的人总有人来辜负他

在我读过的所有小说里,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最能满足我个人对小说的“所有幻想”。无论是它所营造的疯癫、凄美的氛围,还是塑造的那些怪诞、疏离的人物,都能让我产生某种错觉,那不只是在讲一个封闭的美国南方小镇的故事,可以是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那里的人也既像是不存于世,又像是无所不在——既是这么“不可理喻”,又是那么地“理所当然”。不仅如此,每重看一次,我都能从作者看似不经意间铺陈的“谜面”中又找到新的“谜底”,而这不正是写作者赐予阅读者最大的乐趣所在么。看过三个翻译版本,李文俊那个版本先入为主。

人生常态,你爱的人总不是爱你的人,但辜负你的人总有人来辜负他

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同时扮演爱者和被爱者两个角色

麦卡勒斯少女时代就罹患中风,导致身体残疾,也许正是因为身体的障碍,影响到她精神世界的建构,所以才形成了她作品中那些独特的颠倒异化的的情感体系——人是孤独而疏离的,爱情中的对等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我们也接受情感鸡汤里常说的:“你最爱的人绝大程度上不会是最爱你的人。”可到了麦卡勒斯笔下,她所演绎的“一个人永远也不可能同时扮演爱着和被爱者两个角色”却显得格外决绝和残酷。

人生常态,你爱的人总不是爱你的人,但辜负你的人总有人来辜负他

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中,总是会存在着“爱者”与“被爱者”两方,麦卡勒斯把他们严格区分为:当你是一个“爱者”时,就不大可能同时成为你所爱的这个人的“被爱者”,虽然初读时觉得未免有点偏激,但只要你把这种情感关系设定为“并不一定是已经进入情侣关系的双方”,那么就比较容易好理解“当你觉得跟一个人很合适时,通常对方都觉得跟你并不合适。”发起爱的那一方,很容易错误地估计双方的匹配程度。现在的功利主义鸡汤总是号召人们“只爱爱自己的人”,而半个多世纪前麦卡勒斯却会写“没有人愿意成为被爱者”,至少在一开始“被爱者”是莫名其妙地被拉入一段关系中。如果他鸡贼地觉得这是占便宜了,就会只在被爱这个范畴里找爱,无形中失去了自己作为主体去发动一场“爱”的机会。

人生常态,你爱的人总不是爱你的人,但辜负你的人总有人来辜负他

麦卡勒斯其实也是刻意夸大了“爱者”与“被爱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她描写的“爱者”是把“被爱者”当作是自己心底蕴积了好久的爱情的触发剂、相思病的药引子,而被爱者对此的反应当然是抗拒的,有种“我没招没惹你,你爱我干嘛,这不是跟我找别扭嘛!”对于那些根本没打算作出回应的“被爱者”来说,“爱者”所做出的任何努力都是让人惧怕和憎恨的。其实,麦卡勒斯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安排了“爱者”与“被爱者”的对抗,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她不但描述了三大主角的之间的爱恨纠缠,还专门为两大主角交待了“前情摘要”,甚至原生家庭的分析。

人生常态,你爱的人总不是爱你的人,但辜负你的人总有人来辜负他

“人”到底因为什么爱别人?

爱米莉亚小姐从小失去了母亲,被粗犷的父亲带大,作者描写她高大健壮、黝黑又不失几分姿色,尽管有点斗鸡眼。很明显爱米莉亚并不是一个典型性美女,而更让人难以消受的是她还“酷”到不仅是不解风情,简直就是不近人情,别人存在的唯一意义对她来说就是让她赚钱,她与别人“社交”的最常用方式就是打官司,谁也别想沾到她一点便宜。然而即便是这样的人,她也有一个“个人爱好”,就是给人治病,“你有病吗?我有药!”大概是爱米莉亚这个冷漠疏离的人与世界建立关系、传送信息、彰显自我的一个渠道。甚至可以说是她情感的一个阀门,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她为什么要“爱”罗锅表哥雷蒙了。

人生常态,你爱的人总不是爱你的人,但辜负你的人总有人来辜负他

英俊的“恶棍”马文·迈西,本来是一个玩弄良家淑女们的魅力坏男人,而他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爱上爱米莉亚这样一个古怪的女性呢?作者交待,他出生在一个所有孩子都被父母嫌弃虐待的家庭,婴孩时期从未体验过父母对他的爱惜,尽管后来被领养他的养母善待,但孩子脆弱的心灵已经被早年的痛苦扭曲萎缩成硬核。从小遭受过冷漠凌虐的人,有一部分长大后会格外渴求温暖爱意,而另一部分则相反,会被冷漠疏离的人吸引。他们想从讨好改变“冷漠的人 ”这个过程中重建内心秩序。于是他选中了爱米莉亚,但形容健康俊美、“攻击力”十足的他,在爱米莉亚眼中毫无医疗价值,也就等同于毫无魅力可言。

人生常态,你爱的人总不是爱你的人,但辜负你的人总有人来辜负他

小罗锅雷蒙表哥虽然看似从天而降,但从作家对他的外貌性格的描述中,我们也不难推测出他的过往人生,能去投奔一个不怎么相干的亲戚,动则坐地大哭,说明他有一种惯性仰仗别人同情照顾而生存的特质。作者赋予了他一种特异功能“有这么一种人,他们身上有一种品质,使他们有别于一般更加普通的人。这样的人具有一种原先只存在于幼儿身上的本能,这种本能使他们与外界可以建立更直接和重大的联系。”爱米莉亚在雷蒙表哥的“外界”射程之内,所以她跟雷蒙擅长讨好的人没有什么不同,而马文根本不吃小罗锅那套,无论雷蒙怎么讨好、耍宝,在所有人当中只有马文一个人会无动于衷。所以也只有马文让他迷恋。

人生常态,你爱的人总不是爱你的人,但辜负你的人总有人来辜负他

死循环之间的因果轮回,报应不爽

马文爱爱米莉亚,爱米莉亚爱雷蒙表哥,雷蒙表哥爱马文。爱者和被爱者在这个闭合循环之中的传递都是单向的,没有一个人能得偿所愿。他们三个人中,爱米莉亚是一个不懂得如何做女人的女人,甚至她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女人,作者都描写得很含糊,作为一个喜欢给人治病的人,她一被女性问到妇女病之类的问题就尴尬惶恐到像是一个对女性一无所知的男人。在新婚之夜公然不履行新娘义务,并对试图与她亲热的马文大打出手,一方面说明她对男女之事不开窍,另一方面也可能说她就是对男女之事不感兴趣。

人生常态,你爱的人总不是爱你的人,但辜负你的人总有人来辜负他

至于爱米莉亚对雷蒙之间的相处方式就更加“神秘”了,他们同住在一座楼内,有各自的房间,雷蒙住在爱米莉亚死去的父亲的房间,似乎也逐渐占据了父亲在爱米莉亚心中的位置,只不过在他们的关系中爱米莉亚代替父亲充当了一个宠溺孩子的角色。爱有很多不同的模式,性不是唯一让彼此亲密依恋的方式,爱米莉亚与雷蒙之间是否存在性关系,对整个小镇的人来说都是一个谜,对读者来说也是谜。本地最俊美的男人马文想做的事情,身高只到爱米莉亚腰间的小罗锅真的做到了,还是因为他根本无意做这件事才赢得了爱米莉亚的信任宠爱?都有可能,不过从后来雷蒙迷恋马文的表现中,我更倾向于后者。爱米莉亚在雷蒙那里得到更多的是一种免于孤独的情感依恋。就像当年她对父亲的依恋一样。

人生常态,你爱的人总不是爱你的人,但辜负你的人总有人来辜负他

爱米莉亚对马文是残忍的,马文倾其所有财产,赔上自由与自尊也没能打动爱米莉亚,只换来嘲讽蔑视和莫名的敌意憎恨。后来这一切都由经雷蒙表哥报应在了爱米莉亚自己身上,她就像马文当初讨好她一样,把钱都用在了雷蒙表哥身上。而且罗锅做得比她还过分,为了逗马文开心,小罗锅经常模仿捉弄爱米莉亚,她本应教训的是罗锅,可她偏偏会去骂在一旁被逗笑的马文。在最后的“决斗”中,罗锅竟然在关键时刻出手帮马文逆袭爱丽莉亚,并跟着马文完成一系列对爱米莉亚的报复后义无反顾地随马文跑掉了。罗锅得到的下场被传说成“马文让他爬到人家窗户里去偷东西,”又说“他被马文卖给了杂耍班子,”这些尽管被考证出是谣言,但也代表小镇舆论的一种“人心所向”。实际上关于他的一切都音信皆无了,就像这世上所有失落的爱一样。

人生常态,你爱的人总不是爱你的人,但辜负你的人总有人来辜负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