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倾尽财力建造北京紫禁城?

历史一书生


永乐大帝朱棣,在位二十二年,期间,干了许多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最著名的,要数下西洋、五征漠北、迁都北平、编纂永乐大典这四件事了。

今天,就说一下迁都北平这件事。

这是一件对于朱棣以及整个明王朝,甚至中国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情。

对于朱棣而言,他是在北京城长大的,而且他的封地也在北京。虽然在很长时间,幽燕之地被中原认为是蛮荒之地,但到了元朝建立之后,北京城的地位可以说一飞冲天,成了名副其实的大都会,也是少有的国际化大都市。

可见,那时候的北京,已经不是蛮荒之地,而是已经有足够的底蕴而成为都城。

但在元朝灭亡后,北京城一度荒废,虽然朱棣也修复过一些建筑物,让自己住的更好一些。但因为身份的原因,他不可能大张旗鼓的修复,只是暗自积累相当深厚的政治资源,也拥有一支,兵力虽然不多,但战斗力强悍,直接听命于朱棣的军队。这是朱棣争夺最高权力的根本。

而对于南京城的感觉,朱棣就不那么深了,朱棣并不太喜欢江南,虽然那里面比北平更富有,风景也非常秀丽,生活相当安逸。

但对于朱棣这个驰骋沙场的马上皇帝而言,他不喜欢这种氛围,他的很多老部下,也觉得北平更好。所以,朱棣很想迁都。

迁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朱棣虽然很早就有了这种想法,但他做的第一件事,还是稳定人心和稳定朝中局势。并且等待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在永乐七年的时候,终于出现了,但朱棣忙于处理内政,无心御驾亲征。于是派了大将邱福领兵十万,进攻漠北,但全军覆没,邱福也战死了。

这次失败,让朱棣恼羞成怒。于是,在永乐八年的时候,带兵五十万,开始北伐。这次北伐,大获全胜。


随后,朱棣又在十二年,再次进攻漠北,同样带了五十万大军,而动用的民夫更是不计其数,两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每一次都动用百万军民,大量的物资,源源不断涌入北方。

除了让鞑靼受到重创,也奇迹般完成了两次人口大迁徙和大搬家。这是很多反对迁都的人,没有想到的。

两次北伐,战果并不大,却使得北平的地位大幅提高。第二次北伐结束后,朱棣也如愿以偿的完成了一次人口迁移以及大搬家。

有了这种底气,朱棣在永乐十四年的时候,把迁都提上日程,虽然立刻就有了反对的声音。但是,朱棣当机立断,直接把反对的人贬了。于是,没有人再敢反对。

这次迁都,历时长达四年之久,才于永乐十八年,完成迁都。

在迁都过程中,朱棣捎带的修缮疏浚了运河,并且开始耗费重金修筑扩建宫殿。

朱棣这个行为,从公家角度来说,迁都带来了大量人口。有人,就要有住的地方,就得有房子,原来的元大都,显然已经满足不了使用条件,朱棣必须重新扩建。

而从私人角度来说,朱棣必须要让北京城成为无法撼动的国都,而最主要的,就是要让所有人感受到,大都城的气度和尊严。也要展现出大明王朝的国力。只有这样,北平城才具有无可撼动的地位。

朱棣的确做到了,虽然他的儿子一度再次迁都南京,但天子守国门还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直到崇祯皇帝宁愿自杀,也不愿迁都,而这个根,就起源于这次留名史册的迁都。

但这次迁都的代价也是明显的。朱元璋三十年积累的国力,被严重损耗,而在迁都完成的那一年,山东终于不堪繁重的徭役,开始大规模起义。

虽然这次起义被很快扑灭,但国力的衰退以及民力衰竭,也体现出来。

历史有些时候,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里,很多事情会影响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却不被当时所理解。就好像这次迁都,被后世称赞,但在当时,却并没有这么多赞许之声。


小小嬴政


众所周知,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于南京。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却把都城迁到了北京。那么朱棣为什么要劳师动众,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兴建北京,而将纸醉金迷的南京定为陪都呢?

迁都背景

朱元璋虽然将元朝赶出中原,却并没有将他们彻底消灭,元朝退出大都后,其残余势力在历史上称之为北元。北元在退出中原以后,依然拥有广阔的领土和强大的兵力,虽然朱元璋在位期间发动8次北征,大将军蓝玉击败北元,俘获元帝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及妃嫔多人,但北元又分裂成鞑靼、瓦剌和朵颜三部,仍然时常南下抢掠。

天子守国门

朱元璋将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做藩王,除了让子孙享受富贵之外,还有让他们镇守一方的职责。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就是朱北璋用于镇守北方,防范蒙古袭扰的重要军事力量,他们各自都有拥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这也是后来朱棣能夺取皇位的重要基础。

公元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绑架宁王朱权,成功夺取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在南京登基称帝,称为永乐皇帝。这样一来,北方兵力空虚,鞑靼趁机而入,进兵辽东,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了加强北方的军事力量,阻挡蒙古兵南下所带来的危害,朱棣下令迁都北京,这也是明朝“天子守国门”的开始。


迁都的历史意义

从个人情感上来说,朱棣迁都北京还有一个私人原因,他虽然在南京出生和长大,但却镇守北京二十年之久,早已习惯了北方的气候和饮食。迁都向来不是一件小事,除了要大兴土木,营建宫室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粮食运输的难题。北京附近不是粮食主产区,要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

当时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已经多处淤塞,朱棣命工部尚书宋礼治理会通河,又让漕运总督陈瑄疏通河道,这才使得南北漕运畅通无阻,漕船可以从杭州直达通州。与此同时,营建宫室的任务自1409年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一直到迁都以后还在不断完善。朱棣下令修建的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居住过明清两朝共计24位皇帝,成为中国宫廷建筑的精华留存至今。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下令迁都,原来的京师称为南京,做为陪都。

从此,北京成为明清两朝都城,前后共计500多年历史。新中国建立以后,北京被定为首都,成为全世界中华儿女向往的地方。今天,当我们在天安门城楼前合影留念,在故宫里品味历史的时候,不应该忘记600多年前,有一个名叫朱棣的人,奠定了今天这一切的基础。他身上还有另一个响亮的称号:永乐大帝!


历史茶坊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翻开他的历史,恐怕最令人震惊的就是倾力修建北京紫禁城。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为皇宫的修建付出如此多的精力,耗费十几年的时间和无数钱财来修这座城。据说在此期间单单一座宫殿所需的石料,就需要近两万人花费一个月从北京郊区运送到位,整个工程在材料的准备过程就长达十一年。朱棣可以说是倾尽全力来建造这座宫殿,这多少有点蹊跷。

说到原因,最直观的一个观点就是,北京乃是朱棣的封地,在自己的地盘上过得舒服一点总没错吧?朱棣最初是被封为燕王的,北京是燕王所管辖的核心区域。在朱棣还没有成为明朝皇帝之前,他的权力范围多集中在北方,北方的各种军事事务、民政事务等多由朱棣插手管理。多年过去,朱棣在北方尤其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地区树立了很强的影响力。可以说北京是朱棣的老巢,在自己的老巢里建设一座宏伟的宫殿,是符合常理的。就如当年秦始皇在关中为自己建立阿房宫,大致相似。

我们再来看一下朱棣修北京紫禁城的这个时间点,朱棣已经入主南京,但朝廷内外不安定因素仍然不见减少。修建北京紫禁城一方面是为了迁都方便,一方面也是为了摆脱朱元璋、朱允炆的影响。利用迁都彻底把朝廷内外清洗一次,让效忠“先皇”的都留在南京,自己带着自己的新一代朝廷搬迁到全新的皇宫。

还有一种观点是,朱棣害怕不稳而加固了城防。当年为了争夺王位,朱棣是跟自己的侄儿建文帝闹翻了,这种辈分上的差别本来就令朱棣感觉万分惭愧。在南京交战的时候,建文帝身入火海,失踪不见。这也另朱棣感觉到惶恐不安,于是有人猜测朱棣倾力修复紫禁城,是为了加固自己的心防,减除自己的忧虑。而且紫禁城层层包围的结构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但在建造紫禁城时还是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现在看来可能另有文章,这个模板的选择也值得深思,读者们对此怎么看呢?

另外北京作为国都并不是只在明朝。北京在元朝的时候就做过都城,那里的风水位置比较好。北边紧紧靠着燕山,而东南方向靠海,可遥望渤海。龙脉、水脉都有,适合建立都城。明成祖似乎也想把握这个战略地位,咽喉地带。把都城建得更加牢固,至少从风水上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单把北京的地理位置拿出来分析,这种风水位置上的优势也足以让一个帝王付出如此心血。再加上天子守国门的口号就再合适不过来,既然要搬家,建个新家也很正常。

朱棣这个人性格上趋于完美,能够从整体格局着眼。他在位时候能够统筹发展明朝的事业暂且不必说,从修《永乐大典》这个事情足见他内心无比宏大。《永乐大典》是中国集大成的一部巨典,收集了大量的文献作品。这个工程很大,在书籍编纂这个层面来看,它的整合性可能超越了之前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永乐大典》的编辑从一个侧面映射了朱棣这个人求全之心。而北京紫禁城规格严密,也说明他有这样的性格特质。倾力建造宫殿,恐是人性所趋。

关于朱棣为何倾力修建,虽然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最为可信的无非有两个方面。一是北京这个地方位置很好,有足够的魅力,值得在这里修建豪华的宫殿;二是朱棣本人的价值观念,他希望自己的老巢能够更加辉煌,就如同当下有的人想要买一套别墅,耗费巨资来装修一样。


邓海春


文史频道第174期之喧宾夺主

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文不知所踪,在群臣的劝谏下,朱棣在南京称帝,废除朱允文的年号,以表示自己的正统形象。



在继位之初,朱棣就命人在北京修建皇宫,准备迁都,那么朱棣为什么要在北京修建紫禁城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北京是朱棣的封地



早在朱元璋在位时,朱棣就被派到北京城驻守,年纪轻轻的朱棣在父亲的影响下,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他在坐镇北京后,先后两次参与了北方军事行动,建立了自己的军队。

毫不夸张地说,朱棣在北方和皇帝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朱元璋去世后,年幼的朱允炆根本指挥不了战功赫赫的叔叔们。

北京城的一草一木,朱棣都非常地熟悉,毕竟这是他生活了20年的地方,朱棣迁都北京和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消除争权夺位的负面影响



朱棣在北京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战争,在攻破南京城以后朱允炆失踪(官方说法,有说朱允炆被烧死在皇宫),朱棣并没有像起兵时说的那样,是为了清除奸臣,而是单纯的为了争夺皇帝的宝座。

进入南京城后,朱棣下令抓捕不肯归降的大臣,比如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等均被诛灭九族,受到牵连的有上万人,丝毫不不低于胡惟庸案的影响力。

而且在南京城城内,大部分是先皇帝朱元璋的部下,对于朱棣来说,根本不能有太大的作为,很多旧臣对他实行新政产生了掣肘。比如刘伯温的儿子就公开表示支持朱允炆,还有徐达的儿子也是闭门谢客,拒绝为朱棣的朝廷效命。

为了摆脱这些前朝旧臣,朱棣下定决心迁都北京,消除这些大臣的影响力。

第三,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



在做皇帝前,朱棣在北京城驻守了20年,他在到达北方前线后,多次参与了北方军事行动,打败了元朝的残余势力,并且招降了蒙古乃儿不花,生擒索林帖木儿,威震蒙古大草原。

等到他做了皇帝,北方的瓦剌和鞑靼多次骚扰边境地区,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和经济产品了极大地威胁。

迁都北京城,可以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防御游牧民族南下侵略行动。

朱棣一生中先后5次北征蒙古,最终让瓦剌和鞑靼向大明王朝称臣。

朱棣这次迁都北京,不仅可以加强中原和少数民族的沟通,而且可以控制东北,南下统领中原。


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至此大明王朝的权力核心由南向北转移,京师南京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朱棣也成为明朝历史上最为出名的皇帝,毕竟天子守国门,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End—


创作不易,敬请关注


文史频道


在公元1368年,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争,“乞丐”皇帝朱元璋最终击败了其他几股割据势力,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期初朱元璋并不想定都南京的,在第二年的九月,朱元璋召集群臣,商议定都之事。当时备选的都城有(曾派太子朱标考察过):长安(曾派太子朱标考察过)、洛阳、开封(时称北京),北平(今北京),临濠(今安徽凤阳)、南京。朱元璋很想在自己的老家临濠定都,但是大臣刘伯温极力反对(再加上其他几个备选的地方种种条件不足),最后还是将都城定在了南京。

南京作为明朝的发源地,可到了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时迁都北平(今北京)为什么?

小编大概讲讲(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其原因有三:

1:众所周知,朱棣是通过武力夺取了自己侄子的皇位(靖难之役)。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朱棣使用了非常残酷、恐怖的手段将忠于建文帝的大臣一一屠杀,一人“犯罪”,株连全族,手段之残忍,刑法之残酷,牵扯人数之多,真是前无古人。最终,明成祖朱棣征服了反对的声音,但也失去了南方地区的民心,自加上“建文帝下落不明”虽然有着强大的军队可以震慑所有反对者,但对他而言,南京始终是个让人不那么痛快的地方,况且自己在北方经营多年,势力的根基就在北方。与其在南京对付这些表面对他恭敬,背地里不知道想些什么的士大夫,还不如直接把首都搬到自己的老家北平,回到主场总是对自己有利的。

2、”天子守国门”,对明朝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北方的蒙古残余势力。而北平是连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更稳定的明朝局势,需要在这里屯集重兵把守,派谁去呢?他可不想重复父亲的决策,而他本人就是通过武力夺取到天下的,要他把军权交给其他人,那他肯定不干。如果他将首都迁到北平,就可以自己直接掌握重兵,达到“天子守国门”的效果了。朱棣曾以北京为基地五次北伐元朝的残余势力,从对元作战来看,北京在军事指挥上的优点是后方的南京无法比拟的。同时,天子戍边的气势,增加了朝廷上下抵抗外敌的决心。

3、明成祖自己的“天下观”,雄坐北京,承上启下,俯视中原,面向全球。在郑和下西洋时,朱棣带给世界各国国王的诏书中有说道,“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循礼安分,毋得违约,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意思是说:凡是天地之间的承载、罩着的地方,太阳、月亮照得着的地方,霜露所能够下得着的地方,当地的人民,无论老少,都希望他们能够好好地生活,不至于流离失所,没有产业,大家要按照规矩办事,不要乱闹,大国不可欺负小国,强国不可欺负小国,大家一起享受和平发展带来的幸福吧!

有这样“天下观”的朱棣和在群臣反对迁都时的那句话“彼书生之见,乌足以达英雄之略哉!”的豪气,符合明成祖的雄才伟略。


谢谢大家查阅, 欢迎大家指正与关注并与“刘家五叔”一起谈论古今中外历史趣事


刘家五叔


首先,北京是朱棣的大本营,老窝,他经营了很久的地方,住久了有感情,然后北方边疆有鞑子,天子守国门,为了镇守北方边疆,也是一个考虑因素,还有就是南京是靖难之役后占领的,毕竟是建文帝以前的地头,让朱棣没啥安全感。

至于为何倾尽财力建紫禁城,主要是为了彰显皇权,在维护皇权这一点上,朱棣毕竟是篡位,为了突出其皇位的合理性,先是抹黑建文帝,然后篡改了自己的出身,清洗掉了建文帝一系的政治遗臣,恢复朱元璋的很多政策。这是彰显皇权正统的一方面。

然后就是朱棣本身性格,做为一代大帝,本身就是好大喜功。

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王王王285922352


个人猜测,是为了:新建首都,另起炉灶。

在朱元璋和朱允炆的治下,南京的政治关系 早已盘根错节,朱棣要成功的驭下,怕是有一定难度的。

何况,朱棣还是靖难之役造反得来的皇位,得位不正。

靖难之役示意图:



而北京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所在,迁都北京之后,启用自己的老部下也是顺理成章,顺便将南京改造成南直隶,南京的班子不动,然而却不再是国家行政中心。

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就是朱棣修建的:



假如你的父亲在南京建立了一个商业帝国,父亲去世之后,你的弟弟又接手了集团董事长的职位,后来你这个北京分公司的负责人通过阴谋夺取了集团权,你要跑到南京,你会愿意面对你父亲和弟弟留下的一众高层么?

显然,将集团总部签到北京,将南京降为分公司更为有效。

PS:明朝一直实行双都政策,南京有一套完整的六部官员班子。在明末清军入关之后,明朝的内阁还曾考虑过直接南渡长江,在南京划江而治,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南京也有一套行政班子。


李弥安不吃鱼


说的孝顺一点就是为了完成他爹的遗憾,说是实在一点就是:当时朱棣当燕王的时候就在北京经营了很多年,在军事战略上看中了北京城是因为当时北方还有外侵,明朝有问话一直传至今:天子守国门,选北京为了镇守北方边疆也不是没有道理。

现在看北京在当时的军事防护上可以说是有很多优越的地方,护城河运输河包括周边山川都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屏障。

说的迷信一点:靖难之役后,还在建文帝的地盘带着多少会没安全感。而且野史有说:抢了小朋友的皇位后老是梦到他的永乐爹抽他嘴巴子。


败家实战


首先北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当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之后,那么一座比南京皇城更威武的新皇城就变得十分必要了。斥巨资建紫禁城一者可以彰显自己作为新帝王的威仪,二来紫禁城暗合星象,乃紫垣正中,群宿环绕,天人合一,不可侵犯,如若不够用心,只怕风水流转,王气泄露。事实上紫禁城六百年来虽屡受火灾毁坏,但从未遭受地震侵扰,这也是当时倾尽财力良心建造之功啊。


止于至臻


北京乃龙气所在之地,自唐代以后定都北京的大多强大,辽,金,元,明,清。而定都南京的王朝大多短命。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动过迁都的年头念头,还派太子考察过西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