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序的教育競爭,焦慮矛盾的家長,孩子從此告別快樂童年!

在之前的文章裡我提到,在美國、澳洲,大部分理財建議都是:先存夠自己的養老費用,再考慮孩子的大學費用。這是因為站在經濟學的角度考慮,孩子讀大學的費用可以貸款,但養老卻不能。

然而在國內,很多家庭選擇在孩子的教育上不計投入。

昨天,“香港幼升小”的話題迅速竄上熱搜榜,TVB一部名為 《沒有起跑線?》的紀錄片闖入大家的視野。

無序的教育競爭,焦慮矛盾的家長,孩子從此告別快樂童年!

這部紀錄片講述了父母們幾十年的育兒話題——“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

為了培養孩子,家長們的行為可能比你想象中更“瘋狂”。

孩子的競爭在沒出生就已經開始了

也許你已經對你6個月大時候的生活沒有印象,但你想讓你以後的小孩6個月之時幹什麼?

紀錄片裡的這位媽媽Irene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學習”。

大兒子小的時候沒有重視學習,導致在面試好幾家幼兒園都以失敗告終,別人的小孩6個月就開始上各種班,而自己的小孩6個月的時候是在玩。

人都是結果導向性的,兒子上幼兒園失敗,這對Irene來說是一種挫敗感。說這段話的時候,Irene正躺在婦產科醫院的床上做檢查,聽著肚子裡第二個寶寶的心跳聲,她大概已經打算好這個未出生寶寶今後的成長道路了吧。

無序的教育競爭,焦慮矛盾的家長,孩子從此告別快樂童年!

“胎教”也由此開始,Irene在家不僅開始對大兒子進行“遲到”的教育,更是不斷對著肚子裡的寶寶唱英文字母歌。她認為,現在這樣的胎教,是為了讓寶寶出生之後就不會太抗拒,之後再進行催眠式的教育,為的就是讓小孩比別人早學會從A唱到Z。

但是,你以為“贏在子宮裡”就夠了嗎?遠遠不夠。

一個孩子能不能進入所謂的好學校,不僅關乎小孩子的水平,可能在孃胎就決定了,這夠新鮮嗎?Irene說有些出了名競爭激烈的好學校,一年只收10個孩子,並且還得是1月份生的,所以,要上這些學校,能從A唱到幾不重要,什麼時候受孕,什麼時候出生才是硬條件啊!

無序的教育競爭,焦慮矛盾的家長,孩子從此告別快樂童年!

“不進步就是退步”成為小孩子的座右銘

“不進步就是退步”,這是一句勵志的雞湯,但是放在這個話題之下,卻帶有一點黑色幽默的感覺。

節目組請來兩位香港藝人分別在兩個真實虎爸虎媽的帶領下,體驗了一天幼兒園小朋友的生活。體驗的結果是,這一天的學習生活讓兩個成年人都壓的喘不過氣。

一天連上兩個幼兒園;吃麵包的時間被“媽媽”督促學詞語;走在路上,任何一個出現漢字、英文的地方,都有可能被抽查問答;為了趕時間,在公廁換校服;幼兒園放學立馬連趕幾個興趣班;終於回到家,發現家裡薩克斯風老師已經坐在沙發上等待了。

一天24個小時,一個四五歲的小朋友可能比“996”的互聯網公司時間安排更緊湊。

無序的教育競爭,焦慮矛盾的家長,孩子從此告別快樂童年!

而這位媽媽說,小朋友一天上兩個幼兒園這在香港是很普遍的事情。

在香港的幼升小過程中,家長們信奉的一點是,才藝多,獲獎多,你的簡歷才好看,才更容易獲得名校的青睞。

因此,各類打著“興趣”名號的課外補習班層出不窮,比如為了能在校長面試的時候更好的表現而上的“面試課”;為了滿足爸媽對於孩子出去吃飯能乖一點的想法開的“禮儀課”。

看似每天課餘學樂器、游泳、舞蹈、武術等等,多麼豐富多彩,其實目的都是一個——為了讓簡歷更好看。

無序的教育競爭,焦慮矛盾的家長,孩子從此告別快樂童年!

光學習就夠了嗎?也不夠,學業要和別人學的不一樣才有競爭力。

學多少才夠?別人學10個,你就要學20個。

無序的教育競爭,焦慮矛盾的家長,孩子從此告別快樂童年!

學到什麼級別才夠?8級別人也能學到,要上小學就要拿到表演級。


無序的教育競爭,焦慮矛盾的家長,孩子從此告別快樂童年!

學什麼樂器比較好?普通的樂器別人也能想到,要學就學冷門的沒人學的樂器,才好拿得出手。

無序的教育競爭,焦慮矛盾的家長,孩子從此告別快樂童年!

幼兒園不僅規定小朋友在學校裡只能說普通話和英文,還開設各類外文課,更誇張的是連編程也已經變成了常規課程,上課隨時拿出個電路板讓小朋友連接。參與體驗的藝人都感嘆:這是我大學才學的東西,他們五歲就要學,那大學裡還學什麼啊?

這樣“喪心病狂”的教育模式已經成為香港的幼兒教育的一個潛在“遊戲規則”,在這種“執念”之下,所謂的起跑線也越來越提前。

父母不可能不知道小朋友也累,但是一切“為了你好”的行為,都可以被自我原諒。那麼小朋友的內心到底是怎樣的?

片子中有一個可能連成年人都不敢說不優秀的小朋友,叫Tessa,成績拔尖、會滑冰、會舞劍、會樂器,甚至在美國夏令營千人選拔中進了前50。

全能嗎?對一個幾歲的小朋友來說,真的夠優秀了,然而,她自己卻覺得,這還不夠,還需要自己給自己壓力,因為別人都在學習,自己不進步就是退步了。

無序的教育競爭,焦慮矛盾的家長,孩子從此告別快樂童年!

孩子們真的快樂嗎?

現在流行說“抗挫商”,尤其是培養孩子的抗挫商,但是在這樣的高強度壓力之下,原本無邪童真的小朋友多少都會被訓練出超出這個年齡段該有的成熟和擔憂。

來自香港小童群益會的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香港兒童的快樂指數和8年前相比,由73%大幅度降至57%。

孩子們這樣的學習快樂嗎?答案應該顯而易見是“不”。

大多數孩子可能在對事情產生基本認知理解之前就已經被迫加入了父母所設定的規劃中,為什麼要學這個?他們或許只知道我需要學而已。

無序的教育競爭,焦慮矛盾的家長,孩子從此告別快樂童年!

不快樂的情緒並非完全是因為這樣的學習方式,不能忽視的還有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

紀錄片裡的一個小男孩,在鋼琴比賽裡因為失誤沒有達到預期的標準,在臺下偷偷的拿紙巾抹眼淚,而旁邊的媽媽只是看了他一眼,搖搖頭,沒有任何表情。小男孩強忍著淚水瞥了一眼媽媽的眼神,叫人心疼,這裡面可能害怕媽媽的責怪,可能自責自己的失誤。


無序的教育競爭,焦慮矛盾的家長,孩子從此告別快樂童年!


當孩子都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那麼拼的時候,很多時候,努力是為了讓父母滿意,而父母往往只看到結果,卻忽視了過程。

無序的教育競爭,焦慮矛盾的家長,孩子從此告別快樂童年!

父母也矛盾,但焦慮感佔上風

家庭育兒問題的電視劇層出不窮,劇裡最普遍的現象就是:媽媽主張不停學習,爸爸主張不要給那麼多壓力。

無序的教育競爭,焦慮矛盾的家長,孩子從此告別快樂童年!

當爸爸們提出“小孩子學習這麼辛苦好可憐”的時候,媽媽可以立即反問爸爸“你的小孩沒有學校要是不是更可憐?”,當爸爸提出“很多所謂的補習班可能只是為了賺父母的錢。”,媽媽同樣也會立即反問爸爸“這錢不花,孩子以後輸給別人怎麼辦?”

無序的教育競爭,焦慮矛盾的家長,孩子從此告別快樂童年!

紀錄片裡爸爸和媽媽的爭論其實更像父母心中同時存在的兩種對立觀點,都心疼孩子,想給她一個快樂的童年。但也怕一時心軟耽誤了孩子的前途。而最後,焦慮感總是佔據上風。

雖不能遺世獨立,也請儘量保持清醒

這部紀錄片所說的教育情況雖然出現在香港,但也反映出一個較為普遍的邏輯:想要上好大學,就要上好高中;想要上好高中,就要上好初中;想要上好初中,就要上好小學;想要上好小學,那就必須要從幼兒園開始抓起。

不僅孩子不能輸,父母也不能輸。別人都在做,我們不這麼做,就輸了。

無序的教育競爭,焦慮矛盾的家長,孩子從此告別快樂童年!

為了保險起見,他們更願意跟隨社會大流,盲目更從別人的腳步,既然別人都在走這條路,為何我要另闢蹊徑?既然走了同一條路,那我為什麼要比你走得慢?

無序的教育競爭,焦慮矛盾的家長,孩子從此告別快樂童年!

片子裡一位受訪的爸爸說:“現在很多家長被逼成了為了資源東搶西搶的“瘋子”和“殭屍”,很多時候並非自願,而是身在其中,做不到遺世獨立,久而久之,也就不能保持清醒了。”

無序的教育競爭,焦慮矛盾的家長,孩子從此告別快樂童年!

其實這種現象也挺無奈的,孩子累,父母也並不輕鬆。尊重孩子,讓孩子快樂,道理都會說,但在競爭的大環境下,要做到真的很難。

也許等到有一天,社會的價值觀更加豐富和多元,對個性的尊重不再只停留在口頭上,同時也體現在生活中的選擇權上時,父母和孩子都會更快樂。

無序的教育競爭,焦慮矛盾的家長,孩子從此告別快樂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