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strong>

有人說,外灘,上海的眼睛;也有人說,外灘,上海的象徵;還有人說,外灘,上海的靈魂。其實,以任何語言來讚美外灘都不為過,因為世界上絕少有一個地方能像外灘一樣,在江邊短短千餘米的堤岸上,濃縮著萬國建築的精粹,濃縮著一個城市發展的興衰,濃縮著一個民族百年的榮辱。

那一幢幢造型優美、風格迥異的建築,沿著黃浦江岸蜿蜒伸展,鱗次櫛比,宛若凝固的音符,鋼筋水泥勾勒出它們剛健的線條、雄渾的輪廓,磚柱穹頂堆砌出它們雍容的氣勢。

徜徉在這一座座歷經滄桑、巍然屹立的樓宇之間,舊時上海的斑駁歲月曆歷在目。就讓我們一起去細數外灘建築的過去和現在……

亞細亞大樓

中山東一路1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亞細亞大樓今昔

亞細亞大樓建成於1916年,高8層(初建時為7層,1939年加蓋1層),由麥邊洋行出資興建,英商馬海洋行設計,華商裕昌泰營造廠建造,建築面積11723平方米。因其為當時外灘最高建築,又是外灘1號,故被稱為“外灘第一樓”。1917年,經營“殼牌”石油的亞細亞火油公司購買了大樓產權,將其作為華北總部。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大樓,平面呈“回”字形,使建築物尤如井壁,外觀為折衷主義風格,盡顯華麗高貴的氣派。

解放後,上海冶金設計院、上海市房地產管理局、上海市絲綢公司等入駐。1996年起曾為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美國友邦保險公司、上海銀行等機構使用。

上海總會大樓

中山東一路2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上海總會大樓今昔

上海總會大樓建於1910年,地面5層,地下1層,由英國著名建築師塔蘭特設計,建築面積9811平方米,是上海最早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

建築外觀為典型的英國復古主義樣式,愛奧尼克式柱、芒薩爾式樓頂以及頂部南北兩端各有一座巴洛克風格的瞭望亭,凸顯大樓巍峨挺拔的身姿。

解放後,該樓曾改建為海員俱樂部。1971年改為東風飯店。1989年12月8日,上海第一家肯德基餐廳開業於此。現為外灘華爾道夫酒店。

有利大樓

中山東一路4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有利大樓今昔

有利大樓建於1916年,高6層,入口處為7層,英商公和洋行設計,華商裕昌泰營造廠建造,建築面積13760平方米,為中國第一幢鋼框架結構高樓。

大樓整體設計仿效文藝復興風格,採取新古典主義與近現代主義相混合的折衷方式,線條流暢,外觀優美華麗。

外灘4號地塊的業主原為英商天祥洋行。1914年,洋行聯合多家機構共同投資興建該樓,取名“Union Building”,中文譯名“聯合大樓”。後來,大樓產權幾經轉手,直至1936年,為英國有利銀行購得,更名“有利大樓”。

解放後,該樓曾為上海市民用建築設計院、上海市地礦局等單位使用。

日清大樓

中山東一路5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日清大樓今昔

日清大樓始建於1921年,1925年完工,高6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日本在華最大的航運企業——日清汽船株式會社投資興建,英商德和洋行設計,建築面積5484平方米。

當年建造時,由於資金不足,日清株式會社採取合資的方式,與一猶太商人聯建,各造3層。因此,大樓外觀揉合了日本近代西洋建築與歐洲復古主義建築的風格。

解放後,該樓曾為上海海運局、華夏銀行上海分行等單位使用。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中山東一路6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今昔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始建於19世紀中後期,原為東印度式樣三層磚木結構建築,1906年翻建,由英商瑪禮遜洋行設計,改造後為假4層哥德式風格的市政廳樣式建築,建築面積4541平方米。

大樓原址為“會德豐拍賣行”所在地。1872年左右,該地塊產權被輪船招商局收購,並由中國通商銀行遷入辦公。

解放後該樓曾為長江航運管理局上海分局、上海長江輪船公司等單位使用。

電報大樓

中山東一路7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電報大樓今昔

電報大樓建於1908年,為假五層磚石結構,英商瑪禮遜洋行設計,建築面積3538平方米,是外灘建成較早的新古典主義建築。

此樓以富於變化的古典柱式和美輪美奐的窗框裝飾圖案,烘托出整體的立體感。在頂層兩邊設計了帶有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屋頂,優雅的外觀令人印象深刻。

大樓的名稱源自其使用者上海電報局。電報局成立後就在外灘7號輪船招商局所屬的大樓內營業。不久,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和英國大東電報公司也搬入辦公。20世紀初拆舊建新,建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電報大樓,並仍歸上海電報局所用。

解放後,曾為長江航運管理局上海分局職工醫院等單位使用。現為泰國盤古銀行等使用。

招商局大樓

中山東一路9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招商局大樓今昔

招商局大樓建於1901年,仿文藝復興式3層磚木結構建築,通和洋行設計,建築面積1360平方米。

大樓底層外牆由花崗石砌成,正門兩側為高敞的羅馬式拱券形落地窗。二、三層為清水紅磚外牆,原有科林斯式雙柱外廊,後被改建為房間。如今,正門門楣上當年建築時鐫刻的“輪船招商局”5個大字仍依稀可見。

大樓原是美商旗昌洋行的產業,1891年,為中國第一家輪船航運企業——輪船招商局購得,作為辦公之用。1901年,招商局將舊樓拆除重建。

解放後,曾為上海港務監督局等單位使用。現為招商局集團使用。

匯豐銀行大樓

中山東一路12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匯豐銀行大樓今昔

匯豐銀行大樓建於1923年,為英國新古典希臘式建築,由英商公和洋行建築師威爾遜設計,英商德羅·考爾洋行承建,主體5層,中部穹頂2層,地下1層,建築面積23415平方米,是外灘佔地最大、門面最寬的建築。

整棟建築物體態雄偉,中部的穹頂設計形似羅馬萬神殿建築,外立面採用“三段式”仿古典磚石結構,典雅莊重,粗獷豪放。樓內裝修考究,入口處有一八角形門廳,其頂部繪有彩色壁畫,除中央一幅取材於希臘羅馬神話的鑲嵌畫外,其餘的八幅馬賽克畫,分別以設有匯豐銀行分行的8個城市:上海、香港、倫敦、巴黎、紐約、東京、曼谷、加爾各答的主要建築為背景。

解放後,該樓曾作為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所在地。現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使用。

海關大樓

中山東一路13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海關大樓今昔

海關大樓建於1927年,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外觀呈希臘式新古典主義風格,出自匯豐銀行大樓的設計者威爾遜的手筆,可謂是匯豐銀行大樓的“姐妹樓”,與其齊肩並列,相得益彰。

大樓分東西兩部分,建築面積39162平方米。東部面臨黃浦江,高11層(包括頂部鐘樓3層)。西部高5層,向北延伸到四川中路。

高聳的鐘樓和海關大鐘一直是上海的標誌。現為上海海關等單位使用。

交通銀行大樓

中山東一路14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交通銀行大樓今昔

交通銀行大樓建成於1948年,樓高6層(中部8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裝飾藝術派風格,由鴻達洋行設計,華商陶馥記營造廠建造,建築面積9485平方米,是解放前在外灘建造的最後一幢高層建築。

底層大門的門框用黑色大理石貼面,莊重華貴,大樓其餘的牆面均塗以白水泥,形成色彩上強烈的反差。二樓大廳四周牆體均用紅色瓷磚鋪就,地坪也採用紅色地磚,置身其中,一股熱烈奔放的氣息撲面而來。

現為上海市總工會使用。

華俄道勝銀行大樓

中山東一路15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華俄道勝銀行大樓今昔

華俄道勝銀行大樓建於1901年,3層磚石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新古典派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德商培高洋行設計,華商項茂記營造廠承建,建築面積5018平方米。

儘管大樓僅有3層,但卻擁有多個上海第一:上海首座用天然石料堆砌的建築;上海第一幢使用瓷磚(白色釉面磚)作為外牆裝飾材料的建築;上海最早採用地磚的建築(樓內地面用意大利進口彩色地磚鋪墊,後被拆除)。

解放後,曾為上海航天局等單位使用。現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等使用。

臺灣銀行大樓

中山東一路16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臺灣銀行大樓今昔

臺灣銀行大樓建於1924年,日本近代西洋建築風格,英商德和洋行設計,建築面積4008平方米。

建築主立面配有4根歐洲古典主義式柱,使其整體富有歐洲古典建築風格,尤如一座簡化了的希臘神廟。但柱頭裝飾設計卻趨現代感,可見設計者廣泛吸取了各種建築樣式的優點。

解放後,曾為上海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等單位使用。現為招商銀行上海分行使用。

字林大樓

中山東一路17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字林大樓今昔

字林大樓建於1923年,高8層(連同頂樓下的夾層,頂部塔樓和地下室,實為11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英商德和洋行設計,美商茂生洋行承建,建築面積9043平方米。

大樓底部一、二層貼以粗糙的大石塊,中部三至七層採用近現代簡潔明快的設計手法,裝飾有古典柱式和文藝復興式浮雕,使單調的平面增加了一絲活潑。頂部南北兩側建有巴洛克式塔樓。

1900年,字林洋行入駐外灘17號時,這裡只是一棟3層的“東印度式”磚石建築。1923年新樓落成後,《字林西報》社只使用其中的三個樓面,剩餘的都用於出租,其最主要的租客即是1921年誕生在上海的友邦人壽保險公司。

解放後,曾為上海市絲綢進出口公司、上海港貨運船舶代理公司等單位使用。1998年5月13日,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正式入駐,大樓更名為友邦大廈。

麥加利銀行大樓

中山東一路18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麥加利銀行大樓今昔

(上圖為19世紀末的第一代麥加利銀行大樓)

麥加利銀行大樓建於1923年,高5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英商公和洋行設計,英商德羅·考爾洋行建造,建築面積12257平方米。

大樓外牆設計採用“三段式”,底層為花崗石貼面,堅固厚實;一對通貫二至四層的愛奧尼克式大石柱使建築外觀簡潔明快。現在頂部的三角形屋頂是後加的。

解放後,該樓曾為中波輪船股份公司等單位使用。

匯中飯店

中山東一路19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匯中飯店今昔

匯中飯店建成於1907年,磚木混合結構,高6層,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英商瑪禮遜洋行設計師司高塔設計,華商王發記營造廠建造,建築面積11607平方米。

大樓的白色磚砌清水外牆與鑲紅磚腰線,使其與眾不同,引人注目。剛建成時,六層頂上有屋頂花園,東西兩端還各有一座巴洛克式涼亭,但都在1914年的大樓火災中燒燬。重修時,改建為平頂。飯店內有120套標準客房,配備獨立的衛生設備。

解放後,曾由上海市建築工程局等單位使用,1965年改建為和平飯店南樓。現為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

沙遜大廈

中山東一路22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沙遜大廈今昔

沙遜大廈建於1929年,因是英籍猶太人維克多·沙遜(人稱“蹺腳沙遜”)的產業而得名。大廈高10層(局部13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英商公和洋行設計,華商新仁記營造廠承建,建築面積36317平方米,是上海第一幢完整意義上的近現代派建築。

大廈具有芝加哥學派建築風格,平面呈“A”字形,外觀簡潔,富於垂直感。東部屋頂為金字塔形,高19米,表面覆以紫銅皮,顯現墨綠色,在外灘眾多建築中別具一格。

大廈落成後,主要由華懋飯店使用。1956年,改建為和平飯店,營業至今。

中國銀行大樓

中山東一路23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中國銀行大樓今昔

中國銀行大樓建於1937年,鋼框架結構,分前後兩部分,前部主樓17層(包括地下2層),後部輔樓中間高8層,兩邊各為6層和4層,建築總面積32548平方米,主要由建築師陸受謙設計,華商陶桂記營造廠建造,是外灘建築群中唯一一座中國設計師的作品。

大樓立面以垂直線條為主,視覺簡潔。屋頂為平緩的四方攢尖頂,暗綠色的琉璃瓦和簷部的斗拱裝飾體現出濃郁的中國傳統建築特色。

現為中國銀行上海分行使用。

橫濱正金銀行大樓

中山東一路24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橫濱正金銀行大樓今昔

橫濱正金銀行大樓建於1924年,鋼筋混凝土結構,高6層,英商公和洋行設計,英商德羅·考爾洋行承建,建築面積19359平方米。

大樓為新古典主義商業性建築,以正門為縱軸線,左右對稱。底層以拉毛的花崗石貼面,古樸、自然;二至五層之間用兩根愛奧尼克柱式,增強了建築的層次感與立體效果。

解放後,曾為上海市紡織工業局使用,現為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使用。

揚子大樓

中山東一路26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揚子大樓今昔

揚子大樓約建於1920年,鋼筋混凝土結構,高7層,新古典主義風格,英商公和洋行設計,建築面積5561平方米,因是揚子保險公司投資興建,並作為公司總部而得名。

外立面為兩端對稱狀,底層為平梁式入口,二層裝飾半圓形券窗,三至五層飾通貫壁柱,六層中部為愛奧尼克式雙柱柱廊。

解放後曾為上海市食品進出口公司等單位使用,現為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使用。

怡和洋行大樓

中山東一路27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怡和洋行大樓今昔

怡和洋行大樓建於1922年,鋼筋混凝土結構,高6層,英商馬海洋行設計,華商裕昌泰營造廠建造,建築面積14300平方米。

大樓仿照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建築樣式,平面呈“凹”字形,整幢建築外牆使用花崗石壘砌。一、二層門窗採用半圓拱形配以粗鑿的石壁,具有濃厚的古羅馬建築風格。三至五層中部貫以4根科林斯式大理石圓柱,石雕的窗框,宏大的氣勢中不乏細膩的處理。1983年,在頂部加蓋兩層,改變了原來的建築式樣。

解放後該樓曾為上海市外貿局使用。

怡泰大樓

中山東一路28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怡泰大樓今昔

怡泰大樓建於1922年,鋼筋混凝土結構,高7層,英國新古典派文藝復興式樣,英商公和洋行設計,建築面積12825平方米。

建築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東西狹。底部兩層外牆用大塊花崗石砌成,室內裝飾採用大理石樓梯、馬賽克地坪、硬木拼花地板。從遠處望去,大樓形如遠洋巨輪上的瞭望臺。

解放後,該樓曾為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上海廣播電影電視局、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等單位使用。現為上海清算所使用。

東方匯理銀行大樓

中山東一路29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東方匯理銀行大樓今昔

東方匯理銀行大樓建於1914年,鋼筋混凝土結構,高3層,典型的法國古典主義樣式,英商通和洋行設計,華商協盛營造廠建造,建築面積2772平方米。

設計師運用誇張的手筆,將短簷、波浪形牆面、浮雕、愛奧尼克式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解放後,曾為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處(交警總隊)使用。現為中國光大銀行上海分行使用。

原英國領事館

中山東一路33號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英國領事館今昔

該樓於1872年竣工,為典型的英國文藝復興式2層磚木結構建築,由英國建築師格羅斯曼和鮑伊斯設計。

建築外牆為清水磚牆,典雅樸素;屋面為四坡式,覆以蝴蝶瓦,做工考究;底層的券廊、落地窗與二層的廊式內陽臺使其處處滲透著秀美勻稱的氣息。在主樓北側還有一2層磚木樓房,有廊與主樓相連。臨江一側是2.5公頃的寬闊大草坪,綠草茵茵,參天大樹環抱四周。

解放後曾為國際旅行社上海分社等單位使用。

>> 注:由於歷史的原因,外灘建築所在的地塊產權幾經更迭,個別建築在建造時佔有多幅地塊,建成後僅使用其中一幅地塊的門牌號碼,由此造成外灘建築群門牌編號的“斷碼”現象。如匯豐銀行大樓原址為黃浦灘路(今中山東一路)12號,為建設新廈所需,匯豐銀行收購了毗鄰的10號和11號地塊。待1923年匯豐銀行新樓落成後,其即以黃浦灘路12號作為門牌號,原有的黃浦灘路10號、11號便從此消失。

圖片源自上海市檔案館、潘逸華先生及《外灘》雜誌

外灘老建築穿越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TA們的過去和現在

《檔案春秋》由上海市檔案局主管、上海市檔案館主辦,是全國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綜合性檔案文化月刊。以豐富的檔案信息資源為依託,集真實性、內幕性、可讀性於一體,尊重歷史,以檔案說話,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本來面目。歡迎聯繫“檔案春秋”微信號與我們指尖對話,期待您的投稿與反饋!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