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用一句話證明你看懂了《道德經》,你會用哪句話?為什麼?

娛樂鑫火


不是我吹牛,一部簡體的道德經上下兩篇八十多章五千多個字我認得一大半。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能真正讀懂道德經的也許只有寫道德經的作者老子先生,恐怕他的老師都不一定讀得懂。

因此我只能遺憾地告訴自己,我讀不懂道德經,因為我只是一個沒有被醫家和道家打通任督二脈的普通修行者,大器難成!

道德經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經的開篇就告訴我們,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

“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說完道馬上又開始說名,名是可以稱呼的名但不是恆常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然後說天地剛剛開始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後才有了各自的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老子接著說因此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道和名的奧妙,在有欲求的時候探究道和名的倪端。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裡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還沒有讀完道德經的第一章,我已經被這玄之又玄的道德經給繞糊塗了,讀懂?恐怕再來一個甲子都讀不懂。

在《道德經》裡,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

老子先生的意思是說做人要順應自然遵守規律,切不可忤逆天地人心。

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去隨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老子先生舉例說如果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老子先生舉完例總結說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

如果以辨證和欣賞的眼光和思想解讀道德經,可以看出老子的意思不是告訴我們消極地“無為”和“不爭”,而是尋找一種積極的態度來面對跌宕起伏的人生。

因此我的人生會選擇“和光同塵,物我兩忘”這句話。

我們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浩瀚星空中穿光而過的一粒微塵,而不是撕裂空氣冒著火花帶閃電從天而降的的隕石。

這樣無論我們飄到哪裡都不會讓別人感到不安和防備,就當多了一個人畜無害的鄰居。

和光者,光芒內照,但不追求標新立異。

同塵者,清新而不脫俗,與眾而不同。無所顯,則無所偏爭;無所賤,則無所偏恥。

知深淺,方可無悲無喜,懂進退才能物我兩忘,

物我兩忘才能冷暖自度。

思想通透的人,未必活的繁花似錦,但一定過的安靜平和,人的一生活到最後才會發現,其實安靜平和,才是真正的繁花似錦。





今宵別夢寒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道至簡,道法自然。治大國若烹小鮮。

老子認為世間萬物都有自然規律來進行動作,非常嚴密,人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行事,否則一事無成。

一用這個道理看國家治理,一個大國,不能經常折騰,要按照事物的原理,純樸自然,對待百姓要像父母待嬰兒一樣愛護。要使百姓純補的如嬰兒一樣無思無想,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越是真正的大道理越簡單,因為簡單,百姓們都會懂,這樣君主不用命令,百姓們通過口口相傳,就會自己行動。君主不做為,百姓就不受騷擾。君主命令一下,百姓就會主動向前,達到君主的目標!

大國政治,不能輕易大動,治理大國,如同烹製小魚一樣,不能輕易翻騰,要加上料,用自然之火,才能烹製美餚。要使國穩定,就要使百官各司其職,不互相串連,只有這樣才能使國家穩定安寧。


狼煙一九三一


道法自然,上善若水


武功文刀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道德經》全文的內容,那麼在流通版《德篇》第八十一章的最後一句就很好的詮釋了老子所說五千於文的大概含義:“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谷樸若一


“萬經之王”是後人對《道德經》的譽稱。因為《道德經》在全世界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方方面面都產生了廣泛深刻的影響。


奇堯最棒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刀山前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古始之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問心雕蟲


《道德經》只給真正看得懂的人看。

為什麼?此為天機不可隨意洩露,其代表的是上蒼的自由宇宙意志,‘道’學深可難測。


宋老頭6244339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